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76|回复: 0

2015考研西医综合复习资料——生理学笔记(10)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10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007237
发表于 2016-7-28 13:18: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第一节、概述
  一、感受器的定义和分类:
  在人体器官内经分化发育专门能感受体内外各种刺激的器官。 分类参照课本
  二、一般生理特性:
  1、适宜刺激:感受器敏感的相应刺激。如光为眼的适宜刺激
  2、换能作用:把所接受的刺激传入中枢
  感受器受刺激后能把各种刺激以传入神经的动作电位形式传入中枢 感受器电位:特殊感受细胞产生的慢电位
  发生器电位:无特殊感受细胞组织结构的传入神经末梢发生的慢电位
  3、感受器的编码作用:
  编码作用:用少量特殊能量经一定的排列组合的方式以反映复杂的刺激信息,常见的是对强弱的分析,动 作电位的数目或序列的反映
  4、适应:当一个刺激持续作用于感受器后,随时间推移,感受器对刺激的敏感性下降。 快适应:适应快,对刺激的敏感性下降快;探索新颖刺激的感受器
  慢适应:适应慢,对刺激的敏感性下降慢;痛觉、主动脉弓、颈动脉窦的压力感受器 为保持机体某机能相对稳定感受器
  第二节 视觉器官
  折光系统与视网膜的感光系统,视觉的特殊现象
  一、眼的折光系统及调节
  (一)眼的折光成像的光学原理
  (二)眼的调节:当眼睛看近物时,通过折光系统调节,仍使物体成像聚焦于视网膜上 原理主要是反射调节(晶状体曲度)
  视近物,睫状肌悬韧带松驰,晶状体变凸明显,犹以前缘变凸明显 近点:表示眼的调节能力的大小
  视近物时,通过眼的调节系统所能看清的物体的?近距离,近点小则眼的调节能力强 次要调节:瞳孔变小,使去除部分杂乱散射光线而调节
  双眼球会聚:视近物,双眼向中心会聚
  (三)简化眼与视力
  人为地设立单球面的折光系统,折光效应与人眼等效的单球面折光系统
  二、瞳孔和瞳孔对光反射
  副交感:瞳孔缩小;交感神经:瞳孔散大
  三、视网膜的结构与两种感光换能系统:
  (一)视网膜的结构和机能特点:
  视网膜感光,将光能转为电能传入中枢
  感觉系统:感光细胞层:双极细胞层,神经节细胞层
  (二)视网膜的两种感光细胞与视觉二元论
  视杆细胞:光敏度高,分辨物体形象、清晰度差,弱光时起作用
  感受器电位的?大特点是:超极化电位
  视锥细胞:光敏度低,分辨物体形象、清晰度强,强光时起作用
  视杆细胞主管夜光觉;视锥细胞主管昼光觉,彼此独立,互相不影响 二元论的证据:
  1、从动物种系进化来看:视锥细胞(鸡)、视杆细胞(猫头鹰、蝙蝠) 2、视杆细胞分布于视网膜周边,视锥则分布于中心(黄斑、中心凹)
  白天注视物体、成像于黄斑中心区,夜晚,斜视物体
  3、两种细胞的信息传递、联系、差别大(视锥细胞单线神经纤维传入中枢、视杆细胞汇聚现象) 视锥细胞传入准确、清晰度高,光敏差
  视杆细胞:分辨力差,但光敏度高(数百个局部兴奋可叠加) 四、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
  (一)视紫红质的光化学作用及合成、分解代谢
  视杆细胞外侧段含感光色素(视紫红质)可感光且能将光能转换为电能
  视杆细胞的视蛋白—视黄醛复合物需维A来合成,视锥细胞的感光色素对维A依赖小
  视紫红质量越多,对光刺激越敏感。白天,视紫红质分解大于合成,几乎无作用,夜晚,合成大于分解而 起作用。
  (二)视杆细胞的感受器电位与视神经动作电位的产生:
  1、视杆细胞的电学特性:静息电位很低,
  因为视杆细胞静息时部分钠通道开放,抵消部分钾平衡电位,大约为—30到—40mv 视杆细胞受刺激产生超极化的慢电位
  光照:视杆细胞中CGMP分解增加,CGMP浓度降低,钠通道开放,抵消钾的作用,超极化电位 视杆细胞外膜特殊点:无光照是去极化电位,有光照则是超极化电位(超极化型感受器电位)
  五、视锥细胞换能与颜色视觉
  光谱吸收原理:
  视网膜水平:以三原色学说为主
  双极细胞水平:以色对比说为主
  六、几种视觉现象:
  (一)暗适应和明适应
  暗适应,当人体从比较明亮处到暗处,视觉敏感度逐渐提高的过程称暗适应 明适应:当从黑暗处到明亮处,突然什么也看不见了,
  机制:
  (二)视野:单眼注视某一点所能看见的范围
  色视野:不同颜色的视野:白>黄兰>红>绿
  (三)双眼视野:
  成像必须成像在双侧视网膜的对称点上,否则复视。立体视觉不一定要靠双眼来维持 单眼,视觉中枢的可塑性强,也可形成立体感觉
  第三节、听觉器官
  一、概述:声音为耳的适宜刺激
  两大系统:传音系统和感音系统
  听域:人耳所能感受到的音频与强度的范围,在不同声音频率下所能感受到的低声音强度 对2000—3000HZ敏感
  二、外耳和中耳的传音作用:
  (一)耳廓和外耳道的集音和共鸣作用:
  振动波长为管腔长度的4倍时易共振
  (二)鼓膜与听小骨链的增压效应
  增压原因:声音跨越界质传播耗能可达90%
  鼓膜的形状是圆锥状,使鼓膜振动与声波同始同终
  听小骨:锤、镫、砧骨:使振动能量增强
  增压:(振动增压作用)
  鼓膜张肌:绷紧,防止振动过强;
  (三)咽鼓管的功能
  作用:调节鼓室内压力与外界压力保持平衡,为鼓室与口腔相通的通道,吞咽时开放 感冒时关闭、内压力低,内外压差大,所以会感到发闷
  三、内耳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
  (一)耳蜗的结构特点:为感音装置,并换能
  (二)耳蜗对声波的感受和分析:
  毛细胞可感受声音刺激,并换能
  所以毛细胞顶端有纤毛,上有盖膜,振动为机械刺激,引起电位变化
  分析:对声波刺激的性质进行初步分析:声音频率、振幅的大小
  1、对音调的分析:行波学说
  频率与某部位的固有振动频率一致,大振幅,取决于二者关系
  声波频率低,在基底膜上传播距离远,所以耳蜗顶端破坏,对低频振动障碍
  声波频率高,在基底膜上传播距离近,所以耳蜗底端破坏,对高音调感受障碍
  2、对响度的分析:越响,动作电位越大,参与兴奋的听神经越多
  (三)耳蜗的生物电现象:(毛细胞换能)
  1、耳蜗毛细胞的电学特性
  顶端膜内外电位差大,可达160mv,因为血管膜上的钠钾泵向内泵入钾,向外泵出钠,入的钾多于出的钠
  2、耳蜗的微音器电位
  毛细胞受振动,毛弯曲,膜两端电位变化(微音器电位),可超极化或去极化
  特点:振动波形与声波振动波形、幅度一致
  原因:机械振动致阻抗变化:电位变化
  特点:潜伏期短,无不应期,能忠实地反应机械振动的波形,不易受代谢因素的影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4-5-18 16:45 , Processed in 0.056878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