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81|回复: 0

2017新闻传播学考研:中新史重点整理之人物篇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10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007237
发表于 2016-7-28 12:46: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中国新闻史中有很多著名的新闻人物,他们是新闻传播学考研考察的重点,中公考研整理了中国新闻史各章的重要人物,2017年考生可以全面了解一下。
  第一章 报业开端
  马礼逊
  最早来中国的传教士,1807年由伦敦布道会派出。他先在广州、澳门学习中文,翻译《 圣经》和编纂《英华辞典》,同时出版《新约》和许多宣传基督教义的小册子。但中国政府严禁外国人传教、印书,1813年伦敦布道会又派传教士米怜来华协助。两人总结了传教经验:中国方言多,故口头宣传在中国困难很大,米怜建议把传教与出版基地设在马六甲。马礼逊接受了米怜的意见,于是米怜带上刻字工人梁发来到马六甲,开始印刷所的建立和宗教宣传,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开始出现,《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第二章 戊戌时期
  王韬
  1857年参加《六合丛报》的编辑工作,是他报刊活动的开始。1864年兼任《近事编录》的编辑工作。
  1874 年创办《循环日报》。
  是近代报刊思想的奠基人,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他的政论反帝爱国,昌言变法,短小精悍,深入浅出,富于感情,后来被发展为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后发展于梁启超,对当时的文坛和以后的维新派领导人影响较大。他的部分政论文章后收编为《弢园文录外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他关于办报的言论代表了维新变法前报刊理论的最高成就,奠定了近代报刊理论的基石。
  康有为
  谭嗣同
  梁启超
  著名的维新派政治思想家、政论家;先后创办10多种报刊,如:《中外纪闻》、 《时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等,从事报刊宣传活动27年;创造了“时务文体”,一生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人们称之为“舆论界的骄子”,有丰富的报刊实践经验,为资产阶级办报提供 了基础。
  唐才常 P95
  戊戌时期著名的政治活动家、杰出的报人,与谭嗣同合称“浏阳二杰”。
  1897年到长沙,成为南学会的骨干,并主编《湘学新报》,发表大量文章,宣传“天下非一人之天下”的资产阶级民权思想,鼓吹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发展民族工商业,走资本主义道路。
  戊戌政变后亡命日本,后在武汉组织自立军武装勤王起义,事前暴露,被张之洞逮捕并立即杀害。
  严复
  不仅是报刊活动家,也是著名的翻译家,启蒙思想家。
  幼年受到严格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曾在英国海军大学留学,回国后受聘于天津水师学堂任教,后升至改校总办。
  甲午海战失败后,他痛心疾首,连续发表文章猛烈抨击列强的侵略行径,揭露封建专制制度的弊端,提出了“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主张,在思想界有较大反响。
  后在维新派办报热潮下,创办《国闻报》,大力鼓吹变法维新。提出报纸的功能在于“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而后者尤为重要。
  后来思想渐趋保守,潜心于翻译工作。他反对辛亥革命,拥护复辟帝制,也反对五四新文化运动。
  第三章 辛亥革命时期
  郑贯公(96论)
  我国近代著名报人。
  早年赴日留学,受知于梁启超。曾任《清议报》助理编辑。
  后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影响,组织开智社,在日本创办《开智录》。因谈及革命,被《清议报》解职,后任《中国日报》记者。
  在香港先后创办《广东日报》、《有所谓》等革命报刊,其中,《有所谓》是当时港粤报纸中读者最广泛,发行量最高报纸。
  其文思想新颖,以报纸为“笔枪”,鞑伐列强和清廷,受到爱国人士的普遍尊敬。
  章太炎(96论)
  中国近代著名国学家和报刊政论家。
  戊戌变法时期,参加强学会,曾为《时务报》撰述。
  1900年在《中国日报》等报纸发表文章排满,反对保皇立宪。
  1902年后,为《苏报》撰稿,宣传革命,在《苏报》在案中被捕入狱,成为举国闻名的革命志士。
  1906后赴日本任《民报》主编,继续宣传排满和保存国粹,成为《民报》最主要的政论作者和革命宣传家。
  他的政论逻辑严密,气势充足,陈古论今,在当时产生重大影响。
  于右任(96论)
  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报刊活动家。1907年在上海创办《神州日报》;1909年在上海创办《民呼日报》、《民吁日报》;1910年在上海创办《民立报》;他为报刊写了不少评论和诗词,感情炽烈,文辞丰腴,名噪一时。《中兴日报》同盟会新加坡分会机关报。1907年创刊,由陈楚楠、张永福等主办。尽管困难重重,该报与当地保皇派报刊仍进行了论战,推动了革命力量的发展。
  黄远生(01新传名)
  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因采写新闻通讯而负盛名的记者。
  先后编辑过《少年中国》、《庸言》等刊物,曾任《申报》、《时报》驻京特派记者,并为《东方杂志》等刊撰稿。
  他认为新闻记者应有“四能”,即“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他常能采写到重大新闻及内幕新闻,材料丰富可靠,文笔鞭辟入里,成为民国初年新闻记者的巨擘。
  他被革命党人误杀后,友人将他部分作品整理成《远生遗著》,是我国第一部报刊通讯文集。
  邵漂萍(01新传名)
  我国不可多得的“新闻全才”。
  早在学生时代就被聘为《申报》通讯员;1911年协助创办《汉民日报》,兼任《浙江军政府公报》,从此开始职业报人生涯。
  日本留学期间,在东京创办东京通讯社。
  1916年回国后,受聘于《申报》、《时报》和《时事新报》,撰写时评。
  袁世凯死后,《申报》聘他为特派驻京记者,期间为之撰写的《北京特别报道》很受欢迎。
  1916年在北京创办新闻编译社。
  1918年在北京创办《京报》,自任社长,以“铁肩棘手”为座右铭。
  同时他还兼任北大新闻研究会导师。
  他最擅长新闻采访,所著《实际应用新闻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采访专著之一。
  胡政之P171
  1889—1949,1907年自费留学日本,回国后任上海《大共和国报》翻译、编辑、主笔,1915年任该报驻京特派记者,以消息快捷受到报界关注。
  1916年后任《大公报》总编辑,曾亲自采访段祺瑞“马厂誓师”等重大新闻,蜚声于时。
  1918年以《大公报》记者身份采访巴黎和会,是采访改会的唯一中国记者。
  后在上海组织国闻通讯社,接着又任新记公司《大公报》经理,成为报界名人。
  张季鸾P172
  1888—1941,1905年,官费留学日本,任《夏声》杂志编辑,开始走上“言论救国”的道路。
  1913年受命北上创办北京《民立报》,最先在报纸上披露袁世凯政府与五国银行团签订的“善后大借款”合同全文,引起轩然大波,并因此被捕。
  后担任新记公司《大公报》总编辑,在新闻界享有盛名。
  成舍我 P209
  报刊大王,创立成氏报系事业。
  湖南人,曾在上海《民国日报》任助理编辑,在北京《益世报》任编辑、总编辑。
  1924年4月创办《世界晚报》,1925年2 月创办 《世界日报》,同年10月出版单张《世界画报》。
  他重视报纸的特色,晚报标榜主张公正,消息准确;日报则以军事政治新闻为主,兼重教育新闻,还设有多种副刊;画报先以时事照片为主,后以美术作品为主。还重视经营管理,吧印刷、发行、广告等工作组织得井井有条。
  第四章 五四运动时期
  陈独秀:《新青年》
  《新青年》的创办人、主编、主要撰稿人。1918年与李大钊等合办《每周评论》。 通过对这两个报刊的编撰,毛泽东对其评价他成为新文化运动战线上的“总司令”。他是五四运动时期 的著名政治活动家和政论家。陈独秀在《新青年》创刊号上发表了有发刊词性质的纲领性政论《敬告青年》一文。广大青年推崇陈独秀是“思想界的明星”。 提出六方面要求:①自主的而非奴隶的②进步的而非保守的③进取的而非退隐的④世界的而非锁国的⑤实利的而非虚文的⑥科学的而非想象的。陈独秀提倡的科学内容包括了科学和民主。
  徐宝璜
  最早赴美国研究新闻学的人,回国后任北京《晨报》编辑,北京大学教授。他讲授新闻学概论基本知识,并指导编辑新闻的练习。他为学会讲课写的讲义《新闻学大意》是我国第一本 新闻学著作,后改名为《新闻学》。蔡元培称赞它“在我国新闻界实为‘破天荒’之作”。
  李大钊
  河北乐亭人,是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的卓越宣传家,中国无产阶级新闻活动的先驱。他揭开了我国报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新页。1916年从日本寄给《 新青年》第一篇稿件《青春》。1918年李大刊在报刊上发表了几篇热情歌颂十月革命的文章,有《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五四运动前夕,李大钊把轮值主编的《 新青年》第6 卷第5 号编成《马克思研究》专号,写了长篇论文《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李大钊是《新青年》编辑部中接受并宣传十月革命的第一人,把新文化运动推向了新阶段。
  瞿秋白 五四时期
  1919年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和郑振铎等创办《新社会》旬刊。
  从1921年初到1922年底,他坚持在苏联采访活动两年,辛勤采写了《共产主义之人间化》等数十篇新闻、通讯,发表在两报上的有 五十多篇,他还写了著名散文集《俄乡纪程》、《赤都心史》等书。
  瞿秋白在苏俄期间,于1922年加入 了中国共产党,脱离了与《晨报》、《时事新报》的关系,“五卅”时编辑《热血日报》。是我国最早的无产阶级新闻记者。、
  第五章 大革命时期
  蔡和森
  湖南湘乡人,1918年同毛泽东等在长沙组织新民学会,五四运动后赴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回国,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向导》的第一任主编,有很高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能抓住重要的实际问题,提高到理论高度来分析,具体生动地宣传当的纲领和政策。于1925年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会议,1931年在香港被捕后引渡到广州,被反动军阀杀害。
  恽代英
  1895—1931,江苏武进人,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杰出领导人、报刊宣传活动家。“五四”后在武汉开设利群书社,编辑《学生周刊》等,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3年赴上海担任团中央宣传部部长兼《中国青年》主编,作为《中国青年》的创办者、首任主编、主要撰稿人,恽代英勤奋写作,精心编辑,还亲自处理读者来信。他和萧楚女
  的作品代表了《中国青年》的文风,既洋溢这革命热情,又有理论分析,深入浅出,亲切感人,深受读者欢迎。
  1926年赴广州,任黄埔军校政治总教官兼中共党团书记,大革命失败后,参加领导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1928年后任中共中央宣传部秘书,主编《红旗》。
  1930年5月被捕,1931年在南京被杀害。
  萧楚女
  1897—1927,湖北汉阳人。1920年参加利群书社,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5年赴上海,任《中国青年》编辑,主笔《新刊批评》专栏,发表许多文章,热情地鼓励青年要有“入世宏愿”,勇于变革现实。
  1926年赴广州,协助毛泽东编《政治周报》。
  1927年在广州反革命大屠杀中被害。他长于论辩,写有著名长篇论著《显微镜下的醒狮派》、《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青年读者称他为“真理的战士”、“革命的煽动家”。
  戈公振
  是一位有革新思想的新闻工作者、大学教授和卓有成就的新闻学专家。曾先后在上海《时报》《申报》任职,与邹韬奋创办《生活日报》,先后兼任南方大学、复旦大学等学校新闻学教授。他的专著有《中国报学史》《新闻学》等,其中《中国报学史》影响最为深远。
  《中国报学史》写于1925-1926,1927年出版。这是第一部全面地、系统地记述中国新闻事业历史的著作。被公认是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奠基之作。曾多次重印、再版,并出有日本译本。P246
  第六章 十年内战时期
  李求实
  曾积极参加五四运动,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赴苏联学习,1926年主编《少年先锋》,1927年任共青团中央宣传部长,1929年任《上海报》主编。
  1931年被捕后牺牲,是左联五烈士之一。
  史量才(已整理)
  邹韬奋03 名解
  原名恩润,笔名韬奋,我国现代杰出的新闻出版工作家和政治家,一生主办过《生活》周刊等7个报刊,既担任主编,又是主要作者,还要管经营,积累了丰富的报刊工作经验。他还提出了许多卓有见地的办报主张,特别是主编《生活》的一系列论述,构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报刊思想,被称为“韬奋精神”。
  1926年10月接任,《生活》周刊主编,由此开始,他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九一八事变后,思想发生明显而深刻的变化,走出改良主义的圈子,投入到抗日救亡的队伍中。在《生活》周刊刊登大量的新闻评述性质的言论,宣传抗日救亡运动。
  1933年7月因为国民党的暗杀行动出国避祸,在国外写了30多万字的国外通讯,在《生活》和《新生》上发表,后汇集成《萍踪寄语》。
  1935年,因杜重远入狱的消息回国,于1935年底创办《大众生活》周刊,被查封后又创办《永生》作为《大众生活》的继续。
  1936年又被迫出走香港,主办《生活日报》,这是他主编的唯一一张日报,奴隶促进民族解放,积极推广大众文化。
  范长江
  四川内江人, 1935年7月,以《大公报》旅行记者的身份开始西北采写的历程。历时10个月,行程万余里,为《大公报》采写数十篇通讯。1936年将这次旅行所写的通讯汇集成《中国的西北角》一书出版。该书首次客观而真实地报道了红军长征的行踪和影响。
  他的通讯作品,以纪实的方式,谈古论今,既有大量的历时、地理、人文与自然知识,更透露了重大的政治消息,笔触生动而有感情,为我国新闻通讯写作提供了新经验和新样本,在我国新闻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斯诺(见笔记)
  美国著名记者、作家。1928年来到中国。
  经历: ①曾报道淞沪抗战,写作《远东前线》一书,记述了日本侵华经过,歌颂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②1933-1937年曾任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同时兼任英美多家报纸的记者、撰稿人,并结识了史沫特莱、鲁迅等民主主义战士,坚定了反法西斯立场。
  ③1936年进入陕北红色区域采访数月,在英美多家报纸发表数十篇报道,轰动中外新闻界。他的报道突破了国民党的封锁,向全世界介绍了共产党的主张、革命活动、业绩、领导人形象、根据地生活。陕北之行影响了斯诺的一生,从此他和中国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④后因向国外报道皖南事变真相,被国民党政府取消在华记者特权。回国后始终关注着中国。
  ⑤新中国成立后曾三次访华,与毛泽东、周恩来等进行了深谈。并撰写了《大河彼岸》,向世界介绍新中国。
  《红星照耀中国》:①为便于在沦陷区和国统区发行,改名为《西行漫记》,供不应求。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成为畅销的世界名著。被评价为“标志着西方了解中国的新纪元”。②大批进步青年,在该书影响下踏上了奔赴延安的革命征程。③这本通讯内容丰富,文笔优美,并附有大量照片,被誉为报告文学的典范。④该书充分表现了他的优秀素质:勇于探索真理的大无畏精神、独立思考、富有新闻敏感、具有渊博的知识和深厚的文学功底等。
  史沫特莱
  美国进步女作家、新闻记者、杰出的国际主义战士。
  她一生撰写了《中国红军在前进》等200余万字的介绍中国革命的作品,周恩来评价她的著作“为中国革命的历史做出了宝贵贡献”。
  1928年底,以德国《法兰克福日报》特派记者和英国《曼彻斯特卫报》特派记者的身份,途径苏联来到中国,在中国度过了12年的新闻记者生涯。
  30年代她积极支持左翼文化运动,帮助左联与美国进步刊物建立了联系,向国外介绍左联并介绍了中国进步作家的作品。
  曾向世界报道了西安事变真相。
  曾随八路军、新四军采访,写了许多著名作品。
  1941年回国后继续为中国革命写作和演讲,并为中国募集捐款。
  回国后受到麦卡锡主义者的迫害。新中国成立后,没来得及来到中国,于1950年逝世。
  斯特朗
  1885年出生于美国,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
  1925年第一次到中国,在广州报道了孙中山领导的省港大罢工。
  1927年第二次到中国,深入湖南农村,报道了毛泽东领导的农民革命运动。
  1937年第三次到中国,报道敌后抗日游击战争。
  1940年末第四次到中国,在重庆采访了蒋介石,也采访了周恩来。
  1946年第五次到中国,采访了解放区,最后到达延安,在采访毛泽东时,毛提出并阐述了“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这一著名的论断。
  1958年8月,72岁高龄的斯特朗第六次到中国,并在北京定居,1970年3月29日在北京病逝。
  汉斯。希伯
  1897年出生,是著名的德国籍反法西斯作家、记者。
  1925年至1927年大革命时期,第一次来到中国,曾在北伐军总政治部编译处工作。曾在发起建立上海第一个国际“马列主义学习小组”。
  抗战爆发后,他积极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募集医药用品,并冒险送到新四军中。
  1938年初,从武汉转往延安,采访毛泽东。
  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后,与夫人一起到苏北新四军中采访,会见了陈毅和粟裕,在苏北解放区完成了8万字的书稿《中国团结抗战中的八路军和新四军》。
  1941年10月30日,所随部队与日寇遭遇于沂南县大青山,在激战中牺牲。
  胡乔木
  中国新闻工作领导人之一,政论家。
  ①30年代参加左翼文化运动。后曾主编《中国青年》。曾为《解放日报》、《新华日报》撰稿,发表过一些新闻学论文。
  ②1949年任新华社社长、中央新闻总署署长、《人民日报》社社长。从1950年起,长期任职中共中央,并分管新闻宣传工作。
  胡愈之
  中国新闻出版家。①五四运动时期,曾任《东方杂志》主编。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协助邹韬奋发展《生活》周刊和生活书店的事业,创办主编《世界知识》。抗战时期任上某考研辅导班化界救亡协会国际宣传委员会主任,还编辑出版了多种“孤岛”抗日报刊,并参与发起组织国际新闻社。②1940年赴新加坡,曾任《南洋商报》和《南侨日报》总编辑。
  ③1949年任《光明日报》总编辑。建国后任国家出版总署署长。
  邓拓
  人民日报社总编辑
  (1912年2月26日~1966年5月18日),原名邓子健,邓云特,笔名马南邨、于遂安、卜无忌等。
  福建人,中国新闻家,政论家。1930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后任《晋察冀日报》社长、新华通讯社晋察冀总分社社长等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中共北京市文教书记兼《前线》杂志主编、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撰写过大量社论。为《北京晚报》的《燕山夜话》、《前线》杂志的《三家村札记》等专栏写的杂文,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深受读者欢迎。文化大革命中与吴晗、廖沫沙一起被诬为“三家村”成员,含冤而死。后获平反。
  赵超构
  《新民报》短些,短些,再短些。
  (1910-1992),笔名林放,浙江瑞安人。1934年毕业于中国公学大学部。1938年任重庆《新民报》主笔。1944年参加“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访问延安,写出了长篇通讯《延安一月》,比较客观地报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边区的情况。周恩来曾把它比作中国记者写的《西行漫记》。毛泽东对这本书作出肯定,赵超构从此与毛泽东成为朋友,两人先后7次晤谈。
  1946年,赵超构自重庆赴上海,参与上海《新民报.晚刊》的创刊工作,并先后担任新民报社总管理处副总主笔、总主笔兼上海《新民报.晚刊》总编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社长。自1930年代初期开始,赵超构先后在《新民报》、《新民晚报》开辟《今日论语》、《随笔》、《未晚谈》等专栏,每日撰写新闻评论,有时甚至一天两篇。他特别擅长写数百字一篇的杂文或时评。1956-1957年,他率先提出新闻改革的许多设想,针对《新民晚报》当时所面临的问题,提出“短、广、软”的要求。这时期的《新民晚报》曾受到毛泽东的肯定,称赞《新民晚报》“别具一格,我喜欢看”。
  新闻转播学考研中,专业课占据了300分的分值,中公考研建议2017年考生多花时间和精力在专业课上。为了帮助同学们备考,中公考研特为广大学子推出2017考研OL乐学、暑期集训、精品网课系列备考专题,针对每一个科目要点进行深入的指导分析,欢迎各位考生了解咨询。同时,中公考研一直为大家推出考研直播课堂,足不出户就可以边听课边学习,为大家的考研梦想助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4-11-19 08:29 , Processed in 0.073804 second(s), 7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