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6-7-28 13:22:09
|
显示全部楼层
四、“顺古故不翻”
意思是说,对以前已经存在并广泛使用的约定俗成的音译词语不用意译,而应遵循习惯沿袭其原有的音译。
例如,“阿耨菩提”,可以翻译为“无上”、“正等”、“正觉”。但是,从东汉以来,历代佛经翻译家都用梵文音译,所以玄奘认为不需采用意译,而应保持其约定俗成的音译。
五、“生善故不翻”
意思是说,有些词语用音译能令人生尊重之念,否则容易等闲视之,所以对这类词语不用意译,而应采用音译。
二、近现代时期
严复,中国介绍近代思想的第一人,翻译“第一国手”
信、达、雅——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纲领:
信“Faithfulness”——忠实原文,
达“Expressiveness” ——语言通顺畅达,
雅 “Elegance”——文字古雅.信为本,雅为表,达是两者的纽带
林纾翻译理论
1、“存旨”论:“神会、步境、怡神”;
2、“文心”论:要讲究“文之枢纽”文章的“纲领”文章的“开场、伏脉、接笋、结穴”;
3、“支点”论:在翻译某个作家的作品的时候,总是努力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寻找与之对应的作家;
4、“足音”论:虽不审西文,然日闻其口译,却能区别其文章之流派,如辨家人只足音。
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高潮
代表人物:徐光启,李之藻
翻译特点:翻译方式为外国人主译,华士润色;或中外合译;少见国人主译之书籍
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高潮
代表人物:马建忠
杰出的语言学家,著名的翻译家和翻译评论家,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著有《马氏文通》天朝最早的语法书。
贡献:“善译”说。
“五四”新文学时期的翻译思想
鲁迅的“易解,丰姿”双标准论,即“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个方面,一则求其易解,一则保存原作的丰姿”,和“翻译与创作并重”的思想。
梁实秋主张“与其信而不顺,不如顺而不信”, “硬译”无异于“死译”其危害更甚于“曲译”——即顺派,与鲁迅的信派对立。
瞿秋白的“绝对正确,绝对白话”和“信顺统一”的思想。
40年代
A、关于“形似神似理论”的研究
代表人物:林语堂、朱生豪、梁宗岱
林语堂,翻译思想:“三三一”——“三个条件,三个责任,一个要求”; 翻译的三重标准 ——忠实标准,通顺标准,美的标准; “五美”——音美,意美,神美,气美,形美;
朱生豪, 翻译理论:翻译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动笔翻译之前,首先要选译自己“笃嗜”的作品;其次,反复“研诵”原作,咀嚼原作“精神”,直至“会心”。 第二,动笔翻译过程中,严格把握翻译标准:保持原作之“神韵”,忠实传达原文之“意趣”,呈露作者之“命意”。第三,遵循“段本位原则”,每译毕一段译者要自我入戏,纠正语调,音节不妥之处。
梁宗岱, 是我国翻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一人. 翻译思想:首先,译者和作者:“心灵融洽其次:内容和形式:“光和热”论
B、关于翻译哲学思想的探讨
代表人物:朱光潜、贺麟、艾思奇
朱光潜翻译哲学思想:
“一元论,二分法”思想——译文只能得原文的近似,绝对的‘信’只是一个理想,“信”是第一位的,“信”里包含了“达”“雅”。
“言,意不可分”。——理想的翻译是文从字顺的直译,“直译和意译的分别根本不应存在”,“意译也同时须是直译”3“翻译艺术论”: “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一切艺术的成熟境界; “只有文学家才能胜任翻译文学作品”
贺麟翻译的哲学思想:
关于翻译的哲学基础“意一,言多;意是体,言是用,诚是意与言间的必然的逻辑关系”;
关于翻译的意义和价值——“翻译为创造之始,创造为翻译之成。翻译中有创造,创造中有翻译。”
艾思奇翻译哲学思想:
信为第一义,达,雅为第二义;直译,意译这两者不能看做绝对隔绝的两件事。翻译要注重译意,即注重原作义理的了解,“意”是根本,它的作用是为了要帮助原作的了解,帮助原意的正确传达,同时也是帮助直译的成功,所以,就翻译的根本原则上说,我们要的还是准确的直译。
三、鼎盛时期与融合时期
鼎盛发展时期
茅盾翻译理论与思想:“神韵”说;“艺术创造性”翻译论;“翻译与创作并重”论;翻译批判思想。
傅雷主要翻译思想:
翻译艺术哲学思想——“以艺术修养为根本”;从精美绝伦的画论到独树一帜的译论;
傅雷的“神似说”——以艺术哲学原理和美学理论为指导,在大量优秀的翻译实践基础上,集众家“神似说”之大成,在中国翻译史上继严复“信达雅”说之后树起的又一面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光辉旗帜
钱锺书翻译思想:
诱媒论——“诱”“媒”论形象地道出了翻译的目的和性质。
避讹论——所谓“讹”,就是译文失真和走样。
求化论——“化境”论
超越论
焦菊隐翻译思想:
1“整体(全局)论”——即“篇章(语篇)翻译”的核心理论——“段本位”和“篇本位”思想。整体论的三个方面:
(1) 关于“相对价值”概念——上下文思想;
(2) 关于“意念联立”概念——“段本位”思想;
(3) 关于“思想过程”概念——“篇本位”思想.
2“翻译是二度创造艺术”论
新时期暨“融合”时期
辜正坤
翻译思想:多元互补论,绝对标准(原作)——最高标准(抽象标准最佳近似度)——具体标准(分类)
理论依据:翻译的多重功能,人类审美情趣的多样性;读者、译者的多层次。
王佐良
翻译思想:
1重视相关因素的协调——“翻译本来就是一种调和的、辩证的艺术”;
2走出传统:——“应使整篇译文在总的效果上与原作一致”;
3读诗歌翻译:“神合”,创作、“出原著头”;
4走向读者——“吸引心目中预定的读者——这是任何译者所不能忽视的大事”;
5重视文化研究——“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
季羡林
翻译思想:
(一)“文化中心转移”论;
(二)“模糊艺术”论;
(三)“神韵”新解;
许渊冲
翻译思想:
“新译论”——许渊冲教授将文学翻译概括为十个字:“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
传统思想与现代观念的统一,忠实与创造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核心:重实践,重创造,重艺术,
灵魂:忠实与创造的统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