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能我们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疑问,参考译文翻得很好,书上讲得也很好,可是关键问题是我自己想不到那样精妙的表达。
这绝对是很多人的疑问,我自己也不例外。
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分析不足,二是练得不够。
几乎所有的翻译书都会教给我们各种方法:省略、合译法、词类转换等,可关键是我们学习了这么多方法之后不知道如何运用,有些时候甚至为了刻意用到某种方法而让译文变得诘屈聱牙。
今儿,我就再就自己的感受举几个例子,欢迎拍砖。
“久不回信,屡不回信,接信之乐必然就相对减少,以至于无,这时,友情便暂告中断了,直到有一天在赎罪的心情下,你毅然回起信来。”——选自余光中《尺素寸心》
看到这句话,先别急着下笔,要不然翻完铁定很惨,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个句子的结构。
这句话可以分成两个句群,以“这时”为分界点。
先看前半句。
不难看出“久不回信”“屡不回信”导致了接信之乐减少甚至没有。因果关系的句子,我们可以有很多种安排。
比如:If you don’t…, the pleasure of receiving letters will definitely…
这样安排句式中规中矩,绝对没有问题。
我们把它补全了。久不回信强调时间,就是不即时,屡不回信是说频率,就是不经常。“相对减少以至于无”就是“越来越少,甚至没有”(这里依旧运用了昨儿说的白话过渡法,详见帖子《一招教你搞定散文中译英》)
补全了就是
If you don’t answer letters in time or frequently, the pleasure ofreceiving them will definitely become less and less, even none at all.
上面这句是我翻的,还能凑合看,可咱不能满足啊,得继续研究。
上面说了,这句话是因果关系,既然是因果关系就肯定还有别的巨型。
比如,“久不回信、屡不回信”(A)的必然结果就是“乐的减少或没有”(B)。
就是B is the inevitable consequence of A.
如果用这个巨型就要考虑到B和A就必须要搞成名词或者动名词。
说到这儿,诸位看官,想去啥来了没?
是不是曾经看过“汉语喜欢用动词,英文喜欢用名词、介词?”
正好用上,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把“久不回信、屡不回信”和“乐的减少或没有”搞成名词。
上文已经用白话过渡法分析过意思了。
下面一一对应就好。
久不回信——delaying,tardiness, procrastination(“拖延”)
屡不回信——infrequently
减少——reduction,decrease
没有——其实就是停止——cessation, halt
钢筋搭好,开始盖房。
A reduction in, and ultimatecessation of, the pleasure of receiving letters is the inevitable consequenceof tardiness or infrequency in answering letters. 头重脚轻,换一下位置。
The inevitable consequence oftardiness or infrequency in answering letters is a reduction in, and ultimatecessation of, the pleasure of receiving them. 比我上面自己翻的那个高级吧!
明白这些所谓的长难句是咋翻出来的了吧?作为基础学者的我们,还得一点点从头分析,确立了基本的句子结构,后面上砖铺瓦的事情就不难了,大可使我们学到的翻译方法派上用场。
终于到下半句了,“这时,友情便暂告中断了,直到有一天在赎罪的心情下,你毅然回起信来。”
这个看起来还蛮容易的,直接翻翻试试。
At this time,friendshipis broken off/wrecked(这里用break off 要比break up好,查词典便可知,breakoff 是discontinue talks or relationships,学名叫破裂),until one day youdeterminedly pick up the pen to write back in regret/repentance. 自我感觉还不错
(这些词汇都是应该掌握的,不认识的同志们需要背背单词了)
参考译文更拽一点,把in repentance 换成in sackcloth andashes,来表示赎罪的心情。这个短语真没见过,全当学习了,不用丝毫不影响。
把determinedly换成summon up willpower来表示毅然,个人觉得一个副词挺好的。
把pick pen to write back换成put pento paper again来说回信,这个比较牛逼,我水平不够,还不会用metonymy 翻译。膜拜一下译者。
两个句子可以合起来了,如果不愿机械合在一起,也可以用个定语从句套一下。
所以,大家看到的参考译文是
The inevitable consequence oftardiness or infrequency in answering letters is a reduction in, and ultimatecessation of, the pleasure of receiving them, in which the friendship isprematurely broken off, until the day in sackcloth and ashes you summon up thewill power to put pen on paper again.
这段重点在前半句,后半句咱不这么拽也没关系。
码了这么多字来分析这么一句话,目的只有一个,我们需要训练自己分析文本的能力,练多了才能熟能生巧,看一眼便句从心出。
我的老师曾告诉我Practice does not make perfect, only perfect practicemakes perfect. 因此不能盲目练习,应该找准自己的不足,perfect our practiceand the make perfect.
如果大家有兴趣研读余光中这篇文章的话,则会发现,关于“收信”“回信”的表达数不胜数,而英文不喜重复,则需elegant variation(求雅替换),灵活运用hearfrom, receive letters, read letters, answer letters, write back等则显得更加重要。此是后话,另当别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