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95|回复: 0

《货币金融学》重难点解析指导全攻略(三)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10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007237
发表于 2016-7-28 12: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0-1节 利率的作用
  0-1-1 ) 发挥作用的条件
  1、 关键:微观经济个体对利率敏感
  2、 金融市场发达,利率变动直接导致资本流动
  3、 利率种类的多少,利率市场化程度
  0-1-2 ) 利率的作用*
  金融学考研教材 《货币银行学》复习笔记
  1、 调节消费与储蓄(Y=C+S,经济学对于储蓄的定义)
  2、 调控投资
  3、 干预通胀与通缩
  4、 通过影响金融机构资产组合(企业贷款vs.政府债券),实施货币政策
  假设政府提高利率,债券的收益增加,商业银行的资产组合将增加债券比例,减少贷款,从而减少货币创造,进而减少货币供给。这实际上就是利率影响货币供给的微观机制。因此提高利率和减少货币供给是一致的政策,可以相互替换。
  5、 影响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
  第0-2节 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利率市场化,简单说来就是银行能够根据经济和市场变化,调整银行不同期限、不同结构的贷款和存款利率。利率市场化有两个层面的含义,第一个层面,利率是可以自由浮动的,这是制度安排的问题。第二个层面是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具备利用利率作为资金成本自主定价的能力,这是操作层面的问题,也是利率能否真正市场化的关键。
  中国的利率体系,现在除了贷款下限和存款上限以外,其他各类利率是基本可以浮动的。即从制度上说,中国利率体系的“市场化”水平已经很高了。但是长期以来,“新兴加转轨”时期的经济体系中的非市场化成份较多,金融体系特别是银行利率只是计算利息的指标,并没有被作为资金价格用来控制成本和风险,利率并没有发挥的市场价格的功能,银行也没有根据经济形势和市场风险调整利率的能力,利率在操作层面上实现市场化的程度比较低。
  具体来说,根据利率走势和利率改革内容,可将我国利率改革分为前期的调整利率水平和结构、改革利率生成机制和利率市场化快速推进等三个阶段。
  调整利率水平和结构阶段(1978年—1993年):
  经过近15年的改革,基本改变了负利率和零利差的现象,偏低的利率水平逐步得到纠正,利率期限档次和种类得到合理设定,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银行部门的利益逐步得到重视。
  改革利率生成机制阶段(1993年—1996年)
  利率改革主要任务是不断通过扩大利率浮动范围,放松对利率的管制,促使利率水平在调整市场行为中发挥作用,以逐步建立一个有效宏观调控的利率管理体制。中央银行的基准利率水平和结构是金融市场交易主体确定利率水平和结构的参照系,中央银行主要是根据社会平均利润率、资金供求状况、通货膨胀率和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及世界金融市场利率水平,合理确定基准利率,利率逐渐被作为调节金融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成为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杠杆。但在此期间,我国的利率管理权限仍然是高度集中的。
  利率市场化快速推进阶段(1996年至今)
  从1996年开始,中央银行才在利率市场化方面进行了一些根本性的尝试和探索,推出一些新的举措,其目的在于建立一种由中央银行引导市场利率的新型体制,实现利率管理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过渡。同业拆借利率、贴现率与再贴现率、政策性银行金融债券发行利率、国债发行利率、3000万元以上和期限在5年以上的保险公司存款利率、外币贷款利率、300万元美元(或等值的其他外币)以上外币定期存款利率先后得以放开,开展了利率衍生工具试点,银行间市场利率基本实现市场化,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机制正在逐步增强和深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2-10 16:58 , Processed in 0.071456 second(s), 7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