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09|回复: 0

博仁教育教育学333模拟题(三)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10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007237
发表于 2016-7-7 13:29: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目的
2、苏格拉底方法
3、活动课程

二、简答题:
4、 稷下学宫及其历史特点与作用。
5、简述马克连柯的集体主义教育原则。
三、论述题:
6、孔子与《学记》论启发教学。
7、试述卢梭的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

博仁教育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德国的梅伊曼、拉伊等。主要观点(1)反对思辩教育学;(2)提倡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应用到教育研究;(3)提出教育实验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和确证三个基本阶段;(4)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提出将实验数据作为教育改革的基本依据。
2、教育的生物起源论
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桑代克、英国教育学者沛西·能
观点:将教育视为一种生物现象,将教育过程归结为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传授活动。认为动物界也存在教育,动物为保存自己的种类,出自遗传本能,自会将其“知识”与“技巧”传授给幼小的动物,是当时的庸俗进化论在研究教育起源问题上的反映。
3、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的知识、技能以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人的资本形态;该理论重视教育的作用,认为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的核心,是一种可以带带丰厚利润的生产性投资。
二、简答题
4、 孔子创办私学的历史意义。
第一,私学冲破了“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的旧传统,使学校从王宫官府中解放出来。教育过程与政治活动有所分离。
第二,私学扩大了教育对象,实现了“有教无类”
第三,私学使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得到了新的发展。
第四,私学的发展在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方面有光辉的成就,在中国教育史上有重要贡献,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
第五,促成了一大批教育思想家的产生,形成了古代教育思想的第一次高潮。

5、【参考答案】
(1)萌芽于 16 世纪西欧的一些国家,兴起于 17 世纪乌克兰兄弟会学校,经过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总结、改进和理论升华,初步形成了班级授课制。
(2)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3)积极方面:有利于大规模教学,比个别教学的效率高,一个教师能同时教几十个学生,比较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和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4)不足:不利于因材施教,拙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从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志趣、特长和发展他们的个性。
三、论述题
6、【参考答案】
孔子十分重视教师的地位,也对教师提出了要求
一,热爱学生,忠于教职。“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宪问》)意思是说爱学生,自己能不任劳任怨吗:忠于教职,自己能不谆谆教导吗?教育思想中,教室占有特殊地位,他也对教师提出了要求。
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在孔子看来,做为一名教师,必须有不断进取,认真负责的态度。具体地说就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里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自己,为了教育好学生,应该不断学习,努力提高业务水平,活到老学到老。
三、以身作则,知行统一。孔子认为教师应该言行一致,成为学生的表率。为此他强调教师应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又说:“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路》)。
四、立志乐道,志存高远。首先,强调立志的重要性。他要求人们必须树立远大理想和宏伟目标,即所谓“志于道”,成为弘道扬道的仁人志士,为“道”奋斗终生。其次,强调正确处理远大理想与眼前利益的关系。孔子主张眼前利益必须服从远大理想,为了实现远大理想能够牺牲眼前利益。
五、克己内省,改过迁善。这是孔子强调的一种重要的道德修养方法。道德修养贵在自
觉,道德教育贵在培养人的道德自觉性,一切道德行为都是成于内而形于外的自觉行动。
六、比较后生可畏,教学相长。孔子十分重视年轻一代的成长发展,并寄予后生很大的希望。他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子罕》)孔子自己觉得不如颜回。他说:“贤哉,回也,不幸短命也”。(荀子的“青出于蓝”、韩愈的“师不必贤于弟子”)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后代与前代总有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但是,后代总是站在前代的肩上,比前人高。
七、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学上最常用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他教学获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这个概念是由宋代教育家朱熹给予概括的:“夫子教人,各因其材”。
荀子在先秦诸子中,荀子最提倡尊师,对教师问题的论述也最系统、详明。 一、首先,关于教师的地位,荀子在中国教育史上首次把教师与天、地、君、亲并提,并把能否 做到尊师重傅提到关系国家兴衰的高度加以论述。他说: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无安人。又说: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轻浮放纵)。 二、关于教师的作用,荀子做了高度的概括。荀子认为教师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人性本恶,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化性起伪”,拔乱反正。他说: 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 第二是为实现礼法兼治的社会,离不开教师的“正礼”作用。荀子说: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 三、再次,关于教师的从业标准,荀子提出了很严格的要求。他说: 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 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 意思是说,教师必须具备这样一些基本条件:有尊严,使人肃然起敬;有崇高的威信和丰富 的教学经验;表达问题条理清楚、逻辑性强、语言简炼、规范,且不违背师说;能体会“礼法”的精微之处进行恰当的阐发。至于仅能对知识进行一般的传授(即“博习”)就不在以上标 准之内了。荀子认为,只有具备以上几条标准,才够得上一位称职的教师。 四、 最后,关于师生关系,荀子更有精辟的见解。荀子继承了孔子以来教学相长的思想,在《劝学》篇中提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的著名论断,鼓励学生 后来居上,勇于,并最终超过自己的老师。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荀子把天、地、君、亲 、师并提,他把师生关系等同于天与地、君与臣、父与子的绝对服从的关系,便陷入了,尤其是将汉儒导入了师法家法的泥潭,这是不足取的。在荀子看来,师生关系如同君臣关系、 父子关系,学生要像臣下服从君王,儿子服从父亲那样绝对服从老师,做到“师云亦云”, 这是错误的,不足取的。师生之间应该建立朋友式的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关系。

7、【参考答案】
(1)学科课程论主张分科教学。特点:重视成人生活的分析和准备;重视教材的逻辑组织;强调训练的价值。缺点:是完全从成人的生活需要出发,不重视甚至忽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2)活动课程论是要求以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特点:重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重视教材的心理组织;认为教育即生活,而不是生活的准备。缺点:夸大了儿童个人的经验,忽视了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结果只能使学生学到一些片断、零碎的知识,降低了教学质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 京ICP备09058993号 )

GMT+8, 2024-5-7 02:39 , Processed in 0.076997 second(s), 7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