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95|回复: 0

2015考研新闻与传播硕士传播理论笔记2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10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007237
发表于 2016-7-28 11:52: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6.传媒形态对社会结构的影响(麦克卢汉等)
  陈力丹:传媒形态对社会结构的影响
  由于习以为常,人们常常忽略了不同形态的传播媒介对社会结构的重大影响,误把传媒视为中性的传送载体。传播学曾把重点放在对传播内容和效果的关注上,其实,传媒自身也是一种社会环境,并无形中改变着社会结构。
  语言是人类的第一种传播媒介,它繁衍出人类的认识能力,并构成一切传播的基础。语言是智人的标志,从此才有了第一种人类社会的结构。由于自然的听觉传播只能建立在人们相互距离很小的范围内,这就决定了单纯的口语社会注定是封闭的家族部落社会。
  文字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介打破了原有口语社会的秩序,当视觉变得重要起来的时候,抽象思维得以发展。文字的书写延伸了信息存在的时间和空间,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的智力发展。它不仅改变了社会结构,也影响到关于知识的社会定义。然而,说话是通过生活就能获得的习惯,识字和书写则需要长期的学习,因而只有极少数人有机会掌握这种技艺并成为统治者,构成一种等级性极强的线性的社会权力链。
  印刷术的发明在传媒史上是一个转折点,造就了信息传播向社会下层转移的契机,印刷媒体成为第一种规模人群可以共同接触的传媒,并为启动公共教育提供了充分条件。印刷文化蕴藏了最近数百年人类的深刻思考,但它的解放意义仍然是有限的,它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内形成了新的传播垄断。因为数量巨大的没有足够读写能力的人自然被排除在外,传播的载体在一定程度上被当作了知识本身。印刷传媒内容的复杂和理解循序渐进的特点,造成阅读群体明显的等级差异和相互间交往的隔绝。
  从电报、电话、电影到广播、电视、卫星通讯、计算机网络,电子传媒开始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无形中也改变了原有的社会结构。这种变化至少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电子传媒使接触者不再与既定的社会身份和地位相关联,而传统的文字传播则是人的特定身份的标志。电报是第一个使人体运动与信息运动分离的发明。电话无形中打破了个体间保持适当距离的社会规则,它获得了只有在朋友和情侣间才被允许的耳边呢喃的距离,手机电话则完全实现了“只要有电话就有家”的理想状态。电视将不同类型的人群带到了相同的场景,而网络传播则进一步提供了隐去身份参与交流的条件。
  2.电子传媒构成了最为广泛的公共领域,提供了从未有过的信息共享程度,特别是电视与网络媒体。无论怎样制作节目,总会遭到不同方面的批评,困扰制作者的原因其实不是来自节目本身,而是来自传媒的形态。它们将内容传播给了所有人,而人们生活在全国或全球性的信息系统中,让所有人满意的内容几乎是不存在的。
  3.电子传媒将原来属于各个社会层面内部的场景推到了前台,从而整合了信息系统。声调和画面无论经过怎样的准备,一旦显现,情感、情绪的隐秘就不可能完全被遮蔽。以往被间隔在人际交往和印刷传媒狭小空间的问题,越来越成为公开讨论的话题,某些地点和方面的神秘正在消失。公开与私下场合的模糊,使得社会对许多模糊的社会类别给予了更多的宽容。
  4.电子传媒绕开了空间的隔离,不再使人们限制在一个给定的信息系统中。例如,儿童通过各种电子传媒可以直接体会许多成人的观念和感觉;女性与男性获取信息的差异明显减少。
  5.电子传媒无形中创造着新的行为方式和道德准则。例如,在许多情况下,传媒报道一种态度的转变可以取代必须的行动,公开的民意调查部分替代了大街上的示威游行。当电子传媒使“距离”的意义消失时,人与人接近在道德上便是一种好的选择。
  总之,所有的传媒在技术上数字化已经成为可能,“传播媒介”作为一个包容性术语,对社会结构的影响是巨大的,既有正面的,也有许多意料不到的法律和道德的新问题。今天的学生可以戴着耳机,看着电视,在网上与别人聊着天,同时做着作业,他们从来没有体验过单一的感觉。深入研究传媒如何影响社会结构,了解新生代对新传媒的感受能力,将有利于得出理性而全面的结论。
  7.网络传播的主要类型(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人际传播:
  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新的信息传播系统。人际传播是一种最典型的社会传播活动,也是人与人社会关系的直接体现。
  寻求关于生存、生活和社会的有用信息从而进行环境适应决策、建立社会协作关系、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以及满足人的精神和心理需求,是个人从事人际传播的基本动机。人际传播的动机是复杂的。
  相关: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个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他人对自己的态度或评价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
  群体传播:
  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
  相关:群体规范
  每个成员在群体活动中都必须遵守已经确立的思想、评价和行为的标准。包括社会制度、法律、纪律、道德、风俗和信仰等,都是一个社会里多数成员共有的行为模式。群体规范在不同群体中产生的作用不同,利用正式群体中的压力与非正式群体中的内聚力可以产生相应的道德效力。
  相关:集合行为
  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集合行为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造成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干扰和破坏。
  集合行为的基本特征:非常态、非理性
  发生的基本条件:结构性压力、触发性事件、正常社会传播系统的功能减弱、流言等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
  组织传播:
  组织体所从事的内部和外部信息活动,包括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
  总体功能是通过信息的传递将组织的各部门、各岗位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以保障组织目标的实现和组织的生产和发展。既是保障组织内部正常运行的信息纽带,也是组织作为一个整体与外部环境保持互动的信息桥梁。
  具体内容包括内部协调、指挥管理、决策应变、形成共识。
  大众传播:
  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大众传播的特点:
  一、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二、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三、大众传播的对象是一般大众,传播学术语叫“受众”;
  四、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
  五、从传播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
  六、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相关: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1948年拉斯韦尔概括了人类传播的三项基本社会功能:
  1)环境监视 2)社会协调 3)社会遗产传承
  这三项功能是一切社会传播形态的基本功能,大众传播不仅具备这些功能,而且起着重要的作用。
  1959年赖特在继承拉斯韦尔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四功能说”:
  1)环境监视 2)解释与规定 3)社会化 4)提供娱乐
  1982年施拉姆从政治、经济和一般社会功能三个方面对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进行概括。他的最大贡献就是明确提出了大众传播的经济功能,指出大众传播能够开创经济行为。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在1948年发表的《大众传播、通俗口味与有组织的社会行为》中,特别强调了大众传播的三项功能:社会地位赋予、社会规范强制和精神麻醉功能。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大众传播作为现代社会中具有普遍影响的社会信息系统,其功能是复杂的和多方面的,任何一种分类都不可能概括它所有的功能。大众传播既有积极的社会功能,也有消极的、负面的社会功能。
  8.传播学批判学派
  60年代以后在西欧一些国家形成的传播学研究学派。批判学派受德国法兰克福学派影响较大,对现存的资本主义传播制度持批判立场。批判学派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学者群体,其内部又分为各种流派。批判学派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美国传播研究的缺点,而且能从另一个角度对复杂的社会传播现象进行全面的考察。但其观点也经常有失偏颇,他们的研究容易走向“头重脚轻”的极端。
  主要流派:
  文化研究学派
  以英国学者霍尔为代表,主要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从“编码和释码”的角度出发。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文化与各种亚文化的对立、矛盾与冲突关系;
  政治经济学派
  以英国学者戈尔丁和默多克为代表,主要是从考察媒介所有权的集中和垄断程度入手,揭示资本主义媒介为垄断资本服务的本质;
  “意识形态霸权”研究
  以普兰扎斯等人为代表,主要通过内容分析来揭示资本主义媒介作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工具所起的作用。在研究方法上,批判学派反对美国主流学派的经验主义和行为科学的方法,重视哲学、历史学、政治经济学和语义学的分析方法。
  陈力丹:谈谈传播学批判学派
  一.美国经验主义传播学的形成和特点
  人们认为美国传播学具有经验主义或行为主义的特征,而形成这样的传统有两方面的历史原因。
  第一,它是在20世纪初美国五大社会科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人类学)形成强势的背景下,汲取它们的研究成果而逐渐形成的学科。这些美国的社会科学倾向于主要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论手段进行研究,认为社会科学主要是描述性的而不是规范性的科学,较多地使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解释社会现象的有效性,要求把科学知识与关于对科学知识的道德评价区分开来,以便对社会和人类行为的各个方面进行客观的研究。美国早期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经验的、量化的、以实际结果为中心的研究方法,对于后来传播学研究影响很大。
  第二,美国传播学形成的过程中,较多地得到各种基金会、财团和私人的捐款,因而多少要反映这些投资者的投资要求和意图,当然会更多地体现出实用性。特别在媒介市场和广告方面,传播学的研究达到了相当的精确性和预见性,大受欢迎,以致一些研究机构成为这些领域的必要附属机构。
  概括地说,经验主义传播学建立在以下三个哲学基点上:量化的归纳主义、因果决定论、诉诸持续的量化分析、统计实验的观念。不少赞同这些哲学基点的学者认为,统计实验是检验理论假设的唯一方法。他们较少关注各种权力组织或媒介组织结构带来的控制问题,较少从传播工具的历史和现代角度分析工具的社会意义。
  二.美国传播学批判学派的形成和发展
  直接与经验主义传播学相对的批判学派,主要集中在美国,所以有"欧洲批判学派"之说,这是由于批判学派的思想来源,主要在西欧。第一次两个学派(这只是从现在使用这两个概念的意义上)的冲突,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流亡美国的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一些学者,通过论证意识形态霸权的美国形式──大众文化,开始与萌芽时期的经验主义传播学对立。这些受到法西斯迫害而来到美国的学者,其哲学思辨的传统与美国社会科学中反思辨的倾向发生冲突。出于对本土法西斯统治的憎恨,以及学术传统的延续性,他们较多地注意到美国与纳粹德国的联系和相似性,美国给他们提供了一种不尽相同的研究题材和契机。对法西斯的批判并没有导致简单地认同美国文化,他们认为这都是权威主义,只是形式不同,美国不是用恐怖和高压统治,而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大众传媒为途径的大众文化,来实现"权威主义"。所以他们倾向于使用批判的、较为极端的词句来谈论美国的大众社会和大众传播媒介。
  他们大多在美国主流文化中影响不大,其中一些人后来回到欧洲(例如阿多诺)。但是他们在美国还是培养或影响了一批新的批判学派学者,使得连续出现关于美国媒介文化研究的著作,主要讨论大众传播的"内容"在社会文化意义上的“效果”,进而对整个社会结构的影响。他们认为,当今娱乐与新闻已经不可分离,特别在电视中,只有娱乐节目才能使新闻得到销售。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早期的例如C.米尔斯、B.罗森伯格、D.布尔斯廷等等。他们注重大众传播的“内容”对“效果”问题的研究,通过批判性的考察传播效果而阐述了媒介如何发生作用,如何影响受众的思想。
  70-80年代从各方面审视传播现象的批判学派代表中,较为激进的如J.阿特休尔的《权力的媒介》,而最为“激进”的是H.席勒的一系列著作,他提出了媒介帝国主义理论,代表作是《大众传播和美国帝国》,其他著作还有《思想管理者》、《传播与文化霸权》等。其他批判学派的代表人物还有H.甘斯、J.凯里、T.吉特林、M.里尔、L.格罗斯堡等等。
  60年代,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从媒介技术和文化角度提出一系列新的观点。如果从研究方法的角度看,他不同于美国的经验主义学派,但与批判学派的观点差距也很大。批判学派是从大众媒介的内容及其控制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着手进行研究的;麦氏是从大众媒介工具本身、尤其是广播电视等电子传播工具对人的认识及人类的社会作用,着手进行研究的。
  就研究方法而言,早在40年代L.林德就对经验主义的研究偏向提出了问题:“坚持它的人通常将自己置于现行的体制之中,暂时接受它的价值和目标,从事收集数据和描述趋势这些工作……时间是漫长的、数据总是不会完整,形势不断在变化,当‘客观的’分析家在情况中发现更多的应记录东西时,他就会被更深地拉进假设的网络中,从这种假设出发,他正在研究的体制假装在运转。”当经验主义传播学深入证明一些假设的时候,例如色情和暴力的电视镜头是否会对青少年造成不良影响这样的研究项目,批判学派的观点不在于证明是或否,而认为即使数据证明无害也无意义,因为这是要靠价值观来解决的。数据在这里无能为力,科学的数据只能客观地发现存在什么,但不能表示应该存在什么。
  三.欧洲批判学派的理论、理论来源和代表人物
  欧洲学者的研究涉及到大众传播的,有一部分是专门研究大众传播的学者,例如英国的R.威廉斯、S.豪、N.加恩哈姆等。
  另一部分人不是专门研究大众传播媒介的,而主要是研究社会学、符号学、政治经济学、文化学、社会心理学、政治学、文艺理论等等方面的。他们较少同美国的经验主义传播学观点直接对立,各研究各的,但是若分析各自的观点,从研究方法、切入的视角到结论,差异确实较大。例如J.哈贝马斯、M.福柯、P.布尔迪厄、R.巴尔特、T.凡迪克等等。
  他们的著作自成体系,相当艰深,从不同视角对当代传媒的权力体系和大众文化的商业化倾向进行了分析性的批判。如果一定要再划分一下,可以有德国的法兰克福学派、英国的政治经济学派和文化学派、法国的结构主义和符号学、地中海沿岸学派等等,但是界线划分得并不十分清晰。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传播学欧洲批判学派的主要学理基础之一,当代还有一些对西方马克思主义补充、修正的“后马克思主义”,观点较为纷繁。以下是批判学派的几个主要的理论研究视角:
  1.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观点。这方面的研究主要从经济基础来说明大众传播的性质,着重指出了媒介工业如何受制于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各种权力,从媒介所有权、经济结构探讨各种媒介现象。这一点是欧洲批判学派的要点,如凯.米勒所说:"对批判学派的学者而言,再没有比权力更重要的概念了。权力控制及支配等问题是所有批判理论──不论是有关经济的、社会的还是传播的理论──的中心。"(米勒,2000:101)
  2.文化工业论和非真实意识论的观点。这方面的研究认为,媒介的意识形态具有决定受众观念的作用,以文化工业的形式出现的媒介,往往掩盖了它们这方面的本质。人们很难知觉自己所相信的意识形态正在奴役自己,偶有反抗,也会被既定的意识形态所压抑。如一些批判学派的学者所说,意识形态不仅仅是一种态度或信仰,它还“构建我们的思想,控制我们对现实的理解”。意识形态帮助我们理解什么是存在的,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可能的。(米勒,2000:105)
  3.主流意识形态分析的观点。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想说明:大众传播如何以间接的、无意识的方式,透过传播结构、专业理念或例行业务,不断复制着主流意识,从而成为统治者统治的一个环节。
  4.唯名论和多义性研究的观点。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对反映意识形态的流通符号,进行内在涵义的分析。研究者认为,统治的权力结构不仅存在于政治经济或意识形态领域,也存在于日常流通的生活符号中。权力的存在是多面向的,各种符号的涵义也是多样化的,需要探讨日常生活情境、媒介使用和意义建构之间的联系。
  给批判学派提供相对具体的理论基础的主要人物,首推意大利共产党的领袖葛兰西,他1926年被意大利法西斯逮捕,判刑20年,在狱中写作了长达4000页的笔记手稿,对以往革命活动进行了总结和反省。其中,他提出的“文化霸权”理论对于后人分析社会,提供了一种宏观的基本认识的切入口。
  当代为批判学派提供了理论基础的学者中,下面的几位较为著名:
  法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者阿尔都塞,他的研究主要涉及意识形态在社会中的功能、扮演何种角色。他关于意识形态建构主体功能的论证,认为人本质上就是意识形态的,并且在不同的类别、领域和实际仪式等意识形态中生活、变动和存在着。这对于传播学批判学派中的意识形态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
  英国文化学家S.豪被视为批判学派的又一个当代理论来源。1985年国际传播学年会上批判学派的主要发言人就是豪,当时引起很大的轰动。他从宏观文化学角度,提出了媒介建构社会知识、形成规范和反应价值、塑造共识和提供"合法性",从而扮演意识形态的连构角色。这对于批判学派的文化分析,提供了一种思路。
  法国当代哲学家福柯(1926-1984)的广义文化符号分析方法,对于从本文分析角度入手研究大众传播,影响巨大。他通过一系列具体分析的实例,实际上认为权力广泛分布于知识、交往词汇之中。意识形态泛化,并且形成"权力/知识"的对应。由于权力潜在于知识中,因而当人们更了解自己和控制自己时,也更被了解和控制。
  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1929-)属于第三代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理论大家,著作等身。他提出的合理的交往的理念,以及质疑媒介商业化、从而提出的"公共领域"的概念,对于批判学派分析、区分媒介发挥作用的领域,提供了启示性的思路。
  四.近年批判学派的主要代表作
  近年世界各地以批判的或非经验主义的方法对大众传播进行研究的著作有不少,试举例如下:
  ──英国学者默利的《电视、受众和文化研究》,作为文化学派的研究者,他对电视观众构筑过程进行了研究;
  ──以色列学者戴岩、凯茨的《媒介事件:历史的实况转播》,他们以文化批判的取向,对电视同步转播的文化构成进行了研究;
  ──澳大利亚学者费斯科的《理解流行文化》,对流行文化进行了本文分析和意识形态解读;
  ──美国学者巴格迪肯的《媒介垄断》,对各种控制媒介的隐蔽权力进行了揭露和分析;
  ──美国学者吉特林的《内在的黄金时段》,对媒介生产、传播过程中权力关系的变化进行了研究;
  ──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媒介研究小组的《获取信息:新闻、真理与权力》,以本文分析和政治经济学分析的方法,论证了媒介与权力的关系;
  ──英国学者戈丁的《媒介的政治经济学》,从政治经济学角度阐述了传播产业中权力和意识形态的关系;
  ──以色列学者李伯斯和凯茨的《意义的外销》,研究了人的文化积淀如何影响接受信息意义的构成问题;
  ──美国学者麦克马内斯的《市场驾驭新闻学》,研究了市场机制在媒介生产过程中的体现;
  ──英国女学者莉文斯通的《感受电视:受众解读心理学》,采用解读本文、构造意义的理论分析了电视观众的接受心理;
  ──美国女学者格雷厄姆的《在Subaru-Isuzu线上》,研究了组织传播中的"团队",如何通过协调控制实现组织霸权,等等。
  这些研究本身不一定是针对经验主义传播学的传统的,但是从另外的研究视角平衡着传播学研究的天平。
  五.我们如何评价批判学派
  不论是美国的还是欧洲的传播学批判学派,他们与经验主义传播学的差别,除了方法上侧重面不同外,在研究视角上也存在较多的差异。批判学派一般是从宏观、中观角度分析问题;经验主义传播学较多地是从具体问题出发,较为微观地分析各种因素如何构成某种结果。但是双方不论在方法还是角度上,仍然是互通的。英国不少传播学者,观点上属于批判学派,研究方法上则采用了相当多的经验主义的作法;美国当代传播学研究中,也越来越多地渗入了批判学派的研究方法。
  传播学批判学派,特别是美国国内的的一些这方面的著作,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它主要针对的是资本主义传播业中的缺陷,在表现自由的环境中,提出的批判是深刻的和尖锐的,其中有些观点特别激进,带有相当的乌托邦特征。但是它对于遏制资本主义条件下传播业过分的发展偏向,是有一定抑制作用的,甚至是一种必要的学理性的监督。
  对美国而言的欧洲以其他学科研究为主的大家(例如现在较著名的福柯、哈贝马斯、布尔迪厄等等),他们的研究成果和研究视角,对于经验主义传播学的缺陷,在学术上恰恰给予了相对应的补充,并且也产生了较大影响,使得现在的主流传播学,不知不觉地借鉴了不少批判学派的研究视角和方法。
  我们可以较多地借鉴批判学派的研究方法、研究视角,其中很多严肃的科学方法也是我们所缺乏的。但是我们似乎更缺乏精确的经验主义传播学的研究传统,差异造成更大的吸引力,形成引介的主流,这是经验主义传播学能够得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的原因之一。我们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刚刚开始,不宜在缺乏市场经济因素之时过分强调批判学派的批判观点,但要有意识地适当引进批判学派认识问题的视角和研究方法,因为造成一种学术平衡是必须的;这对于提醒人们尽可能避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曾经出现的问题,也是及时和有益的。现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大众传播中已经出现的各种问题,有些可能是难以完全避免的,但是有些则是由于我们没有或很少引进传播学批判学派的观点造成的,对于应该知道的东西无知,把人家已经经历过的教训还在当作正面的新鲜经验。在这个意义上,目前需要较集中地引进一些批判学派的经典著作,学习他们的研究方法,采用他们的切入视角,观察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大众传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 京ICP备09058993号 )

GMT+8, 2024-5-10 23:46 , Processed in 0.082461 second(s), 7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