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92|回复: 0

博仁教育全国版347模拟题(三)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10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007237
发表于 2016-7-6 12:07: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单项选择题(10题)
1. 被称为“生命中枢”的是()
A 脑干 B 延脑 C 中脑 D 桥脑
2.侧抑制可以很好的解释()现象
A 视觉对比 B 马赫带 C 视敏度 D 视觉适应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反映了意志的()
A 独立性 B 果断性 C 坚定性 D 自制力
4.晶体智力的发展()
A 在成年达到高峰 B 在成年后仍然增长
C 随年龄增长而下降 D 在20岁左右达到高峰
5.假如一个人在外面很粗鲁,而在自己的亲人面前很顺从。这里的“顺从”就是他的()
A首要特质  B中心特质  C次要特质 D表面特质
6. 儿童认为规则不是绝对的,可以怀疑,可以改变,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以违反。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其道德判断所处的发展阶段是
A.前道德阶段 B.他律阶段
C.自律阶段 D.道德实在论阶段
7. 下列关于成人中期的人格发展特点的表述,错误的是
 A.自我发展处于从众水平 B.性别角色进入整合阶段
 C.对生活的评价具有现实性 D.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日益关注
8. 咨询关系的平等性是指()。
A、平等合作,互惠互利
B、心理咨询对每一位求助者平等对待,如同样的咨询时间收费相同
C、咨询师可以得到经济收入,求助者可以得到心理平衡,二者是平等的
D、咨询师和求助者是相互平等的人,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也同样可以获得成长
9. 不恰当提问的消极作用( )。
A、可造成互相依赖和责任转移 B、容易使咨询师产生防卫心理
C、可减少时方自我探索的主动性D、可产生不准确信息而延误确诊
10. 依据心理学的理论观点或咨询师的个人经验,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来访者的某个问题作出有说服力的剖析的技术叫()
A、释义    B、解释      C、揭穿       D、同感
二、简答题(3题)
1.简述模式识别理论
2. 简述效度和信度的关系
3. 阿德勒理解一个人的生活风格的三种途径。
三、论述题(2题)
1、简述感觉剥夺实验。
2、人们发现,随着现在电视上暴力和色情的内容越来越多,青少年犯罪的比例也在不断提高。请用心理学原理解释这一现象

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10题)
1—5 BBCBC   6—10 CADCB
二、简答题(3题)
1. 所谓模式,是指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关系形成某种刺激结构,也可以说模式是刺激的组合。当人们能够确认他所知觉的某个模式是什么时,将它与其他模式区分开来,这就是模式识别。
(1)模板说
核心思想是认为在人的长时记忆中,贮存着各式各样的过去在生活中形成的外部模式的袖珍复本。这些袖珍复本即称作模板(Template),它们与外部模式有一对一的对应关系;当一个刺激作用于人的感官时,刺激信息得到编码,并与已贮存的各种模板进行比较,然后作出决定,看哪一个模板与刺激有最佳的匹配,就把这个刺激确认为与那个模板相同。这样模式就得到识别了。
(2)原型说
记忆中贮存的不是与外部一对一的模板,而是原型,即一类客体基本特征的概括表征。模式识别过程,外部刺激与原型比较,不需要严格的准确匹配,只需近似即可。这意味着只要有相应的原型,新的,不熟悉的模式可以识别。减轻了记忆的负担,使模式识别更加灵活,更能适应环境的变化。
(3)特征说
组成模式的元素或成分称为特征(Feature)。特征说认为,模式可以分解为特征。在识别过程中,首先要对刺激的特征进行分析,抽取刺激的有关特征,然后将这些抽取的特征加以合并,再与长时记忆中的各种特征进行比较,一旦获得最佳的匹配,外部刺激就被识别了。
2.①信度高是效度高的必要而非充分的条件。当随机误差的变异数减小时,真实分数的变异数增加,测验信度随之提高。信度的提高只给有效变异数提供了可能,至于能否提高效度,还要看系统误差变异数的大小。可见,信度高不一定效度高。但一个测验要想效度高,真分数的变异数必须占较大的比重,即测验的信度必须高。②测验的效度受它的信度制约。
3. ①出生顺序:老大---有强烈的权力和优越感,被过度保护,有较高的焦虑;老二(中间) ---有强烈的社会兴趣与手足竞争性;老么---被娇纵,缺乏独立性。独子---较少社会兴趣,期待别人的照顾。
②早期记忆 :揭露个人生活型态的最佳引导,是人们投射他们的生活风格的型版,它是个人人格的一部份。
③.潜意识梦境的分析:梦境具有情绪与动机的意义。
三、论述题(2题)
1. 感觉剥夺是指将志愿者和外界环境刺激高度隔绝的特殊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各种感觉器官接收不到外界的任何刺激信号,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就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病理心理现象。
在加拿大蒙特利尔海勃(Hebb)实验室所进行的感觉剥夺实验。受试者在感觉剥夺试验七天后,出现了经典的病理心理现象:①出现错觉、幻觉,感知综合障碍及继发性情绪行为障碍;②对刺激过敏,紧张焦虑,情绪不稳;③思维迟钝;④暗示性增高;⑤身体诉讼多,各种神经症症状;另外,美国心理学者的“感觉剥夺试验”,也说明一个人在被剥夺感觉后,会产生难以忍受的痛苦,各种心理功能将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经过一天以上的时间才能逐渐恢复正常。
这说明人们日常生活中,漫不经心地接受各种刺激,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各种感觉是很重要的。
2、这种现象可以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解释。这一理论认为,人类的学习,多数是在社会交往中,通过对榜样的示范行为的观察、模仿而进行的。学习者在通过观察进行学习时,可以不必做出外部反应,也不需亲自体验强化,仅仅是通过观察他人在一定环境中的行为,并观察他人接受一定的强化来进行学习的;这是在替代强化的基础上所发生的学习。
班杜拉相信电视是行为建模的渊源。现在,电影和电视以图像形式展示暴力行为。暴力常被表述为可接受的行为,特别是从未被惩罚的英雄。由于攻击行为是许多影片的显著特征,高度接触媒体的儿童在模仿他们看到的攻击行为时,可能表现出相当高的敌意。为了控制攻击行为,他认为家庭成员和大众传媒应当为他们的孩子和大众提供积极的角色模型。
今天,许多社会学习理论家们提出犯罪是学习与犯罪有关的价值和攻击行为的产物。萨瑟兰发明了不同交际理论,认为个人在青春期从家庭成员和同伴习得犯罪行为。阿克斯在《非行:社会学习观点》一书中认为个人通过自发反应条件习得攻击行为。威廉·本森发现在儿童期看过量电视的青少年会变成成年犯罪人。他们实施犯罪,诸如强奸和殴打,“比看电视暴力在平均量之下的男孩高49%”。班杜拉的理论也使公众和政治界人士到暴力引起儿童中的攻击行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1-18 15:45 , Processed in 0.059135 second(s), 7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