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考研政治真题解析(文科)
一、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1分,共10分)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在于它
A.以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B.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
C.提供了普遍适用的客观真理
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答案】B
【分析】本题考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根据。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在于它始终严格的以客观事实为根据。因此选许安B正确。
选项A、C、D都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表现,与题意不符。
2.把生产资本区分为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其依据是
A.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价值转移方式
B.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物质存在形态
C.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
D.不同部分的不同运动速度
【答案】A
【分析】本题考点: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
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区分的依据是资本周转方式的不同,这样区分的目的是为了揭示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对资本周转速度从而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不同影响。因此选项A正确。
选项C是划分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的依据,B、D两项只指出了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部分差异,但未阐明二者在价值转移方式上的不同,都不能称为依据。
3.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和理论结论是
A.唯物史观
B.剩余价值学说
C.科学社会主义
D.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答案】C
【分析】本题考点: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地位。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唯物史观是第一个层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即剩余价值学说是第二个层次,科学社会主义是在前两个层次理论基础之上的第三个层次的理论结论,处于核心地位,因此选项C正确。
选项A、B、D都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内容:A、B两项是马克思一生中两个最伟大的理论发现,D项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
A.不断发展生产,增加社会财富
B.扩大改革开放,增强综合国力
C.实行按劳分配,改善人民生活
D.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实现共同富裕
【答案】D
【分析】本题考点:邓小平强调的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两个根本原则。
邓小平在阐述社会主义本质的同时,多次强调“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没有公有制,不实行按劳分配是不可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从长期看,也不可能发展和解放生产力,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维护其主体地位,是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前提。因此选项D正确。 分页标题#e#
选项A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B项是实现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一项措施,C项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一项基本措施和根本要求。
5.促使孙中山由改良走上革命道路的重大事件是
A.公车上书
B.百日维新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C
【分析】本题考点:促使孙中山由改良走上革命道路的事件。
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标志着李鸿章等所开展的洋务运动的惨败,使孙中山进一步认识到清王朝已经不可救药,转而开始从事反清的革命运动,其具体的时间和事件标志是他于1894年11月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因此选项C正确。
选项A、B是中日甲午战争后引发的资产阶级发言改良运动,D项发生在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后多年,均不符合题意。
6.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制定路线、方针的基本原则。现阶段中国最大的实际是
A.生产力水平低,经济发展落后
B.人口数量多,素质不高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
D.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答案】D
【分析】本题考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性和长期性是由我国的历史国情和现实国情所决定的。正确认识这一问题对于我们立足本国国情、坚持从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选项D正确。
A、B、C三项都是对我国目前实际情况的描述,但只是其中的某一个方面。
7.下列工资收入属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是
A.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工资
B.工业企业职工的工资
C.高等学校教师的工资
D.文艺工作者的工资
【答案】B
【分析】本题考点:国民收入的分配。
国民收入创造出来后,需要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过程。其中初次分配是在创造国民收入的物质生产领域中进行的,再分配是在非物质生产部门中进行的。据此分析,选项B正确。
A、C、D三项均发生在非物质生产领域,不属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
8.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是
A.为人民服务
B.诚实守信
C.爱国主义
D.团结互助
【答案】A
【分析】本题考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可见选项A正确。 分页标题#e#
选项B、D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C项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9.宣告“欧洲共同体”发展为“欧洲联盟”的条约是
A.罗马条约
B.布鲁塞尔条约
C.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D.阿姆斯特丹条约
【答案】C
【分析】本题考点:欧洲联合及一体化进程。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签订于1991年12月,它基本勾画了2000年前夕欧共体的经济、货币、政治、外交和安全建设的战略目标及实施措施,是欧洲联合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根据该条约,1993年11月1日,欧共体正式改称欧洲联盟,因此选项C正确。
选项A签订于1957年3月,其内容是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B项签订于1965年4月,其内容是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D项签订于1997年10月,其内容也是继续深化一体化。这三项虽然都是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重要条约,但均与题意不符。
10.1982年中曾根内阁对日本外交战略作了重要调整,明确提出
A.谋求政治大国战略
B.有限推回战略
C.世界秩序战略
D.综合安全保障战略
【答案】A
【分析】本题考点:战后日本外交的转折点(中曾根内阁时期的日本对外政策)。
1982年7月,中曾根内阁在第一次公开演讲中提出了谋求政治大国的战略,这是日本首相第一次明确提出实现“政治大国”的目标,成为日本对外战略发展中一个重要的阶段。因此选项A正确。
选项B是美国里根政府时期的对苏战略,C项是美国卡特政府时期的全球战略,D项是日本在大平正芳内阁执政时期施行的,均不符合题意。
二、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共20分)
11.在下列命题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有
A.“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道之太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D.“天下之势,循则极,极则反”
E.“荣枯代谢而弥见其新”
【答案】ABDE
【分析】本题考点: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
选项A出自《系辞》,它从观察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认识到一切事物经常在变化不已;B项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包含了任何事物都向其方面转化的思想;选项D出自《春秋世伦》,表达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相互过渡的思想;选项E出自王夫之的《太和篇》,揭示了新陈代谢的思想。因此选项ABDE正确。 分页标题#e#
选项C出自董仲舒的《对策》,是一种形而上学的不动论。
12.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
A.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
B.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
D.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E.限制事物自身的发展
【答案】ABD
【分析】本题考点: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对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由于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条件,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由于矛盾双方相互包含,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由于矛盾双方彼此相通,矛盾双方可以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据此分析,选项A、B、D正确。
矛盾双方能融合,但不能调和。矛盾调和论否认对立双方的斗争,也就否认了事物的发展,因此选项C错误;E项否认对立面的同一和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也是错误的。
13.列宁说:“民主共和制是资本主义所能采用的最好的政治外壳。”这句话应理解为,民主共和制
A.便于掩盖资产阶级专政的实质
B.有利于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
C.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相适应
D.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E.有利于调节资产阶级内部各个集团之间的矛盾
【答案】ABCE
【分析】本题考点: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阶级实质。
民主共和制这种政体与资产阶级所宣扬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最相符合,也与商品经济所要求的自由买卖、自由竞争、平等交换的原则最相适应,所以比君主立宪制更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更有利掩盖资产阶级专政的实质,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以及调节资产阶级各个集团之间的矛盾,因而被极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所采用。选项A、B、C、E正确。
民主共和制政体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因此D项不正确。
14.列宁认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帝国主义链条中的薄弱环节突破。这里“薄弱环节”的含义包括
A.资本主义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B.各种社会矛盾极其尖锐
C.无产阶级的组织程度和觉悟程度比较高
D.资产阶级统治比较薄弱
E.经济发展水平最低下
【答案】ABCD
【分析】本题考点:社会主义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的学说。
列宁一国胜利理论的依据首先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其次是帝国主义为重新瓜分殖民地而爆发战争,第三是革命在帝国主义链条中的薄弱环节突破。这里的“薄弱环节”并不是经济发展水平最低下的国家,它包括了四个方面的内容。因此E项错误,选项A、B、C、D正确。 分页标题#e#
15.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阐述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其中有
A.关于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思想
B.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
C.关于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思想
D.关于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
E.关于“三个有利于”的思想
【答案】BCDE
【分析】本题考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992年春,邓小平先后视察了中国南方的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地,就一系列重大问题发表了重要谈话。这次谈话科学地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从理论上深刻地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对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深远意义。选项B、C、D、E均为南方谈话中阐述的重要思想。
A项是邓小平于1980年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与题干规定的时间不符。
16.现代企业制度中出资者的所有者权益包括
A.资产受益权
B.重大决策权
C.资产支配权
D.选择管理者的权力
E.经营自主权
【答案】ABD
【分析】本题考点: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
权责明确是指经济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所承担的责任有明确的界定和匹配。企业出资人按其出资额享有所有者权益即资产受益、参与企业重大决策、聘选经营管理者和转让股权等权利。据此分析,选项A、B、D正确。
选项C、E都是企业法人所拥有的权利,不符合题意。
17.邓小平提出,从长远的观点看,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要实现的飞跃有
A.废除农业的计划经济体制,实行市场调节
B.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C.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加强农业发展
D.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
E.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发展农村工业和第三产业
【答案】BD
【分析】本题考点:邓小平关于农村改革和发展“两个飞跃”的思想。
关于中国农业的长远发展战略,邓小平提出了“两个飞跃”,即一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二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因此选项BD正确。
其他三项都都不属于邓小平“两个飞跃”的内容,是错误的。
18.80年代初中日两国确立的发展相互友好合作关系的原则是
A.和平友好
B.平等互利
C.长期稳定
D.相互信赖 分页标题#e#
E.共同发展
【答案】ABCD
【分析】本题考点:发展中、日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中日关系经过两国的领导人和有识之士多年的努力,由民间外交发展到官方外交,确立相互友好合作的新关系。1972年9丹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78年8月签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两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来往日益发展。1983年确立了“和平友好、平等互利、相互信赖、长期稳定”四原则,作为发展中日关系的指针。因此A、B、C、D正确。
E项不属于发展中日友好合作关系四原则的内容。
19.根据联合国宪章规定,下列各项中属于联合国主要机构的有
A.联合国安全理事会
B.联合国大会
C.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D.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
E.联合国秘书处
【答案】ABDE
【分析】本题考点:联合国的主要机构。
根据联合国宪章规定,联合国下设6个主要机构: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和秘书处,因此正确选项为A、B、D、E。
C项是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构,其宗旨是通过教育、科学和文化促进各国间合作,对和平和安全作出贡献,不属于联合国下设的机构。
20.1997年10月,江泽民主席访美期间阐述的发展面向21世纪的中美两国关系的指导方针是
A.坚持用战略眼光和长远观点来审视和处理中美关系,牢牢把握两国关系的大局
B.积极寻求共同利益的汇合点,既要考虑自身的利益,也要考虑对方的利益
C.恪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这是发展中美关系的基础
D.本着相互尊重、平等协商、求同存异的精神,正确处理两国间的分歧
E.妥善处理台湾问题
【答案】ABCDE
【分析】本题考点:1997年度国际、国内重大时事。
江泽民在1997年10月访美期间发表了重要讲话,讲话阐述了发展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美两国关系的指导方针。选项A、B、C、D、E都是江泽民此次讲话中阐述的指导方针。
三、简答题。(共2题,每题4分,共8分)
21.简述中共十五大对党章总纲的修改及其意义。
【答案】
(1)中共十五大通过的党章修正案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2分)
(2)这对于保证我们党领导人民坚定地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2分) 分页标题#e#
【分析】本题考点: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997年党的十五大明确将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和旗帜写进党的纲领,这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1998年全国九届人大二次会议正式将邓小平理论写进宪法序言,使之法律化。
22.简述中共十五大报告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
【答案】
(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2分)
(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1分)
(3)建设有中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而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文化。(1分)
【分析】本题考点:十五大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的基本目标。
中共十五大报告提出的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是我们今后较长时间为之奋斗的纲领性目标。
四、辨析题。(共4题,每题5分,共20分)
23.唯心主义哲学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答案】
(1)唯心主义哲学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和认识论根源,如果把人的认识曲线上的某个片段加以夸大就会导致唯心主义,唯心主义哲学也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花朵,在人类认识发展的曲折过程中是难以避免的。(3分)
(2)由于唯心主义哲学颠倒了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脱离了人的社会实践,不能正确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因而在总体上是错误的,是不结果实的。(2分)
【分析】本题考点: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
题干中的引文出自列宁的《谈谈辩证法问题》一文,它以比喻的形式说明了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
回答时建议分两个层次:首先,指出唯心主义产生的必然性,即它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和认识论根源;其次指出唯心主义的错误实质,即它颠倒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因而在总体上是错误的,是不结果实的。
24.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和价值量。
【答案】
(1)劳动生产率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或单位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表示。(1分)商品的价值量由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1分) 分页标题#e#
(2)劳动生产率提高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但不能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3分)
【分析】本题考点: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
回答本题的关键是区分“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的价值量”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前者与劳动生产率无关,后者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回答时分三个层次:首先,简述劳动生产率的含义及其表示方法;其次,指出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因素;第三,说明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但不能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
25.在中国,没收官僚资本就其革命性质而言是新民主主义的。
【答案】
(1)近代中国的官僚资本是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蒋介石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因此,没收官僚资本具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2分)
(2)同时,没收官僚资本,使这种控制国家经济命脉的巨大经济力量集中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手中,成为对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开端。因此,它也就具有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3分)
【分析】本题考点:没收官僚资本的双重革命性质。
没收官僚资本,不仅具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同时也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这是由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发生发展的特殊性所决定的。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分成官僚资本主义与民族资本主义两个不同的部分。官僚资本是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没收官僚资本,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之一,自然具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同时,没收官僚资本,使这部分控制国家经济命脉的巨大经济力量集中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手中,成为对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开端,因此,没收官僚资本又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回答时首先要指出题干中合理的部分,即没收官僚资本具有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其次要指出其错误的一面,即它还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26.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不是一党制而是多党制。
【答案】
(1)一党制是指一党单独执政而不允许其他政党存在。多党制是资产阶级政党制度,是指多个政党通过竞选轮流执政。(2分)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特点: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民主党派接受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各政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祖国统一大业。因此,我国多党合作制既不是一党制,也不是多党制。(3分) 分页标题#e#
【分析】本题考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民主制度。
解答本题不仅要对“不是一党制”进行说明,还要对“多党制”进行分析,指出我国实行的是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制度。
回答时分三个层次:首先简述一党制和多党制的含义,其次指出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是执政党和参政党的关系,最后应明确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政治基础。
五、论述题。(共2题,22分)
27.有人认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只要物质文明搞好了,精神文明自然而然就上去了。试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并结合我国的实际,评析上述观点,阐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12分)
【答案】
(1)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落后反动的社会意识则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3分)
(2)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密切相关的范畴,但不是完全对等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建设中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二者互为条件,互为目的,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3分)
(3)精神文明重在建设。那种认为物质文明搞好了,精神文明就自然而然上去了的观点,在理论上是否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能动反作用的自发论;在实践上否认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是十分错误和有害的,是造成实际工作中“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的重要原因之一。(3分)
(4)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求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在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同时,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战略性方针,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3分)
【分析】本题考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及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解答本题不仅要指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二者互为条件、互为目的,更要明确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结合材料中的说法对这一观点进行说明。
具体回答时应首先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其次分析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同时指出精神文明重在建设,并指出题干中观点的错误实质和实践危害,最后简要说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关系的现实意义。 分页标题#e#
28.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对城市土地征收使用费,并按不同地段确定不同的收费标准。试析这样做的理论依据及现实意义。(10分)
【答案】
(1)我国对城市土地征收使用费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的地租理论。(1分)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1分)由于土地等级,位置不同产生级差地租。(2分)
(2)我国城市土地是国家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使用城市土地,都应该交纳一定的土地使用费,确保国家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2分)国家对城市土地实行有偿使用,并按不同地段征收不同的土地使用费,有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有利于培育和发房地产市场;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4分)
【分析】本题考点:马克思的地租理论;地租理论对我国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指导意义。
解答本题需要明确两点:一是征收土地使用费的理论依据。征收土地使用费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的地租理论,同时指出地租的含义;二是结合该理论依据回答出这样做的现实意义。征收土地使用费对发展经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等方面都有积极意义。
六、材料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0分)
29.下列是有关“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策略路线及其变化的材料:
材料1
日军进展当与中国亲日军阀之活跃相并行。日本将利用华北各派军阀之冲突——特别是在“停战”后防地之分配上,煽起大规模的军阀战争。冯玉祥、方振武已开端于先。如四川军阀战争正酣,西南的反蒋的酝酿,都昭示着各帝国主义列强正在积极准备便于他们瓜分中国的军阀战争。
摘自《中央致各级党部及全体同志的信——论反帝运动中的统一战线》
(1933年6月8日)
材料2
中国民众在福建所谓人民革命政府的存在与破产之中深刻的了解了反革命改良主义的实质。在福建聚集了一切中国的反革命的改良主义的集团与派别……福建人民革命政府的一切行动都是动摇犹豫投降出卖妥协与失败主义的行动。
摘自《中央为福建事变第二次宣言》
(1934年1月26日)
材料3
今当我亡国灭种大祸迫在眉睫之时,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再一次向全体同胞呼吁:无论各党派间在过去和现在有任何政见和利害的不同,无论各界同胞间有任何意见上或利益上的差异,无论各军队间过去和现在有任何敌对行动,大家都应当有“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真诚觉悟,首先大家都应当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人力、物力、财力、武力等)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