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
(1935年8月1日)
材料4
日本帝国主义并吞东北四省之后,现在又并吞了整个华北,而且正准备并吞全中国,把全中国从各帝国主义的半殖民地变为日本的殖民地。
无疑的,新的反日的民族革命高潮,不但推醒了中国工人阶级与农民中更落后的阶层,使他们积极参加革命斗争,而且广大的小资产阶级群众与知识分子,现在又转入了革命,中国国民经济的总崩溃,千千万万人民的失业失地,千千万万的灾民难民,更使得新的反日的民族革命高潮,同群众救死求生的日常斗争密切地联系起来,大大的扩大了民族革命的群众基础,广大民众的革命义愤是在全中国一切地方酝酿着,并已经在普及各大城市的学生反日示威运动中开始表现出来了。在反革命营垒中是新的动摇分裂与冲突,一部分民族资产阶级,许多的乡村富农与小地主,甚至一部分军阀,对于目前开始的新的民族运动,是有采取同情中立以至参加的可能的。
当然,不同的个人,不同的团体,不同的社会阶级与阶层,不同的武装队伍,他们参加反日的民族革命,各有他们不同的动机与立场。有的是为了保持他们原有的地位,有的是为了要争取运动的领导权使运动不至超出他们所容许的范围之外,有的真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正因为他们的动机与立场各有不同,有的在斗争开始时就要动摇叛变的,有的会在中途消极或退出战线的,有的愿意奋斗到底的。但是,我们的任务,是在不但要团结一切可能的、反日的基本力量而且要团结一切可能的反日同盟者,是在使全国人民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有枪出枪,有知识出知识,不使一个爱国的中国人不参加到反日的战线上去。
摘自《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
(1935年12月25日)
请回答:
①指出材料1、2中的策略错误及其性质。(3分)
②比较材料3、4与材料1、2指出党的策略路线的变化。(1分)
③根据材料3、4,说明党实现策略路线转变的主要依据。(4分)
④从党的策略路线的这一变化中可以获得什么启示?(2分)
【答案】
(1)材料1将冯玉祥、方振武领导的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的抗日活动等同于军阀战争。材料2完全否认福建事变的抗日反蒋的进步意义,斥之为反革命的改良主义。错误的性质是“左”倾关门主义。(3分)
(2)党开始纠正“左”倾关门主义错误,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的策略路线。(1分)
(3)日本要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这是当时时局的基本特点。由此引起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民族资产阶级有同情、中立以至参加抗日的可能,即使是地主买办阶级营垒中间也不是完全统一的。党有必要也有可能提出建立最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总路线。(4分) 分页标题#e#
(4)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思想路线;对主要矛盾和阶级关系的正确判断是党制定正确路线的基本前提。(2分)
【分析】本题考点: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制定、依据及党内围绕此问题的争论。
第一问,分析材料1和材料2。这两则材料都是中共党内出现过的“左”倾关门主义错误,他们看不到“九•一八”事变后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把民族资产阶级看成最危险的敌人,否认与民族资产阶级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材料中的观点将冯玉祥、方振武等领导的抗日活动等同于军阀战争,否认福建事变抗日反蒋要求的进步意义,这不利于中国的抗日,反而对日本侵华有利。
第二问,比较材料1、2和材料3、4。材料3、4中中国共产党正式制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和策略。
第三问,结合第二问,党的“策略路线的变化”即社会意识的变化,它是由社会存在及其变化所决定的,具体到党的“策略路线的转变”,是依据客观形势的变化、依据主要矛盾的变化来决定的。
第四问,结合前面的两问可以得出这样的启示:正确分析、判断社会的主要矛盾和阶级关系的变化,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共产党人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
30.下列是有关美国人权外交的材料:
材料1
所有联合国签字国都应尊重人权,遵守人权基本原则。因此,一国侵犯公民权利就不仅仅是本国的事情,无论在世界何处发生侵犯人权的情况,各国都有不可推卸的进行监督和谴责的责任。……美国将毫不保留地、坚定地担负起保障人权的这一责任。
我们重申,美国对国际人权负有义务。人权是美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准则。
摘自1977年3月17日卡特在联大的演说
材料2
越南战争产生了深刻的道义危机,损坏了世界对美国政策的信用。70年代的经济紧张使公众对工业化民主国家为它的公民提供持久福利能力的信心减少了,……
多年来,我们一直甘心采取我们对手们的有缺点的原则和策略,有时我们放弃自己的价值观念,而采取他们的价值观念。
我们曾经用火对付火,从未想到用水对付火会更好一些。
但是,我们从失败中找到了回到我们自己的原则和价值观念的道路,我们已恢复了失去的信心。
摘自1977年5月22日卡特在圣母大学的对外政策讲话
材料3
遏制战略发生了作用……我们现在正接近于战后两种目标——暴政和冲突这一目标同民主和自由这一目标——之间一场历史性的较量的尾声。……我们的目标是大胆的——比我的任何前任可能认为有可能实现的目标抱负更大的目标……现在是……制订一项90年代的新政策的时候了。 分页标题#e#
摘自1989年5月13日布什在得克萨斯州的讲话
材料4
号召尊重人权不仅使现有的共产党国家处于守势,而且从全球看,还使民主国家与共产党国家划清了界限。
积极宣传尊重人权,还为更直接地进行民主的活动提供了理化依据,这些活动有助于使独立性越来越大、政治色彩日益浓厚的民间团体的出现,就等于社会从共产党统治下最终解放出来的开端。
摘自兹•布热津斯基《大失败——二十世纪的共产主义的灭亡》
材料5
西方国家过分关心其他国家的所谓“人权状况”这是别有目的。这些国家过去以炮舰政策征服落后国家,在炮舰政策因被压迫国家的觉醒而失灵后,它们又以“人权”和“经济制裁”为手段……按照“人权无国界”之类主张行事……其结果是天下大乱。
摘自1991年11月7日菲律宾《世界日报》
请回答:
①根据材料1和2,分析卡特政府推行人权外交的原因。(3分)
②结合材料3和4,说明80年代后期美国人权外交政策的新变化,并分析产生这种新变化的原因。(4分)
③材料5中为什么说“按照‘人权无国界’之类主张行事……其结果是天下大乱”。(3分)
【答案】
(1)美国侵越战争失败和国内经济衰退,造成内外处境困难,在与苏联的争霸斗争中处于守势,所以转而实行人权外交,以维护美国的霸权地位。(3分)
(2)80年代后期,美国把人权外交作为分化瓦解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手段。其原因:①美苏力量对比出现有利于美国的变化,美国开始推行超越遏制战略。②苏联东欧国家的改革遇到严重困难。(4分)
(3)当前依然存在国际政治旧秩序,少数西方大国提出“人权无国界”的主张,目的在于以人权为借口干涉别国内政,继续推行强权政治、霸权主义。按照这类主张行事,不仅不能解决人权问题,反而使得少数西方大国干涉别国内政的现象愈加严重,势必造成天下大乱。(3分)
【分析】本题考点:美国人权外交的实质及历史演化。
第一问,涉及材料1和材料2。材料1表明卡特已将“保障人权”作为美国的一项重要责任和义务,“是美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准则”。材料2说明了当时美国正处于内交外困的状态,即“越南战争”和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紧张”,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想到了“用水对付火”,材料2是材料1的逻辑前提。
第二问,涉及材料3和材料4。材料3中提到美国已接近“一场历史性的较量的尾声”,这是1989年5月美国总统布什的一段讲话,当时的苏联与东欧正处于严重的社会危机之中,美苏力量对比发生了有利于美国的变化,所谓的“20世纪90年代新政策”也就是布什政府提出的“超越遏制”;材料4表明美国已在人权外交上初尝“胜果”,意欲进一步加大人权外交力度,将社会主义国家纳入资本主义体系中。 分页标题#e#
第三问,涉及材料5,实际上就是考查西方大国“人权外交”的实质。无论是卡特政府公开推出人权外交,还是布什政府加大人权外交力度,都有其战略上的原因,同‘炮舰政策”一样,实质都是为了自身利益,这是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表现,势必造成天下大乱。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