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294|回复: 3

2019考研:新闻传播外国新闻史知识点大总结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10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007237
发表于 2018-10-24 18:53: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现在距离考研越来越近,想必大家都在有序而紧张地复习中。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复习,今天中公考研小编为考新传的同学们整理了外国新闻史的知识点总结,以供大家参考和复习所学专业课的知识,力求达到最佳的复习效果!
  1、新闻信
  是古代统治者采用的重要传播方式之一。新闻信是指传递、交流信息的公私信件。他是西方古代历史上流传最广的手写传播形式。产生和发展于罗马帝国时代。因为这个奴隶制国家幅员广阔,是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所以无论官方还是私人,都需要罗马的消息,于是有人抄录了政府公报,分送各地并领取薪金。新闻信主要流行于上层社会。有些记述了当时许多重大事件和人物,记录了罗马的生活、乡村情况、以及民间习俗等。标志着世界上第一批职业新闻工作者的诞生,“新闻信”也成为世界上第一批新闻商品。
  又称“新闻书”。早在公元前五世纪,有一些居住在意大利罗马的人,向另一些居住在远离首都之地的人写信提供新闻,并受到雇佣不断地向商人和政治领袖写信提供情报,还把机密的新闻信件的副本提供给一些有关的人。
  2、威尼斯公报
  欧洲的手抄新闻可能最早出现在意大利的威尼斯,也称为《威尼斯公报》。十四世纪、十五世纪,威尼斯由于地理位置优越,是当时西欧最繁荣的商业城市和交通、贸易中心。
  各国商贾、达官贵人、金融客云集此地。为了满足这些人对信息的需求,威尼斯出现了一批专门收集及传播物价、商情、金融、交通、气象、政治、军事等各类信息的人。他们自己收集最新的消息,自己抄写,自己发行,以此为职业谋生。
  这些自集、自刊新闻为生的人,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职业新闻记者。
  世界上最早有固定名称的报纸。诞生于意大利威尼斯城。初为手抄。1566年开始单张印刷出售。不定期。以登载商业行情、航船日期、天气变化等为主。——《中国百科大辞典》
  3、安莎通讯社
  全国报业联合社(AgenziaNazionaleStampaAssociata,ANSA),缩写音译为安莎社,是意大利最大的通讯社,成立于1945年,总部设在罗马。使用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法语、英语对外发布新闻和评论文章。
  安莎通讯社简称安莎社,1945年由意大利57家日报联合组成,实际是半官方通讯社,总部设在罗马。“客观”和“事实素材”丰富是安莎社新闻的主要特色。
  安莎社使用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法语、英语对外发布新闻和评论文章。新闻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外贸和市场信息、旅游、文化体育、科技、社会等方面。
  安莎通讯社全称全国报纸联合通讯社,简称安莎社,1945年由意大利57家日报联合组成,实际是半官方通讯社。意大利政府部门和国家机关的重要新闻与消息,通常都是由它发布的。前身是法西斯统治时期的斯蒂法尼通讯社。(机构简介)
  该社总部设在罗马,总社设有编辑部、行政部、人事部、商业部、技术部、电脑中心和摄影图片部七大部,每天24小时用意、法、英、西4种文字向国内外播发新闻。此外还发行宗教专题新闻稿和其它专题材料。其主要供稿对象是中美和南美地区。*(机构组成)
  “客观”和“事实素材”丰富是安莎社新闻的主要特色,它很少播发评论性新闻,一般通过取舍内容来表达其观点。新闻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外贸和市场信息、旅游、文化体育、科技、社会等方面。近年来安莎社对其新闻作了很大改革,加强了新闻预报、国内外简讯、报刊摘要、外贸与市场行情、出口商品形势分析、外汇汇率等栏目,并大大加强了经济新闻与信息的报道。(主要特色)
  安莎社同世界67家通讯社签有交换和使用新闻的合同,包括法新社、合众国际社和路透社等。该社同新华社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友好的合作关系。1963年两社签订了互相提供图片的合同。1971年相互派常驻记者。1978年签订两社新闻合作协定。(机构合作)
  安莎社同包括新华社在内的中国多家媒体一直保持着友好的关系。1963年他们同新华社签订了互相提供新闻图片的合同,1971年互派常驻记者,1978年又签订了新闻合作协定。
  安莎社前社长塞尔焦•莱普里和前董事长格朗佐托曾先后数次访问新华社。新华社几任社长穆青、郭超人和田聪明也不止一次访问过安莎社。
  早在1968年,安莎社就建立了驻北京分社,据说第一位驻京记者是一位年逾花甲且十分能干的老头,正是由于他的不懈努力,建社初期千头万绪的工作都被轻易化解。那时,现任社长那塔里刚刚进入安莎社,开始了报道国际新闻的第一步。(安莎社同中国的关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619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5996
发表于 2018-10-24 19:32:35 | 显示全部楼层

  4、奥逊•威尔斯
  奥逊•威尔斯(OrsonWelles),1915年5月6日生于美国威斯康辛,1985年10月10日逝世于洛杉矶,集演员、导演、编剧、制片人等多种角色于一身的电影天才。
  作为演员,他参与了一百多部电影(包括配音);作为编剧,他写了42个剧本;作为导演,他执导了近40部影片。1975年,AFI授予威尔斯终身成就奖,不过,奥逊•威尔斯对于电影的贡献,令无数后人仰望,这远远胜过任何荣誉。
  个人评价:
  威尔斯认为“历史是短暂的”。生活在20世纪也好,18世纪也好,其实和生活在文艺复兴时期并没有什么太大差别。《电影手册》影评人让杜马其(JeanDomarchi)称威尔斯为“来自十六世纪的人”,把他比作莎士比亚、塞万提斯和蒙田。威尔斯不置可否,却说如果让他自由选择生活在某一个时代,他会选择十二世纪。
  他一生的悲剧就是一个中古世纪的骑士的悲剧。如果塞万提斯笔下的唐吉诃德,威尔斯永远不合时宜。他向比他强大得多的体制挑战,结果必然遍体鳞伤。
  如果来考察威尔斯电影生涯中主演并导演的角色,会发现相当多角色的命运与他本人的经历极为相似,凯恩、迈克尔•奥哈拉(MichaelO'Hara)、查尔斯•兰金(CharlesRankin)、弗兰兹•金德勒(FranzKindler)、谢里夫•奎林(SheriffQuinlin)、福斯塔夫甚至包括奥塞罗——都在心理意义上是个失败者,哪怕他们在表面上看来可能强大无比,但都并不是自己所幻想成的那样,他们最后的结局是彻底的坍塌毁灭。
  从一方面看来,这便是威尔斯自身的写照。他过强的统治欲望和常人难及的天赋恰恰是毁灭自己的内在动力。
  可以这么说,左右威尔斯一生的外部力量有三种,一方来自好莱坞的权势人物,比如赫斯特及相关力量;一方来自公众,威尔斯的可悲之处在于他的作品始终无法吸引大量观众入场,获得商业时代在电影界立足的基础——票房,这又导致他不会受第一种力量的青睐;第三方来自评论界,以巴赞为代表的欧洲影评人率先“重新认识”威尔斯,他高度评价威尔斯是“20世纪美国的文艺复兴人士”,盛赞威尔斯是那种追求只存在于艺术创作之中的圣杯的艺术家。
  然而自评论界获得的声誉并无助于他再获得像《公民凯恩》那样拍片的机会。特吕弗说,“(威尔斯)真正的悲剧在于30年来他花了那么多时间同权力无边的制片人打交道,他们请他抽雪茄烟,却连一百英尺的胶片都不舍得给他。”
  在英国电影刊物《画面与音响》每隔十年的史上最佳导演和最佳影片评选中,威尔斯和《公民凯恩》几乎总是双双位居第一。
  5、泰德·特纳
  特德•特纳全美最大的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创办者,开创了世界上第一个全天候24小时滚动播送新闻的频道,也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国际电视频道,1991年《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2001年担任美国在线——时代华纳的副董事长,个人资产高达48亿美元,在美国超级富豪中排名第26位。
  简介:泰德•特纳(TedTurner),是特纳广播公司的创始人,旗下最著名的媒体当属CNN娱乐,他曾经是好莱坞著名影星的丈夫,拥有三万多头野牛(是世界上拥有野牛最多的人),上过91次杂志封面,有400件帆船赛获胜奖品,以及34份各类学校给予的名誉学位证书,至于媒体封的名号,就更数不胜数。
  泰德•特纳,媒体行业最后一位具有革命精神和创意的斗士,他创办的CNN,改变了世界,也改变了民众和政府的关系。毫无疑问,泰德•特纳是一位千年难遇的传媒大亨,他也是进行人类行为复杂性研究的一桩经典个案。
  从莫斯科到美国的安科雷季,CNN电视台每天24小时不间断地进行着新闻直播。这家在全球设有30多个演播室的电视台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同时也是赢利最多的电视台。
  泰德•特纳当年创建CNN只是一时的心血来潮。在人们心目中,他是精明的企业家、亿万富翁、帆船比赛冠军,但在这层堂皇的外壳下隐藏着的是一个脆弱、冲动、爱想入非非的人。不管你是喜欢他还是讨厌他,他都是一个值得你去了解的人。
  6、NTSC
  NTSC是NationalTelevisionStandardsCommittee的缩写,意思是“(美国)国家电视标准委员会”。NTSC负责开发一套美国标准电视广播传输和接收协议。此外还有两套标准:逐行倒相(PAL)和顺序与存色彩电视系统(SECAM),用于世界上其他的国家。
  NTSC标准从他们产生以来除了增加了色彩信号的新参数之外没有太大的变化。NTSC信号是不能直接兼容于计算机系统的
  7、汤姆·布罗考
  汤姆•布罗考是美国人心目中最值得信赖的新闻主播。20多年来他一直担任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晚间新闻节目的主持人,是NBC保证收视率的一张王牌,而他本人更是获奖无数。
  汤姆•布罗考,美国最著名的新闻人士之一,获得过新闻报道的各项大奖:两次杜邦奖,一次皮博迪奖以及数次埃米金像奖。从1976年到1981年,他在NBC主持“今日”节目。
  1983年以来,他是NBC“每晚和汤姆•布罗考一起看新闻”节目的唯一主持人和总编辑。在读者的强烈要求和积极参与之下,布罗考写出了精彩的续集:《美国最伟大的一代如是说》。
  这是一个在真实的信件的基础上写成的、互动的文本。正如作者所说:“我写了一本有关美国人的书,而很多美国人写来了回信。在这本书里,你会直接收到最伟大一代和他们孩子的信;在最伟大的一代和他们的家人倾诉时,有一些是第一次,你会听到很多心声和很多的故事。”
  他视角独特,见解深刻,语言优美而朴实。1984年,在诺曼底登陆日40周年之际,他赴法国采访,深受触动。在酝酿了15年,上百次采访、收集上百封信年之后,他写出了《美国最伟大的一代》;一本一代人传奇人生的总集,一部用许多人物的经历勾画出的历史,经纬交织,形成了一幅气势恢弘、发人深省的画卷。
  续集《美国最伟大的一代如是说》同样精彩。(人物成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652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082
发表于 2018-10-24 19:39:25 | 显示全部楼层

  8、丹·拉瑟
  1962年,丹•拉瑟在休斯顿CBS联盟电视台KTRH电视台工作期间,德克萨斯州海岸发生了一次特大飓风,他独自一人在加尔维斯气象大楼进行现场报道,当海水升到他现场报道的大楼二楼时,他仍然站在摄像机前,三天没有离开麦克风。他顽强的工作作风与报道能力受到了观众的赞扬,称他是“休斯顿旋风”。
  CBS也因此特别聘用了这次灾难报道中表现出众的拉瑟。“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新闻”是丹?拉瑟的座右铭;不畏艰险,报道独家新闻、重要新闻,是丹?拉瑟一向的工作作风。
  在此后的短短五年时间里,拉瑟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地方电视台播音员成为CBS的明星记者。他以现场即席报道著称。在长达30多年的广播电视记者生涯中,他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做过多次高水平的现场报道。
  1972年他和克朗凯特一起随尼克松总统访华;相隔10多年后,他又来中国报道改革开放、发展变化中的中国。他曾多次冒着生命危险做过战地采访,如报道越战事件、化妆进入阿富汗报道苏军入侵的情景等等。
  1975年拉瑟加入了CBS新闻杂志节目《60分钟》,为此节目四处奔波,同时他也向人们证明了自己的特有价值。1968年,CBS在黄金时间推出了《60分钟》节目。起初,观众并不对它有任何兴趣,在美国尼尔森公司测定的65种节目中中仅排名第五十一位。
  然而拉瑟加入这个节目以后,通过他与同仁的共同努力,节目收视率上升到了36%,这也使得CBS的新闻节目创造出了历史上的第一次盈利。
  1981年3月7日,拉瑟成为了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晚间新闻》的节目主持人,他的第一次亮相虽然没有成功,但凭借着他不懈的努力与超乎想象的进取精神,最终成功地完成克朗凯特接班人的历史使命。
  荧屏上的丹•拉瑟从不摆架子,不以居高临下的架势训人。相反,他是随和的,亲切的,充满情感的。为了拉近和观众的距离,他还常常向观众提醒他的德克萨斯的贫苦出身,令观众在心理上产生自家人的效应。
  在工作中,丹•拉瑟对同事也是平和亲切,从不摆明星架子,而是给他们热心的帮助。对于CBS《晚间新闻》制作人而言,拉瑟向身有许多东西可以给人启示,他们说,很多新闻是从与拉瑟的一次平常的谈话当中感悟到的。
  那些记者们都很爱戴他,因为拉瑟总不会忘记在他们交出一份优质新闻稿后给他们打来表示感谢和慰问的电话。还有,最重要的是拉瑟对新闻的真实性勇于承担任务,以及他十分尊重新闻采访过程中的道德观念。因此,拉瑟成了值得他们信任的人。
  丹•拉瑟是当今美国公认的口才最好、风度最佳的一流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观众从饱经风霜的拉瑟身上看到当代美国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最理想的气质:成熟、权威。
  1931年,出生于美国得克萨斯州;
  上世纪50年代,开始进入新闻界;
  1963年,首先报道了肯尼迪遇刺事件,后被任命为哥伦比亚广播公司驻白宫记者;
  1972年,作为CBS记者跟随尼克松总统出访中国,成为第一批到中国访问的美国记者之一;
  1981年,成为《CBS晚间新闻》节目主播。
  2005年,离开《CBS晚间新闻》,到《60分钟》当全职记者。
  2006年6月底,因故离开《60分钟》,离开工作了44年的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
  2006年底,与媒体巨头马克?古本签了3年的合同,每年制作42小时新闻节目,在古本的高清晰电视网播出。
  拉瑟曾陆续报道过“水门事件”、越南战争、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等重大事件,与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的汤姆.布罗考和美国广播公司(ABC)的彼得.詹宁斯并称美国三大王牌主播,但他因在2004年美国总统竞选前夕误报布什服役纪录,被迫离开“晚间新闻”,在CBS另一高收视节目“60分钟”中担任记者。
  9、彼得·詹宁斯
  美国ABC王牌主播——彼得·詹宁斯
  彼得•詹宁斯(PeterJennings),男,1938年出生于加拿大多伦多的一个新闻世家,詹宁斯的父亲查尔斯•詹宁斯是加拿大著名新闻记者和电台播音员。据报导岁大的播音室展示他在播音方面的才华了。
  詹宁斯本人的正式学校教育并不完整,他曾先后在加拿大三一学院、卡尔顿大学,以及美国新泽西州的莱德尔学院读过书,但是他的记者工作经验主要是后来在实践中得到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604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5982
发表于 2018-10-24 19:47:38 | 显示全部楼层

  詹宁斯最早涉足电台和电视台是他二十多岁时在加拿大安大略省为一家小电台作记者,后来由于出色地报导了一次铁路事故而来到加拿大第一家独立电视台工作。在加拿大电视台,詹宁斯英俊的相貌、优雅的风度受到美国广播公司(ABC)的注意,于是,1宁斯二十六岁到美国,到美国广播公司(ABC)作新闻记者。
  1965年,美国广播公司(ABC)破格提拔詹宁斯担任晚间新闻节目主播,在美国电视界引起一定争议。而后迫于压力,,也持晚间新闻节目三年之后美国广播公司(ABC)把他调离主持人的位置,派他到意大利罗马,担任驻外记者。
  从1968年到1974年,詹宁斯一直担任美国广播公司(ABC)驻外记者,除罗马外,詹宁斯还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率先要电区的第一个记者站。在驻外记者的职位上,詹宁斯的新闻报导技巧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七年驻中东首席记者的经历不仅使詹宁斯增加了阅历,也使他在国际新闻界获得了很高的知名度。
  1975年,詹宁斯回到美国,担任美国广播公司(ABC)驻首都华盛顿记者和早间新闻节目主持人。1977年,当时担任埃及总统的萨达特特邀詹宁斯报导埃及与以色列缔结和约的重大新闻。
  1978年,在国际新闻界具有很高声誉的詹宁斯再次成为同行羡慕的对象。这次,詹宁斯成为第一位采访当时还在巴黎的阿亚图拉•霍梅尼的美国记者,并随后与霍梅尼搭乘同一架飞机前往伊朗。
  1978年,重新命名的美国广播公司(ABC)“今晚世界新闻”开播,詹宁斯重回主持人岗位,担任今晚世界新闻节目主持人之一。五年以后的1983年,詹宁斯成为今晚世界新闻主播,这时距詹宁斯当年离开这一职位已经有十五年了。不过,那时的詹宁斯通过多年驻外记者的阅历早已跃升世界知名记者的行列,已经非昔日初出茅庐的詹宁斯所能相比了。
  詹宁斯一生采访过许多重大新闻,从1960年的柏林墙建立,之后的越战,再到上世纪90束,他。美国“9•11”事件发生时,他连续转播60个小时,没有休息,创下ABC历史纪录。他对新闻的热情,可见一斑。他的报道足迹踏遍全球,几乎成为美国电视台重大新闻的代名词。
  詹宁斯乐观开朗的性格也颇有感染力。在四个月前他当众宣布,长期吸烟的习惯使他患上了肺癌。可他乐观地表示,他将会继续播出。宣布消息的那天晚上,他用嘶哑的声音说:“状况好的时候,我的声音不会这样的。”
  但是从那以后,他还是未能重续播音生涯。美国当地时间2005年8月7日,詹宁斯因患肺癌在纽约家中离世,享年67岁。随着詹,最个时代主播标志也退出了舞台,但詹宁斯对事物的坚持与他亲切温和的声音将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10、彼得·詹宁斯-报道风格
  冷静到近乎冷酷
  在过去的那些岁月中,詹宁斯作为记者和主播,在世界各地报道新闻,他从这些经验中吸取营养,培养出了一种独特的个人风格:当新闻事件在直播中展开的时候,詹宁斯总是能以一种冷静到冷酷的态度来描述它们。
  1972年9月5日,詹宁斯在慕尼黑报道奥运会。在这一届奥运会上,阿拉伯恐怖分子绑架并杀死了以色列运动员。熟悉这个恐怖组织历史的詹宁斯对这一事件进行了冷静全面的系列报道,为了拍到恐怖分子的清晰画面,他和摄像师一直努力将摄像机向恐怖分子移近。
  巴巴拉?马图索在她撰写的《晚间明星:打造广播公司新闻主播》中评价詹宁斯在那次报道中的表现说,他展现出“相当的勇气”,她认为詹宁斯的那一系列报道是“现场直播出现以来最扣人心弦的报道”。
  29年之后,“9•11”事件发生了,在两架飞机撞进世贸双子塔后仅仅几分钟,詹宁斯就出现在了直播新闻中,在之后的12小时里,他没有离开过自己的岗位,在“9•11”之后的第一周里,他主持新闻的时间达到了60个小时。
  在播报这一震惊世界的新闻时,即使冷静如詹宁斯,也在无数观众的注视下发出了“上帝啊”的惊叹,表现出了非常罕见的脆弱。
  《华盛顿邮报》电视批评家汤姆夏莱斯曾经这样赞扬詹宁斯有关波斯尼亚战争的特别报道:“在他周围的广播公司新闻日渐变得低俗的时候,他成功地保持了他的威严和形象。
  他的报道远远超越了冲突本身,……他的报道并不是血腥的或者是充实色情的,可能也不会赢得很高的收视率,但是那却是电视新闻本来应该的样子……美国广播公司新闻会记住詹宁斯那样的报道。
  11、赛博
  赛博空间(CyberSpace)这一概念最早由威廉•吉布森在他的科幻小说《神经浪游者》中最早提出,他将赛博空间定义为由计算机生成的景观,是连接世界上所有人、计算机和各种信息源的全球计算机网络的虚拟空间。
  这一概念很快在计算机工业和关于信息技术的理论思考中成为一个流行词汇。赛博空间提出的时间不长,由于它本身有虚拟、计算机化、数字化、网络化及多维等含义,关于它的概念尚未有一个明确、统一的中文定义。
  但是可以这样理解:赛博空间是一个多维虚拟空间,它的数据信息存储在计算机网络上,任何一个虚拟空间的产生都依赖于存储在因特网内的电子数据。尽管它存在的历史还不到二十年,但是发展速度非常惊人,很快就遍及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网络———因特网。
  赛博空间(Cyberspace)是哲学和计算机领域中的一个抽象概念,指在计算机以及计算机网络里的虚拟现实。
  赛博空间一词是控制论(cybernetics)和空间(space)两个词的组合,是由居住在加拿大的科幻小说作家威廉•吉布森在1982年发表于《omni》杂志的短篇小说《融化的铬合金(BurningChrome)》中首次创造出来,并在后来的小说神经漫游者中被普及。
  12、阿帕网
  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组建的计算机网。ARPANET是英文AdvancedResearchProjectsAgencyNetwork的缩写,又称ARPA网。
  阿帕网于1968年开始组建,1969年第一期工程投入使用。开始时只有4个节点,1971年扩充到15个节点。
  经过几年成功的运行后,已发展成为连接许多大学、研究所和公司的遍及美国领土的计算机网,并能通过卫星通信与相距较远的夏威夷州、英国的伦敦和北欧的挪威连接,使欧洲用户也能通过英国和挪威的节点入网。
  1975年7月阿帕网移交给美国国防部通信局管理。到1981年已有94个节点,分布在88个不同的地点。
  阿帕网的主要特点是:①可以共享硬件、软件和数据库资源。②利用分散控制结构。③应用分组交换技术(包交换技术)。④运用高功能的通信处理机。⑤采用分层的网络协议。
  这些特点在美国和西欧后来组建的计算机网中(如欧洲信息网EIN,法国的CYCLADES,美国的TYMNET,CYBERNET,TELENET,AUTODIN2等)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进一步的发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4-11-18 18:40 , Processed in 0.093611 second(s), 7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