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6-7-4 23:34: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分析题:34~38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34. 从前,沧州城南有一座临河寺庙,庙前有两尊面对流水的石兽,据说是“镇水”用的。一年暴雨成灾,大庙山门倒塌,将那两尊石兽撞入河中。庙僧一时无计可施,待到10年后 募金重修山门,才感到那对石兽之不可或缺,于是派人下河寻找。按照他的想法,河水东流,石兽理应顺流东下,谁知一直向下游找了十里地,也不见其踪影。这时,一位在庙中讲学的先 生提出其见解:石兽不是木头做的,而是由大石头制成,它们不会被流水冲走,石重沙轻,石兽必然于掉落之处朝下沉,你们往下游找,怎么找得到呢?旁人听来,此言有理。不料,一位守河堤的老兵插话:我看不见得,凡大石落入河中,水急石重而河床沙松者应求之于上游。 众人一下子全愣住了:这可能吗?老兵解释道:我等长年守护于此,深知河中情势,那石兽很重,而河沙又松,西来的河水冲不动石兽,反而把石兽下面的沙子冲走了,还冲成一个坑,时间一久,石兽势必向西倒去,掉进坑中。如此年复一年地倒,就好像石兽往河水上游 翻跟头一样。”众人听后,无不服膺。寻找者依照他的指点,果真在河的上游发现并挖出了 那两头石兽。
请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原理,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庙僧按照常理,认为石兽应顺流而下。从真理的具体性分析其失当之处。(4分)
(2)守河堤老兵关于石兽“逆流而上”的见解对我们辩证地思考问题有何启示?并举一 例说明之。(6分)
【答案要点】.
(1)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抽象的真理是没有的。真理的具体性是指真理是在一定时 间、地点、条件下主观对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离开具体 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河水东流,石兽顺流东下,这是常理,但 它在一定条件下才是有效的。庙僧的失当之处在于离开了一定的条件,抽象地对待常理,因而 判断失误。(4分)
(2)所谓辩证地思考问题,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特别是用对立统一的 观点看问题, 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守河堤老兵不受已有思维定势的束缚, 根据实际中的具体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其见解对我们的启示是,对任何问题都要加 以辩证地思考,多角度的或从相反方向去思考和解决问题。(3分)举出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关逆向思维和“换位思考”的一个事例(故事亦可),说明所蕴含的辩证思维特征。(3分)
注:如果考生从辩证法的有关原理加以分析,言之有理并举例得当,可酌情给分,不超过4分。
【解析】 本题考查对真理的具体性、矛盾分析法即对立统一规律相关内容的综合理解和 掌握。本题就唐僧和老兵寻找石兽这一事实,要求考生回答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问的非常 直截了当,只要考生清楚具体真理的含义,就可以轻松拿下4分。由于第二个问题拐了一个小弯,用的是“辩证的思考”,而没有清楚说明用辩证法的思考方法。这样,头脑不太灵活的考 生就有可能往认识论中的辩证的思维方法方向思考答案,因此而丢掉一些分。也有的考生会是 由于一时紧张举不出恰当的例子而丢分。回答这种类型的题最忌讳的是思路太复杂。最近几年 大型分析题都比较简单、直白,所选用的原理也是最基础的知识点,怎么问就直接怎么答。相 反,如果思路太深刻,思考的理论观点过于复杂,往往更会影响成绩。
35. 自2002年以来,南京、成都、石家庄等地相继发生奶农把鲜奶倒入下水道的事件。另 据2004年7月15日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报道,进入夏季之后,浙江某市160多户奶农也频 频把鲜奶倒入水沟,有时在一天内倒掉14吨。倒奶那几天,畜牧兽医站的工作人员分头外出, 帮助奶农联系收购鲜奶的企业,但收效甚微。时隔一年,这样的事件又见诸媒体。2005年8月11日新华网报道,陕西某村十几家奶农无奈把鲜奶倒进污水沟。为帮助奶农售奶,当地政府联 系了一家公司,收奶价格是每公斤1.2元。可就是这样的低价,该企业后来也不收了。人们不禁要问:如今牛奶多得喝不完了吗? 其实,全球年人均奶类消费量为93公斤,中国仅为7.2公斤。奶农倒奶固然与牛奶易变质且不能大量贮存有关,但前几年一些地方农民一窝蜂地饲养奶牛,鲜奶的供应大量增加。同时,很多企业纷纷介入乳品加工业,有些产品尚未达标上市,消费者不敢购买。当乳品销路不 好时,企业便限量收购鲜奶。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问题:
(1)历史上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时农场主把牛奶倒入大海的现象,与材料中的“倒奶 事件”有何本质区别?(3分)
(2)“倒奶事件”中隐含着什么样的经济规律?(3分)
(3)为避免发生类似的“倒奶事件”,你认为地方政府应如何作为?(4分)
【答案要点】
(1)从表象看,两者都是牛奶供给过剩。但是,前者反映的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 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矛盾的体现;后者主要是市场体系不 够完善,鲜奶销售渠道不畅导致的结果,不是经济危机的征兆。(3分)
(2)这个案例说明,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通过市场机制自发地起作用,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客观性。人们过多、过快地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投入到奶牛养殖业 和乳品加工行业,一旦供大于求,企业就会压缩鲜奶收购量,奶农只好倒奶。(2分)这个案例 还说明,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和滞后性,导致了资源的浪费。政府有必要对市场进行适度干预,逐步提高驾驭市场的能力。(1分)
(3)由于奶农和企业往往缺乏充分的信息和对市场风险足够的认识,因此,地方政府有 必要予以引导和服务。如着力帮助奶农和企业进行市场预测和分析,开展事前的供需调研;制 定科学、合理的产业规划,形成较为完善的农业产业化链条;采取优惠措施,帮助奶农和企业 开拓乳品市场,尤其是农村市场,扩大内需;监督奶农和企业严格执行产品质量标准,促进其 改进生产技术。(4分)
注:如果考生提出的措施符合题意,可酌情给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价值规律”和“政府对经济的调节和 干预”这几个知识点。答好本题应着重抓住以下几点:
(1)经济危机中资本家把奶倒入大海与资料中“倒奶事件”的本质区别在于: 第一,经济危机中资本家把奶倒入大海属于制度性问题。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体现,是资本主义生产相对过剩而引发的现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是资本主义的生产相对过剩。 它产生于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其背后反映 的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与生产的社会化之间的矛盾。第二,我国发生的一些“倒奶事件”属于体制、机制问题。其并非是全社会性的生产过 剩,而是生产奶和乳制品一拥而上,乳制品质量不过关,消费者不愿意购买导致的,是由于企 业盲目竞争导致的市场秩序混乱而形成的,不是经济危机的征兆。
(2)资料说明的经济规律是: 第一,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第二,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和滞后性,政府有必要对市场进行适度干预。
(3)当地政府要避免再次发生此类事件,应该做到: 第一,正确处理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关系。地方政府有必要予以“引导”和“服务”。 第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保护公平竞争。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健全产品质量监管机制。
36. 新中国成立前夕,朱德在全国工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私人资本主义企业中 的职工,他们在经济上还没有获得完全解放,他们还受资本家的剥削,这种剥削在新民主主义 时期只能够受到限制,而不能够消灭”;为了工人阶级根本的长远的利益,还必须在“现阶段 自觉地忍受资本家之一定限度内的剥削”。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问题:
(1)新中国成立后,工人阶级成了国家的主人,为什么私人资本主义企业中的职工还要“忍受”资本家的剥削? ( 5分)
(2)既然如此,为什么从1953年开始又要对私人资本主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 5分)
【答案要点】
(1)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具有过渡性质的社 会,在经济、政治等方面既确立了社会主义因素的领导地位,又允许非社会主义因素,包括资本主义因素的存在。允许资本家在一定程度内的剥削,对安排工人就业,稳定社会秩序,恢复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物质基础具有积极意义,符合工人阶级根本的长远 利益。( 5分)
(2)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资产阶级唯利是图的本性和部分资本家破坏经济秩 序、危害国家利益的不法行为,表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营经济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国内 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私人资 本主义经济越来越不适应国家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因此,对资本主 义工商业的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迅速实现国家的社会 主义工业化创造必要的条件。( 5分)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建国初期利用、限制、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原因的理解。民族 资产阶级和民族资本主义在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具有两面性:第一,民族资产阶级 一方面拥护共产党的领导,愿意为新中国的建设服务,有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可能;另一方面 受追逐高额利润本能的驱使,干出许多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事情。第二,民族资本主义一方面有 利于国计民生;另一方面不利于国计民生。正因为有好的一面,新中国成立后工人阶级还要自 觉地忍受资本家一定限度以内的剥削,以局部的暂时利益,服从根本的、长远的利益;正因为 有不好的一面,1953年后要对私人资本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7. 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的主要内容,是贯彻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 话》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 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而要“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 义”,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切实 保障各方面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让他们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问题:
(1)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说明,为何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体现着科学发展 观以人为本的本质和核心?( 5分)
(2)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从社会保障的基本功能说明建立健全社 会保障体系与实现公平正义之间的内在联系。( 5分)
【答案要点】
(1)社会保障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优抚安置等几方面的内容。( 2 分)社会保障的内容与人民群众的基本需要和切身利益直接相关,是这些需要在不同群体、不 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具体体现,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和最现实的问题。以人为本,就是 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人民共享发 展成果,不断满足人民多方面的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正是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这一本质和核心。( 3分)
注:如果考生就社会保障内容的某一两点深入展开分析,可酌情给分。
(2)社会保障具有调节收入差距,缓解各种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的基本功能,是经济发展 的安全网,是社会发展的稳定器,能为维护社会安定提供可靠的保证。(2分)公平正义就是要妥 善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使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 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仅能够为社会的低收入者和弱势群体提供 基本的保障,使社会全体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都能够得到满足;而且能够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 益关系,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所需的制度保障。(3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社会保障体系”与“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 间的关系。答好本题应着重抓住以下几点:
(1)指出社会保障、以人为本的内容并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
(2)指出社会保障的基本功能、公平正义的内涵并说明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