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在资本积累过程中,实现个别资本增大的形式是
A. 资本循环 B. 资本积聚 C. 资本周转 D. 资本集中
22. 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包括
A. 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 B. 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
C. 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 D. 垄断使竞争趋于缓和
2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有
A. 按劳分配中的“劳”不是直接的社会劳动
B. 按劳分配中的劳动量按照劳动者实际付出的劳动量来计量
C. 按劳分配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统一标准实现
D. 按劳分配必须通过商品货币形式实现
24. 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有
A. 财政政策 B. 货币政策 C. 产业政策 D. 收入政策
25. 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到 成熟。下列毛泽东的科学著作中,写于这个时期的有
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反对本本主义》
C.《新民主主义论》 D.《论联合政府》
26. 1948年,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土地改革总路线。下列选项中对这一总路线所含内容理解正确的有
A. 按照平分土地的原则,满足贫雇农的要求
B. 团结中农,允许中农保有比他人略多的土地
C. 没收地主土地,不再对地主分配土地
D. 实行耕者有其田,将土地的所有权分配给农民
27.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
A.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 B. 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
C. 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D. 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
28.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表现在
A. 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B. 明确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C. 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D. 确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29.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 义也有市场”。邓小平这一论断的内涵是
A. 计划和市场都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
B. 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方式
C. 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D. 计划和市场是不能兼容的
30.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多党合作的主要方式有
A. 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参加人大、政协参与管理国家和参政议政
B. 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互派成员到对方担任领导职务
C. 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通过多种渠道实行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D. 吸收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中的优秀人才到国家机关担任领导职务
31.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性问题,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依靠广大农民群众,因为
A. 广大农民是我国现代化事业发展中人数最多的依靠力量
B. 工农联盟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保证
C.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保证和支持着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和稳定发展
D. 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
32. 2005年9月15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了《努力建设 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讲话,他提出
A. 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 B. 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
C. 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 D. 坚持积极稳妥方针,推进联合国改革
33. 主要在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发生的禽流感于2005年10月扩散到欧洲、中国、中东 及美洲等地。一直被认为是传染病“拒入”地带的俄罗斯、乌克兰、克罗地亚、希腊、瑞典和英国等欧洲国家也相继出现禽流感疫情,世界各国都感到了危机。这一事件表明
A. 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
B. 发展中国家的贫困直接导致了这一全球问题
C. 协商对话和携手合作是应对全球性问题的理性选择
D. 全球公共卫生能力建设亟待加强
三、分析题:34~38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34. 从前,沧州城南有一座临河寺庙,庙前有两尊面对流水的石兽,据说是“镇水”用的。一年暴雨成灾,大庙山门倒塌,将那两尊石兽撞入河中。庙僧一时无计可施,待到10年后 募金重修山门,才感到那对石兽之不可或缺,于是派人下河寻找。按照他的想法,河水东流,石兽理应顺流东下,谁知一直向下游找了十里地,也不见其踪影。这时,一位在庙中讲学的先 生提出其见解:石兽不是木头做的,而是由大石头制成,它们不会被流水冲走,石重沙轻,石兽必然于掉落之处朝下沉,你们往下游找,怎么找得到呢?旁人听来,此言有理。不料,一位守河堤的老兵插话:我看不见得,凡大石落入河中,水急石重而河床沙松者应求之于上游。 众人一下子全愣住了:这可能吗?老兵解释道:我等长年守护于此,深知河中情势,那石兽很重,而河沙又松,西来的河水冲不动石兽,反而把石兽下面的沙子冲走了,还冲成一个坑,时间一久,石兽势必向西倒去,掉进坑中。如此年复一年地倒,就好像石兽往河水上游 翻跟头一样。”众人听后,无不服膺。寻找者依照他的指点,果真在河的上游发现并挖出了 那两头石兽。
请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原理,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庙僧按照常理,认为石兽应顺流而下。从真理的具体性分析其失当之处。(4分)
(2)守河堤老兵关于石兽“逆流而上”的见解对我们辩证地思考问题有何启示?并举一 例说明之。(6分)
35. 自2002年以来,南京、成都、石家庄等地相继发生奶农把鲜奶倒入下水道的事件。另 据2004年7月15日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报道,进入夏季之后,浙江某市160多户奶农也频 频把鲜奶倒入水沟,有时在一天内倒掉14吨。倒奶那几天,畜牧兽医站的工作人员分头外出, 帮助奶农联系收购鲜奶的企业,但收效甚微。时隔一年,这样的事件又见诸媒体。2005年8月11日新华网报道,陕西某村十几家奶农无奈把鲜奶倒进污水沟。为帮助奶农售奶,当地政府联 系了一家公司,收奶价格是每公斤1.2元。可就是这样的低价,该企业后来也不收了。人们不禁要问:如今牛奶多得喝不完了吗? 其实,全球年人均奶类消费量为93公斤,中国仅为7.2公斤。奶农倒奶固然与牛奶易变质且不能大量贮存有关,但前几年一些地方农民一窝蜂地饲养奶牛,鲜奶的供应大量增加。同时,很多企业纷纷介入乳品加工业,有些产品尚未达标上市,消费者不敢购买。当乳品销路不 好时,企业便限量收购鲜奶。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问题:
(1)历史上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时农场主把牛奶倒入大海的现象,与材料中的“倒奶 事件”有何本质区别?(3分)
(2)“倒奶事件”中隐含着什么样的经济规律?(3分)
(3)为避免发生类似的“倒奶事件”,你认为地方政府应如何作为?(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