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24|回复: 0

2016考研政治混淆点辨析:联系、发展及规律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10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007237
发表于 2016-7-24 22:13: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三章 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2. 广州人在饮食上喜欢追求新异,对菜肴的名称更是讲究。前几年桌桌流行“发财”(发菜——一种黑绿色藻类植物,没有特殊的食用价值,但对环境保护影响巨大),现在则是逢酒席必上“生财”(生菜)。吃发菜以求“发财”,吃生菜以求“生财”,从哲学上看这种做法否定了
  A.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 B.事物的联系是现实的、具体的
  C.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 D.事物的联系的多样性
  3. 认为“人与人的心灵可以跨越遥远的距离发生感应”,甚至相信“意念移物”,这是:
  A.承认联系的普遍性与客观性的辩证观点 B.承认一切皆有可能的可知论观点
  C.宣称虚幻联系的唯心主义观点
  D.宣称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存在神秘力量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命题分析] 这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可以分为客观联系和主观联系两种基本类型。客观联系又称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是事物原有的本性,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主观联系是指人们从某种特定的主观愿望和目的出发,对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所做的人为改变和主观臆想。唯物辩证法要求从客观联系出发,依据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认识客观事物,反对用主观臆想的联系代替客观事物本来的联系。
  联系是客观的,因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相互联系均根源于世界物质的统一性。就事物的联系与人的实践关系来说,事物的自在联系是靠人去揭示的,事物的人为联系是靠人去建立的。事物中的机械、物理、化学、生物等等的自在联系在人产生之前就存在于物质世界,它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类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地不断深入地把它们揭示了出来。事物中人为联系的建立则体现出人类实践的能动性,使自然在人为的联系中变成一个“人化”的自然。当然事物的人为联系只有反映了客观的联系时才具有真实性,并经过实践这一客观的物质活动才能转化为现实性。可见,这种事物中的自在联系和人为联系都是客观的,并不是一种主观联系。
  这两题中的联系都不是对客观的反映,并不能转化为现实,只是人们依据主观愿望,主观臆想创造出的联系,并不具有真实性,是错误的观点。2题的正确答案是B。3题的正确答案是C。
  6. 普遍联系是唯物辩证法的第一个总特征,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联系是指以:
  A.事物的运动为前提的 B.事物的共性为前提的
  C.事物的对立统一为前提的 D.事物间的确定界限为前提的
  7. “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以承认事物之间的确定界限为前提的”,这是指:
  A.事物的联系总是在一定条件下的联系 B.事物的联系是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的
  C.事物的联系是通过自身体现出来的联系 D.联系是相互区别的具体事物、现象之间的联系
  [命题分析] 这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事物间相互联系和相互区别的关系。
  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区别是互为前提的。唯物辩证法在肯定事物的普遍联系时,并不否认事物之间的相互区别,而恰恰是以承认事物的区别为前提的。如果否认区别,事物之间只是混沌一团,就说不清是什么东西和什么东西相联系,也就无所谓联系。唯物辩证法要求在有区别的本质之间看到它们所固有的联系,又在有联系的东西之间看到它们的区别。如果只见区别不见联系,就会把本来有联系的事物割裂开来,陷入绝对主义;如果只见联系不见区别,就会抹煞事物的质的界限,把所谓普遍联系歪曲为“此亦彼也,彼亦此也”。陷入相对主义。两题的正确答案都是D选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10-27 23:12 , Processed in 0.048845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