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98|回复: 1

2012年心理学考研冲刺模拟试题及答案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10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007237
发表于 2016-7-24 15:05: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推荐做法:勤思考研建议大家,在做完习题后,对于做错的题目,请细心翻阅课本,找出自己存在意义的知识点,查漏补缺,不要过分纠结于得分。在此阶段,真题和模拟题是我们备考的重要资料。过于基础的习题可以暂时搁置。
          一、单项选择题:第1-65小题,每小题2分,共13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试题要求。
          1.心理过程包括 ( )
          A.认知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B.感知觉过程、记忆过程、思维过程
          C..感知觉过程、思维过程、行为过程
          D.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2.对大脑机能定位说描述正确的是()
          A.定位说主要采用电刺激法来进行实验研究
          B.定位说始于对失语症的病人的临床研究
          C.定位说是颅像学的延续和发展
          D.斯佩里对听觉性言语中枢的研究支持了定位说
          3.司机在路况复杂时比在路况简单时更小心,这可以很好的用下列那种理论解释( )
          A.认知资源理论 B.双加工理论 C.过滤器理论 D.衰减理论
          4.舌中对下列那种味道最为敏感( )
          A.酸味 B.辣味 C.咸味 D.甜味
          5.佐尔拉错觉、波根多夫错觉是下列哪种错觉理论观点是()
          A.神经抑制理论 B.深度加工理论 C.眼动理论 D.常性误用理论
          6.当距离超过多少米时,我们无法根据双眼线索判断距离( )
          A.1200 B.1300 C.1500 D.1600
          7.下列哪种因素对记忆的影响体现了干扰说的观点()
          A.系列位置效应 B.复习的时间 C.提取线索 D.情绪或动机的压抑
          8.“小白鼠跳台实验”说明了( )是短时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
          A.反响回路 B.突出结构 C.长时程增强作用 D.核糖核酸
          9.布鲁纳提出了概念形成中会采用的四种策略,其中相对最有效的概念形成策略是 ( )
          A.保守性聚焦 B.冒险性聚焦 C.同时性扫描 D.继时性扫描
          10.具有快速性、跳跃性特点的是下列哪种思维( )
          A.创造思维 B.经验思维 C.分析思维 D.直觉思维
          11.大脑左半球颞上回病变引发的病症是()
          A.运动型失语症 B.表达性失语症 C.接受性失语症 D.阅读障碍
          12.在下列关于面部表情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口部肌肉对喜悦、怨恨等情绪表达比眼部肌肉重要。
          B.眼部肌肉对忧愁、惊骇等情绪的表达比口部肌肉重要。
          C.最好识别的面部表情是快乐、痛苦,最难辨别的面部表情是恐惧、悲哀。
          D.发怒的面孔比愉快或中性的面孔识别快。
          13.下面是我国小学生的一些需要,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那项属于成长性需要?( )
          A.家庭的现代化 B.安静的学习环境 C.正直诚实的朋友 D.做小发明
          14.在斯滕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中,成分智力不包括()
          A.元成分 B.执行成分 C.知识习得成分 D.情景适应成分
          15. 在一次智力测验中小张的所得分数为120分,其所在班级的智力测验的平均分为100分,标准差为10,则小张的智商为()
          A.110 B.120 C.130 D.115
          16.荣格划分内外型人格的依据是( )
          A.认知风格 B.灵活性 C.控制点 D.心理倾向
          17.某同学在面对问题时总是急于求成,反应虽然很快,但是错误很多,这种学生的认知风格属于()
          A.场独立性 B.沉思型 C.冲动型 D.同时型
          18.在听完某专家的演讲后,你心理实在不敢恭维,但你却不敢在众人面前评价他的不是,甚至会想他演讲的内容或许包含什么深刻的含义,当前的你的这种认知心理是下列哪种情形 ( )
          A.社会印刻现象 B.仁慈效应 C.晕轮效应 D.投射效应
          19.在现在的社会里,往往会出现见死不就、袖手旁观等旁观者效应,从下列哪种社会心理学现象可以解释这种情况 ( )
          A.理解失误 B.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C.亲社会行为 D.责任扩散
          20.下列关于心理学家霍尔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
          A.提出了复演说,即把个体心理发展看做一系列种系进化历史的复演
          B.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扩大到青春期
          C.最早正式研究老年心理
          D.明确提出心理学要研究个体一生的发展
          21.在某一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从见不到物体就认为其不存在,发展到物体从眼前消失了仍然认为它可能存在。这一阶段为( )
          A. 0~2岁 B. 2~7岁 C.7~12岁 D.12~15岁
          22.移植(着床)出现的阶段和有机体名分别为( )
          A.胚种期,卵子 B.胚胎期,胚胎
          C.胚种期,合子 D.胎儿期,胚胎
          23.以下关于幼儿脑电波变化的描述,错误的是()
          A.自发电位的频率是神经系统成熟的一个指标,它随年龄的增加而逐渐降低
          B.α波是人类脑电活动的基本节律,可以作为成熟的标志
          C.皮质上θ波的出现说明皮质尚未成熟
          D.儿童脑发育过程中,脑不同区域在脑电波上的表现是α波逐渐代替θ波
          24.以下关于儿童自我评价的发展特点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自我评价的独立性随年级升高而提高
          B.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发展到对自己个别方面或多方面行为优缺点进行评价
          C.小学高年级学生多数已经能进行抽象性评价和内心世界的评价
          D.小学儿童的自我评价的能力一般落后于评价别人的能力
          25.成人的信息加工能力的发展轨迹是()
          A.20岁以后逐渐达到高峰,30岁以后开始下降
          B.一生都在发展,25岁以后速度趋于平缓
          C.一生都在发展,并且速度均匀
          D.30岁达到高峰,并且水平不再变化
          26.1903年出版了《实验教育学》一书,完成了对实验教育学的系统描述的心理学家是 ()
          A.莫依曼 B.拉伊 C.卡普捷列夫 D.詹姆斯
          27.从学习的机制来看,人类的学习主要局限于( )
          A.第一信号系统
          B.第二信号系统
          C.第二信号系统为主,第一信号系统为辅
          D.第一信号系统与第二信号系统的协同作用
          28.按照普雷马克原理,强化物可以是( )的任何事物( )
          A.个体喜欢的行为
          B.强化而非处罚行为
          C.同无条件刺激联系在一起
          D.能够改变过去的行为规范
          29.人们常说“杀鸡给猴看”,其理论依据可能是( )
          A.经典条件反射 B.正强化 C.替代惩罚 D.负强化
          30.下列哪个迁移理论不强调情境相似性在迁移过程中的作用()
          A.相同元素说 B.转换关系说
          C.基于问题空间假说的迁移理论 D.奥斯古德迁移模型
          31.个体把陈述性知识与具体的任务目标联系起来去解决某个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个体把陈述性知识转化成程序性知识,这一过程被称为()
          A.知识转化 B.知识编辑 C.知识建构 D.知识迁移
          32.在实验中要求一半被试先进行A处理,后进行B处理,另外一半被试先进行B处理,后进行A处理,主要是为了克服()
          A.霍桑效应 B.安慰剂效应 C.罗森塔尔效应 D.顺序效应
          33.要想研究句子的理解过程,通常可以用行为实验的方法,但是现在也越来越强调用新的技术,比如可以用下列哪项技术来进行研究 ( )
          A.ERP B.FMRI C.MEG D.PET
          34.根据被试在实验过程中对线段垂直与否进行判断时是否根据环境信息来确认的是以下哪一种实验仪器()
          A.速示器 B.同视机 C.棒框仪 D.动景盘
          35.下列哪种情况,需要进行简单效应分析()
          A.主效应显著 B.主效应不显著
          C.交互作用显著 D.交互作用不显著
          36.用螺旋图形装在色轮上( )
          A.当色轮顺时针转动时,则见到螺旋扩大,当色轮突然停止,可看到相反的运动
          B.当色轮顺时针转动时,则见到螺旋缩小,当色轮突然停止,可看到相反的运动
          C.当色轮顺时针转动时,则见到螺旋扩大,当色轮突然停止,可看到同向的运动
          D.当色轮顺时针转动时,则见到螺旋缩大,当色轮突然停止,可看到同向的运动
          37.下列实验中,支持知觉直接性观点的是()
          A.知觉恒常性实验 B.三维图形知觉测验
          C.透视错觉实验 D.“视崖”实验
          38.错误记忆研究的起点是()
          A.“幽灵之战”实验 B.Stroop实验
          C.“汽车相撞”实验 D.错误再现法
          39.运动员百米赛跑中听到枪声就起跑,起跑时间属 ( )
          A.视觉反应时 B.听觉反应时
          C.触觉反应时 D.视听联合反应时
          40.影响内部效度的因素中,以下哪一个之间的交互作用是最常出现的()
          A.历史和成熟 B.成熟和自然发展
          C.测验和成熟 D.选择和成熟
          41.通过双盲法来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属于()
          A.消除法 B.ABBA法 C.恒定法 D.匹配法
          42.能够推断出“使用集中识字教学方法时严肃的教学态度会效果较好,使用分散识字教学方法时使用轻松的教学态度会效果较好”这一结论的统计依据是()
          A.教学方法和年龄的教学态度均显著
          B.教学方法和教学态度的交互作用显著
          C.教学方法和教学态度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D.教学方法、教学态度和教学效果的交互作用显著
          43.Tipper做的负启动实验中设置了三种实验条件:a控制条件 b分心字母启动条件 c重复分心字母条件,结果哪一个的反应时最长? ()
          A.a B.b C.c D.不确定
          44.下列对测量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测量就是心理测量
          B.就是依据一定的法则用数字对事物加以确定
          C.就是用数字来描述事物的法则
          D.测量就是用一些题目或数字来描述事物的属性
          45.信度只受下列哪一项的影响()
          A.系统误差 B.随机误差 C.恒定效应 D.概化理论
          46.分半信度求出后通常需要进行校正,常用的校正公式是( )
          A.斯皮尔曼—布郎公式 B.K-R20
          C.α系数 D.肯德尔W系数
          47.下面四个概念与效标效度无关的是( )
          A.同时效度 B.预测效度 C.效标测量 D.因素效度
          48.在编制测验时,效度是要着重考虑的特性。如果是编制最高行为测验,除了内容效度,也要求有( )
          A.较高的表面效度 B.较好的专家判断
          C.较好的外行判断 D.主观性
          49.王红在30名同学中物理成绩是80分,排列第五名,则其百分等级约为 ( )
          A.65 B.75 C.85 D.95
          50.不仅要保证多数项目具有较高的区分度,而且要保证整个测验对被试具有较高的区分能力,项目难度的分布最好是()
          A.偏态 B.负偏态 C.正偏态 D.正态
          51.标准参照测验中,检验题目内容与测验范围要求的一致性,一般采用()
          A.专家评定法 B.回归法 C.计算鉴别指数 D.相关法
          52.凡是平均数为5,标准差为1.5的标准分数,一般我们都称之为()
          A.Z分数 B.标准九 C.T分数 D.标准十
          53.下面的导出分数中不属于常模参照分数的是()
          A.百分等级 B.标准分数 C.离差智商 D.掌握分数
          54.第一次采用智力商数表示智力发展水平的是()
          A.比奈—西蒙量表 B.斯坦福—比奈量表
          C.韦克斯勒智力量表 D.认知诊断成套测验
          55.测验编排的一般原则应排除( )
          A. 测题的难度排列宜逐步上升
          B. 尽可能将同类型的测题组合在一起
          C. 答案混合排列
          D. 注意根据各种类型测题本身的特点排列题目
          56.目前应用评价中心技术选拔管理人才使用最多的方式是()
          A.心理测验和管理游戏 B.角色扮演和预算计划小组
          C.文件筐测验和无领导小组讨论 D.心理测验和角色扮演
          57.比较时只能进行加减运算而不能使用乘除运算的数据是()
          A.称名数据 B.顺序数据 C.等距数据 D.比率数据
          58.某个单峰分数分布的众数是15,均值是10,这个分布应该是()
          A.正态 B.正偏态 C.负偏态 D.无法确定
          59.已知某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平均体重为26kg,体重的标准差是3.2kg,平均身高110cm,标准差为6.0cm,体重与身高的离散程度哪个大?()
          A.体重离散程度大 B.身高离散程度大
          C.离散程度一样 D.无法比较
          60.假设两变量为线性关系,这两变量为等距或等比的数据且均为正态分布,计算它们的相关系数时应选用()
          A.积差相关 B.斯皮尔曼等级相关
          C.二列相关 D.点二列相关
          61.当总体比较大而且内部结构复杂,所抽取样本又比较小时,应采用()
          A.简单随机抽样 B.分层抽样
          C.分阶段抽样 D.等距抽样
          62.如果总体服从正态分布,总体方差未知,从总体中抽取容量为n的样本,关于其样本平均数,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其抽样分布服从正态分布 B.其抽样分布服从自由度为n的t分布
          C.其抽样分布的平均数为原总体平均数 D.其抽样标准误等于样本标准差的1/
       

1342561309-0.gif

1342561309-0.gif

          63.从某正态总体中随机抽取样本,其中n=10,s=6,其样本平均数分布的标准差为()
          A.1.7 B.1.9 C.2.1 D.2.0
          64.某年级三个班的人数分别为50,38,42人,若用方差分析方法检验某次考试平均分之间有无显著性差异,那么组间自由度为()
          A.127 B.129 C.2 D.5
          65.参数检验中两独立样本的平均数之差的t检验,对应着非参数检验中的()
          A.秩和检验法 B.中数检验法 C.符号检验法 D.符号等级检验法
          二、多项选择题:第66-75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符合试题要求。多选、少选均不得分。
          66.关于初级运动区与身体各部分运动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A.躯干的投射是左右交叉的
          B.头面部投射是正且直的
          C.投射面积与各部位实际大小无关
          D.投射面积与身体机能的重要程度有关
          67.我们在课堂上通过语言传授可以学习各种课本知识和日常生活常识,并能在以后的生活中加以运用。这种对知识的记忆是()
          A.语义记忆 B.长时记忆 C.程序性记忆 D.陈述性记忆
          68.句子的理解受以下哪些因素的影响( )
          A.句子类型 B.词序 C.语境 D.句法分析与语义分析
          69.对于性格合气质之间的关系描述正确的是()
          A.性格和气质是不同的 B.性格和气质的生理基础有所不同
          C.性格可以引导气质的发展 D.气质会使性格带上一层独特的色彩
          70.下列属于横断设计缺点的是:( )
          A.缺乏系统连续性 B.取样程序较复杂 C.花费大且耗时 D.难以确定因果关系
          71.以下哪些观察者特征会影响到观察者对榜样的注意和模仿( )
          A.信息加工能力 B.过去的知觉定势
          C.自尊水平和依赖性 D.先前获得的强化经验
          72.适合于小样本实验的方法有( )
          A.BA设计 B.匹配 C.多基线设计 D.随机化
          73.下列属于反应时的有()
          A.在红灯亮了2秒后,鸽子开始啄键来获得食物
          B.在发令枪响了0.1秒后小明冲出了起跑线
          C.小明只用了两个小时就学会三步上篮
          D.小明可以做屈臂悬垂3分钟
          74.主试误差是由于主试实施测验必然伴随的影响因素造成的误差,其中包括 ( )
          A.主试的年龄、性别等外表特征
          B.实施时偏离规定程序
          C.应试技巧与练习
          D.反应定势
          75.标准分数的优点()
          A.可比性 B.可加性 C.明确性 D.稳定性
          三、简答题:第76-78小题,每题10分,共50分。
          76.简述注意的选择理论,并比较它们的异同。
          77.简述有关听觉的理论,并指出每种理论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78.简述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的基本观点。
          79.简述经典测量理论的局限性。
          80.比较单侧检验与双侧检验的异同。
          四、综合题:第81-83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
          81.结合下图说明艾宾浩斯关于遗忘研究,并说明影响遗忘的因素。
       

1342563310-1.jpg

1342563310-1.jpg

          82.结合实例,比较横断研究设计、纵向研究设计和聚合交叉设计。
          83.在一项研究小学一年级儿童对不同汉字字型辨认能力性别差异的实验中,从某小学一年级中随机选取60名小学生,其中男30名,女30名,在小学五年级语文课文中分别选取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和整体结构的汉字为实验材料,以儿童对不同结构汉字的再认率为统计指标。
          (1)试指出该实验中是自变量、因变量和可能需要控制的无关变量。
          (2)请进行实验设计并简要写出实验方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619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5996
发表于 2016-7-24 15:31:24 | 显示全部楼层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DBACA 6-10:BAAAD 11-15:CCDDB 16-20:DCADD 21-25:ACACA
          26-30:BDACB 31-35:BDA CC 36-40:BDABA 41-45:ABBBB 46-50:ADACD
          51-55:ADDBC 55-60:CCCAA 61-65:CCDCB
          二、多项选择题
          66.ABCD 67.ABD 68.ABCD 69.ABD 70.ABD 71.ABCD 72.AC 73.AB 74.AB 75.ABCD
          三、简答题
          76.简述注意的选择理论,并比较其异同。
          【答案要点】
          (1)注意的选择理论
          ①过滤器理论,1958年由英国心理学加罗德本特根据双耳分听实验提出。他认为神经系统加工信息的容量是有限的,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存在一个过滤器,对信息进行选择,只有较少的信息进入高级的分析阶段,其它的信息都被完全阻断在外。过滤器的工作方式是“全或无”的。(2分)
          ②衰减理论,1964年有特瑞斯曼提出,他认为信息在经过过滤器装置的时,没有被注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衰弱了,而不是完全丧失了。(2分)
          ③后期选择理论,1963年由多伊奇等心理学家提出,该理论认为输入的信息在经过过滤器或衰减装置之前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加工,然后在进入到过滤器或衰减装置,因此选择是发生在加工的后期的反应阶段。(2分)对于以上答案如有异议,欢迎登陆勤思考研论坛讨论。
          (2)三种理论的比较
          ①过滤器理论和衰减理论都主张信息加工系统的容量是有限的,在信息加工之前存在着选择的过程。但二者也是有区别的,过滤器理论认为是“全或无”的加工,而后者认为信息在强度上减弱而不是被阻断消失。(2分)
          ②后期选择理论承认存在选择装置,但这个选择过程是发生在高级加工之后,和前两个相比,选择的位置发生了变化。(2分)
          77.简述有关听觉的理论,并指出每种理论存在的不足。
          (1)听觉的基本理论 (6分)
          ①频率理论,1886年由物理学家罗费尔提出的。频率理论认为,内耳的基底膜和铮骨是按照相同的频率运动的。振动的数量和声音原有的频率相适应。外界声音的频率决定着铮骨和基地膜振动的次数,影响着毛细细胞发放神经冲动的多少。
          ②共鸣理论,由赫尔霍姆茨提出。他认为,基底膜横纤维的长短不同,靠近蜗底的较窄,靠近蜗顶的较宽,就像竖琴一样,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声音频率高,短纤维发生共鸣,做出反应。声音频率低,长纤维发生共鸣,做出反应。基底膜的振动引起听觉细胞的兴奋,因而产生了高低不同的音调。对于以上答案如有异议,欢迎登陆勤思考研论坛讨论。
          ③行波理论,20世纪40年代,由生理学家冯贝克西提出。他认为,声音传入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耳蜗顶部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随着增高。振动运行到基底膜某一部位,振幅达到最大,然后停止前进,进而消失。随着外界声音频率的不同,基底膜最大振幅的位置也不同。声音频率低最大振幅接近蜗顶,声音频率高最大振幅接近蜗底。从而,人耳实现了对不同频率声音的分析。
          ④神经齐射理论,20世纪40年代末,韦弗尔提出了神经齐射理论。该理论认为当声音频率低于400Hz时个别神经纤维反应与声音频率是对应的,当声音频率较高时,这些神经纤维就联合“齐射”做出反应。
          (2)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4分)
          频率理论难以解释1000Hz以上的声音频率,因为基底膜不可能每秒做1000次以上的振动,但人耳却可以听到超过1000Hz的声音。
          在共鸣理论里,人耳的听觉范围是16-20000Hz,高低频率比为1000:1,这与基底膜纤维长短的最大比10:1不是对应的。因此基底膜长短纤维不可能辨别那么多音高的变化。
          行波理论描述了500HZ以上的声音引起的基底膜的振动,但不能解释500Hz以下的声音对基底膜的影响。
          神经齐射理论可以对5000Hz以下的声音频率分析,超过5000Hz共鸣理论是对频率进行编码的基础。
          78.简述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的基本观点。
          【答案要点】
          布鲁纳是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其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具体内容包括:
          (1)认知学习观: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者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并通过把新获得的知识和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并积极的构建知识体系。其过程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3分)
          (2)结构教学观:认为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要在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掌握学科教学的基本原则包括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和强化原则;(3分)
          (3)发现学习法:认为发现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手段,他们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最好方法就是发现法。在发现法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材料,让学生亲自发现应得的结论或规律,是学生成为发现者。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形成一种能够独立探究的情景,并促进学生思考、参与、获得知识。(3分)
          整体评述,条理性。(1分)
          79.简述经典测量理论的局限性。
          【答案要点】
          经典测量理论有不少优点,比如它建立在简单的数学模型之上,其理论直观易懂,易于被人理解和接受,且计算简便容易推广。但它仍有难以克服的缺点,主要包括:
          (1)基本假设难以成立。(3分)
          ①真分数与观测分数之间存在线性关系的假定不合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真分数与测验分数间的非线性关系更符合事实;
          ②平行测验的假设难以成立,严格平行的测验是不存在的,即使同一测验在不同时间施测,也会因练习、疲劳、成熟等因素的影响而使测验分数产生变异;
          ③ 误差与真分数独立的假设难以满足。
          (2)测验信度观存在严重问题。(3分)
          经典测量理论的信度是针对被试全体的,只代表平均测量精度,没有揭示出不同能力水平的被试测验误差不同的事实。信度的计算也严重依赖于被试样本,当样本的能力水平分布不同时,测验分数的分布范围具有差异,计算出的信度值就会不同。
          (3)项目统计量(难度和区分度)严重依赖于被试样本,当被试样本的能力水平不同时,项目的难度和区分度就不相同。(1分)
          (4)对被试能力的估计依赖于测验题目的难度。(1分)
          (5)对测验等值、适应性测验、标准参照性测验的编制等问题不能给以满意的解决。(1分)
          整体评述,条理性。(1分)对于以上答案如有异议,欢迎登陆勤思考研论坛讨论。
          80.比较单侧检验与双侧检验的异同。
          【答案要点】
          只强调差异不强调方向性的检验叫双侧检验,强调某一方向的检验叫单侧检验。
          两者的区别在于:
          (1)问题的提法不同。双侧检验的提法是:
       

1342563354-2.gif

1342563354-2.gif

          与已知常数
       

13425A564-3.gif

13425A564-3.gif

          是否有显著性差异?单侧检验的提法是是否显著的高于已知常数?或是否显著的低于已知常数?(3分)
          (2)建立假设的形式不同。双侧检验的原假设和备择假设是:
       

13425C3W-4.gif

13425C3W-4.gif

          ,
       

1342563G6-5.gif

1342563G6-5.gif

          。单侧检验的原假设和备择假设是:
       

1342564X2-6.gif

1342564X2-6.gif

          或
       

1342564018-7.gif

1342564018-7.gif

          。 (3分)
          (3)否定域不同。双侧检验的否定域为:
       

13425A636-8.gif

13425A636-8.gif

          ,而单侧检验查表得
       

13425C305-9.gif

13425C305-9.gif

          。(3分)
          整体评述,条理性。(1分)
          四、综合题
          81.结合下图说明艾宾浩斯关于遗忘研究,并说明影响遗忘的因素。
          【答案要点】
          (1)艾宾浩斯对遗忘的研究
          记忆的内容不能保持或提取时有困难就是遗忘。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遗忘现象做了系统的研究,他将实验结果汇成曲线,即艾宾浩斯遗忘曲线。(2分)
          艾宾浩斯为了避免由过去经验产生的意义联想对记忆保持量的测定造成干扰,他采用了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材料。(5分)
          在记忆保持量的测量方面采用了节省法,其节省百分数采用以下公式计算:(5分)
          节省的百分数=(初学所用的时间-重学时间)/初学所用时间X100%
          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规律如下:(10分)
          在20分钟之后遗忘就达到了42%,1小时遗忘达到了56%,6天后遗忘达到75%,而在31天以后遗忘仅达到了79%,根据这个研究他认为保持和遗忘是时间的函数,并将结果汇成曲线,即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遵循先快后满的趋势。
          (2)遗忘除受时间因素影响外,还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①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3分)
          ②学习的程度(3分)
          ③识记材料的位置(3分)
          ④识记者的态度(3分)
          82.结合实例,比较横断研究设计、纵向研究设计和聚合交叉设计。
          【答案要点】
          (1)横断研究设计是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一年龄或某几个年龄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测查并加以比较。
          这种研究方法的优点是可同时研究较大样本,在较短时间内收集大量数据资料,成本低,省时省力。它的缺点是缺乏系统连续性,难以确定因果关系,取样程序也较复杂。
          举例略 (10分)
          (2)纵向研究设计是在较长的时间内,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研究,也叫追踪研究,是儿童发展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的一个特色。
          它的优点是能够系统地、详尽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量变质变规律。
          其局限性在于:第一,随着研究时间的延续,因各种原因会导致样本的减少;第二,反复进行测量可能影响被试的情绪和发展,从而影响到数据的可靠性;第三,时间较长。
          举例略 (10分)
          对于以上答案如有异议,欢迎登陆勤思考研论坛讨论。
          (3)聚合交叉设计既克服了纵向研究的缺陷,又保持了横断研究的许多长处,既可以在短期内了解各年龄阶段儿童心理特点的总体状况,又可以从纵向发展的角度认识儿童心理特征随年龄增长而出现的变化和发展,还可以探讨社会历史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产生的影响。
          举例略 (10分)
          83.
          【答案要点】
          (1)实验变量以及控制变量 (5分)
          自变量:
          ①性别,包含男女两个水平。
          ②字形差异,包含左右结构、上下结构、整体结构三个水平。
          因变量:儿童对汉字的再认率。
          控制变量:被试的家庭背景、智力水平、语文成绩、语义透明度、呈现方式等。
          (2)实验设计:被试间实验设计。
          ①被试:从某小学一年级学生中随机选取60名小学生,其中男30名,女30名。因为被试是随机抽取的,所以默认被试的智力水平、家庭背景等个体差异都是匹配的。将被试按性别分为男、女两个实验组。(5分)
          ②实验材料:在小学五年级语文课文中分别选取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和整体结构的汉字为3组实验材料,每种结构的汉字数量相等。(5分)
          ③实验程序:每组学生对不同结构的汉字组进行学习作业,每个结构的汉字组各有10名男生和10名女生进行学习,每个学生只对一组汉字进行学习。被试分配如下表所示:(5分)
          
       

                                         

                                       
                                                左右结构
                               

                                       
                                                上下结构
                               

                                       
                                                整体结构
                               

                                       
                                                男生(30人)
                               

                                       
                                                10人
                               

                                       
                                                10人
                               

                                       
                                                10人
                               

                                       
                                                女生(30人)
                               

                                       
                                                10人
                               

                                       
                                                10人
                               

                                       
                                                10人
                               

         
          学习完成间隔一段时间之后,将所有材料汉字呈现给所有学生,汉字呈现顺序随机。测量学生对所学汉字的再认率。
          ④统计分析:采用完全随机方差分析,列出方差分析表(5分)
          
       

                                       
                                                变异来源
                               

                                       
                                                平方和
                               

                                       
                                                自由度
                               

                                       
                                                均方
                               

                                       
                                                F
                               

                                       
                                                P
                               

                                       
                                                组间
                               

                                         

                                         

                                         

                                         

                                         

                                       
                                                组内
                               

                                         

                                         

                                         

                                         

                                         

                                       
                                                总变异
                               

                                         

                                         

                                         

                                         

                                         

         
          ⑤结论:如果组间差异显著,则可以认为儿童对字形辨别能力存在性别差异;如果组内差异显著,则可以认为儿童对不同结构的汉字辨认能力存在差异;如果交互作用显著,则需进行事后检验。
          (5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11-25 16:26 , Processed in 0.074639 second(s), 10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