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 心理调节
考研基本是半年到一年的复习时间,战线很长,其中的心理\情绪\心态的调整,及其重要。
记得本科体育考试,长跑800米,对于养尊处优的我们来说,这不啻为一次煎熬.看着跑道,我总有一种崩溃的感觉.但是有位好心的学长告诉我:跑步的时候,要时刻告诉自己,我已经跑了多少,我又少了多少米,千万不要想我还有多少没有跑,还有那么远没有到!我想这和考研的心态是类似的,当我们目标确定,向这目标前行的时候,不妨目标短浅些,拿着一本厚厚的资料,不要一直担心,还有这么多没看呢,可以反过来,看看前面—我已经学了这么多了。
良好的心态,才能使得我们的状态/智力/体之力/精力放在最重要的学习上,从而不会慌张.有句话说的是: 当最绝望的时候来临,你还是有选择的机会,你可以选择变得浮躁,也可以选择想办法改变现状。在这时候大家都要保持平稳的心态,跟着自己的节奏走,另外现在来讲时间是完全足够的,只要这半年时间好好努力复习,好成绩并不是什么奢望。
(二) 数学学习规划
经常听到"得数学者得天下"的说法,这种说法可能并不那么正确,但却充分说明了数学的重要性。(对于英语和政治,大部分理科考生的分数都集中在55分到70分之间,相对来说对总分的贡献不如数学那么明显).我考的是数一,因此对数学的要求很高,因此我要从最基础的概念理解开始.
1 数学要复习三遍(理解性运用).第一遍,从6月到9月,主要是看三本教材:同济大学的《高等数学》和浙江大学的《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此外同济大学的《线性代数》.如果要想取得高分,数学的基本概念,理论的把握是必不可少的,掌握了期间的脉络,思路,才能对于变化的题型,从根本上吃透.而且知识点是不变的,变的只是出题的方式和角度,只有对基本概念、基本定理有充分的理解、把握和运用,以不变应万变才是取胜之道。定理的证明及课后的习题也要熟练掌握,为考高分打下了坚实基础。在其后遇到模棱两可的问题时,也经常重翻课本,消除概念疑惑。第二遍,从9月到11月,强化练习阶段.在梳理了课本上相关概念后,需要对于各个章节的总体把握,以及典型题型的练习.对于像我一样数学零基础的考生来说,上数学强化班是非常必要的,而且最好要看完书后再去。因为讲课的速度非常快,题量大,不看书根本跟不上进度。并且我每次上完强化班,都需要回去再整理知识点,查阅相关教材,解除模糊知识点,并且把课上的习题全部重算一遍.因为强化班上的习题都是非常典型的,而且我们的时间宝贵,如果学习一点,我的要求就是吃透它,不留后患,并把后面的练习题目做完.在这里我非常感谢汤家凤老师,他的讲解深入浅出,思路清晰,课上所授内容能较易让我接受,使我获益良多,极大地增强了考研的信心,梳理了整体线条,指导了数学方向。第三遍,从12月到1月,最后冲刺阶段.这时候最宝贵的就是真题.不要以为考过了就不考了,就只是把题目当成一次测试,这样太浪费真题了.考研真题经过千锤百炼,在出题思路上,知识点的侧重上有较高的参考价值,需要多加揣摩。尤其是近两年的考题,反映了命题者出题的方式和思路,更需要注意。需要把真题的每个知识点,挖透;每个题型研究清晰;解题答案,熟记于心.这样自己的解题思路,方式就适应考研的要求了。当然,还需要做一些模拟题,这一阶段必须熟练练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