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24|回复: 0

2014东北师范大学数量经济学考研试题(三)答案解析

[复制链接]

1561

主题

1561

帖子

4685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685
发表于 2016-7-4 11:52: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4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模拟试题(三)答案解析
  一。微观经济学
  1.  停止营业点是短期可变成本 (AVC )和边际成本(MC )的交点。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的平均收益等于平均可变成本 ,厂商可以继续生产,也可以不生产,也就是说,厂商生产或不生产的结果都是一样的。由于在这一均衡点上,厂商处于关闭企业的临界点,所以,该均衡点也被称作为停止营业点或关闭点。
  在如下的图中,市场价格P1低于均衡价格P2,企业有亏损。这时,企业是否生产取决于平均可变成本AVC的状况。价格P1所决定的需求曲线dd与AVC相交于E1,E1就是停止营业点。这就是说,当价格为P1时,所得到的收益正好抵偿平均可变成本。因为短期中固定成本是不变的,无论是否生

77.jpg

77.jpg

  产都要支出,所以,只要收益可以弥补可变成本,企业就要生产。但如果价格低于P1,企业连可变成本也无法弥补,它就无论如何不生产了。这就是E1作为停止营业点的意义。停止营业点是由平均可变成本与价格水平决定的,在这一点上平均可变成本等于价格水平。在停止营业点有 P =MC=AVC。
  2. (1)、外在性的概念
  外在性,又称外部经济影响,是指一个经济行为主体的经济活动对另一个经济主体的福利所产生的效应,但这种效应并没有通过市场交易反映出来。外在性有正负之分,分别称为外在经济和外在不经济。
  (2)、外在性与资源配置的效率
  外在性造成市场对资源的配置缺乏效率。之所以如此,原因是社会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与私人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不相等。假设社会边际收益等于私人边际收益。在外在不经济时,私人边际成本小于社会边际成本,从而私人决策所生产的产量大于社会最优产量;反之,如果存在外在经济,则私人产量不足。
  (3)、纠正外在性的传统方法
  纠正外在性的传统方法主要有征税或补贴以及外部影响内部化的主张。
  征税或补贴方案是政府通过征税或者补贴来矫正经济当事人的私人成本。由于该方案是由庇古在1920年出版的《福利经济学》一书中加以阐述的。故又被称“庇古税”方案。
  纠正外在性问题的另一种方法是合并企业,以便使得外在性问题内在化。
  3. 边际效用递减,所以,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逐步下降。但,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是按照实际市场价格支付的。
  于是,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和实际市场价格之间就存在一个差额,便构成消费者剩余的基础。
  消费者剩余: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与实际支付的价格之间的差额。
  或者:消费者消费某种商品所获得的总效用与为此花费的货币总效用的差额。
  令反需求函数Pd=f(Q),价格为P0时的消费者的需求量为Q0,消费者剩余=需求曲线以下,市场价格线之上的面积:

88.jpg

88.jpg

  4. (1)利润最大化的产量是在边际收入等于边际成本处取得。考虑到线性需求曲线是反需求函数形式,P=100-0.01Q,可知边际收入曲线是通过将需求曲线的斜率加倍取得。因此,边际收入曲线形式为:MR=100-0.02Q。边际成本就是总成本曲线的斜率。
  TC=30000+50Q的斜率为50。故MC=50。将MR=MC以确定利润最大化的产量。
  100-0.02Q-50,或,Q=2500
  将利润最大化产量代入反需求函数以确定价格
  P=100-(0.01)(2500)=75(美分)
  利润等于总收入减去总成本
  π=(75)(2500)-[30000+(50)(2500) ],或
  π=$325每周
  (2)假设起初消费者必须向政府交税。由于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总价格(含税)不变,可知需求方程为:
  P*+T=100-0.01Q,或者,
  P*=100-0.01Q-T
  其中,P*为卖方得到的价格。因为税收增加了每一单位产品的价格,垄断者的总收入降低了TQ。边际收入(每一额外单位增加的收入)减少了T
  MR=100-0.02Q-T
  此处T=10美分。要确定征税条件下利润最大化时的产出,将边际收入等于边际成本:
  100-0.02Q-10=50,或
  Q=2000单位
  将Q代入需求函数以确定价格:
  P*=100-(0.01)(2000)-10=70美分
  利润是总收入减去总成本:
  π=(70)(2000)-[(50)(2000)+30000]=10000美分,或$100每周
  注意:征税后消费者面对的价格为80美分。垄断者得到70美分。因此,消费者与垄断厂商各付5美分的税。
  如果是垄断厂商而不是消费者交税,可以得到同样的答案。垄断者的成本方程将是:
  TC=50Q+30000+TQ=(50+T)Q+30000
  成本曲线的斜率为(50+T),故MC=50+T。将这个MC与(a)中的边际收入方程相等:
  100-0.02Q=50+10,或
  Q=2000
  因此,不管谁向政府交税结果都一样。税收的负担反映在商品的价格里。
  5.(作图说明)
  1.均衡的调整过程
  在长期中,厂商可以对短期内固定不变的要素进行调整,从而长期成本是其进行决策的基础。另一方面,厂商所面临的外部条件也会因为厂商的进入或退出而发生改变。以短期内垄断竞争厂商获得超额利润为例。超额利润的存在导致其他行业的厂商进入,从而使得单个厂商的市场份额曲线降低。只有当单个厂商按自身的需求曲线确定的均衡产量所对应的价格恰好使得厂商获得正常利润时,厂商及市场才不会进一步调整(图略)。
  2.均衡条件
  基于上述分析,垄断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条件是:
  MR = LMC,AR = LAC
  6.(结合图形说明)
  工资变动的替代效应,指的是工资率越高,对牺牲闲暇的补偿越大,劳动者就越愿意用多劳动来代替多休闲。工资变动的收入效应,反映的则是工资率越高,个人越有条件以较少的劳动就能换得所需要的收入和消费品,因而就越不愿意增加工作时间即劳动的供给。
  这两种效应都是工资率提高的效应。当收入效应小于替代效应时,劳动供给则会随着工资率的提高而增加,劳动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即曲线斜率为正值。当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时,劳动供给量则可能随着工资率的提高而减少,劳动供给曲线向左上方倾斜,即曲线斜率为负值。工资率较低时,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工资率很高时,收入效应将会大于替代效应。
  随着工资率的提高,劳动供给曲线会从向右上倾斜转为向左上倾斜,将所有单位劳动者的供给曲线加总而形成的劳动的市场供给曲线,也就会呈向右上方倾斜转向向左上方倾斜的后弯曲的曲线。
  二。宏观经济学
  1. 货币政策的工具一般包括公开市场业务?调整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贴现率和改变法定准备率三种?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证券市场买卖政府债券的活动?一方面通过扩大或缩减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增减和利率的变化,最终决定生产就业和物价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债券价格的升降对利息率产生影响,从而最终影响国民经济?这一政策工具特点是灵活可变,容易操作,效果明显?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贷款时的利率?中央银行通过变动贴现率来调整货币供给量和利息率以达到宏观调控的目标?这一政策工具的特点是比较被动,商业银行的行为与中央银行的意图往往不一致,同时,确定贴现率的大小也是一个相当复杂而困难的工作?货币政策的第三个工具是改变法定准备率?因为货币乘数的大小与法定准备率成反比,所以法定准备率的变动会影响货币乘数的变动,从而在短期内导致较大幅度的货币存量和利息率的变动最终影响宏观经济活动?由于法定准备率的变动会引起货币供给量成倍的大幅度变动,因此政府只有在少数场合使用这一政策工具?
  2.凯恩斯理论的核心是有效需求原理,认为有效需求决定国民收入,而有效需求原理的支柱是三大基本心理规律的作用?这三大基本心理规律涉及四个变量:边际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凯恩斯是通过利率把货币经济和实物经济联系了起来,认为货币不是中性的,货币市场上的均衡利率要影响投资和收入,而产品市场上的均衡收入又会影响货币需求和利率,这就是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相互作用和联系?但凯恩斯本人并没有用一种模型把上述四个变量联系在一起?经济学家汉森?希克斯则用IS-LM模型把这四个变量放在一起,构成一个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之间相互作用如何共同决定国民收入与利率的理论框架,从而使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得到了较为完善的表述?不仅如此,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分析,也是围绕IS-LM模型而展开的,因此可以说,此模型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核心?
  3. 挤出效应是指增加政府投资私人投资产生的挤占效应,从而导致增加政府投资所增加的国民收入 可能因为私人投资减少而被全部或部分地抵消 。在一个充分就业 的经济中,政府支出增加会以下列方式使私人投资出现抵消性的减少:由于政府支出增加,商品市场上购买产品和劳务的竞争会加剧,物价就会上涨,在货币名义供给量不变的情况下,实际货币供给量会因价格上涨而减少,进而使可用于投机目的货币量减少。结果,债券价格就下跌,利率上升,进而导致私人投资减少。投资减少了,人们的消费随之减少。这就是说,政府“挤占”了私人投资和消费。
  挤出效应的影响因素 :
  ⑴支出乘数的大小
  政府支出增加会使利率上升,乘数越大,利率提高使投资减少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减少也越多,挤出效应越大;
  ⑵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
  货币需求函数L=ky-hr中k的大小,k越大,政府支出增加引起的一定量产出水平增加所导致的对货币 的交易需求增加越大,使利率上升的越多,挤出效应越大;
  ⑶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
  即货币需求函数中h的大小,h越小,货币需求稍有所变动,就会引起利率的大幅度变动,因此当政府支出增加引起货币需求增加所导致的利率上升就越多,因而挤占效应越多;反之, h越大,挤出效应越小;
  ⑷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
  敏感程度越高,一定量利率水平的变动对投资水平的影响就越大,因而挤出效应就越大;反之越小;
  这四个因素中,支出乘数主要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而它一般被认为是稳定的;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k取决于支付习惯和制度,一般认为也较稳定,因而挤出效应的决定性因素为货币需求及投资需求 对利率敏感程度。
  在凯恩斯主义极端情况下,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弹性无限大,而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为0,因而政府支出的挤出效应为0,财政政策 效果极大;在流动性陷阱中运行。
  在古典主义极端 情况下,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弹性为0,而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极大,因而财政政策毫无效果。
  4. 持久收入假说(Permanent income hypothesis)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提出来的。他认为居民消费不取决于现期收入的绝对水平,也不取决于现期收入和以前最高收入的关系,而是取决于居民的持久收入。持久收入理论将 居民收入分为持久收入和暂时收入,持久收入是指在相当长时间里可以得到的收入,是一种长期平均的预期内得到的收入,一般用过去几年的平均收入来表示。暂时收入是指在短期内得到的收入,是一种暂时性偶然的收入,可能是正值(如意外获得的奖金),也可能是负值(如被盗等)。弗里德曼认为只有持久收入才能影响人们的消费。
  该假说的前提是: 首先假定消费者是理性的,能以合理的方式使用自己的收入,进行消费;其次,消费者行为的唯一目标是实现效用最大化。这样,理性的消费者将根据效用最大化的原则使用一生的收入,安排一生的消费与储蓄,使一生中的收入等于消费。
  5. 答案要点:(1)2005年的名义GDP为3700;(2)2006年名义GDP为4920,以2005
  年为基年的实际GDP为4100(1分)。GDP缩减指数为1.2,通货膨胀率为20%。
  6.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失业与通货膨胀存在一种交替关系的曲线,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
  菲利普斯曲线三种表达方式:
  第一种菲利普斯曲线表明的是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之间的关系。
  其表现形式是:在以失业率为横轴、货币工资变化率为纵轴的坐标图上,由右下方向左上方倾斜的、具有负斜率的一条曲线。它表明: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二者呈反向的对应变动关系,即负相关关系。当失业率上升时,货币工资变化率则下降;当失业率下降时,货币工资变化率则上升。在一轮短期的、典型的经济周期波动中,在经济波动的上升期,失业率下降,货币工资变化率上升;在经济波动的回落期,失业率上升,货币工资变化率下降。于是,这条曲线表现为一条先由右下方向左上方移动,然后再由左上方向右下方移动的曲线环。
  第二种菲利普斯曲线表明的是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的关系。
  这种菲利普斯曲线的表现形式与上述第一种菲利普斯曲线相同,只不过纵轴改为物价上涨率。这条曲线表明: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二者亦呈反向的对应变动关系。在一轮短期的、典型的经济周期波动中,在经济波动的上升期,失业率下降,物价上涨率上升;在经济波动的回落期,失业率上升,物价上涨率下降。
  第三种菲利普斯曲线表明的是经济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的关系。
  这条曲线表明: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与物价上涨率二者呈同向的对应变动关系,即正相关关系。当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上升时,物价上涨率亦上升;当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下降时,物价上涨率亦下降。在一轮短期的、典型的经济周期波动中,在经济波动的上升期,随着需求的扩张,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上升,物价上涨率随之上升;在经济波动的回落期,随着需求的收缩,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下降,物价上涨率随之下降。这样,这条曲线表现为一条先由左下方向右上方移动,然后再由右上方向左下方移动的曲线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2-4 16:00 , Processed in 0.086808 second(s), 10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