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70|回复: 0

2019考研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形神论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10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007237
发表于 2018-10-16 18:17: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以下是新东方在线整理的2019考研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形神论,请参考:
    形神论
    关于心身关系的学说。春秋战国时期,精神和形体的关系的问题受到诸子百家的注意。荀子提出“形具而神生”的命题,肯定身体具备了,心理才会产生;形是第一性的,神是第二性的。同时也是说,有了一定的形体,才会有一定的心理机能。魏晋之际的哲学家杨泉提出“人死之后,无遗魂矣”的论断。
    汉代桓潭以烛火为喻,说明形神关系:“精神居形体,犹火之燃烛”;“气索而死,如火烛之俱尽矣”(《新论》)。王充发展了桓潭的学说,更详尽地论证了心理不能脱离形体而存在的道理。他认为精神是血脉所产生的,“人死血脉竭,竭而精气灭”(《论衡·论死》)。这种看法还有唯物二元论的形神论的缺点。
    南北朝时的思想家范缜继承了荀子的传统,提出了“形质神用”(《神灭论》)的观点,
肯定“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确立了完善的唯物一元论的心身关系的理论。他还提出人的心理“有方”(有空间位置)的看法,使形神论的心理学意义更为明确。
    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形神论思想家虽然大多数都认为心理是由心脏(甚至五脏)产生的,但也有少数人指出了心理与人脑的依存关系。
    成书于秦汉之际的中国早的一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就已初步觉察到脑对人的病理、心理变化的作用。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此基础上,更明确地作出了“脑为元神之府”的论断。
    清初的回族学者刘智在《天方性理》一书中,肯定人脑有统摄各种感知和脏腑器官的功能;同时还提出了人脑功能定位的猜想,嗣后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一书中提出了“脑髓说”,进一步作出了“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的科学论断,纠正了长达千余年的“灵机发于心”的错误观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2-26 04:22 , Processed in 0.069462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