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44|回复: 0

2019考研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性习论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10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007237
发表于 2018-10-16 18:17: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以下是新东方在线整理的2019考研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性习论,请参考:
    性习论
    中国古代关于人性的形成与发展的理论。“习与性成”据说是商代早期伊尹告诫初继王位的太甲的一句话。清初的王夫之对此作过解释:一种习形成的时候,一种性也就和它一起形成了。孔子提出的“性相近,习相远也”的命题,对于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和心理学思想发生了持久的影响。“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与这个命题的意思相同,传说也是孔子说的。
    在秦汉之际,“习与性成”的理论相当流行,后日渐衰微,到了明清之际,这个理论又受到了重视。明代王廷相的心理学思想显然主要是从“习与性成”的理论出发的。王夫之把“习与性成”的理论作了较详细的阐明,并用以纠正孟子的先验论,但却有所偏差,即他同时又企图用“继善成性”说来维护孟子的性善论。他又把“习成”理解为“生成”,这也是不对的。
    性习论确认性有两种:一种是由生长而来的性,可以称为生性,亦即人的自然本性;另一种是人出生以后由学习而来的性,可以称为习性。
    人的生性只有很少的几种,习性则是大量的,并且其发展的可能性是无限的。而生性与习性的关系问题,颇近似于人的心理发展中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的关系问题。
    性习论比较正确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在这方面,荀子说:“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
    (《荀子·礼论》)他明确地肯定人的心理乃是“性伪合”亦即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的“合金”。王安石、王廷相、王夫之、戴震等思想家也在强调习性的同时,并未忽视生性的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2-26 04:48 , Processed in 0.056420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