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29|回复: 0

2019考研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主客论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10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007237
发表于 2018-10-16 18:17: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以下是新东方在线整理的2019考研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主客论,请参考:
    主客论
    中国古代关于心是由形自生或凭空产生,还是由客观事物作用于形而产生的观点。
    早在先秦时代,许多唯物主义论思想家就明确地提出,有了形体之后,还必须与外物相“接”、相“合”、相“遇”、相“交”、相“感”,才能产生认识、产生心理。墨家认为,人要有所认识,不仅要有认识器官(材),而且还必须与外物相接、相遇,并能把它反映出来。
    荀子更提出了“精合感应”的命题,认为心理、精神是由外物的刺激所引起的人对外物的反应。所以就心物关系来说,荀子的心理学思想也体现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观点。后来的北宋思想家张载认为,物是客观存在的,心必须感外物而后生。
    他的两句名言是:“人本无心,因物为心。”
    (《语录》下)“感亦须待有物,有物则有感,无物则何所感!”
    (《语录》上)他还进一步指出,人的心理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应当在“感万物不一”之中去找原因,即所谓“心所以万殊者,感外物为不一也”(《正蒙·太和篇》)。
    明代王廷相明确提出了“动者,缘外而起”的命题,认为人的心理只有在与外物接触的基础上才能得到发生和发展。清代的王夫之认为,只有“合外物”才能“生其心”,只有形、神、物“三相遇而知觉乃发”(《张子正蒙注》卷一)。他还进一步具体阐发了张载的“心所以万殊”的论点,认为人们在情、识、意方面的个别差异,乃是“物之相感”的不同所致。又认为由于人们处于不同的时(时间)、位(空间)和环境,其心理也会表现出相应的差异。戴震也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是由外物引起的,心理活动的源泉在客观事物,而不在人的自身,所谓“味与声色在物不在我,接于我之血气,能辨之而悦之”(《孟子字义疏证·理》)。
    又说:“喜、怒、哀、乐之情,感而接于物。”(《孟子字义疏证·才》)“夫事至而应矣,心也。”(《孟子字义疏证·理》)他还提出一种“符节说”,认为耳、目、鼻、口等感觉的产生,必须与相应的声、色、臭、味等刺激相吻合,就好像符节一样;否则就不会有相应的感觉。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宝库中,包含着丰富和珍贵的心理学思想。对于这一学术领域的研究,还仅仅处于探索和发掘的阶段。当前的研究成果,还不足以反映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发展的全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2-26 04:22 , Processed in 0.078014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