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33|回复: 0

2019考研教育学:学生的生活环境与心理、行为失范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10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007237
发表于 2018-8-3 17:45: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为了更好的帮助同学们学习。新东方在线为大家整理了教育学考研重点知识的相关信息,希望对大家的复习有所帮助!
      学生的生活环境与心理、行为失范
    ————分析学生的整体生活环境,反思学校生活环境
    学生整体生活环境分为:
    家庭、学校、同辈群体生活环境;
    邻里、社区及宏观的社会文化生活环境。
    一、学生生活环境的差异
    学校生活的组织性、计划性、系统性是其他所不能比拟的。
    (一) 学生的家庭生活与学校生活的差异
    1、家庭生活表现出的基础性、持久性给学生以持久、独特影响,存在的教育优势和家长的教育力量是其他教育难以具备的,是极其深远的。
    但也有一定负面影响。
    同时,家庭生活对孩子的成长过程的影响并非固定不变的,家长应正视这种变化。
    2、二者差异:
    家庭生活:感性与感情、自由与放松、个体性与特殊性
    学校生活:理性与理智、强制与限制、社会性与一致性
    3、这就要求学校要尊重学生、因材施教、与家庭生活密切联系
    (二) 学生的同辈群体生活与学校生活的差异
    同辈生活:民主平等、互助合作、自由表达
    学校生活:权威与不平等、互相竞争、有限表达
    因此,学校要区分同辈群体生活的性质,发挥其积极影响。
    (三) 学生的社会文化生活与学校生活的差异
    1、社会文化生活:广泛灵活、多元性、丰富、煽情
    学校生活:古板、严肃、抽象与理性、更多强调学习活动。
    2、学生参与社会文化活动可拓宽学生知识面,扩大学生交往空间和范围,锻炼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但社会生活又是鱼龙混杂的。
    3、应正式二者差异,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为学校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四) 学校生活环境差异导致各种适应问题
    1、 原因:
    三重社会生活环境各有一套价值、规范,存在如何协调、适应的问题;
    社会生活中常与学校生活中经历的发生矛盾,学生面临各种适应性的困难。
    2、 学生有两种认识
    把学校生活理想化;看到了现代学校制度化生活的负面,总相信外面生活很精彩。
    二、学生心理障碍的各种表现
    主要表现在人格障碍、神经症和精神病三类。
    在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障碍主要有以下四种:
    攻击;退缩;焦虑;恐怖。
    三、学生失范行为的主要表现
    有两类:越轨行为和违法行为(普通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
    当前学生失范行为主要表现在:
    (一) 校园暴力触目惊心
    学校、家庭教育,不良大众传媒的毒害及其社会问题是主要原因。
    直接诱因:影片中暴力镜头过多过滥。
    (二) 青少年色情犯罪严重
    (三) 青少年以侵犯财产为目的的越轨犯罪比例最高
    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青少年影响极大。
    追求高消费、讲排场、摆阔气、贪图享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
    (四) 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的新倾向————吸毒
      四、学生心理障碍和失范行为的归因分析
    (一) 社会生活环境中的问题————社会
    1、 社会规范失控
    2、 文化的商品化 整个文化娱乐市场呈现出低俗化倾向
    3、 城市化的影响 社会控制力削弱,个人空间结构与社会心理变化
    4、 价值观多元观
    5、 人口流动影响
    (二) 学校教育失误问题——————学校
    1、指导思想的偏差 德育问题
    2、个别教师素质差 导致师生之间人际关系紧张
    3、 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薄弱
    已开展的中小学还较少,缺乏专业人员,或作为“思想政治”来对待;学生不能正确地把握学校生活和其他社会生活的冲突。
    (三) 家庭生活环境中的问题————家庭
    两方面:“四过现象”;“教育真空现象”
    家庭结构裂变:核心家庭,单亲家庭,破裂家庭
    五、学生失范行为的理论解释
    (一) 心理学解释
    1、“心理缺陷说”:正常人知道限制他们的越轨冲动,而“心理缺陷者”不知道限制他们的越轨冲动。“心理缺陷”主要是因童年的社会文化失调所造成的。
    2、“挫折—侵犯说”:认为越轨行动是一种由挫折产生的针对他人和社会的侵犯形式。侵犯的强度与挫折强度有关。
    (二) 社会学解释
    1、 结构模式————从社会结构和文化角度
    a、 差异交往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b、 控制缺乏说:社会内外部的控制削弱和受到破坏引起的
    c、 失范说:控制个人行为的道德规范松弛,个人之间的道德制约丧失。
    d、 手段—目标说:社会文化为每个人制定了合法目标,但在结构上并未每个人提供合法手段去实现这些目标,人产生挫折、紧张,就会采用非法手段。
    e、 亚文化群理论:亚文化(其产生由于社会化过程不完善、不适当,在下层阶级居住区形成)群所具有和维护的价值观及行为倾向,与主流文化相抵制。
    2、 过程模式
    以“标签论”为代表。
    用互动理论探讨了越轨—犯罪的过程。
    a、 失范是一种政治现象,权力决定一切。
    b、 必须改造社会关系,而非失范者。
    c、 失范和控制失范是相互联系的。
    (三)韦伯提出的关于社会行为的“理想类型”,把学生失范行为分为:
    1、目的型失范行为:目的是理性的,手段是违规甚至是违法的。
    2、价值取向型失范行为:价值观念与教育主导观念背离。
    3、 情感型失范行为:行为目的是个体需求型。
    4、 传统型失范行为:仅因遵循传统习俗而违背教育规范所造成的失范行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2-10 17:05 , Processed in 0.073792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