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 主要作用特点 |
(通过调节货币总量,影响整个宏观经济) |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 通过货币乘数影响货币供给,准备金率很小幅度的调整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巨大波动。由于调整效果强烈,不适合作为日常的货币政策操作工具。 |
再贴现政策 | 通过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和超额准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融资决策,利率变动一定程度反映了央行的政策意向,有一种告示效应。但运用起来比较被动,而且利率高低也是有限度的,频繁调整也会引起市场利率的经常波动。 |
公开市场业务 | 通过影响商业银行准备金直接影响货币供应量,运用起来较为主动、灵活,可以随时根据市场变化对公币供应量进行微调。但需要有发达的金融市场、规模较大的短期国库券数量以及其他政策工具的配合。 |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 主要作用特点 |
(通过调节特殊领域的信用,间接影响宏观经济) |
消费者信用控制 | 中央银行对不动产以外的各种耐用消费品的销售融资予以控制,在通货膨胀时期能起到抑制消费需求和物价上涨的作用。 |
证券市场的信用控制 | 中央银行对有关证券交易的各种贷款进行限制,目的在于抑制证券市场上的过度的投机。 |
不动产信用控制 | 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在房地产方面的放款予以限制,以抑制房地产的过度投机。 |
优惠利率 | 中央银行对国家根据产业政策的要求重点发展的经济部门或产业,规定较低贷款利率以支持其发展。 |
预缴进口保证金 | 中央银行要求进口商预缴相当于进口商品总值一定比例的存款,以抑制进口的过快增长。 |
其它货币政策工具 | 主要作用特点 |
直接信用控制 | 从质和量两个方面,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直接控制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包括利率最高限、信用配额、流动性比率和直接干预等。直接信用控制手段针对性强、见效快,但是行政干预有时能够损害市场效率。 |
间接信用控制 | 中央银行通过道义劝告、窗口指导等办法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优点是较为灵活,但前提是中央银行在金融体系中有较强的地位、较高的威望和拥有控制信用的足够的法律权利和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