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49|回复: 3

2018考研政治马原精选考点背诵:​唯物史观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10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007237
发表于 2017-12-14 16:47: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考研政治冲刺复习阶段,新东方在线给考生划重点!唯物史观是考研政治马原重要考点,考前要加深记忆,我们一起来背一下,看看你疏漏了哪些要点:
    唯物史观
     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历史观
内涵是人们在认识社会历史现象、解决社会问题时所采取的根本观点。
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唯心史观内容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主要缺陷①至多考察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追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
②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
③只看到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而忽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唯物史观内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意义把人们对社会历史的认识,从唯心史观统治下彻底解放出来。
    二、社会结构论
        1.人类社会= 社会存在+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
含义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构成地理环境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人口因素
生产方式①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
②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③集中地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社会意识含义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结构主体划分个人意识。
群体意识。
层次划分社会心理。
社会意识形式=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意识形态)+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非意识形态)
辩证关系内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①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②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③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真题示例】
    (201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它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最能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是
    A.社会形态 B.地理环境 C.人口因素 D.生产方式
    (2015)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
    A.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B.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
    C.社会意识各种形式各自具有其历史继承性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

    生产力
含义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基本要素生产资料劳动资料=基础设施+生产工具(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
劳动对象。
劳动者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渗透要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能够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在生产力诸基本要素之中而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
生产关系含义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构成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最基本、决定性)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产品分配关系。
辩证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①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当一种生产关系还能适应生产力发展时,它是不会灭亡的;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①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②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
②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反之将起着阻碍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800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366
发表于 2017-12-14 17:16:01 | 显示全部楼层
    4.社会形态=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含义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构成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
政治上层建筑①政治法律制度: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
②设施和政治组织: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
国家①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它的核心。
②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国家和社会完全统一之日,也就是国家消亡之时。
③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①经济基础的需要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②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③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及其方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归根到底取决于它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当它为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反动力量。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规律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发展变化的方向。
②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取决于和服务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要求。
    【真题示例】
    (2012)2011年4月,耶鲁大学出版了《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一书,书中列举了当前西方社会10个典型的歪曲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其中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将世间万物都归结于经济因素,艺术、宗教,政治、法律、道德等都被简单地视为经济的反映,对人类历史错综复杂的本质视而不见,而试图建立一种非黑即白的单一历史观,上述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思想的严重歪曲,其表现为
    A.把社会历史发展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歪曲为单一因素决定论
    B.把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相互作用歪曲为机械的单向作用
    C.把经济作为社会的“基础”所具有的归根到底的决定作用歪曲为唯一决定作用
    D.把意识形态对社会历史始终具有的积极能动作用歪曲为消极被动作用
        5. 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

    社会形态范畴
内容经济基础(经济形态),上层建筑(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
特点①全面性。既包括经济基础,又包括上层建筑。
②具体性。
③历史性。有它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客观必然性主要是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
历史选择性①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
②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③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到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一个民族做出选择的特定原因①取决于民族利益。
②取决于交往。
③取决于对历史必然性以及本民族特点的把握程度。
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纵向看统一性:是社会形态运动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人类的总体历史过程表现为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
多样性:是指不同的民族可以超越一种或几种社会形态而跳跃式地向前发展。
横向看同类社会形态既有共同的本质,又有各自的特点。
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前进性主要指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的基本趋势,其历史过程是一个“扬弃”的过程。
曲折性是指社会前进过程中所出现的反复、停滞和倒退现象。
    【真题示例】
    (2010)1989年,时任美国国务院顾问的弗朗西斯•福山抛出了所谓的“历史终结论”,认为西方实行的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社会形态进步的终点”和“人类最后一种的统治形式”。然而,20年来的历史告诉我们,终结的不是历史,而是西方的优越感。就在柏林墙倒塌20年后的2009年11月9日,BBC公布了一份对27国民众的调查。结果半数以上的受访者不满资本主义制度,此次调查的主办方之一的“全球扫描”公司主席米勒对媒体表示,这说明随着1989年柏林墙的倒塌资本主义并没有取得看上去的压倒性胜利,这一点在这次金融危机中表现的尤其明显,“历史终结论”的破产说明
    A.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一样都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力量起作用
    B.人类历史的发展的曲折性不会改变历史发展的前进性
    C.一些国家社会发展的特殊形式不能否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
    D.人们对社会发展某个阶段的认识不能代替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的认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652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082
发表于 2017-12-14 17:59: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社会动力论

    社会基本矛盾
内容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更根本)、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作用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表现
①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③社会基本矛盾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重要意义(新增考点)
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方法要求我们全面认识和分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只有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结合起来观察,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才能全面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不断完善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当前我国正在全面深化改革,这是由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决定的。
阶级斗争
作用
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革命
作用
历史的火车头(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社会形态的质变)。
改革
作用
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科学技术
含义
①科学: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相关的活动,主要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
②技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技术包括生产技术和非生产技术。狭义的技术是指生产技术,即人类改造自然,进行生产的方法与手段。
作用
每一次科学技术革命,都不同程度地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的巨大进步。
正确把握(新增考点)
科学技术能够通过促进经济发展造福于人类。科学技术的作用既受到一定客观条件,诸如社会制度、利益关系等因素的影响,也受到一定的主观条件如人们的观念和认识水平的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着能够更多地创造出人们所需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科学技术在运用于社会时所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一种情形是由于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不够,或缺乏对科技消极后果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还有一种情形与一定的社会制度有关。正确认识和运用科学技术,首要的就是有合理的社会制度保障科学技术的正确运用,始终坚持使科学技术为人类的健康发展服务,让科技为人类造福。。
    【真题示例】
    (2010)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1857年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气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子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电气时代进入电子时代,由此证明
    A.科技革命是摆脱社会危机的根本出路
    B.科学技术是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本标志
    C.社会实践的需要是科技发展的强大动力
    D.科技创新能够推动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
        四、社会主体论
        1.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
内容①人与动物区别:劳动。
②人与人区别: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特点①现实性(不是天生具有)(不是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
②社会性(不是自然属性)
③具体性(不是所有个体上抽象出来)
④历史性(不是永恒不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652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082
发表于 2017-12-14 19: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2.历史创造者

    英雄史观
观点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出发,否认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抹杀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
产生根源认识根源:人们的认识停留在历史现象表面,把活跃在历史前台的少数英雄人物的作用尤其是他们的意识的作用加以夸大并绝对化,而无视广大人民群众及其历史活动的作用。
社会历史根源: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大多数人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少数人从事政治统治,垄断精神文化生活。
阶级根源:剥削阶级思想家为了维护本阶级利益,需要宣扬唯心史观,抹杀广大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群众史观唯物史观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原则①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历史创造者问题。
②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
③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作用及其性质。
人民群众内涵①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②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
④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作用①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④人民群众既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条件①经济条件: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②政治条件: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政治制度和民主制度。
③精神条件: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科学文化水平。
个人定义是指生活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具有独特个性的个体。
作用①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②在社会发展中,所有个人都起到一定作用。
③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
分类①普通个人属于人民群众范畴,他们对社会发展都有或大或小的贡献,其总和构成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
②历史人物是指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过重大作用的人物。(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
历史人物作用①是历史事件的发起者、当事者,是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组织者、领导者,是历史进程的影响者,它可以加速或延缓历史任务的解决。
②对历史发展的具体过程始终起着一定的作用,有时甚至对历史事件的进程和结局发生决定性的影响,但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③要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受人民群众及其实践活动的制约。
性质取决于他们的思想、行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
    【真题示例】
    (2013)唯物史观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历史创造者的问题,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
    A.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的绝大多数
    B.从质上说是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C.在任何历史时期都不包括剥削阶级
    D.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2014)作家史铁生在《奶奶的星星》中讲道,奶奶告诉他的故事与通常的说法不同:一般人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熄灭了一颗星星;而奶奶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又多了一个星星,人死了就会升到天空,变成星星给走夜道的人照个亮了。于是他“慢慢相信,每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途上添些光亮,也许是一颗巨星,也许是一把火炬,也许只是一支含泪的烛光……”这对我们理解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的启示有
    A.历史是无数个人相互作用的合力的结果
    B.杰出个人决定历史发展的走向
    C.人人都是历史的创造者
    D.每个人对社会发展都有或大或小的作用
    (2015)马克思主义从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统一中理解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认为
    A.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B.杰出人物能够改变历史发展的基本方向
    C.杰出人物会因其智慧、性格因素对社会进程发生影响
    D.杰出人物历史作用的形成和发挥与其顺应人民群众的意愿密不可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9-13 03:50 , Processed in 0.077943 second(s), 14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