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45|回复: 1

2014年考研政治冲刺阶段模拟试题(4)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10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007237
发表于 2016-7-14 10:43: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特别提示
  ①10年来本章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辨析题、分析题的命题数量之比:13∶7∶2∶0
  ②常考核心知识点及命题规律、趋势:多为选择题,结合当代高科技或最新的认识成果,常考关于意识的能动性、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等老生常谈的知识点。另外,物质世界的统一性与多样性也是一个热点问题。
  ③2006年大纲新增知识点: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
  第一节 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一、选择题Ⅰ
  1物质的惟一特性是()
  A.外在性B.可感性C.客观实在性D.直接现实性
  2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是()
  A.机械、物理、化学、生命、社会B.液体、固体、气体、等离子体
  C.时间和空间D.实践和社会
  3设想脱离物质的运动的观点是()
  A.唯心主义B.唯物主义C.不可知论D.相对主义
  4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的观点是()
  A.客观唯心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C.不可知论D.形而上学
  5形而上学的“绝对时空”观的错误在于()
  A.否认时空的客观性B.否认时空的无限性
  C.否认时空的可变性D.否认时空与物质运动的联系
  6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7哲学上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范畴的关系是()
  A.本质和派生的关系B.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8“运动应当从它的反面即从静止找到它的量度”,因为静止是()
  A.运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B.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出发点
  C.运动的原因和根据D.运动的基础和承担者
  9“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著名诗句所蕴含的哲理是()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空的有限性的统一
  C.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和静止的单一性的统一 D.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10《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话表明惠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B.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11“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这一论断是()
  A.认为一切物质都是有意识的物活论观点B.把意识同物质等同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感觉论观点D.揭示意识起源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正确观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800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366
发表于 2016-7-14 11:45:03 | 显示全部楼层
  二、选择题Ⅱ
  12下列属于物质范畴的有()
  A.自然界盲目自发的的运动B.动物的本能活动
  C.人的感性活动D.人的实践活动
  13中国古代哲学家方以智指出:“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窍激为声,皆气也”。这句话在哲学上表达了()
  A.万物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思想B.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C.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思想D.物质运动形式多样性的思想
  14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为()
  A.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B.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C.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过程D.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精神生活的过程
  15《传习录》记载:“先生(指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这一观点的错误是()
  A.把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等同起来B.把人对花的感觉夸大成脱离花的独立实体
  C.认为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具有同一性D.肯定人对花的感觉的能动性
  16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意义是()
  A.指出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批判了唯心论和二元论
  B.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可知性,体现了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
  C.坚持了世界的多样性物质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D.坚持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体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17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物质是运动的()
  A.形式B.主体C.承担者D.基础
  18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在于()
  A.它是理解运动的前提B.通过静止可以衡量运动
  C.它是事物多样性的条件D.它是事物相互区别的基础
  19物质和运动不可分,运动是物质的()
  A.根本属性B.存在方式C.内在结构D.外在形式
  20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乃阴阳之动静也。”“皆本物理之固然。”“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动、静,皆动也。”这在哲学上表达了()
  A.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缓慢不显著的运动
  C.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D.静止和运动是相互包含的
  21“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一命题揭示了()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B.意识是人脑产生的特殊物质
  C.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D.观念的东西同物质的东西是具有同一性的
  三、分析题
  22试分析物质世界的永恒运动,并由此分析静止这一概念。
  23“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物质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24运用有关哲学原理,分析下述材料:
  材料1
  17世纪和18世纪的一些唯物主义者,受当时自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或物体的某些特征。伽桑狄说:“物质是按一定次序结合的不可分不可灭的原子的总和。”爱尔维修说:“物质并不是一件东西,自然界中只有一些我们称之为形体的个体,物质这个名词只能了解为那些为一切形体所固有的特性的集合。”他认为,广延性、密度、不可入性等是一切形体所具有的特性。——摘自《十八世纪法国哲学》
  材料2
  19世纪末20世纪初,X射线、放射性和电子的发现,否定了原子是物质的始原、原子不可分、元素不可变等传统思想。一些自然科学家由于不懂辩证法,认为‘原子非物质化了,物质消失了”。马赫主义者抓住这一点以论证唯心主义,宣称“物质消失了”,就是“物质本身不存在了”,只存在感性知觉,物质是 “荒谬的虚构”和“假设”。——摘自《列宁选集》,第2卷
  材料3
  列宁指出:“‘物质已在消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迄今我们认识物质所达到的那个界限正在消失,我们的知识正在深化;那些以前以为是绝对的、不变的、原本的物质特性(不可入性、惯性、质量等等)正在消失,现在它们显现出是相对的,仅为物质的某些状态所特有的。因为物质的惟一‘特性’就是:它是客观实在,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摘自《列宁选集》,第2卷
  请回答:
  (1)材料1所表明的哲学观点及其局限性。
  (2)材料2中所体现的自然科学发现同哲学的关系。
  (3)结合材料3列宁阐述的思想,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学说的关系。
    2014考研报名现场确认信息汇总
    2014考研最新资讯 尽在跨考网
    更多2014年考研备考资料,点击进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8-4 01:26 , Processed in 0.057668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