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06|回复: 0

2005年考研前三天模拟试题(二)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10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007237
发表于 2016-7-14 10:40: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5题:运用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求真务实精神都体现了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统一。(次重)
  相关材料1: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
  1.真理和价值、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真理是标志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事物及其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价值是事物对人的需要而言的某种有用性,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认识活动的两大主题,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真理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价值原则指人类要按照自己的需要去认识和改造世界。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客观制约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目的性。
  2.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辩证关系:(1)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活动的两大目标。真理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价值是客观事物对人的需要的满足。(2)真理和价值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即凡有真理的必有价值,凡有价值的东西不应与真理相悖。(3)但真理与价值又是有区别的,他们侧重点有所不同,真理强调的是人的认识与客观对象的一致,价值则强调客观事物满足人的需要的特点,而人的需要有合理与不合理之分,满足人的不合理需要这类事物所体现的价值,与真理常常是相悖的。(4)只有通过正确反映对象并能动地改造对象以满足人的需要才是真正有价值的,甚至是最高价值,才能实现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相关材料2:求真务实精神体现了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统一
  1.求真务实体现了价值原则和真理原则的统一。“求真”(选择)就是研究事物及其发展客观规律,体现了人类活动的真理原则:“务实”就是谋求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体现了人类活动的价值原则。“求真”是“务实”的基础,“务实”是“求真”的目的。
  2.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关键是要引导全党同志不断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真,务坚持长期艰苦奋斗之实;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真,务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之实;求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之真,务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实;求共产党执政规律之真,务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之实。
  相关材料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统一
  1.“三个代表”及其辩证关系。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必须用联系的观点和整体的观点来看待“三个代表”思想。“三个代表”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统一于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统一于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
  2.“三个代表”贯彻了真理原则。(不定选)“三个代表”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体现了真理的原则。(1)它坚持了历史一元论,认识到了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推动力量,因此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2)它体现了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独立性这一哲学原理,认识到了文化的本质和功能,因此强调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3)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了历史唯物论,强调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3.“三个代表”体现了价值原则(1)我们要发展生产力,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生产力,强调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强调在改革中推进发展,强调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并举;我们要建设的先进文化,不是别的文化,而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文化建设中我们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的指导,继承民族文化中的精华,并强调文化建设要为大众服务。(2)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要通过发展生产力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通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所有这些体现了共产党工人阶级先锋队的阶级性质,体现了共产党是全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因此“三个代表”体现了共产党人的价值取向,贯彻了价值原则。
  相关材料4:社会主义本质论体现了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统一
  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当做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贡献,为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开辟了正确的道路,为我们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指明了方向。
  2.社会主义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因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动力,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最终必须体现在生产力的发展上,这体现了真理原则。社会主义的目标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这表明了人的活动的目的性,体现了价值原则。
  3.真理和价值统一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当中。发展生产力和实现共同富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发展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共同富裕是发展生产力的目标。这体现了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统一。
  第6题:联系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之间关系的原理,说明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的重大意义。(一般)
  相关材料1:劳动价值论
  1.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1)价值是商品经济的特有范畴,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马克思通过劳动二重性理论揭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本质,说明了商品使用价值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2)商品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3)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从一般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4)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关系影响价格。
  2.对劳动价值论的深化认识(1)为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发挥马克思主义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指导作用,必须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2)研究和认识生产劳动内涵和外延在社会主义社会的新变化;(3)研究和认识社会主义社会创造价值要素内涵的变化。既然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不仅包括直接生产过程的劳动,而且还包括科学技术工作和经营管理劳动等,那么,科技工作者和经营管理者的劳动也就自然创造价值,是价值的源泉;(4)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分配形式的多样化。
  相关材料2: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
  1.必须分清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这样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价值的分配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的。
  2.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商品生产过程是各种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发生作用的过程,但不同的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以及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是不同的:(1)土地、设备、原材料等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是使用价值生产的物质要素和基础,与具体劳动一起构成使用价值的源泉。(2)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不创造新价值,它们只是价值创造的物质条件和载体。(3)劳动者是商品生产中的决定性因素。通过劳动,可以生产出使用价值,同时创造价值。
  相关材料3: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分配的本质
  1.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分配的本质是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共同剥削和瓜分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因为资产阶级分配关系的实质是整个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由剩余价值在各资本家集团间的分配加上工资形式的分配构成。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表现形式上,分配表现为资本的所有者获得利润或利息,土地所有者获得地租,劳动者获得工资,形成一种资本、土地、劳动分别是利润(利息)、地租、工资三种收入的源泉的假象。
  2.“三位一体”的公式:以法国的萨伊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提出三种“要素”创造三种收入,即资本创造利润(利息)、土地产生地租、劳动获得工资的分配理论,被马克思称为“三位一体”的“公式”。这一理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客观存在的假象的反映。它利用这一现象掩盖事物的本质,把按“三种要素”分配说成是三种要素共同创造价值,否认劳动是价值即上述三种收入的惟一源泉,否认利润、利息、地租是无偿占有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其要害在于否认资本主义剥削。
  相关材料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1)把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多种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2)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护。
  2.实行这样的分配制度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是由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决定的,最终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其目的是为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鼓励个人手中的资金、资源用于经济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但是允许资产收益和按资本取得收入的存在并不说明资产和资金参与了价值的创造。资产收益和资本收入是非劳动收入,承认它的合法性,是为了促进生产的发展,而不是认为它参与了价值的创造。
  相关材料5: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发展劳动、资本、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市场,以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由于资本、技术、信息等要素是商品生产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这就要允许各种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2.确立这一原则的意义在于:一是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二是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各种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它们在生产中的贡献决定了它们在分配中的地位和比重,这样各种生产要素就会在价值规律的支配下流动到效率最高的环节上去;三是有利于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
  相关材料6: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1.效率和公平的辩证关系。一方面,效率是实现公平的物质基础,只有通过提高效率创造越来越多的物质财富,才有可能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分配的公平;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效率的前提,只有收入分配公平合理,才能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才能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
  2.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坚持效率优先,即公平要服从于效率,这是由我国经济落后、资源贫乏、效率低下的国情决定的。同时,效率优先又要兼顾公平为条件,要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重视解决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
  3.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以共同富裕为目标,首先要正确处理好提倡奉献精神与落实分配政策的关系;其次要处理好反对平均主义与防止收入悬殊的关系;最后要处理好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关系。总的来说就是要: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第7题:说明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分析2004年宪法修正案中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和私有财产保护有关内容修改的重大意义。(重要)
  相关材料1:宪法修正案: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和私有财产保护
  1.宪法有关修改内容
  条款修改前修改后
  第十一条第二款“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
  第十三条“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的收入、储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财产的所有权”、“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的继承权。”“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2.意义
  (1)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活跃市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因此宪法必须反映它们的愿望和要求;对宪法第十一条的修改全面、准确地体现了中共十六大关于对非公有制经济既鼓励、支持、引导,又依法监督、管理,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精神;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实际情况,符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2)“私产保护”入宪意味着国家把私人财产保护提高到宪法的高度,意味着中国财产制度的重大变化;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宪法明确提出保护私有财产,将使私有财产的政治经济地位更加明确,消除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后顾之忧;中国完善保护私有财产的法律规定,有助于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进而吸引更多的国外投资,有效地避免资金外流。
  相关材料2: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制度的确立,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2.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1)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十五大报告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它对于满足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的多样化需要,扩大就业渠道,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2)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一是充分认识现阶段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的重要内容;二是在政策上要清除各类歧视性规定,在市场准入、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予各种所有制经济同等待遇。三是在政治上要关心帮助,在参与政治生活方面应当一视同仁;四是要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
  3.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1)不能把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对立起来,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经济中发挥优势,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互竞争、共同发展。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是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就是由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来共同推动的。为此,必须营造一个能够使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的社会环境。(2)在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不同所有制之间的关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就其内涵来看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占主体地位的是公有制经济;二是在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必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这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缺一不可。
  第8题:分析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并进一步说明统一战线中的两个联盟及其相互关系。(次重)
  相关材料1: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大法宝
  1.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进程中的一个基本特点,是中国革命的一个主要的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毛泽东把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看做是“革命的根本政策”、党的“最基本的政治纲领”。
  2.中国革命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主要原因。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要取得胜利除了孤立和瓦解敌人的政策以外,最主要的就是如何团结和壮大自己的问题,即统一战线问题:(1)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无产阶级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都只占人口的少数并尖锐对立,而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中间阶级(含民族资产阶级)却占了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中国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能否率领他们去打倒共同的敌人,其关键是能否处理好与这些阶级、阶层的关系,能否在一定的形式下同他们建立并保持革命的统一战线。(2)中国革命所面临的敌人异常强大,不但有武装到牙齿的帝国主义列强和顽固的封建势力,而且还有勾结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与人民为敌的大资产阶级,这就导致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残酷性。(3)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必然导致革命发展的不平衡性。革命的长期性和不平衡性,决定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更加有必要采取广泛的统一战线的策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矛盾,努力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以便在长期斗争中逐步壮大自己,削弱敌人,改变敌我力量的对比,使革命力量最终战胜反革命力量,从而争取革命的彻底胜利。
  3.统一战线的方针策略。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统一战线实践中,形成和实行了一系列重要的策略方针和策略原则:(1)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的原则。所谓独立自主,是指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统一战线中必须保持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既统一,又独立。(2)党制定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和原则:坚持阶级分析法,在抗战时期确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方针,以及同顽固派做斗争的”有理、有利、有节“三原则。
  相关材料2:统一战线中的两个联盟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战线中的两个联盟:统一战线中有两个联盟:一是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无产阶级和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二是工人阶级同可以合作的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指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也包含特定历史条件下,无产阶级和一部分地主阶级、带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联盟。
  2.在这两个联盟中,第一个联盟是基本的、主要的,参加这个联盟的是属于进步势力的阶级、阶层和集团,人数上占绝对优势,政治上具有极强的革命性,是统一战线的基础。只有首先巩固和发展这个联盟,统一战线才能从根本上坚强有力,使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才能推动中间势力向革命靠拢,才可建立、巩固第二个联盟,最终孤立、分化、瓦解直至消灭敌人。统一战线本身可以说是上述两个联盟的对立统一。
  3.中国共产党必须正确地处理这两个联盟的关系,一方面放手发展和加强工农联盟,使它成为统一战线的基础和依靠;另一方面,尽可能扩大第二个联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使两个联盟之间互相促进。无产阶级要实现对自己同盟者的领导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率领着被领导者向着共同的敌人作坚决斗争并取得胜利;二是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利益,至少不损害起利益,同时给以政治教育。
  相关材料3: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与民族资产阶级的基本关系
  1.革命时期对资本主义的保护和发展政策。(1)中国的资本主义分为两个部分: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官僚资本主义是革命的对象,而民族资产阶级则是革命的动力,是要保护的对象;(2)保护、发展民族资本的理由:首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一种较为先进的生产力,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其次,民族资产阶级是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动力之一,在旧中国,它同样遭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具有革命性,必须保护其企业;最后,要对资本主义进行必要的限制、节制,在不允许其操纵国计民生的前提下,保护它、发展它,要对它惟利是图的一面进行限制和引导;(3)官僚资本是革命的对象之一,反对官僚资本主义,并对官僚资本主义的企业采取没收的政策;(4)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民族资本主义仍然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因此仍然是保护和发展的对象。
  2.必须坚持在革命统一战线中对资产阶级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这是由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决定的。(1)所谓联合,就是同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并且在特定条件下把一部分大资产阶级也包括在内;所谓斗争,就是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进行“和平”的不流血的斗争,以斗争求团结。在被迫同资产阶级主要是大资产阶级分裂统一战线时,要敢于同大资产阶级进行坚决的武装斗争,同时,要继续争取同民族资产阶级的同情或中立。(2)民族资产阶级参加革命统一战线,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从根本上而言,是为了实现本阶级的政治理想,建立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中国走上自由、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这是一条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所不答应的。因此,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革命统一战线中必须对资产阶级及其政党进行必要的斗争,克服他们在政治上的动摇性和对于革命的不彻底性。斗争的主要手段是批评和教育,其目的是团结。(3)针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复杂情况,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方针。(4)必须注意克服两种错误的倾向:一种是“左”倾关门主义,即忽视资产阶级在一定程度上一定时期内参加统一战线的可能性;另一种是右倾错误,即主张无原则的合作,无条件的合作,主张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从而变为投降主义的合作。
[1] [2] [3] [4] [5]
?网友供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5-8 13:58 , Processed in 0.059912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