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43|回复: 1

考研政治之毛中特:要点归纳(九)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10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007237
发表于 2016-7-14 10:29: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这个人民共和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直接目标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过渡性质的社会形态,它从属于社会主义体系,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和桥梁。
  (1)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的社会主义因素与非社会主义因素
  社会主义因素:①各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②国营、合作社经济;③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中带有若干社会主义因素;④新民主主义社会文化是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也带有社会主义因素。
  非社会主义因素:①私人资本主义经济;②民族资本主义经济;③小商品经济;④农民自发的资本主义倾向。
  (2)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具备的条件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已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比重。
  ①物质基础和经济条件
  近代资本主义和工业化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以保护和发展;国营经济的发展
  ②政治保证
  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人民民主专政
  ③国际因素
  战后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和阵营的强大以及苏联的支持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点
  过渡时期的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的。其基本特征是:
  (1)经济上存在五种经济成分
  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中,有两种经济成分是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的形式,即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因此,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经济成分是三种,即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掌握了主要经济命脉,居于领导地位。但是,农业手工业个体经济仍然面广量大,在社会经济总量上战优势。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建设的总方针是“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
  (2)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人民民主专政。
  建国之初,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属于新民主主义政权性质。因为:首先,当时主要任务是彻底完成民主革命,巩固新生政权;其次,民族资产阶级存在并参加政权;最后,人民民主专政实行的政策符合工农群众的根本利益。
  (3)文化上发展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1)1949—1952年,是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
  (2)1953—1956年,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和矛盾。
  (3)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800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366
发表于 2016-7-14 11:35:53 | 显示全部楼层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基本内容
  1.提出
  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同年12月形成关于总路线的完整表述。
  2.基本内容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工业化是总路线的主体,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总路线的两翼。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效统一,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
  3.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历史必然性
  第一,实现国家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
  第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迫切需要。
  第三,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发展农业和整个社会生产力的需要。土改以后,社会生产力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个体经济的封闭性和落后性又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个体农民由于生产规模狭小,势力单薄,有发展互助合作的积极性。在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程中,需要农业提供越来越多的工业原料、资金和市场,农业只能靠互助合作来发展生产,满足工业化的要求。另外,农村中出现了两极分化的趋势,商业投机和高利贷日益活跃,雇工剥削、土地买卖、租佃有增无减,一些农民重又陷入贫苦的境地。
  4.过渡时期总路线实现的可能性
  第一,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并日益表现出其优越性。
  第二,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避免两极分化,支持工业化,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的要求。
  第三,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越来越不适应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国家在利用、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过程中积累了初步的经验。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第四,复杂的国际形势、苏联的支持和示范作用以及抗美援朝的胜利
  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
  引导农民逐步过渡走向社会主义。
  第一是互助组,这具有社会主义的萌芽。
  第二是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在土地及牲畜、大农具私有的基础上土地入股、统一经营,有较多的公共财产,实行土地分红和按劳分配相结合的原则。这具有半社会主义的性质。
  第三是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将土地及其他主要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统一经营、集体劳动,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
  (2)基本经验
  A.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
  B.采取了由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逐步过渡的步骤。
  创造了经过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临时互助组到常年互助组,发展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到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合作社,由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的形式,引导农民逐步摆脱私有制。
  C.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情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贯彻了依靠贫下中农、团结中农的阶级路线,从而引导了广大的农民共同走上合作化的道路。
  (3)意义
  A.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列主义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运用和发展
  B.巩固了工农联盟,孤立了城市资产阶级
  C.实现了个体所有制向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转变
  D.农村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2.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经过合作社的途径,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的形式是从供销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再发展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9-10 20:10 , Processed in 0.048471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