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第1题
有一幅对联,上联“桔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这形象的说明了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存的。静止是(A)
A.运动的衡量尺度
B.运动的内在原因
C.运动的普遍状态
D.运动的存在方式
这道题目看起来很像是案例型试题,给出对联作案例,但是它在举出案例之后,有一个总结句——“这形象的说明了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存的”,等于是已经把这个案例中包含的哲学原理给抽象出来了,这样的题目就不是案例型试题了。区分案例型试题和伪案例型试题的标准就是案例后面有没有总结句,没有的是,有的就不是。这道题目实质是在考静止和运动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称作关系型试题。这种题目解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把概念背熟,而在与关系有没有界定清楚。很多同学只关注概念的表述,轻视关系的界定,做关系型试题就会很吃力。
关系型试题的第二重难度体现在给出的正确选项一般都是经过变形的,也就是说书本、讲义中有过相关表述,但是选项一定不是原样重现。比如这道题正确项“运动的衡量尺度”是从“运动具有多种形式,包括显著运动和不显著运动。不显著运动叫做静止。”这句书本表述变形而来的。直选法不大适合关系型试题,排除法是比较适合关系型试题的。因为错误选项一定是违背某条书本表述的,比如“运动的内在原因”应该是矛盾;“运动的普遍状态”是显著运动;“运动的存在方式”是时间和空间。
关系型试题解题不能靠常识,也不能凭感觉,首先你要清楚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其次,排除错误项须找到非常明确的错误之处,如果选项没有明确的错误之处,是不能随意排除的。
2006年第1题
世界唯一不变的是变化,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A.变是世界的本质
B.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
C.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D.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
2006年第3题.
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回信中说:“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意思是()
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2007年第1题.
“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 )
A.静不是动,动不是静
B.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C.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
D.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
2011年第3题.
马克思把商品转换成货币称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熟,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占有者”。 这是因为只有商品变为货币()
A.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
B.价值才能转化为使用价值
C.抽象劳动才能转化为具体劳动
D.私人劳动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
2013年第3题
《资本论》中有这样的表述“对上衣来说,无论是裁缝自己穿还是他的顾客穿,都是一样的”,这样只有因为无论谁穿( )
A.上衣都起到着使用价值的作用
B.上衣都起到着价值的作用
C.上衣都是抽象劳动的结果
D.上衣都是社会劳动的结果
五道真题的答案:cdbd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