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 代码 | 803 |
主要考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了解和认识,内容包括: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规律理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与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根本区别;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规律性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历史主体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的本质特征、文化的社会功能理论。 |
科目 |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 代码 | 611 |
主要考查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基本范畴、学科特点和理论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形成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意义等等,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工作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分析工具和方法论指导,为更加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研究和工作实践奠定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
科目 |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 代码 | 905 |
主要考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理论基础、功能特点、体系结构、历史发展及继承改革等。具体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和一般原则;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方法和特殊方法;思想信息的获取方法和分析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的决策方法、实施方法、评估方法等等。 |
科目 |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 代码 | 406 |
主要考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涵义、基本观点、科学体系、形成发展过程、历史地位、指导意义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重在理解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
科目 | 人文社会科学综合 | 代码 | 407 |
主要考查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底蕴、知识结构和人文素质,涉及哲学、伦理学、史学和文化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综合基础知识和各学科的典型学说,同时也包括时事热点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等等。 |
科目 | 中国历史概论 | 代码 | 615 |
主要考查:中国历史的基本理论;历史发展进程;掌握重要的历史时间、实践、人物及重大历史事件内在的联系;具备一定的中国历史文献方面的基础知识;具备阅读古典文献的能力;专业角度运用史料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
科目 | 中国文化概论 | 代码 | 906 |
主要考查:中国文化的基本理论;了解和掌握中国文化的基础知识;中国文化发展的基本线索;各历史时期文化发展的基本特点及文化学的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一定的文化功底。 |
科目 | 普通物理 | 代码 | 612 |
1、质点运动学;2、牛顿定律,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3、刚体的转动;4、静电场及其内部的导体与电介质;5、恒定磁场;6、电磁感应 电磁场;7、振动与波,波动光学;8、气体动理论,热力学基础;9、狭义相对论基础;10、量子物理 |
科目 | 固体物理 | 代码 | 804 |
1、晶体结构;2、固体的结合;3、晶格振动与晶体的热学性质;4、能带理论;5、晶体中电子在电场和磁场中的运动;6、金属电子论;7、半导体电子论 |
科目 | 量子力学 | 代码 | 805 |
1、波函数和薛定谔方程;2、量子力学中的力学量;3、态和力学量的表象;4、微扰理论;5、自旋与全同粒子 |
科目 | 光学 | 代码 | 806 |
1、光的干涉;2、光的衍射;3、几何光学的基本原理;4、光学仪器的基本原理;5、光的偏振;6、现代光学基础 |
科目 | 大学物理 | 代码 | 909 |
1、运动和力,运动的守恒量和守恒定律;2、刚体的运动;3、气体动理论,热力学基础;4、静止电荷的电场;5、恒定电流的磁场;6、电磁感应,电磁场理论;7、机械振动和电磁振荡,机械波和电磁波;8、波动光学;9、狭义相对论基础;10、量子力学基础。 |
科目 | 数学物理方法 | 代码 | 910 |
1、傅里叶变换;2、拉普拉斯变换;3、数学物理定解问题;4、分离变数法;5、二阶常微分方程级数解法本征值问题;6、球函数与柱函数的基本概念. |
科目 | 热力学与统计物理 | 代码 | 410 |
1、热力学的基本规律;2、均匀物质的热力学性质;3、单元系的相变;4、多元系的复相平衡和化学平衡热力学第三定律;5、不可逆过程热力学简介;6、近独立粒子的最概然分布;7、玻耳兹曼统计;8、玻色统计和费米统计;9、系综理论;10、涨落理论 |
科目 | 电动力学 | 代码 | 412 |
1、电磁现象的普遍规律;2、静电场;3、静磁场;4、电磁波的传播;5、电磁波的辐射;6、狭义相对论;7、带电粒子和电磁场的相互作用 |
科目 | 生物化学 | 代码 | 613 |
1、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2、核酸的结构与功能。3、酶促反应的动力学分析。4、维生素与辅酶。5、新陈代谢总述。6、生物氧化与电子传递。7、糖代谢。8、脂类代谢。9、核苷酸代谢。10、DNA的合成与修复。11、RNA代谢。12、氨基酸代谢。13、蛋白质的生物合成。14、物质代谢之间的联系。 |
科目 | 分子生物学 | 代码 | 807 |
主要考查对核酸分子精细结构和原核、真核基因组的结构特点及原核与真核基因表达调控的规律的了解程度。1、掌握遗传信息传递的基本过程。2、几个典型的原核、真核基因表达调控的例子。3、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并能够活学活用。4、掌握原癌基因及抑癌基因的作用机制。5、掌握HIV、HBV病毒的结构和复制过程。 |
科目 | 微生物学 | 代码 | 808 |
1、微生物学基本概念和意义:定义;微生物的多样性和重要类群;微生物的发展过程、重要事件和人物;微生物的五大共性;微生物学及其分科。 2、原核生物:定义、关键内涵及与真核生物的本质差异;细胞结构与功能;分类与鉴定;原核生物的物种多样性。3、真核微生物:定义、关键内涵及与原核生物的本质差异;真核微生物的细胞结构与功能;真菌的主要类群。4、病毒和亚病毒:特点、定义;分类和命名;病毒的宿主范围;病毒的培养和纯化;病毒的复制;类病毒、拟病毒和朊病毒;重要病毒生物学特性及研究方法。5、微生物生理和代谢:微生物的营养和繁殖;微生物的生长特点及测定;有害微生物的控制;微生物的能量代谢;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次生代谢;合成代谢途径举例;代谢调控与工业发酵。 6、微生物的生态:概念;自然界中微生物分布及生境多样性;微生物与其他生物的关系;微生物与自然界物质循环;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7、微生物遗传、变异和育种:微生物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质粒及转座因子;微生物基因的表达及调控;微生物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基因重组和杂交育种;基因工程原理及技术;菌种的退化、复壮和保藏;微生物基因组结构特点及功能基因组。8、传染与免疫:传染的概念;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免疫学的实际意义。9、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通用分类单元;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地位;微生物分类鉴定的方法。10、实验设计:微生物的分离、鉴定;获得特定的微生物基因或代谢产物;利用所知功能的微生物解决某个实际问题。 |
科目 | 生物信息学 | 代码 | 809 |
1、生物信息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前沿技术。2、生物学基础知识。3、生物信息学资源与数据挖掘工具。了解现阶段已建立的主要分子数据库的名称和数据库特性。4、序列分析和序列比对。核酸序列的基本分析;表达序列标签分析;蛋白质序列基本分析;序列相似性的相关概念和序列相似性的分析方法;序列对位排列,整体比对和局部比对算法;多重序列比对。5、系统发生分析。分子系统发生和系统发生树的基本概念,距离矩阵法构建分子系统树,理解基于特征的构树法。6、后基因组信息学。基因组信息学的基本概念;分子相互作用的网络分析;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
科目 | 植物生物技术 | 代码 | 912 |
主要考查对植物组织培养、植物基因工程及植物分子标记技术基本原理及技术的掌握程度。1、植物组织培养基本原理及技术,植物器官培养(根、茎、叶、胚、胚乳及离体授粉),细胞培养,原生质体培养。2、植物基因克隆及转基因技术(基因克隆原理、载体构建及遗传转化方法、外源基因整合及表达检测、转基因植物遗传及安全性评价)。3、植物分子标记(分子标记图谱构建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
科目 | 遗传学 | 代码 | 914 |
1、遗传学三大定律及遗传的概率分析。2、细胞分裂时染色体的行为。3、等位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复等位基因。4、重组值的计算,基因定位和染色体作图,四分子分析。5、细菌的遗传重组和中断杂交作图。6、染色体结构改变和染色体数目改变。7、基因突变的特征和突变类型。8、母性遗传和细胞质遗传。9、多因子假说,数量性状的统计学标记,数量性状与质量性状以及近交系数的计算。10、等位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影响群体平衡的因素。11、遗传重组的三种类型以及同源重组的分子机制。 |
科目 | 普通生物学 | 代码 | 413 |
1、生命的基本特征,了解生物学的分科、研究方法和发展动态。2、高等植物组织结构与功能的基本知识。3、高等动物结构与功能的基本知识。4、理解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5、生物生殖的基本类型以及高等动、植物生殖及发育过程。6、生物遗传变异的基本理论。7、生物分类原则,生物各类群的主要特征及代表属种以及各类群在自然界的分布和生态位。8、生物进化的证据,生物进化的机理,地球上生命起源的过程,生物类群的进化关系。9、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生物生命活动的协调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人与环境的关系。10、当代生物学研究的前沿信息、生物资源的生产应用与保护。 |
科目 | 现代生物技术概论 | 代码 | 414 |
主要考查对各种生物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方法理解及掌握的程度。内容包括:1、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蛋白质工程。2、生物技术与农业、生物技术与食品、生物技术与医疗、生物技术与能源、生物技术与环境。3、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及其应对措施。 |
科目 |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 | 代码 | 810 |
1. 机械工程控制的基本概念、机械工程控制系统的基本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机械控制系统的分类、对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反馈控制的基本原理。2.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建立、传递函数、非线性数学模型的线性化、系统方框图及简化、相似原理、工程实例中的数学模型建立与传递函数求解。3.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法:一、二阶系统时间相应曲线的基本形状与系统参数的关系,控制系统瞬态性能指标的定义及计算方法,系统误差及稳态误差的分析计算。4. 控制系统的频域分析法:频率响应、频率特性、典型环节频率特性的极坐标图、系统奈奎斯特图、典型环节频率特性的对数坐标图、频率特性的性能指标、最小相位系统和非最小相位系统、工程实例中的频域分析。5. 线性控制系统的稳定性:系统稳定的基本概念及稳定条件、代数稳定性判据(Routh)、几何稳定性判据(Nyquist、Bode)、系统的相对稳定性、相位裕度和幅值裕度、工程实例中的稳定性分析。控制系统性能校正:系统的性能指标、系统闭环零点、极点的分布与系统性能的关系、系统校正的概念和方式、系统串联校正方法。 |
科目 | 材料力学 | 代码 | 811 |
1、材料力学的任务、基本假设、基本概念和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熟练掌握) 2、拉伸、压缩与剪切。(熟练掌握)3、扭转。(熟练掌握)4、弯曲内力、应力和弯曲变形。(熟练掌握) 5、应力和应变分析,强度理论。(熟练掌握)6、组合变形。(掌握)7、压杆稳定。(掌握)8、动载荷基本概念。(掌握)9、交变应力基本概念。(掌握) |
科目 | 机械设计 | 代码 | 812 |
以通用机械零件的设计计算为核心,主要考查学生对机械零件的类型、特点、材料、标准的了解程度,重点在于对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失效形式、强度计算、摩擦与磨损、寿命与可靠性,以及对机械设计原理和规律的理解和认知。 |
科目 | 机械原理 | 代码 | 813 |
1.机构的结构分析: 机构的组成、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 2.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 用瞬心法作机构的速度分析、用矢量方程图解法作机构的速度和加速度分析。 3.平面机构的力分析:运动副中的摩擦力的确定。4.机械的效率和自锁5.机械的平衡:刚性转子的平衡计算、平衡实验。6.机械的运转及其速度波动的调节:稳定运转状态下机械的周期性速度波动及其调节。 7.平面连杆机构及其设计:平面四杆机构的类型、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知识。8.凸轮机构及其设计:推杆的运动规律、盘形凸轮轮廓曲线的设计、凸轮机构基本尺寸的确定。 9.齿轮机构及其设计:齿廓啮合基本定律、渐开线齿廓及其啮合特点、渐开线标准齿轮的基本参数和几何尺寸计算、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啮合传动、渐开线齿廓的切制原理与根切现象、平行轴斜齿圆柱齿轮的啮合特点、斜齿圆柱齿轮传动;直齿锥齿轮传动;蜗杆传动。 10.齿轮系及其设计:定轴轮系、周转轮系及复合轮系传动比的计算。 11.其它常用机构:棘轮机构、槽轮机构、不完全齿轮机构、万向铰链机构的工作原理和运动特点。 |
科目 |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 | 代码 | 415 |
主要考查掌握机械工程测试基本概念、原理、方法的程度,内容包括:测试技术系统组成、信号时域和频域描述方法;信号频谱概念、频谱分析和相关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数字信号分析中的一些基本概念;测试装置静态、动态特性指标和不失真测试条件;常用传感器结构、原理、特点;常用信号调理电路原理;了解显示记录仪器的工作原理和性能。 |
科目 | 机械优化设计 | 代码 | 416 |
主要考查对机械优化设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算法的了解程度,内容包括:1、机械优化设计概述。 2、优化设计的概念、术语和几何描述。 3、优化方法的数学基础。 4、一维优化方法5、无约束优化方法。6、约束优化方法。 |
科目 | 物理化学 | 代码 | 814 |
1、热力学的基本概念,状态函数的性质,可逆过程与自发过程。2、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二、第三定律的文字叙述及数学表达式。3、热力学定律、热力学基本方程对理想气体状态变化过程、相变化过程、化学变化过程等具体应用中状态函数、功和热的计算,过程可逆性判据。4、偏摩尔量、化学势、拉乌尔定律、亨利定律,理想混合物(溶液)的混合性质,稀溶液的依数性,分配定律,溶液的活度及各组分的化学势。5、标准平衡常数及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化学反应等温方程、等压方程、吉布斯-亥姆赫兹公式,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限度和平衡移动的方法。6、克-克方程、相律、杠杆规则及其应用,典型二组分系统相图的分析和应用; 7、电解质溶液的电导率和活度、可逆电池热力学、Nernst方程及其应用、典型电极、电池电动势测定的应用8、化学反应速率、速率常数、反应级数、半衰期,0、1、2级反应动力学方程,Arrhennius方程及其应用,活化能的概念及其对反应速率系数的影响。 |
科目 | 大学物理 | 代码 | 815 |
1、运动和力,运动的守恒量和守恒定律。2、刚体的运动。3、气体动理论,热力学基础。4、静止电荷的电场。5、恒定电流的磁场。6、电磁感应,电磁场理论。7、机械振动和电磁振荡,机械波和电磁波.8、波动光学。9、狭义相对论基础。10、量子力学基础。 |
科目 | 材料科学基础 | 代码 | 816 |
1、固体结构:晶体学基础,纯金属的晶体结构,合金相结构,离子晶体结构。 2、晶体缺陷:点缺陷,位错,表面及界面。 3、固体中原子及分子的运动:表象理论,扩散的热力学分析,扩散的原子理论,扩散激活能,影响扩散的因素,反应扩散。4、单组元相图及纯晶体的凝固:单元系相变热力学及相平衡,纯晶体的凝固,凝固后的晶粒大小控制。5、二元合金相图及合金的凝固:相图的表示和测定方法,相图热力学的基本要点,二元相图及合金的结晶、铁碳合金的组织及性能,二元合金的凝固理论。6、三元合金相图:三元相图基础,三元匀晶相图,三元共晶相图,三元包晶相图,三元包共晶相图,三元相图实例分析。 7、金属及合金的形变与再结晶:单晶体、多晶体、合金的的塑性变形,塑性变形对材料组织与性能的影响。变形金属加热时的变化,回复、再结晶、晶粒长大,再结晶组织。动态回复,动态再结晶,金属的热加工。 |
科目 | 金属塑形加工学 | 代码 | 817 |
第一部分 轧制理论部分:1.轧制变形区的概念及轧制变形基本理论: 轧制变形的表示方法, 实现轧制过程的条件,轧制变形的基本原理2.轧制过程中的横变形宽展 :宽展在轧制过程中的应用实例3.轧制过程中的前滑与后滑 :轧制过程中的运动学,中性角的确定,前、后计算及应用实例4.连续轧制中工艺:连轧关系及连轧常数, 连轧的堆拉系数及堆拉率确定5.轧制压力计算:单位轧制压力的计算,轧制压力计算及应用实例6.异步轧制理论 :异步轧制理论,轧辊直径不对称(异径)轧制理论轧制变形实验最大咬入角及摩擦系数的测定;轧制过程的宽展及其影响因素实验 ;前滑实验 第二部分 轧钢工艺学部分7. 型钢生产:型钢特点及生产工艺8. 线材生产:线材生产工艺及特点;高速线材生产工艺; 控制冷却和控制性能 9. 轨梁生产:钢轨生产工艺;H型钢生产;控制轧制及控制冷却应用10.中厚钢板生产:中厚钢板生产工艺; 中厚钢板压下规程设计11.热轧薄板带钢生产: 热连轧带钢生产工艺; 热连轧板带钢轧制规程设计12.冷轧板带钢生产:冷轧板带钢生产工艺特点;冷轧板带钢轧制规程设计13.板带材高精度轧制和板形控制:板带材轧制中的厚度控制原理及应用实例14.斜轧穿孔原理:斜轧过程中的轧制变形;斜轧穿孔过程的咬入条件;孔腔形成机理;二辊斜轧穿孔工艺15.钢管定径与减径生产工艺: 钢管空心轧制理论;二辊式定、减径工艺及特点 |
科目 | 无机材料科学基础 | 代码 | 818 |
第1章 无机材料概论第2章 晶体结构 第3章 晶体结构缺陷
第4章 非晶态结构与性质第5章 固体表面与界面。
第6章 相平衡和相图
第7章 固体中的扩散第8章 固相反应
第9章 相变过程第10章 烧结过程 |
科目 | 无机材料物理性能 | 代码 | 841 |
1、 无机材料的受力形变 2、 无机材料的脆性断裂与强度3、 无机材料的热学性能4、 无机材料的光学性能5、 无机材料的电导6、 无机材料的介电性能 |
科目 | 金属材料学 | 代码 | 915 |
1、钢的合金化原理2、工程构件用钢3、机器零件用钢4、工模具用钢5、不锈钢 6、耐热钢及耐热合金 7、铸铁8、铝及铝合金9、镁及镁合金10、铜及铜合金11、钛及钛合金 |
科目 | 现代分析方法 | 代码 | 916 |
第一章 X射线的性质1.1 X射线的本质考试内容范围说明: 1.2 X射线的产生掌握X射线激发原理和两种X射线谱(连续X射线谱和特征X射线谱)的基本特征。1.3 X射线与物质的交互作用理解X射线与物质交互作用基本原理和几种不同作用方式的基本特征及各自的用途。1.4 X射线的防护了解X射线防护基本知识。考试内容范围说明:X射线定义;波长范围;X射线的本质属性(波粒二相性);X射线波动方程;X射线能量与动量表达式及式中各参数物理意义;根据波动性与粒子性对X射线宏观特性的分类; X射线管构成及其基本工作原理;X射线管电压及电流定义;连续(特征)X射线谱随管电压管电流和阳极靶原子序数变化的基本规律及原理;线吸收系数和透射系数的定义及物理意义;质量吸收系统及其决定因素;Z一定时质量吸收系数随入射波长的变化规律及物理意义;X射线真吸收、光电效应、荧光辐射、俄歇电子的定义及物理本质;X射线真吸收的应用;X射线散射的分类;相干散射及非相干散射的定义及物理意义;X射线防护材料选择的依据;第二章 X射线的衍射方向2.1引言了解晶体X射线衍射学研究的基础、研究的主要问题及晶体几何学基本知识。2.2 布拉格方程理解X射线衍射的基本概念,掌握布拉格方程的推导及讨论;了解布拉格方程的应用2.3 衍射方法理解劳埃法、周转晶体法和粉末法三种不同晶体X射线衍射的基本原理和应用。考试内容范围说明:考试内容范围说明:14种布喇菲点阵;晶向指数和晶面指数定义及确定;简单点阵的晶面间距公式布拉格方程的推导及物理意义;布拉格角及衍射角的定义;布拉格方程的简化;衍射级数的概念;布拉格方程的讨论;布拉格方程的应用;三种不同晶体X射线衍射的基本原理、应用及异同点的对比;第三章 X射线的衍射强度3.1引言理解多晶X射线衍射基本概念3.2多晶体衍射图相的形成掌握多晶体X射线衍射图谱形成的基本原理。3.3单位品胞对 X 射线的散射与结构因数理解单胞X射线衍射结构因数公式推导的基本过程,掌握简单、体心和面心三种点阵中结构因数的推导过程。考试内容范围说明:X射线在晶体中衍射的概念;结构因数表达式及其物理意义;由同类原子组成的简单点阵、体心点阵、面心点阵结构因数的指导及消光规律;洛伦兹因素的物理意义;洛伦兹因素考虑的三种衍射几何条件及其物理意义;影响衍射的其它因数的种类及定义;多晶衍射强度表达公式及其各参数的物理意义;第四章 多晶体分析方法4.1引言 了解多晶X射线衍射分析方法的意义。4.2德拜-谢乐法 理解德拜德拜-谢乐照相法基本原理及用途。4.3其他照相法简介 了解对称聚集照相法、背射平板照相法和晶体单色器的基本原理。4.4 X 射线衍射仪了解X射线衍射仪的基本组成,理解X射线衍射仪的基本工作原理。考试内容范围说明:德拜相机的构造和基本工作原理;德拜相机中底片的安装方法及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德拜照相法中的误差修正方法;利用德拜照相法结果标定晶体结构的基本过程;对称聚集照相法的工作原理;平板照相法的工作原理;德拜、对称聚集和平板照相三种方法的异同点、优缺点对比;晶体单色器;X射线衍射仪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第五章 物相分析及点阵参数精确测定5.1定性分析了解X射线衍射法定性分析的基本原理及JCPDS卡片的组成5.2定量分析了解X射线定量分析的基本过程及可能遇到的困难。5.3点阵参数的精确测定了解X射线法精确测定点阵参数过程中误差的主要来源及对误差进行修正的图解外推法、最小二乘法和标准样校正法的基本原理。考试内容范围说明:定性分析基本原理;PDF卡片的内容;定性分析基本过程;定量分析基本原理;定量分析单线条法、内标法、K值法及参比强度法基本原理;点阵参数精确确定过程的误差来源、图解外推和最小二乘法基本原理;标准样品校准法基本原理;第六章 电子光学基础6.1电子波与电磁透镜了解电子波的基本特性及电磁透镜的基本组成及工作原理。6.2 电磁透镜的像差与分辨本领了解球差、像散和色差三种不同像差产生的基本原理,理解衍射效应和像差对电磁透镜分辨率的影响。6.3 电磁透镜的景深和焦长了解电磁透镜景深和焦长物理含义及对二者的影响因素。考试内容范围说明:光学显微镜分辨率极限;电子波波长特征;电磁透镜的基本结构;电子在电磁透镜中运动轨迹分析;电磁透镜的焦距及放大倍数确定;影响电磁透镜焦距的因素;像差分类及各类像差影响因素、消除方法;分辨率定义;决定电磁透镜分辨率的因素;电磁透镜的景深和焦长定义及其物理意义;第七章 透射电子显微镜7.1透射电子显微镜的结构和成像原理了解透射电子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及成像原理。7.2 主要部件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了解样品台、电子束倾斜与平移装置、消像散器和光阑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7.3透射电子显微镜分辨本领和放大倍数的测定了解决定透射电子显微镜分辨率的主要因素和测定其放大倍数的基本方法。考试内容范围说明:透射电子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及成像原理;成像操作与电子衍射操作的异同;主要部件:样品平衡与倾斜装置、样品台、光阑、消像散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透射电子显微镜分辨率的分辨率定义、分类;放大倍数确定方法;第八章 电子衍射8.1概述 了解电子衍射与X射线衍射的差别。 8.2电子衍射原理 理解倒易点阵基本概念及爱瓦尔德图解法基本原理,掌握晶带定理及其应用电子衍射的基本原理,8.3电子显微镜中的电子衍射 了解决定电子衍射产生的主要因素。8.4单晶体电子衍射花样标定 理解已知和未知晶体结构单晶衍射花样的标定方法。8.5复杂电子衍射花样了解复杂电子衍射花样的标定的主要过程。考试内容范围说明:电子衍射与X射线衍射异同;倒易点阵的性质;爱瓦尔德球图解法推导布拉格方程;倒易点阵的扩展及其对电子衍射的影响;电子衍射基本公式推导;有效相机常数和选区电子衍射定义;简单晶体的电子衍射标定方法;未知晶体标定方法;第九章 晶体薄膜衍衬成像分析9.1概述9.2 薄膜样品的制备方法 了解透射薄膜样品制备的工艺方法。9.3衍射衬度成像原理 了解衍射衬度基本概念及利用衍射衬度成像的基本原理。9.4消光距离 了解消光距离的基本概念。9.5 衍衬运动学 理解衍衬运动学的基本假设、理想晶体衍射强度和衍衬运动学基本方程的推导和应用。9.6 衍衬动力学简介 了解运动学理论的不足之处与适用范围和完整、不完整晶体运动学方程。9.7晶体缺陷分析考试内容范围说明:金属和陶瓷样品薄膜样品的制备基本要求及工艺过程;薄膜样品的衍射衬度成像原理分析(包括明场像、暗场像和中心暗场像);消光距离定义;衍衬运动学的基本假设;理想晶体的衍射强度;第十章 扫描电子显微镜10.1电子束与固体样品作用时产生的信号了解电子束与固体样品作用时产生信号的种类、特征及应用。10.2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 了解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构和成像原理。10.3 扫描电子显微镜的主要性能 了解扫描电子显微镜中电子与固体样品相互作用时产生的各种信号的分辨率及放大倍数测定的主要方法。10.4 表面形貌衬度原理及其应用 理解扫描电子显微镜中二次电子成像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断口分析、样品表面形貌观察中的应用10.5 原子序数衬度原理及其应用了解扫描电子显微镜中背散射电子、吸收电子成像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考试内容范围说明:电子束与固体样品作用时产生信号的种类、特征及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的结构及工作原理;扫描电子显微镜分辨率及放大倍数的确定方法;二次电子像及背散射电子像的成像及其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用金属及陶瓷样品的制备方法;第十一章 电子探针显微分析11.1电子探针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了解波谱仪和能谱仪的结构,理解其工作原理11.2电子探针的分析方法及应用了解波谱仪和能谱仪在材料微区元素分析中的应用。考试内容范围说明:电子探针的分类、结构及工作原理;电子探针定性分析方法的分类及应用;第十二章 其它显微分析方法12.1离子探针 了解离子探针的基本工作原理及其在材料表面分析中的应用及局限性。12.2场离子显微镜与原子探针 了解场离子显微镜的基本工作原理及其在材料分析中的应用。12.3 扫描隧道显微镜与原子力显微镜 了解扫描隧道显微镜与原子力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及其在材料分析中的应用。考试内容范围说明:离子探针的结构及工作原理;离子探针的工作特点;离子探针的应用;场离子显微镜的基本工作原理及其在材料分析中的应用;扫描隧道显微镜与原子力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及其在材料分析中的应用;几种表面微区成分分析技术的性能对比; |
科目 | 工程塑性理论 | 代码 | 917 |
1、应力与应变:一点的应力状态;任意斜截面上的应力;主应力;应力张量不变量;主剪应力、最大剪应力;球应力张量和偏差应力张量;主应力图示及主偏差应力图示;应力空间及主偏差应力平面;一点的应变状态;应变分量和位移分量之间的关系;主应变、应变张量不变量;、主剪应变、偏差应变、球应变、八面体应变、主变形图示;应变增量和应变速率;应变的表示方法。 2、变形力学方程:力平衡微分方程;屈服条件;应力应变方程;等效应力与等效应变;变形抗力曲线。 3、工程计算法:工程计算法在求解塑性成形问题中的应用实例。4、滑移线场理论及其应用:滑移线场的基本概念、Hencky应力方程、滑移线场的主要几何性质、Geiringer速度方程;移线场理论在求解塑性成形问题中的应用实例。 5、上、下界定理及其应用:下界定理;上界定理;上界定理在求解塑性成形问题中的应用实例。 |
科目 |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艺学 | 代码 | 918 |
主要考察对陶瓷、玻璃、耐火材料和硅酸盐水泥工艺过程的掌握,并根据自身的理解阐述对无机材料工艺过程对材料的影响。1. 制备工艺对无机材料性能及发展的影响;2. 传统陶瓷与耐火材料的原料、组成设计、配合料制备、成型方法、烧成及加工处理;3. 硅酸盐水泥的原料、生料与熟料组成、煅烧过程、回转窑各带划分及窑外分解技术、水化硬化过程;4. 玻璃材料的主要原料、配合比设计、高温熔制过程、浮法玻璃成型工艺、玻璃的钢化。 |
科目 | 材料性能学 | 代码 | 417 |
主要考察以下内容:1、材料单向静拉伸的力学性能
2、材料在其他静载下的力学性能
3、材料的冲击韧性及低温脆性
4、材料的断裂韧性
5、材料的疲劳性能
6、材料的磨损性能
7、材料的高温力学性能
8、材料的热学性能
9、材料的磁学性能
10、材料的电学性能
11、材料的光学性能
12、材料的压电性能与铁电性能 |
科目 | 压力加工设备 | 代码 | 418 |
1.轧钢机械分类、结构特征2.轧钢机:轧辊类型的结构,轧辊材质选择,轧辊强度假设条件、计算原理;轧轧钢机压下装置、轧辊平衡装置作用类型、工作原理。3.轧机机架:轧机机架强度校核计算步骤,机架强度假设条件。4.机座刚度及其意义:机座弹跳方程、刚度意义5.剪切机:剪切机作用类型、工作原理。6.矫直机:压力矫直机原理,弹塑性弯曲基本概念 |
科目 | 钢铁冶金原理 | 代码 | 819 |
1、 冶金热力学基础:化学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变化,溶液的活度,标准溶解吉布斯自由能。2、 冶金动力学基础:化学反应、分子扩散、对流传质与新相形核动力学。3、 金属熔体—铁液:活度相互作用系数,铁液中元素的存在形式,熔铁及合金的物理性质。4、 冶金炉渣:熔渣相图,熔渣结构理论与结构模型,熔渣的物理与化学性质。5、 化合物的形成与分解及碳、氢的燃烧反应:反应的热力学与动力学原理。6、 氧化物还原熔炼反应:一般氧化物及铁氧化物还原反应的热力学与动力学。7、 氧化熔炼反应:钢液中元素氧化的热力学与动力学。8、 钢液的二次精炼反应:真空、吹氩、喷吹粉料与合成渣处理,夹杂物变形处理。 |
科目 | 冶金传输原理 | 代码 | 820 |
1、动量传输的基本概念。 2、总体质量、动量与能量平衡。 3、理想流体的流动。4、实际流体的流动。 5、层流流动。 6、边界层理论。7、相似原理及量纲分析。8、热量传输概论。9、导热。10、对流换热。11、辐射换热。12、质量传输的基本概念。13、传质的微分方程。 |
科目 | 有色冶金原理 | 代码 | 821 |
1、硫化矿的火法冶金。 2、氧化物和硫化物的火法氯化。 3、粗金属的火法精炼。 4、湿法冶金的浸出、净化和沉积。 5、溶剂萃取和离子交换。 6、湿法冶金电解过程。 |
科目 | 炼铁学 | 代码 | 919 |
1、高炉冶炼过程的物理化学:蒸发、分解与气化,还原反应,渣铁反应,碳的气化,生铁的形成。 2、高炉冶炼过程中的传输现象:高炉中的动量与热量传输。 3、高炉冶炼能量利用:能量利用指标,能量利用计算分析,能量利用图解分析。 4、高炉炼铁工艺:操作制度,高压操作,高风温操作,喷吹燃料操作,富氧鼓风操作。 |
科目 | 炼钢学 | 代码 | 920 |
1、炼钢基本反应:脱碳反应、脱磷反应、脱硫反应。2、炉渣和钢渣间的氧化还原反应。 3、金属的氧化、脱氧和夹杂物控制。4、转炉炼钢工艺及原理:顶吹转炉、底吹转炉和复吹转炉。5、现代电弧炉炼钢工艺及原理:交流电弧炉、直流电弧炉。 6、炉外精炼原理、手段、方法和冶金效果。 7、连铸工艺、凝固理论及铸坯质量控制。 |
科目 | 电炉炼钢 | 代码 | 419 |
1、电弧炉的机械设备和电气设备。 2、电弧炉的炉型尺寸、耐火材料和炉衬。 3、碱性电弧炉氧化法冶炼原料与工艺。4、特种冶炼方法,包括真空感应炉工艺、真空自耗电弧炉冶炼工艺、等离子电弧熔炼工艺,电渣重熔熔炼工艺。 5、电炉炼钢新技术及新工艺。 |
科目 | 炉外精炼 | 代码 | 420 |
1、炉外精炼的基本概念、作用特点和主要手段。 2、合成渣洗的基本理论,合成渣的成分和性能,渣洗主要工艺。 3、真空精炼的基本原理,钢液的真空脱气理论,钢液的真空脱氧理论,降低CO分压时的吹氧脱碳理论,真空泵抽气能力的选定。真空精炼主要工艺。4、主要搅拌方法及特点,搅拌过程中的能量消耗,熔体的混匀时间与比搅拌功率。 5、主要加热方法及特点,钢包炉的能量平衡,加热主要工艺。 6、喷吹的作用,气粒输送中粉粒的行为,粉气流在管道输送中的流动特性,粉气流中固体粉粒的运动特点,粉气流进入熔池内的行为,钢包喷粉工艺。非金属夹杂物变性处理理论和喂线工艺。 7、不锈钢精炼的主要方法及冶炼工艺,AOD 、VOD的设备特点、工艺过程。 |
水污染控制工程 | 代码 | 927 | |
主要考查污水、废水处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内容包括污水、废水的物理处理法、生物处理法及物理化学处理法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及构筑物的分类、工作原理和设计计算。 |
科目 | 固体废弃物处理应用 | 代码 | 427 |
主要考查固体废物“三化”处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内容包括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管理的相关概念,固体废物预处理、热处理、生物处理及固体废物最终处置的基本方法、原理和设计计算。 |
科目 |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 代码 | 928 |
主要考查: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物、大气污染源概念分类;大气污染物扩散规律;空气环境标准;除尘的基本理论技术基础、除尘方法、设备的基本原理及方法;气态污染物净化技术与方法。内容包括:大气污染物扩散基本规律和理论;污染物估算方法;烟囱高度的设计和厂址的选择,粉尘的粒径分布及物理性质;除尘装置的性能和计算方法;除尘基本理论,机械式除尘(重力、惯性及旋风除尘器)、电除尘器、湿式除尘器和过滤式除尘器的工作原理、特点、结构、影响因素及有关计算。吸收法的基础理论及计算;常用的几种吸收法净化工业废气方法。催化转化法净化气态污染物的主要机理;常见气态污染物的催化转化及基本计算。吸附的理论基础和吸附设备及其计算方法;几种吸附法净化废气方法。 |
科目 | 工程流体力学 | 代码 | 826 |
主要考查对流体力学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原理和方法的理解与掌握及其在生活和工程中的简单应用,内容包括:流体静力学、一元流体动力学基础、流动阻力和能量损失、孔口管嘴管路流动、气体射流、不可压缩流体动力学基础(主要掌握基本概念和N-S方成的意义及简化)、绕流运动、一元气体动力学基础、相似原理和因次分析。 |
科目 |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 代码 | 827 |
主要考查考生对微生物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情况及应用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解决与处理环境中存在的污染问题,内容包括:病毒,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微生物的生理,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与生存因子,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微生物生态与环境生态工程中的微生物作用。 |
科目 | 环境监测 | 代码 | 428 |
主要考查环境监测的基础知识,环境中主要污染物监测方法、原理及操作程序,内容包括:水和废水监测,空气和废气监测,固体废物监测,土壤质量监测。 |
科目 | 建筑环境学 | 代码 | 925 |
主要考查人的健康舒适要求与室内、外环境质量的关系,主要内容包括:建筑外环境,建筑热湿环境,人体对热湿环境的反应,室内空气品质,室内空气环境营造的理论基础等。 |
科目 | 暖通空调 | 代码 | 924 |
供暖部分:1.供暖系统的设计热负荷计算;围护结构最小传热阻与经济传热阻;热压与风压的综合作用及影响。
2.室内热水供暖系统类型;垂直和水平系统、单管和双管系统的特点及水力失调情况;热水供暖系统管路水力计算方法;室内蒸汽系统的特点。3.热水供热系统的水力计算方法;热网水压图绘制;直接连接和间接连接热水系统;蒸汽热网系统的水力计算方法。
4.集中供热系统的热力站及其主要设备;供热管线的敷设和构造。
空调部分:1.通过围护结构的得热量及其形成的冷负荷的基本概念;空调房间送风量的确定;新风量的确定及空气平衡。
2.一次回风系统及二次回风系统设计与计算;变风量系统的原理;风机盘管空调系统及其水系统。3.气流组织方案的合理选择。
4.空调系统的运行调节;空调系统的节能措施。 |
科目 | 制冷技术 | 代码 | 425 |
1、蒸气压缩式制冷的热力学原理、提高制冷循环经济性的主要措施。2、制冷剂的基本热力特性、环保特性及制冷工质的替代,制冷剂与载冷剂的正确选择。3、制冷压缩机的构造及工作特性。4、冷凝器和蒸发器的种类、构造及传热过程分析。5、毛细管、热力式膨胀阀的工作原理并正确选用;常用辅助设备的原理、用途。6、单级蒸汽压缩制冷系统的组成和制冷剂管路设计;冷冻水、冷却水系统种类、特点。7、常用制冷机组类型、特点。8、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的工作原理及工艺流程、二元溶液特性。 |
科目 | 流体力学 | 代码 | 823 |
1、熟练掌握流体主要物理性质,牛顿内摩擦定律;作用在流体上的力;连续介质、不可压缩流体及理想流体的概念。2、熟练掌握流体静压强、等压面的概念及其性质;理解掌握流体平衡微分方程及其在相对平衡中的应用;理解掌握平面和曲面受压力的计算方法。3、理解掌握描述流体运动的两种方法;建立以流场为对象的描述流体运动的概念;熟练掌握一元流动模型的有关概念;能综合运用连续性方程、总流能量方程或气流能量方程和动量方程计算问题。4、了解附加切应力及混合长度的概念;理解掌握圆形管道中层流的运动规律;紊流的特性、紊流时均化概念;沿程能量损失的成因和阻力系数的变化规律;局部能量损失的成因;熟练掌握流体运动的两种流态及其判别;沿程、局部能量损失的计算方法。5、理解掌握孔口、管道、管嘴流动的特点;熟练掌握孔口、管嘴的基本公式及其应用;了解简单管路、串联管路和并联管路的水力计算;有压管路中的水击现象及防治措施。6、了解气体射流产生的流场及特点、有限空间射流流场特点;理解无限空间紊流射流的基本特性。7、理解掌握流体微团运动的基本形式;流体运动的微元分析法;了解势流迭加原理、速度势函数、流函数和流网;有势流动和有旋流动;连续性微分方程;掌握流函数、势函数的求解方法。8、了解纳维—斯托克斯方程的建立、使用条件及求解方法;理解方程物理意义;理解掌握附面层概念、附面层分离现象;绕流阻力和升力;悬浮速度的计算方法。9、理解可压缩流体的基本参数、流动分类及基本方程;热力过程对流动的作用;掌握渐缩喷管、拉法尔喷管断面参数变化的规律。10、了解相似原理、因次分析法有关理论;掌握力学相似概念、相似准则数的物理意义及应用;自模化模型律及其应用。 |
科目 | 供热工程 | 代码 | 426 |
第一部分:室内供暖系统主要内容如下1、 供暖系统的设计热负荷和散热设备。2、 室内供暖系统的类型和特点。3、 室内供暖系统水力计算和运行调节管理。第二部分:集中供热主要内容如下1、 集中供热的热源类型和供热系统热负荷。2、 集中供热系统(热水为主)型式、热力管网的形式及特点、管网敷设及附件选择计算。3、 集中供热管网的水力计算、水压图及实际应用、定压方式和水力工况分析计算。4、 集中供热系统的运行调节和调节计算。5、 热力站的类型和设计、设备选型计算。6、集中供热系统的保温设计和热损计算。 |
科目 | 传热学 | 代码 | 822 |
1、掌握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及传热过程,传热过程和传热系数2、理解温度场、等温面(线)、热扩散率、导热系数、热流密度等基本概念的物理意义及特点3、导热问题的数学描写,掌握导热的基本定律及导热微分方程典型一维稳态导热问题的分析解,理解肋片导热的分析方法和肋片效率4、非稳态导热的基本概念理解毕渥数、傅立叶数等准则数和非稳态导热、半无限大物体等基本概念的物理意义集总参数法,掌握集总参数法的分析解法,理解一维非稳态导热稳态的分析解法。5、导热问题数值求解的基本思想理解导热问题数值解法的基本思想6、对流换热概述掌握温度边界层、流动边界层等基本概念掌握努谢尔特数、普朗特数等准则数的物理意义7、单相流体强制对流换热和自然对流换热的基本实验关联式8、流体发生相变时凝结换热与沸腾换热的机理热辐射现象的基本概念9、理解热辐射的基本原理及特性掌握辐射力、辐射强度、吸收比、发射率等基本概念的物理意义黑体热辐射的基本定律掌握黑体辐射基本定律10、固体和液体的辐射特性理解实际物体的辐射特性实际物体对辐射的吸收与辐射的关系11、理解实际物体的基尔霍夫定律多表面间的辐射换热计算辐射传热的角系数理解辐射传热的角系数的定义、性质及计算方法,两表面封闭系统的辐射换热,掌握两固体表面间辐射换热的计算,多表面系统的辐射换热理解多表面系统辐射换热的计算,气体辐射的特点及计算理解气体辐射换热特性。12、换热器综合传热过程的分析与计算。 |
科目 | 流体力学 | 代码 | 921 |
主要考查流体在外力作用下流体平衡的条件及压强分布规律,流体的运动特征和规律1. 掌握流体的基本物理性质,不可压缩流体及理想流体假设的必要性。2. 应用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对工程中各种流体静力学问题进行计算。3. 掌握定常流动、非定常流动、迹线、流线、流管、流束、流量和平均流速等概念。4. 掌握流体流动的连续性方程、伯努利方程和动量方程的意义及适用范围,能够应用这些基本方程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5. 熟练掌握运用雷诺数判断流动状态,掌握沿程损失、局部损失的计算,了解尼古拉兹实验曲线和莫迪图、阻力系数的确定方法6. 掌握有旋流动和无旋流动的概念,掌握速度势函数和流函数的概念、存在条件和性质,以及速度势函数和流函数的求解方法。掌握基本平面有势流动的速度势函数、流函数及压强分布7. 掌握声速及马赫数的概念,了解气体一维定常等熵流动的基本方程及基本概念8. 掌握边界层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掌握粘性流体绕流物体阻力产生的原因及减小阻力的方法,了解阻力系数的影响因素。 |
科目 | 工程热力学 | 代码 | 421 |
主要考查热能和其他形式能量(特别是机械能)相互转换规律以及提高能量利用经济性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1.掌握热力系、平衡态、状态参数、功与热量、准静态过程和可逆过程等重要的基本概念。2.掌握热能与机械能相互转换遵循的基本定律。3.掌握热力过程和热力循环的基本分析及计算方法,以及提高能量利用经济性的基本原则和主要途径。4.掌握工程上常用工质的热力性质;能熟练应用常用工质的热物性公式及图表进行热物性计算。5.逐步树立工程观点,具有对实际问题建立热力学模型的能力,并能用理论分析解决与热力学有关的实际问题。 |
科目 | 燃烧学 | 代码 | 922 |
主要考查对燃烧学的基本知识掌握:1.燃料的基础知识,1.1固体燃料煤的种类及化学组成和各成分之间的换算关系,煤的使用性能和分类;发热量的计算方法1.2 液体燃料石油的加工及其产品的特点.了解液体燃料在冶金工业中的应用的特点1.3 气体燃料单一气体燃料的物理化学性质;煤气成分的表示方法;发热量的计算方法;高炉煤气、焦炉煤气、转炉煤气、发生炉煤气、天然气、重油裂化气的性质及特点2.燃烧的基础计算空气需要量的计算及燃烧产物的生成量、成分和密度(完全燃烧)的计算,不完全燃烧的燃烧产物的计算;燃料理论发热温度的计算;理论燃烧温度的计算;影响理论燃烧温度的因素;燃烧产物成分的测定与验证的方法;空气消耗系数的检测计算;不完全燃烧热损失的检测计算方法3. 燃烧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基础燃烧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掌握生成热、反应热和燃烧热区别和计算; 影响反应速度的因素;链反应及气体燃料燃烧反应机理4. 燃烧过程掌握着火过程、理解着火温度的相关理论、点火过程的特点和方法、影响着火(自燃)的主要因素、燃烧室中的着火与熄灭的原因5. 燃烧传播过程燃烧前沿面的概念及其传播机理、燃烧前沿正常传播速度、紊流燃烧前沿的传播6异相燃烧碳粒的燃烧及油粒的燃烧的基本过程、二次燃烧。7.火焰的结构及其稳定预混火焰和扩散火焰的结构特点和区别、稳定预混火焰和扩散火焰的基本方法、有焰燃烧及无焰燃烧的特点和区别 |
科目 | 热能转换与利用 | 代码 | 422 |
主要考察能源、能源利用以及能量转换和热量传递的基础知识。内容包括我国及世界范围内的能源现状与能源政策;能量转换的基本规律;主要热工设备的一般工作原理、构造特征和性能指标的知识;合理而有效地利用热能和节能技术知识。科目基本要求:1、概述。了解能源的定义和分类;了解生产实践中热能的来源;了解能源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了解能源结构;理解能耗指标与能源利用率的概念;理解能源工作者在热能转换过程中的作用。2、能量转换基本理论。了解能源转换的基本理论;掌握能量平衡的分析方法;理解火用的基本概念;掌握各热力系统中火用的计算;理解火用平衡计算;掌握内部火用损失及外部火用损失的计算;掌握火用分析和火用效率;理解典型热力系统火用分析;了解火用分析的意义。3、热力系统分析。掌握蒸汽动力循环火用损失的计算方法;理解减少动力循环中火用损失的途径;理解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的节能原理;理解热电联产的节能效果;掌握中低温余热动力回收的节能原理;了解热泵系统的节能原理。4、工业企业中的热能利用。了解冶金能源的种类及构成,了解工业企业中的热能利用情况;理解工业余能回收系统;理解气体余压能回收系统;理解工业炉烟气余热计算及分析;理解冷却介质余热计算及分析;理解余热制冷系统能耗计算及分析;理解热能储存系统的基本原理。5、热回收用换热设备。了解热回收用换热设备;了解高温余热回收装置;理解余热锅炉原理;理解回转式换热器结构及原理;理解热管换热器结构及原理;理解流化床式换热器结构及原理;了解热交换器的发展趋势;了解换热器的优化设计思想。6、能源管理。了解能源管理;了解企业节能;了解能源利用的技术经济性。 |
科目 | 流体力学(水力学) | 代码 | 824 |
主要考查学生掌握水静力学、水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计算方法,理解相似理论与量纲分析的一般原理,掌握流动阻力与水头损失以及有压管路、空口管嘴的分析与计算方法,掌握明渠均匀流与非均匀流的计算方法,了解堰流、闸孔出流、渗流、紊流射流与紊流扩散的基本概念与原理,掌握一定的水力学实验技术,学会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
科目 | 水分析化学 | 代码 | 825 |
1、掌握水分析化学的基本理论和水质分析的方法,掌握最常用的几种仪器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2、能正确掌握基本操作技术,对天平称量和滴定操作应比较熟悉。3、明确定量分析过程中“误差”的产生原因及减免方法,树立正确的“量”的概念。4、具有分析实验方法设计、实验数据处理及分析能力。5、培养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格、细致、耐心、整洁的良好实验习惯。6、对水质分析中一般计算问题能正确进行运算。 |
科目 | 水质工程学 | 代码 | 923 |
主要考查学生系统地了解水的性质、给水的水质特征与水质指标和基本的处理工艺系统,较扎实地掌握给水处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及其发展状况,基本掌握各种水处理的工程技术与方法、应用条件以及新工艺与新技术。掌握污水处理的基本知识,各种构筑物的运行机理、设计参数及污水厂的平面、高程布置、各类管道及附属构筑物的取材、设计方法及安装管理、运行调试的基础知识和技术。理解污水处理的基本原理,能够进行污水厂的设计与计算,掌握各类处理构筑物的设计原理、设计方法及设备安装方法,熟悉各种构筑物的运行原理及方法。了解各种辅助设施的设计基础知识,掌握计量设备的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并能熟悉掌握并利用所学知识完成污水处理厂的设计,了解污水处理的新工艺及研究现状。 |
科目 | 泵与泵站 | 代码 | 423 |
主要考查学生在给水排水工程中经常使用的叶片式水泵的工作原理、性质、构造和泵站设计过程中水泵选型、泵站布置、泵站附属设施选取等内容。重点掌握离心泵和轴流泵的性能和应用、掌握给、排水泵站工艺设计基本知识和技能,并对泵站的运行、维护和节能途径有一定了解。 |
科目 | 水处理生物学 | 代码 | 424 |
掌握细菌与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及其生理特性,以及微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和它在水处理中的应用等知识。能够用微生物的研究方法研究微生物在水处理方面的作用。学生运用基础课学好本门课程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一定的实验动手能力。 |
科目 | 结构力学 | 代码 | 832 |
主要考查学生对平面杆件结构分析计算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以及各类结构受力性能的掌握情况。内容包括:平面体系的几何组成分析,静定梁、静定平面刚架、三铰拱、静定平面桁架和组合结构的受力分析方法及其一般性质,影响线绘制及应用,结构位移计算,力法,位移法,渐进法,矩阵位移法,结构的动力计算。 |
科目 | 理论力学 | 代码 | 831 |
主要考查对理论力学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包含静力学、运动学、动力学三个部分。静力学内容包括:物体的受力分析和受力图,平面任意力系的简化、平衡条件和平衡方程,物体系统的平衡问题,平面简单桁架的内力计算,空间力系中的基本概念(如力对点的矩和力对轴的矩、空间力偶、主矢和主矩),摩擦角和自锁现象,考虑摩擦时物体的平衡问题。运动学内容包括:描述点的运动的矢量法、直角坐标法和自然法,刚体的平动和定轴转动的概念,转动刚体内各点的速度和加速度,点的合成运动的概念,点的速度合成定理和点的加速度合成定理,刚体的平面运动的概念和运动分解,求平面图形内各点速度的基点法和瞬心法,求平面图形内各点加速度的基点法。动力学内容包括:质点的运动微分方程,质点和质点系的动量定理,质心运动定理,质点和质点系动量矩的概念和计算,质点和质点系的动量矩定理、刚体绕定轴转动微分方程及刚体平面运动微分方程的应用,力的功的概念和计算,质点和质点系(包括定轴转动刚体、平面运动刚体)动能的计算,质点和质点系的动能定理及其应用,功率方程的应用,惯性力的概念,质点和质点系的达朗贝尔原理,平动刚体和定轴转动对称刚体的惯性力系的简化结果,虚位移和虚功的概念。 |
科目 | 材料力学 | 代码 | 830 |
主要考查对材料力学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的了解程度。内容包括:1.轴向拉压、扭转和平面弯曲的内力、应力及分布规律、强度计算、变形及位移计算;2.单元体应力状态分析、常用的强度理论及组合变形强度计算;3.压杆稳定及临界压力和临界应力;4.简单超静定问题分析。 |
科目 | 工程项目管理 | 代码 | 833 |
1.项目管理,工程项目,工程项目管理。 2.工程项目的组织形式,项目经理,项目团队。 3.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工程项目经济评价,工程项目社会评价,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4.工程项目招投标的法律法规,工程项目施工招标与投标,工程项目勘察设计招标与投标,工程项目咨询监理招标与投标,工程项目物资招标与投标。 5.工程项目合同管理的法律法规,建设工程勘察、设计合同,建设工程施工合同。 6.工程勘察资质分类和分级,工程设计资质分类和分级。 7.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工程项目施工准备,施工项目经理责任制,流水施工,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现场管理,施工现场安全管理。 8.双代号工程网络计划技术,网络计划的优化与调整,施工进度管理。 9.工程项目费用组成,建设单位的工程费用管理,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与控制,费用与进度综合控制的挣值法。 10.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工程项目质量事故处理。11.工程项目风险管理。 |
科目 | 土力学 | 代码 | 933 |
1.土的物理性质及工程分类土的三相比例组成及土的结构;土的物理性质指标;无粘性土的密实度;粘性土的物理特征;土的渗透性;土的压实原理;土的工程分类。2.土中应力计算土中自重应力;基底压力;地基附加应力;有效应力原理。3.土的变形性质及地基沉降计算土的压缩性;地基的最终沉降量;应力历史对地基沉降的影响;地基变形与时间关系。4.土的抗剪强度抗剪强度指标的测定方法;应力路径;土的抗剪强度指标。5.土压力、地基承载力及土坡稳定性作用在挡土墙上的土压力;朗金土压力理论及应用;库仑土压力理论及应用;挡土墙设计;加筋土挡土墙;地基的破坏型式和地基承载力;地基的极限承载力;土坡和地基的稳定性分析。 |
科目 | 钢结构 | 代码 | 934 |
1.钢结构的特点、应用范围、结构形式。2.对钢结构用材的要求;钢材的主要性能;影响钢材性能的因素以及破坏形式;钢材的正确选用方法。3.掌握钢结构对连接的要求、连接方法及焊接连接的特性。掌握角焊缝和对接焊缝的构造和计算方法;掌握焊接残余应力的影响及减少焊接残余应力和焊接残余变形的方法。掌握普通螺栓和高强度螺栓连接的工作性能和计算。4.轴心拉杆、压杆的刚度要求;轴心受力构件的强度计算;轴心受压构件的整体稳定分析与局部稳定分析;5.梁的强度计算;受弯构件的整体稳定计算;梁的局部稳定分析;受弯构件截面设计方法;6.拉弯和压弯构件的强度计算;压弯构件在弯矩作用平面内和平面外稳定性计算;压弯构件的局部稳定分析; |
科目 | 混凝土结构 | 代码 | 935 |
主要考查关于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包括:钢筋、混凝土的物理力学性质,结构设计的一般原则,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及斜截面承载力计算,钢筋混凝土轴压、轴拉、偏压及偏拉构件的正截面及斜截面承载力计算,钢筋混凝土受扭承载力计算,钢筋混凝土构件裂缝及变形计算,预应力混凝土构件设计基本原理。 |
科目 | 桥梁工程 | 代码 | 936 |
1.桥梁的基本组成2.桥梁的结构体系分类及各自的构造和受力特点3.桥梁结构的作用及作用效应组合4.桥面构造的组成、构造要求5.简支梁桥:截面形式、构造特点、桥面板计算、横向分布理论、主梁内力计算及变形计算6.连续梁桥:构造特点、主梁内力计算7.拱桥:截面形式、构造特点、简单体系悬链线拱的计算原理8.梁桥支座:分类及构造特点、板式橡胶支座计算9.桥梁墩台:墩台分类及构造特点、墩台计算方法 |
科目 | 工程经济学 | 代码 | 937 |
工程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其在工程项目投资决策中的应用。具体包括:资金的时间价值、现金流量的分析方法、风险与不确定性分析、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工程项目的财务评价、工程项目的费用效益分析、设备更新分析、价值工程等内容。 |
科目 | 建筑快题 | 代码 | 938 |
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建筑方案设计中,通过总体布局、平面布置、空间组织、交通组织、构造设计等解决功能性问题,要能够熟练地运用建筑美学的基本原理和构图法则,通过空间组合、形体塑造、立面构图、结构与构造、工艺技术与材料运用等表现建筑艺术的魅力。掌握建筑设计的表达方法,形象并规范地表达自己的设计意图。(1) 建筑面积:1500-3000M2左右。(2) 图纸内容要求:设计说明、总图、平面图、立面、剖面、透视等。图纸绘制要求:徒手或尺规绘制在2~3张A2(420×594)图纸上,表达方法及工具不限。绘图工具及图纸自备。 |
科目 | 物理化学 | 代码 | 834 |
1、化学热力学:热力学基础,溶液与相平衡,化学平衡。2、统计热力学初步:独立子系统的微观状态,能量分布和宏观状态间的关系, 统计热力学的基本假设,Boltzmann能量分布及其适用条件,配分函数的定义、物理意义和析因子性质,双原子分子移动、转动和振动配分函数的计算,独立子系统的能量、熵与配分函数的关系。 3、电化学: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机理,理解离子迁移数,表征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的物理量(电导率、摩尔电导率),电解质活度和离子平均活度系数的概念,离子氛的概念,Debye—Hueckel极限公式,原电池电动势与热力学函数的关系, Nernst方程及其计算,各种类型电极的特征和电动势测定的主要应用,产生电极极化的原因和超电势的概念。 4、动力学:化学反应速率、反应速率常数及反应级数,通过实验建立速率方程,一级和二级反应的速率方程,对行反应、连串反应和平行反应的动力学特征。 理解基元反应及反应分子数的概念。掌握由反应机理建立速率方程的近似方法(稳定态近似法、平衡态近似法)。了解链反应机理的特点及支链反应与爆炸的关系。 了解多相反应的步骤,了解催化作用、光化学反应、溶液中反应的特征。 掌握 Arrhennius方程及其应用。明了活化能及指前因子的定义和物理意义。 了解简单碰撞理论的基本思想和结果。理解经典过渡状态理论的基本思想、基本公式及有关概念。 5、界面现象:表面张力和表面Gibbs函数,弯曲界面的附加压力和Laplace公式,Kelvin公式,,Young方程,溶液界面的吸附及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Gibbs吸附等温式,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的含义和区别,Langmuir单分子层吸附模型和吸附等温式。 6、胶体化学:胶体的若干重要性质(Tyndall效应、Brown运动、沉降平衡、电泳和电渗),胶团的结构和扩散双电层,憎液溶胶的DLVO理论,电解质对溶胶和高分子溶液稳定性的作用,乳状液的类型及稳定和破坏的方法。 |
科目 | 化工原理 | 代码 | 835 |
1、流体流动 :静压强与静力学基本方程式,连续性方程,伯努利方程,管路计算 ,流量计作用原理、计算公式、适用条件。2、流体输送机械:输送机械的类型及特点,离心泵的性能参数、流量调节与工作点,气蚀现象与安装高度。 3、传热及换热设备:传热基本概念,换热器内的传热计算, 换热器的传热单元计算法。 4、传质导论与气体吸收:吸收气液平衡,传质理论,吸收塔的计算(低浓度气体,吸收),填料塔泛点速度及塔径计算。 5、 蒸馏:二元理想体系的相平衡 ,精馏塔的计算 ,回流比的影响,多元精馏,其它形式的蒸馏。6、其他: 颗粒的自由沉降,恒压过滤方程,固体流态化压降与床重的关系,萃取的分离依据,主要萃取方式及三角相图的使用 。 |
科目 | 化学反应工程 | 代码 | 939 |
1、 气-固相催化反应本证动力学:化学计量学,膨胀因子的计算,独立反应数的确定,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动力学方程的表示方法,吸附等温方程,温度对速率的影响。2、 气-固相催化反应宏观动力学:宏观过程的描述,催化反应控制阶段的判别,气体扩散的形式、条件,内扩散有效因子。3、 理想流动反应器:间歇反应器,平推流反应器,全混流反应器,多级全混流反应器的串联及优化,理想流动反应器的组合。4、混合对反应的影响:停留时间的测定及其性质,停留时间的实验测定方法、数字特征,理想流型的停留时间分布,多级串联全混流模型,非理性流动反应器的计算。5、气-固相催化反应工程:反应器类型,反应器设计原则,固定床的流体力学特征。 |
科目 | 化工热力学 | 代码 | 433 |
1、p-V-T关系和状态方程:纯组分的p-V-T相图,状态方程,范德华方程,RK方程,SRK方程,PR方程。2、均相封闭系统的热力学原理及其应用:热力学定律与热力学基本方程,Maxwell 关系式,偏离函数,逸度和逸度系数,均相热力学性质的计算,纯组分热力学性质的计算。3、均相敞开系统热力学及相平衡准则:相平衡准则,偏摩尔性质,摩尔性质与偏摩尔性质的关系,混合过程的性质变化,混合组分的逸度,活度系数的计算,超额性质。4、流动系统的热力学原理及应用: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及熵增原理,有效能的热力学分析,动力循环,制冷循环。 |
科目 | 分离过程 | 代码 | 940 |
1.分离操作的基本状况:分类;目前的研究现状和技术开发状况;及其在化学工业、石油炼制和材料加工工业等化工类型工业领域的作用。2.传质分离过程的热力学基础:相平衡常数Ki的求算包括状态方程法和活度系数法,泡点、露点计算,多组分闪蒸的计算。3.气液传质分离过程:计变量数的确定(单元、设备、流程);多组分精馏过程分析及简捷计算;特殊精馏(萃取精馏﹑共沸精馏、加盐精馏)过程分析;吸收过程的特点及多组分吸收和过程的简捷计算方法。4.液液传质分离过程:利用溶质在两液相中不同的分配特性,通过相间传质达到分离的目的。包含液液萃取、超临界流体萃取、反胶团萃取、双水相萃取。5.传质分离过程的严格模拟计算:建立描述分离过程的动量、质量和热量传递模型方程并进行求解。包含平衡级的理论模型、三对角矩阵法、泡点法(BP法)、流率加和法(SR 法)和等温流率加和法。6分离过程的节能优化与集成:分离过程的能耗是过程优化和集成的基础,分离过程的集成是节能的具体体现。包含分离过程的最小功和热力学效率、精馏的节能技术、分离流程的优化、分离序列的确定、分离流程的集成。7.膜分离:膜与膜分离技术的分类;膜分离工艺过程;膜制备技术;与传统反应和分离技术的耦合;膜与膜工程技术的工业应用。8.吸附与制备色谱:Langmuir吸附等温式;制备色谱基本原理;新型吸附技术:模拟移动床吸附、变压吸附、扩张床吸附。9.化工分离过程的模拟:常用的化工过程模拟软件(Aspen, PRO/II, Hysys, Chem CAD)的基本介绍,以及在分离过程中的应用。 |
科目 | 材料化学 | 代码 | 942 |
1、晶体学基础:晶体中原子结构的空间概念及其解析描述晶面和晶向指数等。2、固体材料的结构:一些重要类型固体材料的结构特点及其与性能的关系等。3、晶体中的缺陷: 位错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性质等。4、固态中的扩散:扩散的基本知识及其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等。5、相图:基本相图的分析和应用等。6、金属的凝固:金属凝固过程中形核和长大的基本规律。7、金属的塑性变形:金属塑性变形的基本原理、基本过程,及其对组织结构和性能的影响。8、回复与再结晶: 回复、再结晶、晶粒长大的基本概念,及其组织结构和性能的变化规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