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62|回复: 1

2017考研政治思修法基重点知识梳理(3):第三章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10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007237
发表于 2016-7-14 10: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思修法基在很多考生看来都是比较简单的,但考生也不能因此就忽视对思修法基知识点的复习,这毕竟也是占了一定的分值的科目。所以跨考小编为大家整理2017考研政治思修法基各章节知识点,帮助大家更好的做好考研政治的复习备考工作。下面分享2017考研政治思修法基重点知识梳理(3):第三章。
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一)世界观与人生观
1、世界观: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2、人生观: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它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生观主要是通过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个方面体现出来的。人生目的,回答人为什么活着;人生态度,表明人应当怎样对待生活;人生价值,判别什么样的人生才有意义。这三个方面相辅相成,其中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有什么样的人生目的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就会追求什么样的人生价值。
3、世界观与人生观的关系
世界观和人生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一方面,世界观决定人生观,人生观从属于世界观。正确的世界观,是正确的人生观的基础。只有树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才能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
另一方面,人生观又对世界观的巩固、发展和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一个人的人生观发生变化,往往会导致世界观发生变化。
(二)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
人生目的是指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一人生根本问题的认识和回答,是人在人生实践中关于自身行为的根本指向和人生追求。
1、人生目的决定人生道路。
一方面,人生目的规定了人生活动的大方向,对人们所从事的具体活动起着定向的作用。另一方面,人生目的又是人生行为的动力源泉,为实现人生目的,人们会注重培养能力、磨炼意志、奋发进取、努力拼搏。
2、人生目的决定人生态度。
正确的人生目的可以使人无所畏惧、顽强拼搏、积极进取、乐观向上;错误的人生目的则会使人或是投机钻营、铤而走险、违法犯罪,或是虚度人生、游戏人生、放纵人生,或是悲观消沉、看破红尘、厌世轻生。
3、人生目的决定人生价值标准。
正确的人生目的会使人懂得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从而在工作中尽心、尽力、尽责;错误的人生目的则会使人把人生价值理解为向社会或他人进行索取,从而以追逐个人私利为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以对国家、社会、集体和他人尽义务为无价值、无意义的人生。
真题解析:(2012年,第13题,单项选择题)人生目的是人在人生实践中关于自身行为的根本指向和人生追求,它所认识和回答的根本问题是()
A.人为什么活着 B.人如何对待生活
C.怎样对待人生境遇 D.怎样选择人生道路
(三)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1、人生态度与人生观。
人生态度,是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愿。
(1)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
(2)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表现和反映
2、端正人生态度
人生须认真、务实、乐观和进取。
(四)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
1、只有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内容的人生观,才是科学高尚的人生观。
尽管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涌现过形形色色的人生观,但只有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内容的人生观,才是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才值得同学们终生尊奉和践行。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从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到列宁提出的“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再到毛泽东精辟概括的“为人民服务”,反映了为人民服务思想和命题的形成及发展的过程,反映了无产阶级人生观、道德观的形成、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2、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要坚决抵制和反对三种错误人生观:
(1)反对拜金主义人生观。
(2)反对享乐主义人生观。
(3)反对个人主义人生观。
二、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一)价值观与人生价值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本观点。价值观的内容,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是光荣还是可耻的评价标准。
人生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价值,是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人生价值就是人们从价值角度考虑人生问题的根据。
(二)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
1、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
(1)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概念
人生价值内在地包含了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衡量人生的社会价值的标准是个体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
(2)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关系
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一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构成了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前提。
另一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基础,没有社会价值,人生的自我价值就无法存在。一个人的需要能不能从社会中得到满足,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满足,取决于他的人生活动对社会和他人的贡献,即他的社会价值。
2、人生价值的标准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最基本内容。
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劳动以及通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作出的贡献,是社会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普遍标准。
3、人生价值的评价
比较客观、公正、准确地评价社会成员人生价值的大小,做到以下四个坚持:
(1)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
(2)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
(3)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
(4)坚持动机与效果相统一。
(三)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
1、人生价值实现的社会条件。
(1)实现人生价值要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
(2)人生价值目标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
2、人生价值实现的个人条件。
(1)实现人生价值要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
(2)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本领。
(3)立足于现实,坚守岗位作贡献。
(4)实现人生价值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
(四)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1、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国家的主人。只有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中吸取营养,做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的维护者,才能使自己的人生大有作为。
2、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要善于为实践而学,善于在实践中学。在当今中国,最重要的社会实践,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只有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进,才能实现最大的人生价值。
真题解析1:(2009年,第20题,多项选择题)华罗庚生前曾说:“我们最好把自己的生命看作是前人生命的延续,是现在人类共同的生命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后人生命的开端。如此延续下去,科学就会一天比一天更灿烂,社会就会一天比一天更美好。”这段话对我们如何实现人的个人价值的教益是
A. 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价值的实现是统一的
B. 个人价值的实现是一个历史过程
C. 个人价值的实现是社会价值实现的归宿
D. 个人价值的实现和个人生命的长短相一致
真题解析2:(2011年,第37题,分析题)郭明义,鞍山钢铁集团矿山公司齐大山铁矿采场公路管理员。几十年来,他照着雷锋那样去做,“把雷锋的道路作为自己的人生选择,把雷锋的境界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连续15年每天提前2小时上班,相当于多奉献了5年的工作量;连续20年先后55次无偿献血、捐献血小板,累计近6万毫升;连续16年为希望工程、工友、灾区群众捐款12万元,资助180多名特困生。可是,他一家至今还是住在一间不过40平米的旧楼房里。
有人曾不解地问郭明义,你这么做究竟值不值得?“如果发出一点光,放出一点热,能够换来孩子幸福的笑脸,换来他人生命之花的绽放,换来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谐,这样的人生,我无怨无悔!”“给人温暖就是给自己幸福”。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30年来,郭明义就像一支火把燃烧着自己,也燃旺着志愿者和社会上更多人的爱心。他8次发起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倡议,得到1700多人的响应;他7次发起献血的建议,600多人无偿献出15万毫升热血;他发起成立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俱乐部,汇聚了200多名志愿者;他发起成立“郭明义爱心联队”,从12人已经发展到2800多人,捐款40余万元、资助特困生1000多名。
郭明义的精神是一块磁石,在鞍钢、在辽宁、在全国吸引汇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爱心行动,为他人奉献、为社会分忧、为国家尽责,凝聚成巨大的道德力量,推进着当代中国社会稳定和谐发展。郭明义的先进事迹体现了“简单中的伟大”。
摘编自《人民日报》
(1)如何理解“给人温暖就是给自己幸福”?(6分)
(2)为什么说郭明义的先进事迹是“简单中的伟大”?(4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652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082
发表于 2016-7-14 11:46: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人生环境,就是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赖以展开的各种关系的总和。科学对待人生环境,主要就是要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个人与他人的和谐、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一)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
一个健康的人,不仅要有健康的生理,还要有良好的心理,即所谓“身心健康”。协调身心关系以及身心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以保证人自身系统的健康和活力,是保持身心健康的关键环节。
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主要有:
(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首先要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当面对众多困难和挫折时,才能分清轻重缓急、先后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各个击破。
其次要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意识,自觉维护自身的身心健康。
(3)合理调控情绪。
(4)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人际交往。
(二)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
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在本质上是社会关系尤其是社会利益关系的表现形式。
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关键是要处理好个人与他人的利益关系。
1、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应坚持的原则。
(1)平等原则。平等待人是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的前提。
(2)诚信原则。诚信是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的保证。
(3)宽容原则。宽容是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必不可少的条件。
(4)互助原则。互助是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的必然要求。
2、正确认识和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1)正确认识竞争。一般说来,竞争是具有积极意义,也可能产生消极的影响。
(2)正确认识合作。真正伟大的力量在于团结协作。社会越发展,人们合作的范围越广大,合作的形式也越多样。
(3)正确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从形式上看,竞争与合作是对立的,而从本质上看,二者又是相互伴随、相互统一的。竞争离不开合作,竞争获得的胜利,通常总是某一群体内部或多个群体之间通力合作的结果;合作也离不开竞争,没有竞争的合作就缺乏活力。竞争促进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合作又增强竞争的实力,正是这种竞争中的合作和合作中的竞争,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要鼓励竞争、提倡竞争、保护竞争,同时又要提倡合作,提倡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三)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关键在于把握个人在社会中的定位。
1、正确认识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关系。
人的个体性与社会性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人的个体性中蕴含着社会性。人以个体的形式存在,同时又以社会的形式存在。在生物本能上,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获得生命生存和延续的条件;在自身价值的实现上,也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能找到途径和可能。体性与社会性统一起来,才能获得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基本条件。
2、正确认识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统一关系。
人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有维持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
人的需要的满足,只能借助于社会,凭借一定的社会关系,通过一定的社会方式实现。社会需要也不是脱离个人需要独立存在的,社会需要是个人需要的集中体现,是社会全体成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需要的反映。
孤立地、不联系社会需要来考虑个人需要,将使个人需要失去基础和条件,还可能导致个人欲望、个人需要的无限膨胀,最终不仅不能使个人需要得到满足,甚至还可能使个人走上危害社会、违法犯罪的道路。
3、正确认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关系。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个人与社会都有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体现在社会关系中就是个人利益,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体现在社会关系中就是社会整体利益。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社会利益离不开个人利益,个人利益也离不开社会利益。
社会整体利益不是个人利益的简单相加,而是所有人利益的有机统一,它体现了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是个人利益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同时它也保障着个人利益的实现。
个人应自觉地维护社会的整体利益。当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自觉服从社会利益。
4、正确认识享受个人权利与承担社会责任的统一关系。
享受个人的权利与承担社会的责任是统一的。
承担社会的责任并不与享受个人的权利简单对应,在道德要求上,不应把是否享受个人权利作为承担社会责任的先决条件。承担社会的责任,为社会作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前提。
只有人人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责任,为社会多作贡献,社会的财富才能不断增加,才能为人们享有权利提供雄厚的基础。
个人也只有在承担社会责任中,才能使自己的人格健全、品德高尚,自我价值也才能得到充分实现
(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1、正确认识人对自然的依存关系。
人来源于自然界又依存于自然界,人永远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以及人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都是以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条件的,没有自然界就没有人本身。
2、科学把握人对自然的改造活动。
人对自然的改造也存在着两面性,即人类在推进工业化过程中,一方面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也存在掠夺自然资源,只考虑当前需要而忽视后代利益、先污染后治理、先开发后保护等问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是人类以及人类的每个个体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3、深入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以生产劳动为中介,而生产劳动一开始就是社会性的,人类正是在与自然发生关系的过程中结成了社会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了人与人的关系。因此,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最终取决于人与人关系的协调。
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17大首次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生态文明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所形成的文明成果,它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进步。
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发展需要和谐,和谐促进发展。个体的身心健康与和谐,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融洽相处,人与自然之间友好共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特征和价值追求。
■ 复习提示
人生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人生观主要通过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方面表现出来。人生价值是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创造有价值的人生,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人生观。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导人生。
2.创造有价值的人生:价值观与人生价值。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3.科学对待生存环境: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 本章重点与难点
重点:
1.世界观与人生观的关系;
2.价值观与人生价值;
3.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
4.协调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5.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6.协调各人与自然的关系。
难点:
1.人生价值的实现;
2.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8-5 11:23 , Processed in 0.071508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