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7-8-6 16:31:04
|
显示全部楼层
35. [答案][D] approval so far but uncertainty in the future.
[注释]
作者态度题。本题问:根据本文,作者对网上做广告的态度可归纳为什么?从整个文章来看,前半篇讲述网上做广告的策略、具体做法和成果。后半篇指出存在的问题以及很难预测的未来。[A]“有保留的同意但不满”;[B]“缺少观点的客观分析”;[C]“热情支持但有点蔑视”;均不合全文所体现的作者态度。只有
[D]“至今赞同但对未来不能肯定”反映了作者对网上广告的看法。
注意:考生解阅读理解选择题时要区分宏观与微观、全局与局部、本质与现象。
36. [答案] [C]way in which each defines the role of the photographer.
[注释] 细节归纳题。本题问:根据本文,两个直接对立的摄影观念主要区别何在?第1段最后一句写道:“That is, photography has
two directly opposite ideals: in the first, photography is about the world and
the photographer is a mere observer who counts for little; but in the second,
photography is the instrument of fearlessness, questing subjectivity and the
photographer is
all.”(那就是说,关于摄影有两个直接对立的观念:第一种观念认为,摄影是反映世界的,而摄影师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观察者;但第二种观念则主张,摄影是一种探究主观世界的无畏的工具,摄影师决定一切。)
由此可见,两种观念的区别就在于对摄影师所起作用的定义不同。故应选[C]。
37. [答案] [B]cyclically recurring.
[注释] 细节理解题。本题问:根据第2段,摄影师对摄影的两种观念中每个观念的兴趣可用下面哪一种表述来描述?第2段最后一句写道:“What
photographers do cannot be characterized as simply predatory or as simply, and
essentially, benevolent. As a consequence, one ideal of picturetaking or the
other is always being rediscovered and
championed.”(摄影者所做的事不能简单地定性为掠夺式的,也不能简单地定性为实质上是友好的行善行为。因此,有关照相的这一观念或那一观念总是被重新发现并受到支持。)
言外之意,这两种观念中,有时一种观念被发现并受到支持,有时另一种观念被发现并受到支持。可见,摄影师有时对一种观念感兴趣,有时又对另一种观念感兴趣,即这种兴趣是周期性反复出现的。故应选[B]。[D]“自发地发生的”不合题意。
注意:这类细节题是难度较大的推断型理解题,要求考生具有很强的逻辑归纳能力。
38. [答案] [D]they can change the viewers sensibilities.
[注释] 细节辨认题。本题问:本文中有关照片方面下面哪一点没有谈到?[A]They can display a cropped reality.
(它们能展示经过剪辑的现实。)第1段第2句中已经谈到:Photographs depict objective realities that already
exist, ... [B]They can convey information. (它们能传达信息。)第3段第3句中也已提及:The steady
growth of these powers has made possible the extraordinary informativeness...
[C]They can depict the photographers temperament. (它们能够描绘摄影者的性情。)第1段第3句中已写到:And
they depict an individual photographers temperament,...只有[D]They can change the
viewers sensibilities. (它们能改变观赏者的易受刺激的情感。)文中没有提到。故应选[D]。
39. [答案] [A]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otographic originality and
technology.
[注释] 逻辑结构题。本题问:作者提到Harold Edgerton的作品是为了提供一个什么例子?第3段第3句写道:“The steady
growth of these powers has made possible the extraordinary informativeness and
imaginative formal beauty of many photographs, like Harold Edgertons highspeed
photographs of a bullet hitting its target or of the swirls and eddies of a
tennis stroke. ”(随着照相机威力的不断增大已有可能拍出许多信息非凡的、富有想象力的外观漂亮的照片,如Harold
Edgerton所拍摄的关于子弹击中目标或网球抽打时产生漩涡的快速照片。) 从上面的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提到Harold
Edgerton的作品是为了提供一个摄影艺术的独创性和技术发展之间关系的例子。故应选[A]。
40. [答案] [C]analyzing the influence of photographic ideals on
picturetaking.
[注释]
全文主旨题。本题问:本文作者主要讨论什么?本文第1段提出对摄影术的两种不同观念。第2段分别阐述了这两种观念的由来及摄影师对这两种观念中任何一种的兴趣是反复交替的。第3段指出,这两种观念共存的结果是经常发生对摄影手段的不同看法。最后一段认为,这种对摄影手段的矛盾心理决定审美品位的发展趋向。综上所述,本文作者主要分析了两种摄影观念对照相术的影响。故应选[C]。
注意:本文语言难度较大,可作为英译汉练习之用。故提供参考译文如下:
照相是一种既反映客观世界,又表达非凡自我的艺术。照片描绘已经存在的许多客观现实,尽管只有照相机才能揭示这些客观现实。照片描绘一个摄影者的气质,这种气质是通过照相机从现实中取材而表现出来的。那就是说,摄影包含两个直接对立的观念:第一,摄影是反映世界的,摄影者只不过是一个无足轻重的观察者;但是,第二,摄影是探索主观性的无畏工具,摄影者决定一切。
这两个相互冲突的观念源自摄影者和摄影鉴赏者对“照”相过程中的闯劲所表现出来的不安心情。这样一来,把摄影者看做是观察者的观念是具有吸引力的,因为这种想法间接地否认了照相是一种咄咄逼人的行为。当然,问题并不如此清晰。摄影者的所作所为不能简单地定性为掠夺式的行为,也不能简单地定性为实质上是友好的行善行为。因此,关于照相的这种观念或那种观念总是被重新发现并受到支持的。
这两种观念共存的一个重要的结果是:经常发生对待摄影手段的矛盾心理。不论摄影可能成为一种同绘画一样的个性表现的论断正确与否,摄影的独创性总是同照相机的机械能力密切相连的。随着照相机能力的持续发展,有可能创造出许多具有非凡信息含量并富有想象力的漂亮的照片。例如哈罗德·埃杰顿所拍摄的关于子弹击中目标或网球抽打时产生漩涡的快速照片。但是当照相机变得越来越高级,越来越自动化时,有些摄影者很想不用这种照相机,或者暗示实际上不用这种照相机,而宁愿用现代化以前的照相技术。因为粗制的、较差的照相机械被认为能得到更有趣、更动人的效果,给创造活动留有更大的余地。例如许多摄影师包括韦克欧·埃文斯和卡蒂埃·布雷桑拒绝使用现代装备,实际上是为了维护他们的面子。这些摄影师开始怀疑照相机作为“快看”工具的价值。卡蒂埃·布雷桑事实上断言:现代照相机可能看得太快了。
这种对待摄影手段的矛盾心理决定审美的趋向。对未来(看得越来越快)的狂热崇拜不时同希望回复到更纯正的过去(那时的形象具有手工业特征)交替发生。这种对某些早期摄影业的怀旧情绪目前正广泛流行。这就是目前热衷于银板照相法和被遗忘的19世纪省城摄影师的作品的原因。看来,摄影师和摄影鉴赏者需要周期性地抵制他们自己已经具有的知识。
小结
1) 按大纲规定,阅读部分4篇文章总字数为1600左右。本卷阅读试题总字数为1767,后两篇难度较大,符合2011年试题的命题趋势。
2)
从本卷4篇文章的题材来看,第1篇是关于性别与职业;第2篇关于美国经济,第3篇是关于网络做广告的现状和未来,第4篇关于摄影。可见,其题材与近年考题的选材原则基本一致。
3)
从本卷4篇文章的题目类型来看,有细节理解题、细节辨认题、词汇释义题、总结归纳题、推理判断题、逻辑结构题、作者观点题和全文主旨题。与2010年试题类型相一致。
4) “阅读理解”解题时间通常为60~65分钟。解题时间与答题正确率有密切关系。考生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解题时间。要牢记先易后难!
5)
解题方法:先浏览第1段,尽可能找到全文主题信息词。然后扫描第1题,划出题干中的信息词,到相应段落中寻找相关的信息词,划出信息词、搜索目标信息,比对4个选项,排除干扰项,确定正确答案。其他4题以此类推。如题目顺序与段落顺序不一致,要以变应变、机动灵活。
Part B
41. [答案] [D]
[注释]
第1段讲到文明人类发展的两个阶段:原始武器的发明和火的发现,尽管无人知晓,人类是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火的。选项[D]告诉我们:“语言的起源也是模糊不清的。毫无疑问,语言是一步一步逐渐开始形成的。”可见,作者认为,原始武器的发明、火的发现和语言的形成都是渐进的。所以,从逻辑上看,第1段与[D]
是一脉相承的。接着,作者从人类的语言联系到动物的叫声,并指出人的言语也是从叫声开始的,逐渐增加其数量以便达到不同的目的。综上所述,[D]符合上下文的逻辑搭配。解题时考生应注意上下文中关键信息词的连结。如,Nobody—obscure—language—cries。
42. [答案] [A]
[注释]
上文讲到有人认为,人类文明发展中,图形语言先于口头语言。[A]则表示,作者认为,二者很可能是相辅相成的,而且语言是人类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可见,[A]是上文的逻辑延续,并且是段落的结论。
43. [答案] [F]
[注释]
上文讲到农业使得在可以种植的地区(regions)人类数量的增加成为可能。[F]“这些地区起初只是靠大自然而肥沃的地区……”是正确选项,因为These正好指代上句中的regions,并构成上下文逻辑的连贯性。
注意:代词与所代名词的一致性也是重要的解题对策之一。
44. [答案] [B]
[注释]
上面各段叙述了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几件大事:原始武器的发明、火的使用、语言的逐渐形成、饲养动物和农业。下面一段一开头就写道:“这些发明和发现使文明社会的存在成为可能。”可见,下文是结论段。那么在上文与结论段之间必定还有一段来介绍另一件大事。[B]正好符合全文连贯性的需要:“还有一项根本性的技术进步是书写……”。
45. [答案] [E]
[注释]
上文讲到:“……起初,文明人类生活的区域局限于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和印度河,但是在所述时期结束时这个区域已经覆盖了更多的地球上可居住地区。我并不想认为,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就没有技术进步。”选项[E]一开头就说:“实际上,曾经取得过进步——具有重大意义的发明就有两项,即火药和航海指南针……”可见,关键信息词progress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小结
1. 选择搭配题的考点是:
1) 语段结构:段首句、扩展句和结论句之间在逻辑上的一致性。
2) 语篇结构:起、承、转、合。段落与段落之间语篇结构的连贯性。
3) 逻辑结构:语段内论点与论据的逻辑一致性。小标题与段落内容在逻辑上的一致性。
2. 选择搭配题的解题思路是:
1) 第一种题型:浏览全文、把握主题,分段解题、关键信息词连结,针对题目、各个突破。
2) 第二种题型:吃透第一段,注意段落结尾句和段首句的承上启下功能,狠抓段落与段落之间联系的形态标志(信息词)和逻辑衔接,先慢后快。
3) 第三种题型:把握语段内论点与论据的一致性。
4) 第四种题型:浏览段落,把握小标题与段落在内容上的一致性。
3. 解题时间:20分钟左右。
各科全方位深度指导内容请参考专题【2015考研复习计划】,总有一种适合你的学习方法。同学在复习过程中找不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可以选择新东方在线课程或下载在线复习资料>>点击查看资料下载中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