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考研网

历史学考研:中国古代史各章节分析+练习(第8章)

[复制链接]

0

主题

7604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5982
发表于 2017-8-6 21:52:59 | 显示全部楼层
    3.【答案要点】(1)通过材料一可以看到人口压力在康乾盛世的起步阶段就已经隐然显现,到了乾隆中期,18世纪60年代以后负面作用日益严重。出现人口问题的原因是:①平定三藩之后到乾隆三十九年清水教起义,一百多年的和平时期保证了社会稳定;②这一个时期的国家统计效率提高;③国家传统的社会结构,文化特点起着重要的影响;④制度改革,摊丁入亩,人民不再考虑隐瞒户口;⑤气候条件适宜;⑥食物结构发生改变,传播新品种。
    (2)根据当时情况可以有如下对策:①以鼓励垦荒为主,辅以兴修水利、轻徭薄赋、完善仓储赈济制度等,以达到最大限度增加土地资源,养活被现有耕地挤压出去的过剩人口的目的;②发展工商业、城镇服务型行业和农村手工业以及其他副业来吸纳过剩人口,这是摆脱了传统思路的以工业化和城镇化解决人口压力的崭新对策;③还有海外移民和海外殖民的特殊途径。
    (3)康雍乾时代国家为了缓和人口压力,最终采取了以垦荒为主的传统型对策。通过政策、法
【解析】18世纪的人口问题、物价的持续上涨和失去制衡的专制皇权是康乾盛世的三大隐患,清朝衰败的根源也在于此。考生应该能够准确把握其原因、影响、背景。
    4.【答案要点】(1)明清之际,战争额仍,中外贸易受到严重的摧残。顺治元年,为了缓和沿海目兵燹造成的困难,一度允许外国人到澳门贸易。嗣后为了封锁沿海人民同郑成功等海外抗清势力的联系,实行了严厉的迁海、禁海政策,在经济上造成了严重的消极的影响,成为清初经济萧条的重要原因之一。康熙年间强烈要求解除海禁的呼声越来越高,慕天颜就是其中之一。
    (2)①清朝统一前后,害怕汉人反抗,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顺治十六年颁布了“迁海令”,强迫东南沿海居民内移50里;②康熙二十三年,开放海禁,设闽、粤、浙、江四海关,用以主管海外贸易事务;③康熙五十六年下达禁止中国商人前往南洋贸易的命令;④雍正时期开放了南洋之禁,但是却加强了对中国商人出海的一系列严格限制,中国商人无法得到清政府给予来华外商同等的政策待遇;⑤18世纪50年代西方国家船队直接前来浙海关所在地宁波贸易,乾隆帝感到担忧,决定禁止外国商船束宁波,只允许广州一口通商。
    (3)变化的原因:①其根源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没有发展对外贸易的需求;②处于自我封闭的文化之中,人思想较为封闭,自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③对汉人的防范、猜忌、戒备。
    【解析】与西方商业性的海洋文化相比,中国的海洋文化表现出了鲜明的农业性,其地位基本上就是陆地活动的补充和延伸。明清时期的海外政策是考查的重点之一,将两者相比较,可知,从总体趋势上,贯穿明朝海外政策的主绒是开放的,而清朝的海外政策的主线则是封闭的。
      四、简答题
    1.【答案要点】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了加强君主专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在政治上,改革政权机构。地方设三司(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提刑按察使司)负其责任,而统属于中书省。1380年后又废中书省,昙丞相官职,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处理其事,直接为皇帝负责。朱元璋在废丞相后,谩华盖殿、武英殿等大学士,为皇帝顾问。
    (2)在经济上,编造黄册和鱼鳞固册,作为征收田赋的依据。把保证农民的一定生产、生活条件和恢复发展生产,作为安定民情,巩田其统治的重要手段:①徙富民,抑豪强。使大量富户远离乡土,并承担各种差役;②移民屯田,奖励开垦。多次下诏并通过设司农司、考核官吏等办法尽量使抛荒的土地得到垦殖,以调整土地占有情况,刺激农民生产的积极性;③减免赋役。对所归附地区、灾区压“兴王之地”多次蠲免税粮,多次减轻白耕农的负担;④解放奴隶。下诏释放奴隶,由朝廷代赎因饥荒而典卖的男士,使其人身自由;⑤兴修水利。派遣专吏井责成地方官兴修水利;⑥鼓励种植经济作物,以解决衣着问题。这些措施的实行,促进了明初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3)在军事上,制定“卫所”制度。将全国军队编为卫所军和京卫军。各都司又归统于五军都督府。五军都督府负责军队的训练与管理,有战事则由兵部秉皇帝之意征调,派将军统领出征,事成后各归本位。
    (4)在司法上,由都察院司纠劾,刑部掌刑狱,大理寺主审查。有大事则由三法司共同审处。明政府编定《大明律》,加强了维扩君主集权的内容。明太祖又亲自编撰了《大诰》三篇;又实行廷杖制度,以震慑官员,维护皇权。
    (5)朱元璋还设立锦衣卫和巡检司。锦衣卫即锦衣亲军都指挥使司,是洪武十五年开始设置。明太祖为加强专制统治,赋予其巡察缉捕权力,最高长官为指挥使。明中叶后锦衣卫与东西厂并列,活动加强,成为厂卫并称的特务组织。此外,朱元璋还杀戮功臣,兴文字狱,以血腥手段摧残知识分子,维护专制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通过以上措施,全国军政、司法大权高度集中于皇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这些措施起初对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长期推行却有很大的弊端。它在一定程度上钳制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文化的发展。
    【解析】朱元璋的个人经历和明朝建立的历史背景,都对明朝初年国家制度和政治体制的建立产生了影响,又对整个明朝和后来的清朝具有深远的影响,朱元璋表现得既求治心切又刻薄寡恩,明初政治呈现冷酷无情的气象。
    2.【答案要点】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明政府派郑和率巨大的中国船队七次下“西洋”,成为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1)郑和下西洋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①明朝的统一和富强。明朝经过太祖时期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正因为明朝国力雄厚,所以才能给予如此规模巨走的航行以巨大的物质支持,使其得以胜利完成;②长期以来与南洋的密切联系,这为郑和的航行提供了丰富的航海经验和航海人员;③造船技术的发达。中国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在当时是很先进的。船上携有航海图、指南针等;④明成祖继位,要求扩大对外关系,以远播明朝声威,招致各国来贡。另外,过去有人因航海在外,把自己的见闻和一些地理知识写成书,公之于众。所有这些都给郑和的航行创造了条件。
    (2)郑和的远航始于永乐三年,止于宣德八年,凡七次,历二十年,经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船队所到之处,宣扬明朝国威,邀请各国前往明朝贸易,并就地进行贸易,用所载货物换取当地特产。宣德八年以后重申海禁,有限的开放回到海禁闭关。
    (3)郑和下西洋的结果打通了从中国通往西方的航路,这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人类航海史上的伟大成就,为世界航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郑和的远航,还导致了明中叶私人手工业与私人海外贸易的发展,导致了移民海外热潮和奢侈之风的兴起,导致了朝野率皆用银与新思想的出现,这一切使中国社会内部孕育了变化的潜流,其作用和意义颇为深远。
    【解析】郑和下西洋一直是史学界研究的重点,特别是近几年,考生应该全面把握它的基本内容、结果、历史条件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708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188
发表于 2017-8-6 22:27:40 | 显示全部楼层
    3.【答案要点】(1)张居正改革的背景:
    ①内阁倾轧。有权势的阁臣,特别是首辅,朝臣之间明争暗斗。②宦官专权。宦官专权的结果,使明王朝的政治日益黑暗,人民苦难不断加深,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③财政危机,赋役繁重。皇帝大置皇庄,皇族、勋戚、官僚纷纷效仿,大肆兼并,农民破产流亡,军屯破坏。赋税、徭役和地租加重。宣德以后,赋税日增,徭役不均,地租高达二、三石,再加上高利贷,民不聊生。④流民起义。明代中期,随着大土地所有制高度发展,阶级矛盾日趋激化,各地农民连奋起反抗地主阶级的统治。此起彼伏的大规模农民起义,对明朝统治构成了极大的威胁。⑤瓦剌入侵。“土木之变”发生后,为了防备蒙古地方统治者的袭扰,明政府不得不在长城沿线上先后设置“九边”,即九个军事重镇,以加强自身的防卫能力。但即便如此,也不能解除蒙古残部的威胁。此外,倭寇长期骚扰东南海疆,成为挥之不去的外患。
    (2)张居正改革内容:
    万历年问,张居正任宰相以后,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主要内容如下:①澄清吏治。强调“用人唯才”;创立“考成法”,官吏“用舍进退,一以功实为准”。提倡实干,要求“扫无用之虚词,求躬行之实效”。②增加财源。下令重新丈量全国土地,清查赋税田产,责成官吏追缴欠税;实行一条鞭法。“一条鞭法”是明代后期一项重要的赋役制度。1581年,张居正在全国推行新的赋役制度,“总括一县之赋役,悉并为一条”,即所谓“一条鞭法”,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③整顿军事。选派一批得力将领在边境积极练兵备战;对鞑靼贵族采取加强政治经济联系的政策;对倭寇则予以沉重打击。④兴修水利。任用潘季驯督修黄河。
    (3)对张居正改革的评价:
    这些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振兴衰落的明王朝,巩固地主阶级专政。但在客观上收到了一定的积极成果:它不但延缓了政治危机的爆发,出现了短暂的安定局面,而且也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因而对历史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张居正改革以后,明朝的政治、财政形势都有所好转。但是,这场改革因触动了大官僚地主的既得利益,遭到他们强烈的反对。张居正死后,改革措施逐渐破坏,明朝的统治也日趋衰落。
    【解析】张居正改革是中国古代史上非常著名的改革之一,所以也是考研命题的一个重要的方向。对于张居正的评价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张居正去世后得到的结局也是比较耐人寻味的。孝生应该深入到当时的背景来看待张居正改革和张居正本人。
    4.【答案要点】在清丈土地的同时,张居正又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一条鞭法。该法的主要内容为:“总括一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一概征银,官为分解,雇役应付”。
    具体内容是:(1)各项复杂的田赋附征和各种性质的徭役一律合并征银。(2)徭役中的力差改为以银代役,由官府雇人充役。(3)徭役银不用户丁分派,而由地亩承担。(4)以县为一单位,将全部徭役银分配于一县的田额上,改变原来按里平摊之法。(5)赋役征收由地方官吏直接办理,废除原来通过粮长、里长办里征解赋役的办法。
    意义:一条鞭法是我国赋役制度史上的重大改革。(1)它简化了赋役的征收手续,改变了以前赋与役分征的办法,使二者合而为一,井出现了“摊丁入亩”的趋势。(2)徭役征银的办法使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为城镇手工业提供了较多的劳动力。(3)由于赋税征银,对货币地租的产生和部分农作物的商品化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所有这些,都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4)动机与目的皆在于挽救明王朝的统治。一条鞭法将赋役名目删繁就简,合为一则,把万历以前各种合法与不合法的加派加征变成正税;粮户直接向官府缴纳丁银,官运带来加耗,给粮户带来新负担。所以在新的赋役制度下,依然会有新的弊端。
    【解析】一条鞭法在赋役制度改革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它的评价,考生应该一分为二地分析,看到它的主流是进步的,但是也存在着许多弊端,答题时必须涉及。
    5.【答案要点】明初废除宰相之后,皇帝的日常工作大为增加,疲于应付,挑选一些官员承担秘书、顾问工作,辅佐理政形成固定的秘书咨询机构,即内阁。
    (1)内阁在明太祖时即有萌芽。废相不久设立“四辅官”,后改设殿阁大学士,皆轮值备问,由此秘书官员常设,渐有内阁之称。
    (2)仁宗、宣宗到英宗正统前期,内阁的地位有了显著上升。此时内阁的主要工作从过去的“参预机务”转变为固定的“票拟”,自此票拟逐渐成为内阁最重要和制度化的职掌。法定角色仍不过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处。
    (3)正统以下,内阁制度继续发展。内阁大学士排名有了先后,开始有了“首辅”的尊称,在朝廷的地位,内阁逐渐在部、阁之争中占得上风。
    (4)从嘉靖继住起,内阁首辅在朝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权势更重。与此相关的,阁臣之间围绕首辅位置的倾轧争夺愈演愈烈。从张居正死后直到明亡,内阁大臣基本上碌碌无为,内阁政治的黄金时期已经结束。
    从严格意义上说,内阁不能与此前的宰相等同:
    (1)内阁制度上只是承担秘书、顾问工作,虽有议政之权,而无监督百官执行之权,不能指挥六部:
    (2)内阁的议政权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其票拟是否生效,要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3)内阁议政带有很大的被动色彩,主要是被动接受顾问,缺乏向皇帝主动建议权;
    (4)在明朝大部分时间,内阁未被看做正式机构,而只是临时性的办公场所。总之,内阁最多只具有“准宰相”的性质。
    【解析】明朝内阁制度和宦官在国家政务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共同成为明朝上层权力机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内阁制在明朝的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如果考查明朝的政治就必须涉及,考生应谊重点关注。
    6.【答案要点】明清并代之际的中国,在剧烈的政治变故中,社会矛盾错综复杂。
    (1)后金与明廷之间从属于地方与中央的矛盾,发展到两个政权的嬗变前后的新朝与旧朝的矛盾。
    (2)农民起义军与明朝和清朝先后为敌,他们灭亡了明朝,却最终被清朝剿灭。
    (3)清朝在全国的统治地位初步建立后,需要进一步巩固和扩大统一,其所面对的反抗力量,是明朝的残存势力加上农民起义军的余部,还有在台湾的郑氏家族武装力量。
    (4)以南明和农民军为主的抗清力量被消灭后,清朝的地方割据实力有所发展,康熙时期进行了平定三藩和统一台湾的斗争。
    (5)明朝灭亡之后,明遗民、遗臣仍然以明为正统,与清政权对抗,至少是不合作的态度,宣扬“华夷之别”,严重威胁清统治稳定。
    总之,清朝统一全国的过程中,是贯穿当时历史发展的主线,各种社会矛盾围绕着这条主线而展开和消失。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随着一个个矛盾的逐渐解决,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大业最终完成,最终奠定了国家的版图。
    【解析】考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需要在总结明清之际的各种势力之间的关系之后,综合分析得出明清之际的社会矛盾。有一个特殊的人物考生可以关注一下,就是吴三挂,他的一生是这些矛盾的集中体现。
    7【答案要点】适应封建经济的发展和政治需要,明清对赋税制度进行了改革。
    明中期,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一条鞭法是我国赋税史上的重大改革,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表明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农民人身地位提高;另外,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货币地租的发展,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但从实际施行来看,各地推行的并不一致,真正将赋役合并的并不多。后来随着明王朝的腐败,加征加派接连不断,人民负担有增无减。
    清初,取消了明末各种加派,重新恢复了万历时张居正的一条鞭法。但限于当对客观条件,一条鞭法实行的并不彻底,康熙帝在康熙五十年先进行小幅度改革,固定人丁,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人丁和丁银的目定,为地丁银的推行创造了条件。雍正帝继位后,实行地丁银制,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地丁银制的推行,一定程度上废除了汉唐以来的人头税,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削弱,农民人身地位提高。按田亩纳税,使无地农民在法律上不再纳税,赋役不均的现象有所缓和,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安定。使隐蔽人口的现象减少,人口统计相对客观、真实,这也是乾隆时我国人口骤增的因素之一。
    总之,地丁银制对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解析】明清时期的赋粳制度变革是中国赋役制度史上的关键,也是历年命题的热点。回答这个问题,从其背景、内容,影响抓住几个关键点:一每鞭法;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摊丁入亩。
    8.【答案要点】封建君主专制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体。纵观我国封建社会封建君主专制的演变,大体可划分为两个发展阶段扣两种形式。从秦到元,是有宰相制的君主专制;而明清时期,则是无宰相制的君主专制。面对封建末世复杂的社会矛盾,封建统治者为维护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这时期的突出特点就是极大地强化了君权。丞相的废除和军机处的设置,消除了相权对皇权的分割,大大加强了君主对中央的控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854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480
发表于 2017-8-6 22:45:14 | 显示全部楼层
    明代三司和清代地方督抚的设立,大大加强了皇帝对地方的控制。
    八股取士和文字狱的实行,强化了对人们思想的控制。
    厂卫机构的设置,则大大加强了皇帝对官吏和人民的控制和镇压。
    这些表明明清时期的君主专制统治得到了空前强化。明清时期的无宰相制,大大强化了君权;通过地方机构的改革,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同时,思想控制更是日益加强。皇权越来越尊,臣民愈来愈卑,这是明清时期君主专制演变的轨迹。君主专制统治是建立在封建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
    在明清建立之初,这种制度对纠正前朝弊政,提高办事效率方面起过一定积极作用。但是,对于封建社会末期来说,其消极作用是主要的,影响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是造成中外差距拉大的主要因素。君权的过于集中,又决定了皇帝个人品质对统治的制约。通常情况下,封建王朝前期皇帝比较勤勉,而中后期则相对腐朽。因此,封建王朝中后期则往往会出现统治危机和社会矛盾激化的局面,这正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一种负面影响。
    【解析】回答这个题目要抓住几个规律:君主专权越来越强化;政治活动越来越生硬;经济活动越来越失去活力。这一切最终导致了近代系列问题的出现。
    9.【答案要点】康熙帝的高明之处在于不满足于当时疆域的现状,此时的“中国”的概念突破了此前汉王朝疆域范围。康熙为了稳定和巩固国家疆域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1)平定三藩。康熙十二年康熙批准尚可喜撤藩,吴三桂进起兵造反,尚之信、耿精忠先后响应,史称“三藩之乱”。康熙二十年清军进军云南,三藩彻底失败。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提高了汉族官僚在清政权中的地位,提高了康熙的权威。
    (2)化解明遗民的反满情绪,对遗民做统战工作。争取了新一代知识分子对清的认同,军事征服不能决定战争的胜负,战争之后采用政治手段来解决问题。
    (3)统一台湾,开放海禁。康熙二十三年,施琅率军打败台湾水师,郑克爽请降,台湾复归大陆。开放六省海禁,开设江、浙、闽、粤四海关。康熙二十四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4)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东段边界。两次雅克萨之战打败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这是中俄两国第一个平等条约,维护了中俄边界一百多年的稳定。
    (5)统一漠北,三次亲征朔漠。康熙二十九年、三十五年、三十六年三次亲征,打败准噶尔,康熙三十年主持多伦会盟,安定了众蒙古。
    【解析】康熙帝在位61年,为康乾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贡献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巩固统一”一直是考查的重点,还有关于康熙帝的评价也是一个经常涉度的题目。
    10.【答案要点】“征丁无人,征地地荒”的情况直接威胁到清王朝的统治,迫使清初的统治者不得不采取一些恢复和发展农业的措施。
    (1)停止圈地。清初为照顾满洲贵族和八旗兵丁的利益不断圈占土地。康熙二十四年,决定停止圈占土地。
    (2)更名田。就是将明朝王室的大量田地拨给原来的佃户,任其垦种。这项活动开始于康熙七年,结束于康熙九年,对发展农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3)招民垦荒。从顺治六年开始,清政府多次颁布垦荒令,采用承认所有权和短期免税等优惠措施,鼓励百姓开荒种地,并把垦田多少作为考核官吏的一条标准。
    (4)蠲免赋税。为了避免激化矛盾,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清政府也比较注意赋税问题。顺治时,即宣布取消“三饷”,到康熙时,又不断下诏蠲免赋税。
    (5)摊丁入亩。清初沿用明代的一务鞭法。康熙末年着手改革赋税制度,规定康熙五十年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到雍正元年,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摊丁入亩。摊丁入亩又称“地丁银”,即按康熙五十年的丁银数平均摊入地税中。摊丁入亩是中国赋役制度史上的重大改革,它完成了地税与丁税的统一,具有重要的意义。
    【解析】本题是对清初的经济政策的全面的考查。通过一系列的经济恢复和改革措施,使得清的经济水平逐渐恢复、发展,为康乾盛世创造了条件。
    11【答案要点】(1)秘密立储制的背景;康熙末年,皇太子和康熙帝的权力斗争日益加剧,其他皇子和文武大巨卷入纷争,政局动荡不安,康熙帝决心不再立储。表明汉制的明诏立储与满族的历史土壤不适应。雍正是最大的受益者,又是最大的受害者。没有明诏立储使他创伤很深,他必须未雨绸缪,为了子孙他不能留下千古疑案。既不能明诏立储,历史经验已经证明了;又不能不立储,使皇帝来路不明,阴影笼罩了雍正十三年。所以需要全新的设计和具体的操作。
    (2)秘密立储的具体操作:雍正元年八月,诏众大臣,当众面谕立储之事,将立储密旨藏于乾清官最高处“正大光明”匾之后,随身携带一副本。雍正十三年,乾隆继位,这是秘密立储制的第一次实践。成丰继位,这是秘密立储制的绝响。
    (3)秘密立储制的评价:与历代王朝建储立嫡迥然有别的秘密立储制,基于满族社会特殊的历史传统、政治文化,同时又融合了汉族立太子以定国本的有益经验,是对中国古代传统皇住继承制的重大变革,也是对于满族不立储传统的修改和发展。其审慎运作有利于国家最高权力的平稳交接,而从所有皇子中遴选皇储,并通过长期的观察、精心培养教育,最后确定皇位继承人,无疑会提高优选皇储的几率。乾隆一再阐发“不可不立储,而尤不可显立储”的道理,终于确立了有清一代的不拘嫡长、秘密立储的家法。
    【解析】秘密立储制是康雍乾三帝积极吸收并利用汉族王朝的统治经验,借鉴辽、金、元等王朝的历史教训,使得中国古代专制皇权政治体制完备的一个重要的表现之一。考生应该对于古代皇住继承制度有一个总结,它的发展脉络大体是禅让制、兄终弟及、父死子继、嫡长子继承制、再到秘密立储制。
    12.【答案要点】(1)火耗就是农民用零碎银两来缴纳赋税,官府要将它们熔成50两一个的银键上缴,这个过程中有损耗,农民就要缴纳火耗银,官府征收,支配火耗。
    (2)上下默许的原因:①官员薄俸,还要应付大批开支,不合法,但是合乎人情,不受谴责,皇帝也默许;②地方经费长期紧张。
    (3)弊端:形成陋规,律无名文,法所不容,相沿而成。①败坏了吏治;②从上到下普遍亏空;③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
    (4)康雍二帝对于火耗的态度差别:康熙帝比较务实的态度,应允许陋规一定限度的存在,他一生到暮年,不希望留下加派老百姓的恶名,晚年惜名的思想特别明显;雍正继住后,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解决亏空问题,在不增加国家财政支出的情况下,把火耗,公开制度化。
    (5)具体操作:提火耗,设养廉。雍正元年,山西巡抚诺岷请明征火耗,雍正批准各省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实行。大体分为三块:弥补亏空、地方公用、官员养廉银;各省基本实行,只是情况不同,火耗率也就不同。
    (6)评价:①对于澄清吏治有帮助,但不是根本的解决办法,为乾隆前三十年的兴盛打下了基础;②在不增加国家财政支出的情况下,缓解了地方州县普遍亏空的状况;③但是用财政的手段解决财政问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解析】提解火耗、增设养廉是雍正年间一项重大的财政度官俸制度改革。乾隆初年,又有所谓提解火耗几近加赋的舆论,朝廷又有是否提解火耗的讨论,乾隆以“率由旧章”作结,就成为了有清一代的定制。考生回答时应从它的定义、原因、背号、实行、评价入手回答,力求全面。
    针对第8章节的概况,复习建议及复习重点,上文给大家做了一些分析,希望对考生能有所帮助,提高自己的复习效果,做好考前备考。
    新东方小编预祝各位考生2014考研顺利成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2-25 23:32 , Processed in 0.064390 second(s), 7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