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14|回复: 2

历史学考研:中国古代史各章节分析+练习(第2章)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10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007237
发表于 2017-8-6 14:35: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新东方小编为2014备考历史学专业的考生奉上中国古代史各章节分析+练习,针对中国古代史的各个章节,给予重要考点的解析和复习建议,最后搭配练习,帮助考生更好地掌握。下面首先看第2章节的内容。
        第二章夏商西周
        内容概述
    本章主要考查夏商西周的朝代建立以及与之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内容。其中夏商西周的朝代更替兴亡过程是基础知识;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对这个时期的制度的创建、沿革,经济的发展变化的把握;另外,这个时期的社会生活、宗教思想以及自然知识等内容,也是一个出题点;应注意的是这个时期有关的考古发掘、文化遗址的发现是近几年的一个热点。
    夏朝(公元前21~前16世纪)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启采用暴力手段,篡夺了益的王位,
    变禅让为世袭,“家天下”,国家也就真正诞生了,原始社会解体。其间有太康失国、少康中兴,夏王朝得到巩固,夏桀暴政导致灭国。
    商朝(公元前16~前11世纪)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王朝。夏主荒淫、民心丧尽之时,商汤灭夏建国,并采取措施稳定了商政权;经历了盘庚迁殷、武丁中兴,商王朝逐步巩固之后,商王朝逐渐衰落,到末代商王帝辛之时,他拒谏饰非、酒色淫乐,经过长期准备而壮大起来的周族利用这个机会一举灭掉商朝。
    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自武王至幽王历12王,11代,与夏商相比它是疆域最大的王朝。周文王积极发展周族的力量,逐渐强大起来,他死后,武王继位,利用商的内部矛盾兴兵伐商,牧野之战,商兵倒戈,最终灭掉了商,建立了西周。两年后武王去世,成王继位,周公辅政,东征平叛,采取系列措施进一步巩固新生政权,出现“成康之治”。周厉王暴虐无道,导致国人暴动,厉王出逃,“共和行政”,西周开始衰亡。经“宣王中兴”之后,周幽王时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
    从政治制度而言,西周时期分封制发达,是当时重要的制度;宗法制是当时又一重要的制度,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商同时期的政权组织与社会结构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当时宗族组织相当发达,宗族政权的特征非常明显。
    从社会经济而言,农业在商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且当时农业生产技术有了较大的进步。另外,畜牧业、渔业也有了发展;井田制是商周时期主要的土地所有制;手工业方面,商周时,青铜铸造业非常发达,是最重要、最先进的部门。商品交换成为必然,商业活动应运而生;当时的手工业商业基本由官府控制,形成所谓的“工商食官”制度,对后世影响很大。
    从社会构成而言,商周社会是由贵族、平民和奴隶三大阶级构成,西周各阶级内部有了等级划分,等级制度尤其明显。
    从思想文化而言,夏商周的“天命思想”、阴阳五行对后世影响很大;天文、历法、医学等有了发展;甲骨文和金文的发现对于认识商周时期的作用巨大;二里头文化的发现对于在考古学上探索夏文化的意义重大。
        复习建议
    复习中不能仅仅记忆历史内容,这是基础,而且要注重一定程度上对历史的理解,进行深度分析,这方面才能体现出考生的史学素养;既要从全局上把握夏、商、西周时期的历史脉络,也要对当时的事件、史实有自己的见解、看法。
    这段时期的一条主要线索是夏、商、西周的朝代更替。围绕着这个主要线索又能扩展出许多基本的知识点,如朝代更替的过程、背景或者说原因,以及变更之后的制度的沿革变化;复习这部分内容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到这种变化,不但是继承,更是发展,历史的前进性贯穿其中,因此不能把这三个朝代割裂开来复习,否则就不能真正理解历史的意义。
    复习这段历史也不能仅仅局限在这一时段,还要把它放在历史长河中来认识,因为它不但是原
    始社会的发展,其制度中有许多原始社会的痕迹,如井田制、宗法制,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时期对后世的影响可谓深远,尤其是对封建社会时期的影响可谓巨大,如国家结构的创制、运行;后世对宗法制在维护社会生活、维系国家稳定中的作用的认可和重视;经济上,重农抑商、“工商食官”政策;思想文化上,“天命思想”、阴阳五行等等。后世王朝中许多知识分子都提出过“回向三代”,有的还作出过努力,宋、清两代尤为明显,可见,这段历史时期在历史长河中有着重要地位。还有一个问题:夏、商、西周三族融合,于西周末期形成了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另外就是华夏族与四夷的关系,这都和中国大一统的形成关系密切,而大一统是古代史综合考查的重点和热点
        核心内容
    夏、商、西周三族的起源发展,夏、商、西周朝代更替的过程、背景、影响;三个朝代对于国家制度的架构,建立了一系列的制度,涵盖了政治方面的分封制、宗法制、一系列的礼制(周公制作“礼乐”),经济方面的井田制、“工商食官”;夏商西周时期的文化,尤其是甲骨文、金文;对这一个时期的文化遗址进行的考古发掘,如二里头文化。
        命题预测
    夏、商、西周时期在上古史中比较重要,是历年的常考点,但以名词解释为主,如盘庚迁殷、武丁中兴、武王伐商、周公东征、共和行政等等;也有出简答题的可能,如夏商西周的制度的创建、变化、影响、意义等,也有可能出比较大的综合题,归纳时要用到这部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内容;另外,这一时期的考古发现也要注意,有出选择题名词解释的可能。总体上,这部分内容每年考试都会涉及,所以考生在复习的时候既要抓住重点,也不能忽视了其中的细节知识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652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082
发表于 2017-8-6 15:09:09 | 显示全部楼层
    习题精选
        一、选择题
    l夏启取得了对有扈氏的胜利,意味着夏王朝稳定了政权,站稳了脚跟的战役是( ) A.鸣条之战 B.甘之战 C.牧野之战 D泓之战
    二里头文化是我国考古史上的重大发现,具有重大的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回答2~4题:
    2.二里头文化以及相关考古遗址的发现和研究,是几年来史学界关注的一个热点。二里头文化的年代断限是( )
    A晚于河南龙山文化而早于二里岗期商文化B.晚于二里岗期商文化而早于河南龙山文化C.晚于洛达庙文化而早于二里岗期商文化D.晚于洛达庙文化而早于河南龙山文化
    3.二里头文化在类型上可以分为( ) A.二里岗、二里头 B.二里岗、东下冯 C.二里头、东下冯 D.二里头、洛达庙
    4对于二里头文化的发现的意义,下列选项表述最准确的是( )A.确立了三皇五帝的信史地位和年代 B.确立了商王朝以及其之前的信史地位
C.确立夏王朝的信史地位以及使夏王朝的政治中心所在地明确起来 D.丰富了研究夏王朝的甲骨文材料
    5.商王为最高统治者,自称( ) A.余一人 B.朕 C.寡人 D孤
    6.文献记载( )曾因协助禹治水有功,被舜任命为司徒,以子为姓,反映出商部族很早就加人中原的华夏部落联盟 A.简 B.契 C.古亶父 D.汤
    7.成汤灭夏是从讨伐( )开始的,它是夏朝的盟国,在汤都毫地附近。它的首领因不祭祀,授人以口实,成汤遂灭之 A.桀 B.有扈氏 C.葛
D扶风氏
    8.武丁继位提拔( )为相,对内“修政行德”,对外四周进行了一系列战争,并取得了胜利。此时商朝达到了鼎盛 A.傅说 B.伊尹 C.比干
D.费仲
    9.武王灭商以后将商王畿分成( ),把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都分别分封于此,对武庚和商人进行监视A墉、卫、邶 B卫、邶、墉 C.卫、墉、邶
D邶、墉、卫
    西周的分封制相当发达,是西周的重要政治制度,也是西周历史的一个显著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回答10~13题;
    10.西周建立之后,派遣同姓贵族和异姓贵族及归顺的异族首领到各地区,建立国家以藩屏护卫周室,( )分封诸侯的规模最大 A.周文王 B.周武王
C.周成王 D.周宣王
    11.西周建立之后,派遣同姓贵族和异姓贵族及归顺的异族首领到各地区,建立国家以藩屏护卫周室,分别分在卫、鲁、唐、燕的贵族是( )
    A.康叔、伯禽、召公、叔虞 B.伯禽、叔虞、康叔、召公 C.召公、叔虞、康叔、伯禽 D.康叔、伯禽、叔虞、召公
    12.在武王灭商和周公东征的过程中立有大功,或与周有世代同盟关系的异姓贵族也被分封去建立诸侯国家,继续为周王室效力,下列国家:①齐②鲁③燕④宋,属于异姓诸侯国的是(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 D.①④
    13.周初分封的诸侯有一类是古代帝王的后代,下列国家:①焦②蓟③陈④祝,属于此类的是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⑦④ D.①②③
    14.关于周幽王成为亡国之主,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西周末年社会矛盾空前激化的结果 B.自然灾难的影响 C.破坏了姬姜联盟 D.任用荣夷公专利,卫巫监谤,激化矛盾
    15.宗法制是西周又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与分封制密切相关,那么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 ) A.分封制 B.嫡长子继承制 C.分级立宗制
D.大小宗子制
    16.西周的官僚制度已经相当完备,官僚机构庞杂,职官名目繁多。周王室的官僚机构分为两大系统,分别是( )
    A.事务官、史官 B.尹、臣 C.卿事寮、太史寮 D.事务官、武官
    17.西周的军事力量远比商代强大,周王室的常备军队有两支,即西周金文中经常提到的(
),作为维护“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坚强后盾,是周天子行使王权的重要工具
    A.西六师和成周八师 B.西八师和成周六师 C.成周八师和殷八师 D西六师和成周六师
    18.关于商周农业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种植粮食作物“五谷” B奴隶和庶民集体耕作C.人们已懂得使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 D.主要劳动工具为青铜器
    19.商朝号称青铜时代,下列哪一项不符合当时的历史情况?( )
    A.商朝青铜器已广泛用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 B商朝青铜业生产具有较高技术水准 C.商朝青铜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D.商朝青铜制造是手工业生产的主要部门
    20.下列符合西周时期社会经济现象的是( )
    ①大量使用青铜农具②出现刺绣品③建立了邮驿传递制度④以贝作为货币 ⑤用漆工艺装饰车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②③⑤ D.①③⑤
    21.到商朝,青铜器铸造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技术水准,成为当时手工业中最为重要的行业,下列哪一项不是商代的青铜器?( )
    A.司母戊大方鼎 B.四羊方尊 C.兽面纹方鼎 D.大盂鼎
    22.周人重视婚姻,对婚礼尤为讲究。周代的婚礼有六项程序,即:①纳征②问名③纳采④请期⑤亲迎⑥纳吉,下列哪一选项顺序排列准确?( )
    A.①③⑤②④⑥ B.②④⑥①③⑤ C.③②⑥①④⑤ D.③①④⑤②⑥
    23.基于人事决定天命的认识,周初统治者提出的治国思想是( )
    A.博爱、笃学、慎思 B.爱民、大公、无私 C.明德、慎罚、保民 D.大同、小康、足民
    24.(
)概括了治理天下的九类大法:“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农用八政,次四曰协用五纪,次五曰建用皇极,次六曰义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征,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极。”
    A.《周易》 B.《易经》 C.《议礼》 D.《洪范》
    25.我国传世的第一部历法相传是( ) A.《殷历》 B.《夏小正》 C.《周历》 D.《太阳历》
    甲骨文的发现是19世纪20世纪之交中国考古学最重要的发现之一,为重新认识三代的历史
    与文化奠定了基础,开辟了坦途,可称之为中国文化史的里程碑。根据所学知识回答26~30题:
    26.甲骨文的发现带有一些偶然性,( )最先发现了甲骨文,这也成为了甲骨学史的开端
    A.王国维 B.刘鹗 C.王懿荣 D.罗振玉
    27.( )选拓龟板,印成( ),这成为甲骨文的第一部著录之作,此后,甲骨学逐渐成为了新兴起的国际性显学
    A.刘鹗《铁云藏龟》 B.张光直《商代文明》 C.王宇信《甲骨学通论》 D.郭沫若《甲骨文合集》
    28.下列有关“甲骨文”的表述,不确切的是( )
    A.在“殷墟”发现的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B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而来的 C.研究甲骨文便于了解商朝社会情况
D.甲骨文的发现使商朝历史有了确切纪年
    29.金文是指( )
    A.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B铸刻在金属器上的文字 C.铸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D.铸刻在黄金上的文字
    30.在甲骨文的研究流域,对甲骨文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被后人称为“甲骨四堂”的四位学者是( )
    A.王懿荣、刘鹗、董作宾、郭沫若 B.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 C.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王懿荣 D.刘鹗、罗振玉、郭沫若、王国维
    31.关于井田,最具权威性的最早的追述者是( ) A.孔子 B.孟子 C.苟子 D.曾子
    32.在商周时期,特别是西周时期,国野制是当时非常重要的制度,对此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国野之分在商朝可能只有粗略的萌芽,形成较为普遍的制度是在周初分封以后 B.国人是以周部族为主体的统治部落成员,属于周代社会的统治阶层
    C.野人是被统治阶层的主体,亦称庶人,主要是被征服地区的传统居民 D国、野区分在战国时期开始出现破坏的迹象,逐渐演变为新兴专制政权下的编户齐民
    33.传说中商的祖先是( ) A.契 B禹 C.季历 D古公亶父
    34.明确提出“地图”的概念是在( ) A.夏 B.商 C.周 D.春秋
        二、名词解释
    1.二里头文化 2少康中兴 3.鸣条之战 4.盘庚迁殷 5.武丁中兴 6.古公亶父 7.牧野之战 8.工商食官 9.共和行政 10.金文 11.殷墟
12.三星堆文化 13.《诗经》 14《仪礼》
        三、史料分析题
    1.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或坐而论道,或作而行之,或审曲而执,以饬五材,以辨民器,或通四方之珍异以资之,或饬力以长地财,或治丝麻以成之。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审曲面执,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作车以行陆,作舟以行水,此皆圣人之所作也。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则不时,不得地气也。……”——《周礼·冬官考工记第六》
    材料二 “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皂隶食职,官宰食加。”——《国语·晋语四》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经济现象?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样的经济现象?
    (3)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了当时手工业和商业什么样的趋势?
    2.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
    “夫滕,壤地褊小,将为君子焉,将为野人焉。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卿以下必有圭田,圭田五十亩;余夫二十五亩。死徒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此其大略也;若夫润泽之,则在君与子矣。”——《孟子·滕文公上》
    请回答: (1)材料中反映了什么样的经济制度? (2)简要评价一下这个制度。
        四、简答题
    1.论西周典制。 2.简述华夏族的形成。 3.简论周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800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366
发表于 2017-8-6 16: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B【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于基本历史史实的掌握。有扈氏起兵反抗夏,与启的军队大战于甘,《尚书·甘誓》是中国最早的一篇可靠文献,记栽甘之战开始前夏启的誓师词。选项A,鸣条之战是商灭夏的战役;选项C,牧野之战是周灭商的战役;选项D,是公元前638年宋伐郑,楚救郑攻宋,发生泓之战。
    2.A【解析】本题旨在考查二里头文化的时代断限。一方面,考查考生对于基本史实的掌握,另一方面,还是考查考生的历史时间概念。
    3.C【解析】本题考查对于二里头文化的类型的划分。二里头文化分为两个类型,一个是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类型”,一个是以东下冯遗址为代表的“东下冯类型”。
    4.C【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对二里头文化发现意义的准确表述。二里头文化以及相关考古遗址的发现和研究,不仅使夏王朝的政治中心所在地明确起来,还确定了它的起始和终止年代。至此,可以说,夏王朝的信史地位不可动摇。
    5.A【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商周时期政治制度的基拳内容。
    6.B【解析】本题旨在对于商的起源的考查,也是基础知识。有娥氏之女简狄吞玄鸟而生契,契曾协助禹治水,符合题意,故选。汤建立商王朝,并未协助大禹治水,古公童父是周族先祖。
    7.D【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的基本史实掌握能力。商汤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是树立了讨有罪、为民除害的形象,汤伐葛是为“匹夫匹妇复仇”,首先伐葛。
    8.A
9.D【解析】三监在西周历史上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知识点,与其后的三监之乱、周公东征联系密切。对于三人封地的考查,也是对于基本史实掌握能力的考查。
    10.
C【解析】周代的分封诸侯始于武王,在周公东征之后开始大规模地分封诸侯,分封的地区遍及周朝的全部疆土。这种趋势一直延续到西周末年。周公旦东征正是成王刚继住之时,符合题意,敌选。
    11.D【解析】武王幼弟康叔封于卫,都朝歌;周公之子伯禽封于鲁,都奄;成王之弟叔虞封于唐,都翼;同姓责旋召公封于燕,都蓟。
    12.D【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基本的历史概括能力。世代与姬姓周族通婚的姜姓部族首领吕尚被封于齐,都营丘;商贵族微子启封于宋,以承商祀,都商丘。鲁国是周公之子伯禽封于此,都奄,这是同姓贵族;召公封于燕,都蓟,也是同姓贵族。
    13.A【解析】本题是对周初诸侯国分封形式的考查。武王为了追思先圣王,乃封神农氏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这类封国一般都比较小,有的只是象征性的,在西周政治生活中作用不大。
    14.D【解析】本题是对西周灭亡原因的考查。选项D是周厉王而不是用幽王统治时期的事件,故选。
    15.B【解析】本题旨在对先秦时期各项基本制度的考查,理解这几项制度的内涵即可得出答案。
    16.C【解析】本题是对西周官制的考查。它的两大系统分别是卿事寮和太史寮,卿事寮即是卿士寮,主管三事和四方,太史寮掌管册命、制禄、图籍、祭祀、占卜、礼制、时令、天文、历法等。故正确选项是C。
    17.A【解析】本题是对西周军制的考查。两支常备军分别是“成周八师”和“西六师”,西六师驻扎在都城镐京宿卫宗周,成周八师也称“殷八师”,驻扎在成周洛邑,以震慑被强行迁移到洛邑的殷移民。
    18.D【解析】本题是对商周农业的考查。商代的农业生产工具石器最多,骨器和蚌器比较常见,木器偶有发现,而青铜农器已开始使用,故选项D不正确,青铜农器并不是主要的生产工具。
    19.A【解析】本题是对商代农业生产工具的考查。商代的农业生产工具石器最多,骨器和蚌器比较常见,木器偶有发现,而青铜农器已开始使用。题干中的“商代号称青铜时代”起到了干扰考生的作用,做题时一定要注意分析题干,排除干扰。
    20 A
21.D【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商代的青铜器制造。1939年在殷墟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是中国古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就目前所知在古代世界上也是仅有的;善面纹方鼎出土于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墓;四羊方尊是我国现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大孟鼎是西周康王时期的著名青铜器,为西周青铜器中所少有。
    22.C【解析】周代的婚礼有六项程序:纳采、问名、纳吉、蚋征、请期、亲迎,称为“六礼”,包括从议婚到完婚的完整程序,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在以后的2000多年里婚礼仪式基本上都是按照“六礼”的程序框架进行的,只是繁简程度不尽相同而已。
    23.C【解析】本题考查周初的天命转移思想对于周初统治者的影响。周初统治者把现实的人间政治当做天命转移的根据,强调的还是人事。基于人事决定天命的认识,周初统治者提出了“明德”、“慎罚”、“保民”的治国思想。
    24.D【解析】《洪范》是《尚书》中的一篇。据说是殷遗臣箕子向周武王陈述的。《洪范》的内容概括为“洪范九畴”,就是治理天下的尢类大法。
    25.B【解析】本题考查商周时期的天文历法。我国传世的第一部历法是出于夏代的《夏小正》,它记录了每个月的气候、物候,以及人们在该月中所应从事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因此,它可以说是一部自然历的历法。
    26.C
27.A【解析】刘鹗字铁云,王懿荣的好友,参与了甲骨文的判识工作。1903年,刘鹗选拓1058片龟板,印成《铁云藏龟》一书,这是甲骨文的第一部著录之作,此后甲骨学逐渐成为了新兴起的国际性显学。
    28.D【解析】本题是对甲骨文的表述的考查。选项D甲骨文的发现使商朝历史有了确切纪年表述不正确。我国历史上有了确切纪年的开始,公认的是公元前841年“共和行政“。
    29.A【解析】本题是对全文的考查。全文是铸造或刻凿在青铜器上的铭文,人们往往以青铜礼器中的钟鼎来概括整个青铜器,所以它也被称为“钟鼎文”。
    30.B【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于甲骨文领域的著名学者的了解,这也是把握学术动态的基本能力。甲骨四堂是指对甲骨学作出重大贡献的四位中国学者,因为他们的名号中都包含了堂字。他们是: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晚号观堂,董作宾,字彦堂,郭沫若,号鼎堂。人称“甲骨四堂”,罗董郭王。
    31.B【解析】对于井田制的了解天多来自于《孟子·滕文公上》的记载或延伸。
    32.D【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于商用时期国野制的掌握。选项A、B、C均表述正确国、野之分在春秋时开始出现破坏的迹象,选项D表述不正确,故选之。
    33.A【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先秦时期各朝代有关其始祖起源。
    34.C【解析】周代不仅提出了明确的“地理”的概念,而且已经开始使用地图。
        二、名词解释
    1.二里头文化:二里头文化是以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命名的考古学文化。二里头文化的年代,大体介于河南龙山文化与郑州二里岗早商文化之间。主要分布于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由于两地遗存的文化面貌有一些差异,前者是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类型”,后者被称为“东下冯类型”。狭义的二里头文化应专指二里头第一、二期遗存。部分学者则认为郑州商城是亳都,二里头遗址应是夏都,所以它的四期遗存均为夏代遗物。二里头文化以及其它相关考古遗址的发现和研究,不仅使夏王朝的政治中心所在地明确起来,还确立了它的起始和终止年代。至此可以说,夏王朝的信史地位不可动摇。
    2.少康中兴:少康是夏王朝中有作为的一位君王,他是夏朝第六世君王,为夏后相之子,相妻有仍氏之士后缗所生。由于其生活的时代正当寒浞攻杀夏后相,夏朝乱政之时,所以少康生长于有仍氏。长大之后当了有仍氏的牧正,管理畜牧。后为寒浞及其子浇所迫,又逃到有虞氏,当了庖正。在有虞氏和夏族旧部靡的帮助下,少康终于攻灭了寒浞和其子浇,恢复了夏朝的统治。经过这一场动荡之后,夏王朝的统治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并有蒸蒸日上的气象。这一段历史被称作“少康中兴”。
    3.鸣条之战:商汤灭夏之战役。夏朝末年,夏王桀生性暴虐,嗜酒好声色,即住后“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栈有施氏,得美女妹喜,甚得宠。聚敛百姓贵财,建倾宫,修瑶台。民不堪其苦。拒谏而诛杀大臣,任意伐灭诸侯,诸侯多叛夏。商汤在伊尹的协助下,先后诛灭韦、顾、昆吾三个忠于桀的诸侯后,遵出兵伐夏桀。夏商两军在鸣条会战前商汤举行誓师,誓词即《尚书》中的《汤誓》。交战后夏军即溃,桀致进,至南巢被擒流放而死。夏王朝遂被灭亡。
    【解析】鸣奈之战作为一个出题点因为它的战争性质;商汤灭夏之战役。每一次朝代更替的战争都是比较重要的知识点,考生如果有时间应该将每次朝代更替战争总结一下,即便于记忆答题,同时也有利于锻炼自己的历史综合能力。
    4.盘庚迁殷:商王朝一个比较重大的事件,它是前后商的分水岭。长期以来,商人一直是居无定所,频繁迁都。从汤到盘庚,商人五次迁都,盘庚之时,商人已定都于奄,盘庚乃迁都于殷,迁殷后直至商灭亡不再迁都。以后的200余年,商朝的发展比较稳定,所以商朝又称作殷商,或者殷朝。至于盘庚迁殷的原因可以说是众说纷纭,大致有:去奢行简、躲避水患、定居农耕、肥力衰减、阶级斗争、王位争夺等原因。“盘庚迁殷”是商朝历史的重大转折点,不但结束了“不常厥居”的动荡岁月,而且复兴了“殷商”。
    【解析】回答“盘庚迁殷”不能仅仅从他迁都的过程,更应该看到迁都的原因,以及所带来的影响,也就是要看到盘庚迁殷及其在商代发展史上的时代坐标。这才是考查这个知识点的本意,需要注意的是对于盘庚迁都的原因没有定论,考生不应仅集中在某一个原因上,最好能够注意关于这方面的研究。
    5.武丁中兴:武丁是第二十三位商王,在位59年,死后被尊为高宗。即位前,曾生活在民间,比较了解社会下层的情况。即往后注意节俭,不敢荒废政事。任用了一批贤人,提拔傅说为相,对内修政行德,对外对四周进行了一系列的战争,并取得了胜利。武丁时期的商朝,地理版图和政治影响空前强大。此时的商朝达到了鼎盛,史称“武丁中兴”。之后,商王朝逐渐衰落下来。
    【解析】每一个朝代鼎盛时期都是历史的研究重点,当然出题的频率也就很高了。武丁求贤与征伐所导致的强盛局面也就是商王朝时期非常重要的阶段。
    6.古公亶父:周族的杰出人物,受到国人的爱戴,后世尊之为“太王”。由于受到戎族的逼迫,在他的带领下翻过梁山,渡过漆水,来到岐山之下。周人在这里定居下来,开垦农田,建立家室,修筑城郭,完全摆脱了戎狄习俗的影响,经济生活进步很快。同时还设立五官有司,治理人民,周族开始向建立国家过渡。
    【解析】古公蛊父是周族的关键人物,为以后灭商建立西周奠定了基础。这个知识点在前几年的考研题中曾作为名词解释出现。
    7.牧野之战:周灭商之战役。周文王死后,武王做灭商准备,曾率师东观兵于孟津,诸侯不约而至孟津相会助周王者八百。武王以时机尚未成熟,率师还周。两年后,纣王残暴更甚,内部矛盾更加剧烈。武王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渡孟津伐纣,诸侯会集,庸、蜀、羌、微、卢、彭、濮等方国亦出兵助周。凌年初,到达商郊牧野。商纣发大兵拒武王,但商士卒皆无战心,大军阵前倒戈。商军溃败,纣见大势已去,登上鹿台,自焚而死。武王率兵入商都,商朝灭亡。
    【解析】牧野之战同鸣条之战一样,它们的重要性或者说它们之所以在历史上那么重要,都是因为它们的战争性质:朝代更替的关键战役。
    8.工商食官:西周官营手工业制度。指当时的手工业者和商贾都是官府管的奴仆,他们必须按照官府的规定和要求从事生产和贸易。在这种制度下,周王室和诸侯都有官府管理的各种手工业作坊,属司空管辖。这些手工业作坊的各类生产者称为百工,他们既是具有一定技艺水平的工匠,又是从事手工业生产的管理者。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商周时期特殊背景下的工商业发展的形态。
    9.共和行政:“共和行政”是西周吏上一个奇特而又重要的时期。至厉王时,他任用荣夷公专利,卫巫“监谤”,至公元前841年,国人发动暴动,反对周厉王。厉王逃到彘,朝政由召公和周公等代行王政(《古本竹书纪年》说由共伯和一人主政),史称“共和行政”。这一年,是中国历史上确切纪年的开始。这种由大夫代行王政的共和局面,前后持续了14年之久,厉王死于彘,宣王继位,“共和行政”的时期结束。
    【解析】对于共和行政主要应注意到它是中国历史确切纪年的开始,《史记》从这一年有了确切纪年,这是本题的得分点。还要注意到史学界对于到底是谁代行王政的争论,这也正是显示考生知识面的机会。
    10.金文:金文即铸造在或刻凿在青铜器上的铭文,人们往往以青铜礼器中的钟鼎来概括整个青铜器,所以它也被称为“钟鼎文”。青铜器有铭文始于商代中期,商代青铜器铭文一般文字较少,铭文多为铸成,自春秋时期起有刻成的,字体亦随时代变迁而有变化。对于认识商周,特别是西周的历史与文字,全文是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解析】在殷墟晚期,金文有了初步发展,到了西周时期,全文进入了鼎盛期。金文和甲骨文相比较,从文字结构上来看,金文较甲骨文进步,大量使用彤声字,表明金文的造字结构迈上了新的台阶。另外,金文的词也较甲骨文丰富。考生在复习时应该将两者比较记忆,效果会更好。
    11.殷墟:殷墟是我国奴隶社会商朝后期的都城遗址,住于河南省安阳市区西北小屯村一带,距今已有三千三百多年历史。因其出土大量的甲骨文和青铜器而驰名中外。自盘庚迁都于此至帝辛亡国,商以此为都。1928年l0月,董作宾主持了试掘,同年12月,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成立考古组,负责殷墟的发掘工作,先后主持工作的有董作宾、李济、梁思永、郭宝钧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迅速恢复殷墟的发掘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殷墟发掘,是中国考古事业中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考古发掘。该处丰富的出土文物为商史研究中的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实证资料,引起国内外的重视。1961年经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解析】殷墟是考生比较熟悉的题目,所以不太重视,但是在回答部分要点之后就发现没有什么可以说的了,这就要求考生在复习时力求全面,不可眼高手低。
    12.三星堆文化:三星堆文化是四川境内迄今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古文化、古城、古国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城西南兴镇。其年代上限距今5000年,下限约2800年,延续时间达2000年之久。遗址最早在1929年就曾发现大批精美玉石器,在1986年发掘的两座大型祭祀坑,出土了1000多件美妙绝伦的珍贵文物,引起了世界轰动,是我国“七五”期间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三星堆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三星堆文化共分四个大的文化期,说明了古蜀文化在距今3000多年至41300多年前曾是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
    13.《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最初称《诗》,被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也称《诗三百》。
    14.《仪礼》:《仪礼》是先秦典籍,共17篇,叙17种典礼。托名周公所作,一般以为它成书于春秋后期,可能经过孔子的改订,主要反映了周的社会风俗、国家关系、军队征伐、典章制度等等内容,而这些制度大体土都由西周延续到春秋,可以作为了解西周礼制的依据。
        三、史料分析题
    l.【答案要点】 (1)
通过材料一我们可以看到商周时期,特别是西周时期的官府手工业非常的完善和发达,材料中的“百工”就是泛指许多从工之族,包括在朝为官的,公官及其下属的工奴。从商代开始,这些从工之族具有专业化的特点,专门从事某项手工业的生产。到了西周时,在管理方面,除沿用商代的“百工”制度外,新设有“司工”一职,管理制度比商代更严密。在官府手工业内部,分工也更加发达。
    (2)“公食贡”,剥削的实现需要对被剥削者的直接人身控制,“大夫食邑”直接就控制着一定数量的人;“士食田”对“田”的控制本身就意昧着以某种方式对一定数量人身的控制,则这三种方式的剥削在本质上完全一样,只是形式和程度有差别而已。依照孟子的定义,“公田”是专门用以实现剩余劳动的土地。士还通过“食田”则可以实现对一个邑剥削的分割,即几个士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对一个邑的联合剥削。
    (3)通过材料一和材料二,我们可以看出,商周时期,手工业和商业基本上由官府控制,工商业者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在官府作坊和指定的范围内进行,其产品和经营主要是为贵族统治者服务的,这就是所谓的“工商食官”制度。商周时期之所以实行“工商食官”制度,是由当时的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春秋战国之后,随着社会结构的巨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食官”制度逐渐解体,个体手工业和私营商业应运而生,工商业呈现出多元化的新格局。但是“工商食官”对于后世的影响可谓巨大,尤其是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使商品经济发展缓慢,不利于社会进步,极大地限制了民间个体工商业的自由发展。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于商周时期的经济生活的掌握。考生必须首先具备基本的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来从材料中提取关键的解题信息。
    2【答案要点】(1)由“方里而井,井丸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可知材料中反映的是商周时期的井田制度。
    (2)井田制是中国上古时期的一种土地制度。井田制最初来源于氏族社会末期到国家产生之初的农村公社的土地制度。井田制度下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公田是由氏族社会公有土地演变来的,保留着公有的名义,实质变成贵族剥削农业劳动者的一种方式。公田由村社成员共同耕种,公田上的收获全部交给国家。私田是村社成员的分份的,并跟着份地的变动而迁居,即所谓的“三年一换土易居”。说明劳动者对私田只有占有权、使用权,私田和公田一样为国家所有。劳动者占有、使用公田是以在公田上无偿劳动为条件的。
    概括地说,井田制的实质就是农村公社土地所有制。由于生产力低下,成员需要共耕公田,耕种私田时也要经常协作,产品也要互相调剂,这也就是井田制产生的历史背景。
    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个体家庭独立,社会分化进一步加强,井田制的消亡也就成为历史的必然。奏汉以下,许多政治家为了解决贫富悬殊带来的社会矛盾,往往乞灵于“复井田”,不少王朝的土地制度也的确受到了井田制的若干影响。然而,真正的井田制最终仍只是无法实现的空中楼阁。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商周时期的土地制度,也就是井田制。考生需要从材料“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得出这是井田制的特征,也是解题的前提,不然只有文不达意。
        四、筒答题
    1.【答案要点】西周的国家典制较之夏、商更加成熟,同时又具有了与后世明显不同的特点。它的典制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来论述。
    (1)西周的分封制相当发达,是西周的重要政治制度,也是西周历史上的一个显著的特点。西周的分封制被称为“封建”,即分邦建国的意思。周灭商以后,为了有效地统治被征服的地区,大规模的分封诸侯,派遣王室子弟或其他贵族到各地去建立诸侯国,代表周天子对地方行使统治权,以此来拱卫王室。诸侯要对天子承担镇守疆土缴纳贡物、发兵从征等义务,在自己的国内可以将土地分封给子弟亲属,后者称为卿大夫。分封在商时就已经出现,而周朝的分封更为彻底,它主要是由统治部族对被征服地区主动进行的武装拓展,大大加强了王室对全国疆域的控制,巩固了周天子的天下共主的地位。另外,从加强中央控制能力和促进地方之间的联系两方面来看,西用分封制在历史上有着积极的意义。
    (2)西周的井田制是中国上古时期的一种土地制度。井田制最初来源于氏族社会末期到国家产生之初的农村会社的土地制度。井田制度下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劳动者对私田只有占有权、使用权,私田和公田一样为国家所有。劳动者占有使用公田是以在公田上无偿劳动为条件的。
    概括地说,井田制的实质就是农村公社土地所有制。由于生产力低下成员需要共耕公田,耕种私田时也要经常协作,产品也要互相调剂,这也就是井田制产生的历史背景。
    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个体家庭独立,社会分化进一步加强,井田制的消亡也就成为历史地必然。秦汉以下,许多政治家为了解决贫富悬珠带来的社会矛盾,往往乞灵于“复井田”,不少王朝的土地制度也的确受到了井田制的若干影响。然而,真正的井田制最终仍只是无法实现的空中楼阁。
    (3)宗法制是古代贵族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统辖管理的制度。从而也成为统治者维护社会和统治秩序的一种重要手段。它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在商朝后期就已经存在,到西周变得更为典型和系统。宗法关系的基本内容,实质上是大宗或小宗依据自己的特殊身份,对不同范围内、包括直系与旁系亲属族人的统辖管理。
    从宏观上看,宗法制可以视为氏族制度在进入国家阶段以后的残余,经过加工改造之后,成为维系国家统治的重要工具。到春秋时期,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复杂化,严格意义上的宗法制逐渐难以维持,至战国最终瓦解。尽管宗法制度已经崩溃,但宗法观念对后世的思想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4)礼乐文化也是西周典制的重要内容。在西周,礼的范围包含很广,由社会风俗习惯直到国家关系、军队征伐典章制度等方面,其主要内容主要见于先秦典籍《仪礼》之中。礼的实施与乐密不可分,各种礼都有为之服务的乐。
    春秋中期以下,随着社会等级的变动,周代的礼乐文化秩序逐渐瓦解。但是经过儒家孔子的加工、标榜,很多具体内容在后世仍然具有重要的影响,都曲折的干预了后世的生活。
    总之,西周的许多制度是在继承夏、商制度因素的基础上,于西周初年基本形成或更加完备。它们到春秋时逐渐瓦解,至战国以后作为制度整体已经消亡。但是,这些典制的一些具体内容仍然长期在意识形态领域发生作用。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西周的典章制度。这是本章内容的核心部分,基本上每年考研都会涉及,尤其是在研究生出题形式改革之后。西周的制度还有其他内容,考生也应该注意到,比如国野制等。另外,答题时一定要注意到制度本身的前后相继和变化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2.【答案要点】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而且早在几千年前这种趋势已经非常明显了。
    (1)早在传说时代,在距今四五千年以前,各民族的祖先就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当时,在中原黄河流域,主要有夏族;在东部的淮河流域和泰山之间,有东夷;在南方的黄河流域,有三苗;在西北地区的黄河和湟水之间,有羌族;在北方的蒙古高原,有荤鬻。夏族与周围各族都有交往联系。
    (2)夏、商、周三族都是很古老的民族。夏、商先祖可以追溯到史前,周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夏代。夏、商、用三族先后兴起,相继建立了夏朝、商朝、周朝。三代中每个朝代统治时期,未取得共主地位的部族在生存发展,已失掉共主地位的部族也没有被消灭。后一个朝代比前一个朝代疆域更大,将前一个朝代的疆土、人民包括进去。三代1000多年的历史上,夏、商、周三族之间的关系,有联合和归附,又有冲突和归附。西周建国后,夏、商二族都成为周朝的诸侯。联合和归附促进了融合,冲突和征服最后也导致了融合。商灭夏后,夏、商二族发生了融合;周灭商后,夏、商、周三族进一步融舍。融合的结果,于西周末期夏、商、周三代华夏族形成过程中,华夏族和四夷都是混合发展的产物。在混合发展的过程中,华夏与四夷发生过一系列冲突,但更多的是共处交往和互相吸取,剧烈冲突以至征服统治对民族融合起了催化作用。
    (3)到了秦汉时期,华夏族吸收了更多其他民族的成分,形成了汉族。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华夏族的形成过程。民族融合一直是出题的重点,而此题的考查就已经涵盖了中国上古史的民族融合问题,如果再联系后来的民族融合,就是一个比较大的综合题,考生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3.【答案要点】周公姓姬,名旦,西周政治家。周武王之弟,亦称叔旦。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因采邑在周,称为周公。周武王灭商后数年即卒,太子继位,是为成王。此时周朝新建,统治尚未完全稳定,成王年幼不能主持大局,敌由周公辅政。管叔、蔡叔对此不满,联合武庚谋叛周室。周公“内弭父兄,外抚诸侯”,稳定内部后,率军东征,经过三年苦战,平定叛乱。此次东征打败了商的残余势力,史家或将其形容为第二次灭商,其作战之艰苦大大超出武王第一次灭商,周对东方的统治也由此真正奠定。在周公的主持下,周王朝又采取了一系列旨在巩固胜利成果的重要措施。
    (1)周公主持建东都于洛邑,定名成周,将参与叛乱的商朝遗民迁徙到成周附近,加以严密监视逐渐消化了这支反抗势力。此后西周两都并存,成周成为周朝在关东的统治中心,既能控驭东方诸侯,又充当宗周门户,拱卫王室。
    (2)大规模的分封是在周公东征以后进行的,即分封土地,建立国家之意。位在周公摄政期间就分封了71国,大部分是同姓子弟。大大加强了王室对全国疆域的控制,巩固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
    (3)从政治、文化等方面制定一系列的典制,其核心内容是一套严格贯彻宗法等级制、分别亲疏贵贱上下的礼仪体系,又配有相应的乐舞,周公就是在这一发展、完善过程中的关键人物,对后世产生了久远的影响。
    周公摄政7年,然后归政于成王。周公虽不在周朝历代国君之列,但他巩固周室统一、奠定周朝制度的业绩,使其在周朝历史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超越了所有的周朝国王。他也成为后世儒家着力渲染、崇拜的“圣人”之一。
    【解析】本题是对重要人物的考查。分析、比较、评价比较重要的历史人物是大纲要求的考查目标之一,所以考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周公是商周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之一。
    针对第2章节的概况,复习建议及复习重点,上文给大家做了一些分析,希望对考生能有所帮助,提高自己的复习效果,做好考前备考。
    新东方小编预祝各位考生2014考研顺利成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2-26 03:38 , Processed in 0.076336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