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考研网

考研政治经济学历年真题

[复制链接]

0

主题

7604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5982
发表于 2017-8-6 19:38:51 | 显示全部楼层
    2003年单项选择第10题
    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是(A)
    A 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B 我国进入世界十大贸易国行列
    C 引进外资规模居发展中国家首位
    D 形成沿海、沿江的新格局
    历届考研题(哲学部分)
    2002年理科:
    一、单项选择:
    1. 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是 (A)
    A. 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B. 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统一体
    C. 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的统一体
    D. 人类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人类社会关系的总和
    2. 马克思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表明人的才能 (B)
    A. 与人的先天生理素质没有关联
    B. 主要来源于后天的实践
    C. 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的程度
    D. 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
    3. 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C)
    A. 劳动者
    B. 劳动对象
    C. 科学技术
    D. 管理方式
    二、多项选择:
    16. 孙中山先生指出,人的认识过程是“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这一思想表明了 (ACD)
    A. 知行不可分割
    B. 知行合一
    C. 知行相互促进
    D. 行先知后
    E. 行难知易
    17. 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来看,“画饼不能充饥”,这是因为 (DE)
    A. 精神与物质不具有同一性 B. 精神对物质具有相对独立性
    C. 精神不能转化为物质 D. 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同于事物自身
    E. 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
    18.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 (ABCDE)
    A. 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
    B. 是一个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
    C. 是社会发展的目的
    D. 既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又是社会发展的原因
    E. 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
    三、辨析题:
    31. 对于右图,甲说,这是一只鸟;乙说,这是一只兔。 这表明,人的认识结果是由认识主体决定的。
    答案要点: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2)上述认识差异表明,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是主体获取、加工、处理客体信息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主体自身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知识背景等因素影响着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和重构,从而造成不同的认识结果。
    (3)但是,不同主体认识结果的差异有其客观的根源,归根到底依然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因此,人的认识结果受主体的影响,但不是由主体决定的。
    五、材料分析题:
    36. 以下是关于我国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材料:
    材料1
    中国可利用的水资源仅占世界的7%,全国年人均淡水量24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而且长江以南的水资源占全国的80%,长江以北占20%,其人均占有量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0。1999年全国年污水排放总量为606亿立方米,其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库。缺水的北方农业,采用传统的漫灌方法,浪费十分严重。1998年中国长江等流域发生特大洪灾,表面上是水多了,实质上是森林过度采伐,生态环境严重恶化,蓄水保水作用减弱所致。
    摘自 《光明日报》2001年5月21日
    材料2
    当人类改造自然能力显著提高,有能力迅速将自然环境和物质转化为经济效益之后,就往往偏爱于眼前利益,忽略了所取得效益的由来和根本,演变为国家、地区、部门、集团对资源的竞相占有,甚至导致总体失控,进而遭到自然界的报复。滥垦滥伐导致水土流失;围垦河湖滩地导致洪水泛滥;不注意珍惜和合理配置、节约、保护水资源导致干旱缺水;超采地下水导致地面下沉等,都是明显的例证。
    摘自 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在全国水利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3
    20世纪90年代以来,水资源危机日益突出,把海水转化为淡水的海水淡化工程日益获得广泛应用。反渗透技术已相当成熟,并有约20年的经验积累,已成为海水制取饮用水最廉价的方法。目前世界淡化水日产量已达到2700万立方米,并以10%——30%的年增长率攀升。实施此项工程的不仅有中东国家,还有美国、俄罗斯、日本、意大利等许多发达国家的部分地区。其中美国有一家反渗透淡化厂规模就达到日产38万吨。大型海水淡化吨成本一般在1美元左右或以下,在许多国家其价格与自来水价格相差无几或接近持平。
    相比之下,我国海水淡化事业进展缓慢,在整个40年的发展过程中,每跨一步都要经历10年之久。1958年起步,1965年开始研究反渗透技术,1986年建设日产3000吨的海水淡化装置,1997年建成舟山日产5000吨海水反渗透淡化装置,与国际水平相差甚远。造成我国海水淡化进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是思想不够解放,担心海水淡化技术不可靠,成本过高等等。
    摘自 《中国化工报》2001年3月10日
    材料4
    甘肃省张掖自古并不缺水,历史上黑河充沛的水量,曾经浇筑了河西走廊的辉煌,而张掖就位于河西走廊的腹地,人称“金张掖”。但是随着人口和耕地的增长,近几十年来,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了。为了缓解水事矛盾,100多万张掖农民在调整农业结构的时候,把水的压力变为动力,以节水为出发点,选择节水而高效的种植业品种,不仅提高了农民收入,实现节水与增收双赢,而且转变了农业生产方式,使农业发展水平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并最终走向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摘自《人民日报》2001年5月22日
    请回答:
    ①结合材料1、2,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原理,分析我国水资源问题的产生原因。(4分)
    ②根据材料3,分析人们在解决水资源的过程中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矛盾的转化原理(3分)
    ③结合材料4,分析人类在应对水资源挑战的实践活动中主观目的和客观规律之间的关系。(3分)
    答案要点:
    (1)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的。因此,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应当协调发展,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我国所面临的水资源问题,直接原因是人们没有正确协调好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在利用自然资源时没有同时关爱自然界;而深层原因则是人们没有正确处理好人与人的利益关系,导致各个利益群体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
    (2)解决水资源问题,就是促成矛盾的转化,使之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在材料3中,就是努力将不能直接利用的海水转化为可以直接利用的淡水。而矛盾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人们必须充分发挥能动作用,积极创造实现转化的条件,既要创造技术条件,又要创造社会条件,如降低成本、改变观念等等。
    (3)人类实践活动是有目的的,目的的实现受到客观条件及其规律的制约。面对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挑战,人类必须从实际出发,遵循和利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转变实践活动方式,以最少的水资源耗费达到最佳的社会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619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5996
发表于 2017-8-6 20:39:04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科:
    一、单项选择:
    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数百万种。这一情况说明 (B)
    A. 物质世界是人类创造的
    B. 人类通过实践将“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
    C. 物质世界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D. 人造物质可以脱离天然物质而存在
    2. 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C)
    A. 劳动者
    B. 劳动对象
    C. 科学技术
    D. 管理方式
    3. 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 (D)
    A. 前者是个人的理想,后者是社会的目标
    B. 前者体现了个人价值,后者体现了人的社会价值
    C. 两者是彼此独立的历史发展过程
    D. 两者互为前提和基础
    二、多项选择:
    16. 意识和物质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其对立便是相对的。这是因为 (ABE)
    A. 意识根源于物质
    B.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 意识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D. 意识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E. 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
    17. 从社会发展的主体选择性的角度看,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其原因在于 (ACD)
    A. 社会主义符合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
    B. 在历史进程中没有多种道路可供人们选择
    C. 中国人民在国际交往中受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启示
    D. 中国共产党对历史必然性及本国国情的正确把握
    E. 人们可以自由选择社会制度并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
    三、辨析题:
    31. 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答案要点: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感性是理性的基础,理性是感性的指导。感性只解决现象问题,理性才解决本质问题。
    (2)古希腊哲学家的上述命题强调了理性的重要作用,指出离开理性的感性是盲目的,甚至会歪曲事物的真相,这是有合理之处的。但是,也不能因此而完全否定感性的重要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604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5982
发表于 2017-8-6 22:14:23 | 显示全部楼层
    2003年
    一、单项选择:
    1.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后,开始出现了 (D)
    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2. 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 (C)
    A.自然界自身的运动
    B.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
    C.人的实践活动
    D.工具的制造与使用
    3.人的视觉感官有感觉外界物体的光和颜色的功能。可见光的波长范围一般是380nm(纳米)-780nm,成为可见光谱。在可见光谱范围内,不同波长的辐射是人感觉到不同的颜色,一般来说,700nm为红色,580nm为黄红,510nm为绿色,470nm为蓝色,400nm为紫色。这种现象表明
(C)
    A.人只能认识外界物体作用于感官形成的感觉
    B.人的感觉所具有的生理极限是人认识能力的界限
    C.人的感觉中包含着对外界事物信息的选择,加工和转换
    D.人所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感觉是人自身生理活动的结果
    4. 生产力的社会条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B)
    A.政治法律制度
    B.生产关系
    C.历史文化传统
    D.伦理道德规范
    二、多项选择:
    16.西周末年思想家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二物归之”。 这里包含的辩证法思想有:(ABCE)
    A.矛盾的同一是包含差别的同一
    B.对立面的同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不包含内部差别的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D.矛盾的一方只有克服另一方才能达到同一
    E.事物是由不同方面、不同要素构成的统一体
    17.下列有关历史创造者的观点中,属于唯物史观的有:(BCDE)
    A.人人创造历史
    B.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
    C.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D.人们总是在既定条件下创造历史
    E.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是一致的
    三、辨析题:
    31. 在文化对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的作用问题上,有一种说法:“欲灭一国,先灭其文化”。
    答案要点:
    文化是包括人们的风俗习惯、行为规范以及各种意识形态在内的复合体,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的总称。
    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多方面的功能。文化是人与人之间联系和交往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它具有维护和巩固特定社会制度,调控并保持其正常运转的功能。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失去其特有的文化,便意味着民族国家身份认同的特定符号已经消失,国将不国。
    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上述说法强调了文化对一个国家生存、发展的重大作用,但不能由此把它夸大为“文化决定论”。
    四、材料分析题:
    34.秦穆公见伯乐年事已高,请伯乐推荐继任者,伯尔说九方皋可堪此任,九万皋奉穆公之命外出找马,三月后复命说,马已找到。穆公问:何马也?九方皋答道:是一匹黄色的公马。穆公派人去取马,取马人回报说是一匹黑色的母马。穆公不悦,责备伯乐道:你推荐的那位相马者连马的黄黑公母都分辨不清。怎能鉴别马的好坏呢?伯乐答道:“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马至,果千里之马。
    伯乐之子把伯乐写的《相马经》读得烂熟。《相马经》上说,千里马是额头隆起,双眼突出,蹄如摞起的酒曲块。他按照书上绘出的各种图形,与他所见到的一一加以对照。结果,他找到一只癞蛤蟆。
    请用马克思哲学基本原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 九方皋相马方法的高明之处何在?
    (2) 伯乐之子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 为什么说九方皋相马的思维方法比找到千里马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答案要点:
    (1)认识事物要区分粗精、真伪、表里、内外,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抓住事物的本质;要区分事物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抓住事物的主要方面。
    (2)这是一种“按图索骥”的方法,把《相马经》当作教条,脱离实际,从本本出发,生搬硬套。
    (3)思维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中介;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客观规律在人脑中的内化,它是人们认识世界、特别是理性思维的重要工具,是实践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方法具有普遍意义,它比认识结果更为重要,只有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增强人的认识能力,做好各项工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800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366
发表于 2017-8-6 22:39:32 | 显示全部楼层
    2004年
    一、单项选择:
    1、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 (B)
    A吃喝穿住
    B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C人的自觉意识活动
    D结成社会关系
    2、20世纪50年代,北大荒人烟稀少、一片荒凉。由于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低下,吃饭问题成为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于是人们不得不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垦,北大荒成了全国闻名的“北大仓”。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现在,黑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开荒,退耕还“荒”。这说明
(D)
    A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
    B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C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D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3、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许多患者被治愈后又捐出自己的血清,用于治疗其他患者,这说明 (C)
    A人的价值只体现在特定的场合和行为中
    B人的价值必须以满足个人需要为前提
    C人的价值是在满足自身和他人的需要中实现的
    D人的价值表现了人的能力的大小
    二、多项选择:
    16、2003年6月23日,《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正式发布,并于8月1日正式实施。1982年发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同时被废止。这一变化体现了
(ABCD)
    A政治文明的进步
    B对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维护
    C对人权的尊重和保护
    D上层建筑不断变革完善的要求
    E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
    三、辨析题:
    31、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原理对漫画中所反映的工作方式进行辨析。
    答案要点:
    (1)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原理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一个整体,同时又包含各个部分,整体和部分是相互依赖的。整体由部分构成,但不是各个部分的简单总和。(2分)
    (2)人们所从事的任何一项工作也是一个整体,都有其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它可以而且应当通过分工合作的方式来完成。但漫画中所反映的这种工作方式把一项完整的工作机械地加以分割,表面上看是把任务落实到人了,实际上是破坏了工作内部的有机联系,必然事与愿违。这是一种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工作方式。(4分)
    注:如考生把整体和部分相互关系的原理融入对具体问题的分析中,最多可给5分;考生从分工合作等角度回答问题,而不违背本题的基本精神,可酌情给3分。
    点评:
    本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哲学第三章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的原理。本题有一定的难度。很多考生在看到此题后,无从下手。仔细分析漫画,其实反映的是一种工作方式——分工与合作。联系哲学原理,可以用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原理中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来回答这一问题。
    解答此题时首先要回答原理:整体与部分的有机联系。特别要指出,整体虽然由部分构成,但不是各部分的简单总和,这是考生答题时容易忽略的地方。
    其次,具体分析漫画中所反映的工作方式。漫画中的工作是一个人所不能独立完成的,需要多人来完成。但是漫画中,这项工作只是简单地分配到个人,而没有强调工作中的合作精神,破坏了其内部有机联系。
    最后应指出,图中所反映的工作方式是形而上学的,违背了辩证法的普遍联系的观点。
    四、分析题:
    34、闻一多有一次给学生上课,他走上讲台,先在黑板上写了一道算术题:2+5=?学生们疑惑不解。然而闻先生却执意要问:2+5=?同学们于是回答:“等于7嘛!”闻先生说:“不错。在数学领域里2+5=7,这是天经地义的颠扑不破的。但是,在艺术领域里,2+5=10000也是可能的。”他拿出一幅题为《万里驰骋》的图画叫学生们欣赏,只见画面上突出地画了两匹奔马,在这两匹奔马后面,又错落有致、大小不一地画了五匹马,这五匹马后面便是许多影影绰绰的黑点点了。闻先生指着画说:“从整个画面的形象看,只有前后七匹马,然而,凡是看过这幅画的人,都会感到这里有万马奔腾,这难道不是2+5=10000吗?”
    运用认识论相关原理分析下列问题:
    ①既然在数学领域2+5=7是颠扑不破的,为什么在艺术领域2+5=10000也是可能的?
    ②在认识活动中,正确处理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对科学创新有何重要意义?
    答案要点:
    ①在人的认识过程中,除了有理性因素的作用外,还有非理性因素的参与。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以及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非理性因素对认识活动能起到动力、诱导、激发等作用。在艺术活动中,由于人的认识活动中的想象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使2+5=10000成为可能。(4分)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既肯定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强调非理性因素要受理性因素的制约,同时也承认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科学需要创新才能发展,科学创新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进行科学创新既要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对实际问题进行严格的理性分析和逻辑论证;还要具有科学的自信心和科学的怀疑精神,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力,敢于想象,用于探索,打破陈规,突破前人的成果及思维模式。(5分)
    注:如考生回答第1个问题时谈到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可给1分;如考生回答第2个问题时指出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都是片面的可给2分;如考生按自己的理解,较好地谈了理性和非理性对科学创新的意义和作用,第2个问题可给4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619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5996
发表于 2017-8-6 22:47:31 | 显示全部楼层
    2005年
    一、单项选择:
    1、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 (B)
    A、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
    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
    D、先有精神,后有物质
    2、“当一位杰出的老科学家说什么是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对的;但当他说什么是不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错的。”这一名言的哲学意蕴是 (D)
    A、在科学研究中,经验是不可靠的
    B、事物的可能性是因人而异的
    C、世界上一切事物只有可能性,没有不可能性
    D、每代人所获得的真理性认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3、未来学家尼葛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C)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战 B、实践是认识的先导
    C、实践高于认识 C、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二、多项选择:
    16、据媒体报道,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学家利用互联网技术做了一次实验,证明只要通过“电子邮件的6次信息接力”,一个人就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联系上。这表明
(AC)
    A、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B、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人为的
    C、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
    D、信息是世界普遍联系的基础
    17、党的十六大指出,要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这“三大规律” (ABD)
    A、是有层次的
    B、都是人的活动的规律
    C、是人们在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创造的规律
    D、存在着个别、特殊和一般的关系
    三、辨析题:
    31、元代许衡一年夏天外出,天热口渴难耐,刚好道旁有棵梨树,众人争相摘梨解渴,惟独许衡不为所动。有人问他为何不摘?他回答说:“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那人劝解道:“这梨是没有主人的。”许衡答道:“梨无主人,难道我心中也无主吗?”
    请透过“这道旁的梨该不该摘?”这一问题,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观的有关原理对上述材料加以辨析。
    答案要点:
    (1)“该不该摘”是一个价值观问题。价值是客体的属性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即客体对主体的意义,既有客观性,又有主体性。
    (2)同一客体对不同主体的价值是有区别的,因此,同一主体对客体价值的追求也是有层次的,主体(人)对事物的价值要做正确的评价和选择。
    (3)价值问题说到底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该不该摘”反映了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境界。
    (注:如考生从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关系的角度加以辨析,言之有理,亦可给分。)
    四、分析题:
    34、在数月前由国家有关部门举办的一次大型科普展中,有一个别具匠心的设计:三扇门上各有一个问题:“污染环境的是谁?”“饱受环境恶化之苦的是谁?”“保护环境的是谁?”拉开门,里面各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参观者自己。
    请回答:
    (1)这一精巧的设计反映了人类实践活动中的什么基本关系?
    (2)如何理解“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3)用辩证法关于度的观点说明:“地球能够满足人类的需要,但不能满足人类的贪婪。”
    答案要点:
    (1)这一精巧的设计反映的是人类实践活动中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这3个问题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都直指人类自身。
    (2)自然界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人类能够认识和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达到自己的目的,但人类不能不顾自然规律,为所欲为。否则,最后受伤害的还是人类自身。
    (3)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度的辩证原理要求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应当掌握“适度”原则。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可以而且应当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但不能无节制地过度索取。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人和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652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082
发表于 2017-8-7 00:19:17 | 显示全部楼层
    2006年
    一、单项选择题:
    1.世界唯一不变的是变化,这一论断的含义是:(C)
    A.变是世界的本质
    B.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
    C.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D.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
    2.“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再好的音乐也无济于事。” (A)
    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与过程
    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C.人的认识能力是因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
    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
    3.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回信中说:“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意思是: (D)
    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4.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民以食为天”说明:(A)
    A.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才能从事政治、科技、艺术、宗教活动
    B.人的生理需求是历史的基础
    C.人的自然属性决定人的本质
    D.人的物质欲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多项选择:
    17.人对物质世界的时间把握是在实践的运行过程中实践的,其基本环节有:(BCD)
    A区分实践活动的主体与客体
    B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C实践主体依据目的方案,借助手段作用于客体
    D完成,检验和评价实践活动的结果,进行反馈调节
    18.马克思主义指出:“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本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这表明:(ACD)
    A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B社会发展过程与自然界演变过程一样都是自觉的
    C人的自觉选择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D人类总体历史进程是不可超越的
    19.据报载,北京市XX区开展以文化育文明活动,通过文化资源育文明,群众文化哺育文明,文化兴区培育文明等三重途径,营造文明城区这是因为:(BCD)
    A文化和文明是没有区别的
    B文化中的积极成分构成文明
    C文化和文明都是人类活动的结果
    D文化进步程度与文明发展水平是同步的
    20.深圳歌手丛飞在8年间,捐资上百万元资助很多贫困山区的失学儿童,而自身却是患癌症,负债17万元,有人这样评价他:“丛飞能够从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得到快乐”。丛飞的行为表明:(BC)
    A人的价值不包含个人的价值选择和目标设计等主观方面
    B人的价值大小取决于对社会的贡献
    C人的价值不仅表现在物质方面,更表现在精神方面
    D社会价值的实现总是以个人价值的牺牲为代价
    三、分析题:
    34.从前,沧州城南有一座临河寺庙,庙前有两尊面对流水的石兽,据说是“镇水”用的。一年暴雨成灾,大庙山门倒塌,将那两尊石兽撞入河中。庙僧一时无计可施,待到十年后募金重修山门,才感到那对石兽不可或缺,于是派人下河寻找。按照他的想法,河水东流,石兽理应顺流东下,谁知一直向下游找了十里地,也不见其踪影,这时,一位在庙中讲学的先生提出他的见解:石兽不是木头做的,而是由大石头制成,它们不会被流水冲走,石重沙轻,石兽必然于掉落之处朝下沉,你们往下游找,怎么找得到呢?旁人听来,此言有理。不料,一位守河堤的老兵插话:我看不见得,凡大石落入河中,水急石重而河床沙松者,应求之于上游。众人一下子全愣住了:这可能吗?老兵解释道:我等常年守护于此,深知河中情势,那石兽很重,而河沙又松,西来的河水冲不动石兽,反而把石兽下面的沙子冲走了,还冲成一个坑,时间一久,石兽势必向西倒去,掉进坑中。如此年复一年地倒,就好像石兽往河水上游翻跟头一样。众人听后,无不服膺。寻找者依照他的指点,果真在河的上游发现并挖出了那两块石兽。
    分析:
    1.庙僧顺流找石兽没找到说明真理的具体性
    2.老兵逆流找到石兽说明辨证的思考问题,并举例说明
    答案要点:
    真理的具体性概念:从内容上讲,真理是运动发展着的事物的多方面规定的综合,是多样性的统一。从形式上讲,真理是由一系列的概念、原理所构成的理论体系。也就是说,真理是全面的,历史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与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离开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超出一定范围,真理就能变成谬误。
    庙僧离开客观的具体时间、地点和条件来考虑问题,只凭自己的想法,片面的、静止的、形而上学的找石兽,没有认识到真理的具体性。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唯物辨证法的总的特征,我们要学会辩证的思考问题,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待事物的运动和变化。同时还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事物之间本质的必然的关系,通过感性具体,到抽象思维,达到思维具体,对事物进行本质的把握。
    选作题2:
    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人类社会面临着三种主要因素的制约,即经济增长,能源以及环境,人们将发现我们面临的主要是相互制约的三重困境,如下图,人类需从这三重困境结构中寻找出路。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问题:
    1. 运用普遍关系的观点说明人类发展所面临的三重困境。
    2. 分析人类发展走出三重困境的战略选择。
    答案要点:
    1、普遍联系指的是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它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人类发展要处理的核心问题就是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经济增长和资源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经济增长是靠消耗资源为前提的,自然资源为经济增长提供物质资料来源,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起促进或延缓作用。资源的分布不均,经济难民事情都是资源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矛盾。
    环境和经济增长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好的环境能为经济增长提供好的外部空间,经济增长同时又对环境进行了影响。污染,传染病,贫民窟的增加都是经济增长对环境的反作用
    环境和资源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资源的消耗改变了人类生存的原有环境,使得全球变暖,森林破坏等问题出现,资源、环境、经济增长的三重困境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关系到人类未来。
    2、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类走出这种困境的战略选择。要保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必须控制人口增长,合理使用资源,保护自然环境,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的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保证经济和社会发展有持续的后劲和良好的条件。
    首先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增长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其次实现资源和生态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以资源和生态可持续发展为条件,它要求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与自然承载力相协调。第三,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854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480
发表于 2017-8-7 00:49:57 | 显示全部楼层
    2007年
    一、单项选择题
    1、“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B)
    A、静不是动,动不是静
    B、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C、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
    D、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
    2、
“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吾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技,语人曰吾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孟子》中的这段话启示我们,做事情时要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二者的区别在于:(C)
    A、人的主观努力程度
    B、对人是否有利
    C、现实中有无根据和条件
    D、实现中的根据和条件是否充分
    3、 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三大形态,它们是(D)
    A、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时间经济社会
    B、原始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
    C、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D、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
    4、
列宁说:“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与之斗争的奴隶,是革命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奴隶的地位而过着默默无言、浑浑噩噩,忍气吞声的奴隶生活的奴隶,是十足的奴隶。对奴隶生活的各种好处津津乐道,并对和善的奴隶主感激不尽,以至垂涎欲滴的奴隶,才是无耻之流。”这三种奴隶的思想意识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差异,是由于(B)
    A、人的社会意识并不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B、人的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是有不一致性
    C、人的社会意识中的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
    D、人的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二、多项选择题:
    17.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说法。这表明( ACD )
    A.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
    B.一切观念都是现实的模仿
    C.虚幻的观念也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D.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型”
    18.某地乡村公路边有很多柿子园。金秋时节农民采柿子时,最后总要在树上留一些熟透的柿子。果农们说,这是留给喜鹊的食物。每到冬天,喜鹊都在果树上筑巢过冬,到春天也不飞走,整天忙着捕捉果树上的虫子,从而保证了来年柿子的丰收。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受到的启示是(
ABD )
    A.事物之间有其固有的客观联系
    B.人们可以发现并利用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C.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利用的关系
    D.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
    19.2006年7月12日凌晨,刘翔在瑞士洛桑国际田联超级大奖赛男子110米栏比赛中,以12秒88勇夺冠军,打破了由英国名将科林·杰克逊保持13年之久的12秒91的世界记录。科林·杰克逊在谈起自己已被打破的记录时,没有一丝沮丧:“我一点也不失望,正相反,我感到非常兴奋。”他说:“记录本来就是用来被打破的。”这在哲学上的启示是(
ABCD )
    A.创新是永无止境的
    B.不断超越前人是历史发展的规律
    C.凡是在历史上产生的都要在历史上灭亡
    D.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
    20.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指( ABD )
    A.具体的、现实的人
    B.广大人民群众
    C.作为个体的个人
    D.社会全体成员
    三、分析题
    34.成仿吾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他是由“文化人”成为“革命人”的典型之一。
    成仿吾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作家丁玲在未跟他谋面之前,曾产生过一系列的“合理想象”:“在文学上,他主张浪漫主义,创造社最早就是这样主张的;他是从日本留学回来的,一定很洋气,很潇洒,因为曾见过一些傲气十足的诗人,趾高气扬,高谈阔论;他在国外学军械制造,或许是庄重严肃之人;他在黄埔军官学校担任教官,一定有一种军人气概;他曾经跟鲁迅进行过革命文学队伍内部的文学论争,写过火气很重的文章,是不是有点张飞李逵式气质呢?”后来,丁玲在陕北见到成仿吾时,第一个感觉就是“我想象的全错了”。原来成仿吾是一个“土里土气、老实巴交的普通人”,一个尊重别人、热情、虚心、平等待人的人。丁玲十分后悔:“为什么我单单忽略了他是一个经过长征的革命干部、红军战士、一个正派憨厚的共产党员呢?”
    另据老红军杨定华回忆说,在长征中见到的成仿吾完全是士兵的装扮:破旧的棉军衣,斜挎干粮袋,手持着一枝手杖。杨定华说,成仿吾在红军大学当政治教员。有人说出他的名字,但谁也不知道他是文学家。
    请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本原理加以分析:
    (1)丁玲对成仿吾的“合理想象”为什么“全错了”?
    (2)丁玲对成仿吾认识的“转变”过程对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有何启示?
    答案要点:
    (1)丁玲对成仿吾的“合理想象”之所以发生错误,一是他对成仿吾的认识缺乏直接经验;二是占有材料不全;三是没有抓住反映成仿吾品格的主要事实;他从已有观念出发进行推论。因而他的想象缺乏客观的现实基础,势必造成他对成仿吾的想象与实际脱节。(4分)
    (2)人们要正确认识事物,必须做到:第一,经过实践和调查研究,掌握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2分)第二,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特别要抓住表现事物本质的主要事实。(2分)第三,事物本身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我们的认识也要随着事物的变化而不断深化。人对事物的认识是否正确,最终要由实践来检验。(2分)
    38、选做题Ⅱ
    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在人类历史上,各种文明都以自己的方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存在差异,各种文明才能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强求一律,只会导致人类文明失去动力、僵化衰落。各种文明有历史长短之分,无高低优劣之别。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差异不应成为各国交流的障碍,更不应该为相互对抗的理由。
    我们应该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而不是刻意排斥,取长补短而不是定于一尊,推动各国根据本国国情实现振兴和发展;应该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努力消除相互的疑虑和隔阂,使人类更加和睦,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应该以平等开放的精神,维护文明的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
    ——摘自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的《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讲话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运用辩证法的观点说明为什么不同文明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
    (2)简述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对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意义。答案要点:
    (1)和谐世界并不是无矛盾的世界。矛盾运动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两个方面,对事物的发展都具有推动作用。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我们要全面地把握事物矛盾的对立和统一两个方面,能够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做到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2分)世界文明有多样性的特点,不同的文明都是这个统一世界的一部分,它们在竞争中共存;任何文明都不能离开世界文明的发展而孤立地发展,要以平等开放的精神,吸收其他文明的先进科学和优秀文明成果,为我所用,相互融合,相互补充,求同存异,共同发展。(3分)
    注:如果考生从个性与共性的辩证关系角度论述,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不超过3分。
    (2)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己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它把中国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世界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是一种和平、开放、合作、和谐的发展,是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一条新道路,是大国崛起的一种新形式。(2分)中国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积极发展对外关系,不断加强与世界各国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和开展多边外交,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建设性作用。因此,中国的和平发展,不对任何国家、地区或集团构成威胁。相反,它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有利于争取建立国际新秩序,有利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3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800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366
发表于 2017-8-7 02: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2008年
    一、单项选择题
    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D)
    A.坚持人的主体地位
    B.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
    C.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
    2.
最近,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利用一台粒子加速器,让两束原子在一个圆环轨道上做高速运动,发现这些原子自身的时间确实比外界时间慢了。这项实验进一步证明了作为物质运动存在形式的时间具有(C)
    A.客观性
    B. 有限性
    C. 相对性
    D. 一维性
    3.
在听完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讲课后,一些来自企业的学员感到有些失望,便问他:“你讲的那些内容我们也差不多知道,可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呢?”这位企业家回答说:“那是因为你们仅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这就是我们的差别。”这句话表明了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实践具有(D)
    A. 普遍有效性
    B. 客观规律性
    C. 主体能动性
    D. 直接现实性
    4.
“文化蕴藏着巨大的力,这种‘力’不同于物理学上的‘力’,物理的‘力’是人类用来‘化’自然界的,文化的‘力’是用来‘化’自身的。”这一说法表明(A)
    A. 文化具有培育和塑造人的功能
    B. 文化构造了人的本质
    C. 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D. 文化是历史进步的源泉
    二、多项选择题
    17.右边这幅漫画对于我们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警示意义在于(AB)
    A. 人类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将受到自然界的报复
    B. 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来自于不当的人类实践方式
    C. 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对立的
    D. 人类依附于自然是摆脱自身困境的根本出路
    18. 19世纪英国作家惠兹里特说:“一个除了书本以外一无所知的纯粹学者,必然对书本也是无知的。”与这句话在内涵上相一致的名言还有(ABD)
    A.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B.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C.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离可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D. 饱经风霜的老人与缺乏阅历的少年对同一句格言的理解是不同的
    19.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体现这种一致性的公式有(ABC)
    A. 个别——一般——个别
    B. 实践——认识——实践
    C. 群众——领导——群众
    D. 团结——批评——团结
    20.
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类的交往活动日益普遍和深化,交往作为人类特有的活动和存在方式,对社会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ABCD)
    A. 交往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B. 交往推动社会关系的变革和改善
    C. 交往是科学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D. 交往促进人自身的发展
    三、分析题
    34.最近,四川省搞了一次“医患换位体验”活动,让医生以患者的身份挂号、排队、看病、拿药……结果,医生跑前跑后,既受累又受气,一名全程体验了“患者”的医生感慨道:“医生就像拿着个遥控器,把患者指挥得团团转,当患者确实很苦。”
    美国医生爱德华·罗森邦行医50年,忽然患上了喉癌,当他重新审视医学、医院和医生时,感慨地说:“站在我病床边和躺在病床上所看到的角度完全不同”。他后来在《亲尝我自己的药方》一书中写道:“如果我能从头来过的话,我会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行医,很不幸的是,生命不给人这种重新来过的机会。”
    多年前,有位年轻医生患上甲状腺病,当中国医学科学院著名头脑外科专家屠规益为他主刀。当手术结束是,屠教授低下身来说:“对不起,让您受苦了!”这是屠教授术后经常对病人说的一句话,虽然简短,却让这位年轻医生深感震撼。
    著名医学家袁法祖早年从医,曾在老师的带领下,为一名中年妇女进行开腹手术。术后没几天,那名妇女就去世了,经解剖发现,患者的死亡与手术并无关系,当时,袁法祖的老师轻轻说了句:“她是4个孩子的妈妈”。就是这句简单的话,让袁法祖至今念念不忘,他知道这句话包含了多少情感,懂得了一生的哦责任有多重大:医生不仅要看到人身上的病,更要看到生病的人。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医生换位体验”活动中蕴含着何种哲理?
    (2)从人的本质属性说明为什么“医生不仅要看到人身上的病,更要看到生病的人”。
    (3)你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类似医患关系的矛盾,按照矛盾辩证法该如何对待和处理?
    答案要点:
    (1)“医患换位体验”活动中蕴含的哲理有:①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原理。②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原理。③认识的本质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原理。
    (2)凡是人身上具有的特性和属性,都可以叫做人性。人性或人的属性可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社会属性是指人作为社会存在物而具有的特征,如劳动、交往和意识及其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等等。人的社会属性是人所特有的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这种属性是在人的后天实践活动和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和不断改变的。以人为本。
    (3)矛盾分析法包含广泛而深刻的内容。例如,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抓关键、看主流的方法,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等,都是矛盾分析法的具体体现。
    选做题Ⅱ
    材料1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2007年2月2日就气候问题发出了警告:从现在开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的“最可能升高幅度“是1.8摄氏度至4摄氏度,海平面升高幅度是18厘米至58厘米。美国著名智库国际战略研究所的报告认为,“如果温室气体排放仍得不到控制,其灾难性后果不亚于发生一场核战争。”
    材料2
    现在国际上担心中国很快就会成为世界头号污染物排放国:而且再过25年,中国温室气体排放量将超过其他发达国家总各。……中国的高速崛起,会用掉全球大半的能源,加重能源危机;由于巨大的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污染源,中国是气候变化的主要威胁。
    材料3
    从1950年到2002年,中国化石燃料排放的二氧化碳占世界同期累计排放量的9.33%(同期发达国家排放量占77%,而此前的200年间,发达国家更是占到95%);1950年到2002年的50多年间,中国人均排放量居世界第92位,从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的弹性系数看,1990年到2004年的15年间,单位GDP每增长1%,世界平均二氧化碳排放增长0.6%,中国增长0.38%。
    (摘自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
    2007年12月14日,刚刚参加完印尼巴厘岛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来到中国,针对近年来中国为节能减排所付出的努力,佐利克说,中国已经形成强烈共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关注环境保护,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他认为,中国政府在降低能耗、提高车辆能将标准,以及发展全球碳市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不仅对中国本身发展意义重大,也将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做出贡献。
    (摘自中国广播网有关报道)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上述材料中所反映的气候变化的严峻事实对我们理解自然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有何启示?
    (2)评析“中国气候威胁论”并指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战略选择。
    答案要点:
    (1)从材料上看出来,自然环境提供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资料的天然来源.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对社会发展起重要的作用。由于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它的开发和利用是有限度的;同时地理环境是由各种自然条件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当生态系统保持适当平衡时.才能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当生态平衡受到破坏时,就会造成各种危害.人类就要受到自然界的惩罚。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是当代世界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2)从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工业化过程创造了大量财富,也以惊人的速度消耗了并仍在大规模地消耗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和人类的生存环境。在工业化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等全球性经济问题,西方发达国家应负主要责任。在气候问题上,有些人宣传"中国气候威胁论"、"中国环境威胁论",这既不客观也不公正,甚至是别有用心的。事实上,在温室气体排放问题上,不论从中国的历史累计排放量、人均排放水平或者从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的弹性系数看,宣传"中国气候威胁论"、"中国环境威胁论",都是错误的。
    中国坚持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尽管目前中国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不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但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采取了一系列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①推进技术进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②发展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改善能源结构;③开展植树造林,加强生态保护;④实行计划生育,减缓人口增长;⑤加强法制建设,开展全民教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4-11-3 21:15 , Processed in 0.096433 second(s), 7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