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 知识点复习
| 知识点说明
| 知识点对应问题
| 课程
| 计划使用说明与学习建议
|
第一天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2、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
3、马克思主义的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 核心概念
马克思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与时俱进
共产主义
| 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实践基础和思想渊源是什么?
3.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
4.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分别是什么?
|
| 1.此计划中知识点复习是要求学员掌握的的构成学科的基本理论框架的知识点;知识点说明是针对这理论一框架下的知识点,学员需要掌握的基本核心概念;知识点对应问题要求学员在看过知识点后能够使用专业的核心关键词就问题进行简要回答,这是为后一阶段分析题的写作打下理论基础,并且是当前能够提高客观题的正确率的最有效保障。
2.《哲学》和《政经》不能靠死记硬背,关键是提高理论分析实际的能力,怎样能够发现现实的或者历史的事件中蕴含的哲理,并有能力把这种道理按照段落层次全面的表达出来需要具备两点:首先是扎实的理论功底,对每个概念与原理的内涵的做到深入理解。其次,是进行专门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应试训练,具体的政治、经济、历史事件能体现出那些原理,能用什么方法论来解决所发现的问题等。
3.复习初期,同学们在把大量时间放在外语和数学的基础复习过程中,务必保证政治每日2小时的政治学习时间,这能为后期的复习减压打下良好的基础,要在有重点有策略的学习中保证各科能够齐头并进,这样一方面能避免偏科,另一方面为后期的全局统筹,整体提升创造条件,避免后期因为政治而放弃其它学科的宝贵冲刺时间,或是基础较差,由于政治学科过多,造成手忙脚乱,从而影响了整个大局。
|
第二天
|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世界观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基本问题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3、可知识和不可知论
4、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伟大的变革
| 核心概念:
世界观
哲学
哲学的基本问题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可知论
不可知论
辩证法
形而上学
| 1.什么是世界观,什么是哲学?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它包括哪两个方面?
3.什么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他们分别经历了什么历史形态?
5.什么是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6.什么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7.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伟大的变革?
|
|
第三天
| (二)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1、物质范畴
2、物质和运动
3、运动与静止
4、时间和空间
5、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6、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 核心概念:
物质
运动
静止
时间
空间
社会的物质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 1.什么是物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有哪些?
2.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是什么?
3.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什么?
4.怎样理解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5.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6.如何理解“除了运动的物质以外,世界上什么也没有”这句话?
7.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包含哪些内容?
|
|
第四天
| 1、意识的起源
2、意识的本质
3、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 核心概念:
意识
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
| 1.什么是意识?
2.意识形成经历的三个阶段分别是什么?
3.意识的本质是什么?
4.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
5.如何理解“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
|
第五天
| (三)社会生活本质是实践的
1、实践
2、实践与人的存在
3、实践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的前提与统一的基础
4、劳动实践是协调人和自然关系的基础
5、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 核心概念:
实践
物质性
自觉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直接现实性
劳动实践
社会生活的本质
自然界
人类社会
| 1.实践的含义、特征及基本形式分别是什么?
2.如何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3. 为什么说实践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分化的前提和统一的基础?
4. 为什么说劳动实践是协调人和自然关系的基础?
5.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
|
第六天
| 唯物论部分(一至五天内容)复习及习题训练
|
|
|
|
第七天
| 二、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1、事物的普遍联系
2、事物的永恒发展
3、事物发展的过程性
| 核心概念:
唯物辩证法
联系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发展
发展的实质
新事物
旧事物
| 1.什么是唯物辩证法,其基本观点和总特征是什么?
2.什么是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其方法论意义是什么?
3.什么是发展,发展的实质是什么?
4.如何理解发展是一个过程?
|
|
第八天
|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
2、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3、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4、矛盾分析法
| 核心概念:
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
矛盾
矛盾的同一性
矛盾的斗争性
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特殊性
两点论
重点论
|
1.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2.对立统一规律的内容是什么?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其原理的方法论意义是什么?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是什么,其原理的方法论意义是什么?
5. 什么是矛盾分析法?
|
|
第九天
| (三)事物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肯定和否定
1、量变质变规律
2、否定之否定规律
| 核心概念:
质、量、度
量变、质变
否定之否定
扬弃
螺旋式上升
波浪式前进
| 1.什么是质、量、度,量变质变规律的内容是什么?
2.什么是辩证否定观,其方法论意义是什么?
3.什么是否定之否定规律,掌握这一规律有何意义?
|
|
第十天
| 1、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2、辩证思维的主要方法
3、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 核心概念:
原因和结果
偶然和必然
可能和现实
现象和本质
内容和形式
| 1.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分别是什么?
2. 怎样理解唯物辩证法与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具有一致性?
3. 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4.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关系是什么?
|
|
第十一天
| 1.规律及其客观性
2.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3.意识的能动作用
4.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5. 社会历史趋向于主题选择的关系
| 核心概念:
自然规律
社会规律
主观能动性
客观规律性
| 1.如何理解规律和规律的客观性?
2.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3. 如何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
4. 怎样理解意识的能动作用,如何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5.社会历史趋向于主体选择两者的关系是什么?
|
|
第十二天
| 辩证法部分(七至十一天)内容复习及习题训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