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07|回复: 2

2013复旦大学金融基金管理公共课考研经验分享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10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007237
发表于 2016-7-13 20:04: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基本情况介绍
  3月26号复试结束,31号晚上挂出最终排名,我是基金管理第二名。有些恍然若失,想想这半年来的经历,更多的是负面的教训,而非正面的经验。我并没有准备得十分充分,也不是最努力的一个,甚至犯了严重的错误。而之所以最终能够考上,多多少少有些运气。如果我是跨考的话,也许就悲剧了。

20151125023843320.gif

20151125023843320.gif

>>>2014金融学考研复习指南
  宏观过程回顾
  一、这一部分分为两块,先说说我的正面经验。
  (一)意志坚定
  就像在马拉松开始之前,先得把鞋底的沙清理干净,心无旁骛才能走到最后。在我看来,考研不同于高考,有三点。首先,主要靠自身意志力而非外界压力保持状态,身边很难有一大群同样努力的同学。其次考研风险更大,只能报告一个专业,没有平行志愿,一般的调剂会比原来报考的学校差不少。最后,随着心理的成熟和阅历的积累,高考时所谓的梦想和激情已经失去了作用,剩下的只是空洞的口号,我们更多考虑的是现实利益。考上某个王道专业的研究生,那不是梦想,只是阶段性的目标。要在残酷的金融考研大军中存活下来,逆流而上,必须有坚定的意志。从而必须为自己这一段路找到一个支撑点。
  在考研结束后的某个晚上,我走在月牙楼的环形路上,突然意识到,成功需要希望,而巨大成功需要绝望。如果当初没有身处绝望之中,我不会连续一个多月从西溪骑到紫金港备考,不会每天挣扎着早起背单词,更不会逼迫自己一遍遍看书总结。前三年的成绩肯定包不了研,外推也没戏了,出国想都不用想,而本科毕业工作又不是我所喜欢的。当你看着身边的同学逍遥保研,或者拿到名校offer,或者做着月薪四五万的名企实习,就知道,差距产生了。这时候就会问,自己差在哪里,为什么别人可以我就不行,为什么我没能在这个制度内赢得游戏。赤裸的现实,受伤的骄傲,渺茫的前途,眼前只有考研一条路,还有什么理由不去拼抢。
  (二)单位时间效率高
  我在整个备考过程中时间并不算多,平均下来,每天真正用在看书上的大概8个多小时,其余的时间我也不知道去干嘛了,要么是下午睡过头,要么是晚上心情很不好。每周五晚上的天天向上和火影我从没落下过,虽然知道很浪费时间,该看的还是看,常常看到半夜,所以周六一般会休息。在11月之前,一般星期天不看书,整理东西或者睡觉,现在想起来真是很水……但是在学习时间内,我一般能够保持很高的效率。二李复习全书用了一个月时间过完第一遍,例题和习题全做完,每天做四个小时的样子。当时感觉数学提升非常大。英语阅读一般9~10分钟一篇,正确率还行。而专业课在过第二遍的时候收获很大,书上的内容绝大多数都搞定了,也分类整理了笔记,到了复试也能回忆起每本书的逻辑结构和主干内容。那时候看一个半小时左右就得停下来休息,因为大脑负荷量太大了。整个教室仿佛安静了很多,脑海里的磁场不断扩张,然后笼罩全身,那种感觉很不错。 >>>2014金融硕士5-8月份复习建议
  (三)临场发挥好
  考研这东西既然是个考试,也就说明临场发挥非常重要,平时看书看得再深,也得反应在卷面上。而我主要是在政治和专业课的答题上相对处理得正确。在考试之前,我把肖秀荣四套题中的主观题答案工整地摘抄下来,当做练书法,大概抄了三个晚上,从那之后写论述比较有感觉,而且字迹也很漂亮。后来考场上时间很紧,写得有些潦草,但还是比绝大多数卷面好看。至于专业课,我也把四本书上的识记性的内容全部誊抄一遍,一边默念一边练字。到了考场,我把试卷浏览一遍,数了数题目数量,大致规划了每道题的空间,使得排版看起来美观。分数证明我这个步骤十分必要,文科性质的试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卷老师的主观感受,只要字体潇洒干净,分布合理紧凑,而且言之有理,有图有真相,肯定低不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800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366
发表于 2016-7-13 20:57:41 | 显示全部楼层
  二、说反面教训
  说完正面经验,开始说反面教训,我真是犯了太多错误,这方面也许更有借鉴意义,可以帮大家节省不少时间精力。
  (一)首先是宏观规划不充分
  数学整体的安排是前紧后松,可问题在于后面完全放松了,压根没碰,10月中旬之后马放南山,12月重新做的时候相当没手感,就是差了点。这也是因为有些过度自信,没怎么动真题,最后悲剧了。英语则在阅读和作文两大块都栽了跟头。英语阅读花了太多时间在张剑的黄皮书,王若平的考试虫阅读和张锦芯的阅读120篇上,没有认真研究真题,不得不说还是真题王道,参考书再好,也有不合理的地方,有的题目让我一度怀疑我的智商。 >>>金融硕士选择参考书目的方式及阅读方法
  真题必须得多做几遍,反复揣摩,等我意识到这个问题时,已经到了12月末。而英语作文基本没动过,就自己凑了几篇模板,临考前背下来。因为去年考408的学长说英语二的作文巨水,一堆错误都能那个很不错的分数,我也没把作文放心上。没想到今年英语二改卷比去年严格了,妥妥地悲剧一把。至于政治,也是规划不足,前松后紧。当初也是被领航考研的张俊芳忽悠了,说什么跟着她复习就能上70,尼玛我上完强化班去做12年的选择题错了一半有木有。考研机构的话真的不能信。
  于是我最后一个多月猛看政治,重新把考试大纲过了一遍,自己整理了一些笔记,才慢慢稳下来。最后是专业课,因为上届学长的经验帖里面没有提到专业课的重点和复习方式,我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兴趣来了看一看,根据自己的喜好调所谓的重点。到11月份慢慢意识到不是那么回事了,重点把国际金融和公司理财给整理好,做完后面的习题,又把以前的联考真题拿出来看。最后还算有惊无险。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当初看过那么多经验帖,却没有深入分析每门课的总体安排和重点所在,以及哪些是必须要做的,哪些是没有必要浪费时间的。这些东西我在后面的学科分析会提到。
  (二)生活作息规律不健康
  说来这还是考研前没有彻底解决的毛病。在7月份正式投入考研前,我主要做了两件事情:注销人人,每天早起自习。人人真是时间的杀手,不知不觉就浪费一天。我当时看到一篇彻底注销人人的日志,按照上面说的方法,把好友全删掉,分享全删掉,相册也删掉,然后把用户名和密码换成没有规律的号码,写在纸上,烧掉。而每天早起也让我改掉了赖床的缺点,重回高中时代的状态。即使这样,还是没能改变晚睡的缺点。晚上11点自习完,回到望月,上上网看看新闻,就到了12点半,过半个小时多才入睡。中午也没怎么睡,这样持续了三个月,有些吃不消了,有时候午休睡到下午四点,没有一点力气,严重影响了学习。
  12月开始,天气变冷,早上更加起不来了。当时考研团里很多人在最后一个月拼地很凶,每天十二个小时,而我有时候啃着蛋饼九点多才到教室,相比之下,散漫有些过火了。12月24号之后,没有再写日记,不知道每天干了啥,晚上还是一点多才能入睡,早上还是十点到教室,中午还是睡不着。可能最后十天的生活紊乱对考场的发挥有不小的负面作用。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唉,可惜没有如果。
  三、具体学科分析
  说完了宏观上的一些情况,接下来是具体每个学科的感受。每科都分为四段,依次讲时间进度安排,参考书籍介绍,重点难点回顾,建议:
  (一)数学(139)
  看到这个分数真是很无语,只能说我没有安排好。因为从大一到大三都参加过微积分竞赛,对于微积分还是比较熟悉的,上手快。时间安排如下:
  7月1号—7月19号。在东1B104自习,把微积分教材,线性代数教材,数理统计教材看完,并把后面习题做完。重温了以前的基础内容。之所以没有看二李,我想先把最基础的东西打牢,然后再强化。
  7月20号—7月25号,开始看二李复习全书。
  7月26号—8月5号,心理出现剧烈波动,呆在西溪玩三国杀。
  8月6号—8月31号,继续看二李复习全书,完成大部分,还剩下数理统计最后一章。
  9月1号—9月6号搬到望月公寓。
  9月7号—9月25号,完成二李,并看完660题。
  9月26—10月2号,看完曹显兵数理统计讲义。
  10月3号—10月8号,看完利用了线性代数讲义。
  10月9号—10月20号,过完第二遍二李复习全书。
  10月21—11月21号,酱油,没看数学。
  11月22号—12月5号,做历年真题,一天一套。
  12月9号,做完400题基础巩固,共五套题。
  12月10号—12月24号,继续做400题冲刺卷,回顾以前笔记。
  至于参考书籍,二李复习全书必须是王道,得认认真真看,而且至少两遍,才能有效吸收所有内容。线性代数讲义是很好的一本书,看下来之后肯定妥妥的,曹显兵的数理统计也很不错,值得细看。400题相对有些难,刚开始做分数会很低,后面的话基本在130左右,考察的思想方法大部分是很基础的,只要书看得深入。我没有做传说中的合工大五套题,不知道怎么样。真题必须得认真做,锻炼正确率,尤其是积分计算,最好把算错的大题重新算一遍,比较好的参考书是李永乐编的历年真题解析。660题是一本非常好的书,做完之后,会发现那些看似平常的定义原来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尤其是函数极限那一块,水真的很深,不信你试试,我当时就没弄清导数的左极限和左导数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因为里面每道题含金量都很高,所以做起来会很慢,不过认真做完,会在二李的基础上再提升一个档次。
  数学这块的重点难点,也要分块来说。个人认为微积分部分最重要的是前三章函数极限之类的定义,多做660题,总结一下就是了。而积分计算需要耐心,多练练就行了。线性代数有两点要掌握:道与术。道就是线性代数的本质:多维空间的离散运动,它不同于微积分的连续逼近,而是微观层面的跃迁离散变化,一个矩阵既可以表示一个静态空间,又可以表示一种运动方式,这就是线性代数一切神奇性质的开始。从这个基础,慢慢发现行变换与列变换的差别,以及对角化的逻辑意义,还有基变换的空间意义,等等。从而明白线性代数到底在说明什么道理。只有明白了道,看书的时候才不会迷茫,疑惑,找不到方向。
  我当时在这方面想得比较多,所以做了些笔记。而术则是具体的运算技巧,在解题中快速,准确地得出结果,这些都可以在李永乐的线性代数讲义中看出来。概率论数理统计最重要的也是思路问题。如果你隔一段时间没去看书,发现自己又看不懂了,说明,没有把握内在的逻辑。比如根据x和y的联合分布函数要去求x的分布函数,要先求出x和y的联合密度函数再导出x的密度函数,然后才求x的分布函数。再比如告知x的概率密度函数和y与x的函数,要求y的概率密度函数,需要结合x和y的临界点来综合考虑。当把做过的零散题目综合起来考虑,并得出一个完整的结论时,这一块就没问题了。
  至于建议,主要以下几点:
  1.二李复习全书和660题认真做,准备一本专门的练习本,把计算过程完整写下来,就算错误也要找到错在哪里,我后来发现自己之所以算错,是因为一个同样的思维漏洞,而如果随手打草稿,可能就发现不了错误所在。
  2.每天保持手感,可以少做,不能不做。我就是反面教材,考场上比较浮躁,没有暑假时候的高效了。
  3.从教材入手。如果你想发现数学内部的逻辑,看书吧,只有教材能让你看到里面隐藏的深度,从本质上把握数学。虽然对于应试没有太大的用,不过能够宏观掌握其逻辑脉络,不失为捷径。
  4.真题要认真对待。不要吝啬时间经历,每次都用足三个小时来做真题,平时功夫到家,考场才不会心虚。我平时做真题大概一个半小时完成,从来不检查,直接对答案。虽然平时很少低于140,可真的上了考场完全不一样,当我写完后,总感觉每道题都不确定,反复验算,后面的事就不说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708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188
发表于 2016-7-13 21:33:33 | 显示全部楼层
  (二)英语(75)
  3月3号—4月5号,做张剑的黄皮书,每天一篇,效率奇低。同时背第一遍单词。
  4月6号-6月30号,没怎么动,好像看了看单词。
  7月1号—7月20号,继续做张剑的黄皮书,每天两篇,虽然单词记熟了,正确率还是上不去。
  7月21号—7月24号,做王若平的考试虫英语阅读。
  8月6号—8月20号,继续做王若平的考试虫。
  8月21号—9月20号,做张剑新出的2013版的黄皮书,很费时间。
  9月21号—10月30号,做张锦芯的120篇阅读,后来发现略坑爹,舍弃。
  11月1号—12月5号,开始做历年真题,慢慢有感觉。
  12月6号—12月24号,做张剑的模拟冲刺题和英语二的真题。
  12月24—1月3号,看笔记,做模拟题,回顾真题。
  英语参考书籍的话,感觉带有主观色彩,不一定对,我尽量客观描述。张剑的黄皮书总体来说性价比最高,题目设置很有水平,每篇阅读都有详尽的翻译和结构说明,适合精做。只是,有些选项设置略刁钻,有些答案说明实在没有说服力,和真题还是有差距。张锦芯的120篇难度波动大,前面一部分相对简单,偶尔出来一篇错四个的很正常。有些选项设置很有道理,但是有些选项吹毛求疵,看了答案都不知道在说什么。比黄皮书差,全部做完会走火入魔。真题得多练几遍,因为里面考察点许多相通,做得越多,感触越明显。
  至于英语方面的重点,实在没什么脸面说,这个分数很挫很挫,在阅读和作文上都没有安排好。作文没认真写过一篇……反正专硕今年这么霸气,估计英语二的作文评分肯定会朝英语一靠,多练习吧。而阅读虽然剑走偏锋,多少也总结出几点出来概括为十六个字,与各位共享:“求同存异,整体把握,就地取材,一步推导”。第一句,求同存异:中英文之间有文化差异,在理解方式和表达方式上多有不同。比如咱们的文章多为八股文,中心明确,层次比较分明,一二三四罗列出来。
  但是英文则相对散漫自由,第一个论点可能藏在某一段中间,而第二个论点开始独立成段,而且它喜欢在主题的基础上扯一些不重要的相关话题,这样的影响就是不容易分析中心思想。但是撇开差异不管,有些行文的基本原则是一样一样的。那就是,举例都要为中心论点服务,比喻都要和本体相对应,开头的态度和结尾的态度必须一致,不能前后矛盾。在这个基础上,其实可以猜到作者大概想表达什么东西。换言之,我们没必要知道某句话或者某个单词是什么意思,我们只要知道它在文章出现是为了说明什么。这句话来解决词义猜测或者句意理解很适合。第二句,整体把握:整体需要把握的是文章的逻辑结构,不管是观点论述型,现象剖析型,还是事实介绍型,都有其大体的基本模式,老外也逃不过正反论证,举例引入,数据证明之类的基本技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到底在说什么,这句话来解决主旨大意和选择标题很合适。
  第三句,就地取材:找到题目中的关键词,直接定位,然后快速搜索文章相关段落的词汇,根据意思来选择,这句话很适合做实施细节题。如果要加大题目难度的话,一般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设置:增加段落群的信息数量,增加陌生词汇和复杂句型,或者把真正的信息点隐藏起来(比如要考察某个学者的观点,可能在文中几处都有他的话,有的是比较明显用XXXsays,而有的就隐晦地在另一段说heholdsthat,这时候要知道he指的也是XXX)。第四句,一步推导:我在这点上纠结了很久,因为往往会过度思考。英语这东西真无语,很多时候的理解不是靠什么理性推导和文章分析得出来的,就是一种潜藏在文化意识中的感觉。而感觉这东西不好说,其背后牵涉到哪些深层次的因素就不是考研要讨论的。偏偏它还要给你来个引申推理,推你妹……我之前一直是用理科思维来分析所谓的引申推理题,经过数次磨合,得出一个结论,要么我傻逼,要么出题人傻逼。直到和研友的一次谈笑后才发现,是思维方式错了,理性思维考虑得很全面,细致,严谨,深入,可能要经过几步分析,而英语的引申推理,就一步,如果从基本事实引申了两步三步,那就错了,所以,不要想太多。
  最后是英语的建议,就那么几条了:
  1.多做真题,少做模拟题。
  2.平时多练习作文,英语二也要好好准备。我又是个反面教材……
  3.参考一下我上面的十六个字,去粗取精。
  4.考场上一定要相信自己的直觉!第一遍答案不要改,一般是正确的!我当时考完之后手贱改了五道题,结果全改错,5.5分啊!
  (三)政治(77)
  终于到这门还算拿得出手的科目了。先说说经历吧。
  9月6号—9月9号,买了任汝芬的序列一,看了第二章,被吓到了,看不懂啊,当时想开头都这么难,后面还怎么看啊。
  9月26号,周末去玉泉上领航政治强化班。
  接下来五个周末都是这样:
  10月中旬—11月初,开始做张俊芳的2000题,被虐了……
  11月初—11月中旬,停了一段时间,自我感觉不错。
  11月中旬,做了2012年的选择题真题,错了一半,惊出一身汗。
  11月中旬—12月10号,开始看考试大纲,开始做肖秀荣的八套卷和四套卷,还有任汝芬的十套卷,徐之明的四套卷,一边做一边对照大纲,找到题目出处。
  12月11号—12月24号,开始背四套卷的大题目,抄写了一遍,默背了几遍,基本上背了下来,同时开始有意识整理总结零散的笔记。
  12月25号—1月3号,混乱中度过。
  参考书籍:《肖秀荣四套卷》《肖秀荣八套卷》,还不错,尤其是四套卷,最后的主观题要背下来,相对而言压得最准,可惜今年押中半道。《任汝芬十套卷》没见过比这个还烂的模拟卷,答案直接标在试题旁边,后面的主观题每道题包括独立的两个问题,貌似基本没压中过。《徐之明四套卷》人还是很搞笑的,这本书嘛,呵呵,有时间就做做吧。《肖秀荣时事热点》最后那几天出的,很强大,很全面,不过要选择性地看。
  政治的重点其实在客观题,多做模拟题,然后去大纲上找到对应的知识点,一定要找到出处在哪里,下次再碰到才会印象深刻。注意“关键”“核心”“基础”“出发点”“落脚点”“重点”“根本”这类定语,就喜欢考察这些,汇总起来很不错。到时候最后复习就只要看自己总结出来的笔记,非常方便。而主观题的话,一定要注意排版,考场上多标记序号,显得层次清晰,方便老师看。最好考前多练练字,很有帮助。
  备考建议:
  1.政治没必要开始太早,真的,后面复习起来其实很快,可以结合习题看考试大纲。我是10月份开始的,从没感觉到时间不够。
  2.领航政治考研辅导班褒贬不一,我自己的感受是,如果想要从零基础到基本面夯实,领航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是自己得认真听讲。大部分人在课上东倒西歪聊天睡觉,当然没效率了。我当时带了很多彩色笔过去,基本上把老师说的全记下来了,用不同的颜色标记不同的内容,事后复习,记忆鲜活。而且那几个老师上课也还挺搞笑的,不知不觉就过了一天。但是,想靠领航考70分以上不靠谱。考研政治从12年开始难度显著加大,而领航的政治讲义还是11年以前的版本,跟不上变化了。他们那些信誓旦旦的话,权当笑话吧。
  3.要有自己的笔记,主要是针对选择题,把相近的,相反的,同类型的集合到一起,这些都是大家清楚的,没必要多说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2-4 13:56 , Processed in 0.095875 second(s), 10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