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5|回复: 0

2017考研政治复习:马哲常考俗语及解析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2万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7561
发表于 2016-12-16 19:40: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考研政治冲刺复习倒计时【7天】,今天你坚持了没?
  终极冲刺来袭,考生们在最后的几天里,要保持心情放松,避免情绪过度紧张而引起的一系列连锁反应。考前饮食多偏向清淡,调整好考前状态,保证充足睡眠。文都考研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17考研政治分享:马哲常考俗语及解析相关内容,预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榜上有名。
  【小编推荐】2017研究生准考生打印入口及注意事项汇总
  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解析:这个成语说明了人的能动作用受客观条件制约。
   2、知人知面要知心
  解析:这个成语比喻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因为感性认识只是对事物表面的、片面的认识, 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是对事物内在的本质的认识。
   3、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解析:这个成语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两点论、两分法。又如,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等同属此类。
  4、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解析:这个成语违背了矛盾普遍性的原理,是用一种片面观点看问题,搞一点论,否定两分法。又
  如,“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等同属此类。
  5、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解析:这个成语说明同一事物,由于个人的知识结构不同,看法也就不同。例如,一张《清明上河 图》,画家是从美学角度看的,经济学家是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史学家则是从社会历史角度看的。
  6、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解析:这个成语说明物质和运动是密不可分。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是运 动的载体,运动也离不开物质。
  7、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
  解析:这个谚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中现象与本质的这一对范畴。
  8、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
  解析:这个谚语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它坚持规律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9、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解析:这个成语所体现的哲理是:①矛盾双方在相互斗争中获得发展;②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收有 利于自身的因素得到发展。
   10、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解析:这个成语体现了质量互变规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等成语也
  是这个道理。
   11、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解析:这句话说明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1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解析:这句话都强调了任何事物都处在因果联系之中,要求我们自觉树立因果观念,增强活动的自 觉性和预见性。又如“未雨绸缪”、“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都是这个道 理。
  13、桔生淮南则为桔,桔生淮北则为枳。
  解析:这句话所蕴含的哲理是: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②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③矛盾双方(矛 盾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14、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解析:这句话是说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又如,“后生 可畏”、“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等同属此理。
  15、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解析:这句话说明外部环境对事物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即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又如,“榜 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名师出高徒”、“哥们义气害死人”等都说明了外因的作用。
  文都考研网“焕新”,继续为考生们提供更多新鲜有营养的内容,考生可继续关注文都考研(kaoyan.wendu.com),查询更多有关考研复习及考研资讯类信息,文都教育陪伴大家进步成长。
  【小编提醒】
  文都教育考后发布:2017考研真题答案解析
  2017研究生准考证打印答疑内容汇总
  各地区2017研究生准考证打印入口汇总/注意事项
  文都名师助力2017考研冲刺复习 预测考点必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11-18 06:01 , Processed in 0.045176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