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5|回复: 0

2017考研政治复习:万磊出品之经济学多项选择题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2万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7561
发表于 2016-12-7 12:30: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考研政治冲刺复习倒计时【16天】,今天你坚持了没?
  2017考研剩下最后的半个月时间,考生们要保持住自己的激情,调整好状态,在最后冲刺阶段里继续努力。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文都教育政治名师万磊为大家梳理——有关经济学多项选择题,供考生们参阅。
  多项选择题:
  1.商品的市场价格发生变化
  A.与货币的价值量变化无关
  B.与商品的价值量变化有关
  C.与商品的生产价格变化无关
  D.与商品的供求变化有关
  【答案BD】(1)商品交换以货币为媒介,商品的价值通过商品的价格表现出来。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内容和客观基础。(2)现实的交换活动中,由于受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价格会围绕价值上下波动。(3)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相反正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2.利润率表示全部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提高利润率的途径有
  A.提高剩余价值率
  B.提高资本有机构成
  C.加快资本周转速度
  D.节省不变资本
  【答案AD】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P’=m/(c+v)
  3.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当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时会使
  A.单位商品的价值量降低
  B.商品的使用价值量增加
  C.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变
  D.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提高
  【答案AB】商品的价值量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率是单位时间生产的产品数量。两者关系: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
  4.“信用制度加速了生产力的物质上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使这二者作为新生产形式的物质基础发展到一定的高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使命。同时信用制度加速了这种矛盾的爆发,即危机,因而加强了旧生产方式的解体的各种因素。”马克思的这一论述表明,资本主义信用制度
  A.已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深层原因
  B.促进了建立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物质基础的形成
  C.加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矛盾发展和解体要素的形成
  D.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又加深了商品经济运行中的矛盾
  【答案BCD】以银行信用为主要形式的资本主义信用制度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资本主义信用制度推动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加深了商品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加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部矛盾发展和解体要素的形成,同时也促进了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物质基础的形成,但是,信用制度并不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深层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A不正确。
  5.劳动力是任何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在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和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劳动力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其价值的构成包括
  A. 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B. 劳动者在必要时间内创造的价值
  C. 劳动者繁育后代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D. 培养和训练劳动者所需要的费用
  【答案ACD】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这一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劳动力价值可以还原为劳动者维持自己及其家属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它包括:①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②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③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培训出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
  6.有一则寓言讲到:狐狸把鱼汤盛在平底的盘子里,请仙鹤来和它一起“平等”的喝鱼汤,结果仙鹤一点也没喝到,全被狐狸喝去了。这个寓言给人们的启示是,尽管资产阶级宣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是
  A.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
  B.这种形式上的平等既是资本主义的本质
  C.它的实质是将劳资之间经济利益的不平等合法化
  D.这种平等的权利是建立在财产不平等基础之上的权利
  【答案ACD】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局限性:①资本主义的民主是金钱操纵下的民主,实际是资产阶级精英统治下的民主;②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资本主义社会平等的权利是建立在私有制和资本特权的基础上的, 资本主义法律的实质是将这种不平等合法化。③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是一种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制度。一切权力都是不平等的,资本主义的自由平等权力也包含着事实上的不平等,它消除的只是等级特权,保护的却是阶级特权。该寓言反映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法律制度本质,B是错误选项,这种形式上的平等不是资本主义的本质,而是资本主义的表面现象。
  7.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很多西方人感叹这一次经济危机从根本上仍未超出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理论判断和精辟分析。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科学分析的深刻性主要表现为
  A. 指明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过剩
  B. 揭示造成相对过剩的制度原因是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
  C. 指出经济危机的深层根源是人性的贪婪
  D. 强调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是摆脱经济危机的根本出路
  【答案AB】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相对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相对过剩是指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求相比的绝对过剩。造成相对过剩的制度原因是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其制度原因是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只要存在资本主义制度,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政府的干预只能在一定条件下缓和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的深层根源是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摆脱经济危机的根本出路是消灭资本主义制度。答案是AB。
  8.人们往往将汉语中的“价”、“值”二字与金银财宝等联系起来,而这两字的偏旁却都是“人”,示意价值在“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透过商品交换的物与物的关系,揭示了商品价值的科学内涵,其主要观点有
  A.劳动是社会财富的唯一源泉
  B.具体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实体
  C.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D.价值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答案CD】马克思认为,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由具体劳动决定的,商品的价值是由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也就是抽象劳动决定的。价值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因为在商品交换过程中是要求等价交换的,从表面上看,商品是物体和物体的交换,但实际上是劳动者和劳动者之间的劳动时间相交换。C、 D正确。对于A,劳动和自然界都是创造社会财富使用价值的源泉。如,阳光、空气、海洋,等等,它们都不是人类劳动的产品,但都有使用价值。对于B,具体劳动是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而不是创造商品的价值,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者的抽象劳动决定的。
  9.美国导演迈克尔·穆尔在他的最新记录片《资本主义:一个爱情故事》问世以来,一直颇受关注。“资本主义”为何与“爱情故事”联系起来呢?穆尔解释说,这是一种“贪欲之爱”,喜爱财富的人不仅爱他们自己的钱,也爱你口袋中的钱……很多人不敢说出它的名字,真见鬼,就说出来吧。这就是“资本主义”。对金钱的“贪欲”与资本主义连为一体,是因为
  A.资本家就是人格化的资本
  B.赚钱体现了人的天然本性
  C.资本的生命在于不断运动和不断增值
  D.追逐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答案ACD】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马克思认为,贪婪的是资本家,但实际上资本家是人格化的资本。A正确。赚钱不是人的天然本性,B错误。资本是在运动中增殖的,作为一种自行增殖的价值,资本的生命在于不断运动和不断增殖,C正确。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就是无休止地采取各种方法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这样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就是剩余价值规律。马克思指出:"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D正确。
  10.伴随着生产力发展,科技进步及阶级关系调整,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资本家及其代理人为缓和劳资关系所采取的激励制度有
  A.职工参与决策制度
  B.职工终身雇佣制度
  C.职工选举管理制度
  D.职工持股制度
  【答案ABD】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工人阶级反抗力量的不断壮大,资本家及其代理人开始采取一些缓和劳资关系的激励制度,促使工人自觉地服从资本家的意志。这些制度主要有:职工参与决策,终身雇佣,职工持股。
  11.1918年,马寅初在一次演讲时,有一位老农问他:“马教授,请问什么是经济学”马寅初笑着说:“我给这位朋友讲个故事吧:有个赶考的书生到旅店投宿,拿出十两银子,挑了该旅店标价十两银子的最好房间,店主立刻用它到隔壁的米店付了欠单,米店老板转身去屠夫处还了肉钱,屠夫马上去付清了赊帐的饲料款,饲料商赶紧到旅店还了房钱。就这样,十两银子又到了店主的手里。这时书生来说,房间不合适,要回银子就走了。你看,店主一文钱也没赚到,大家却把债务都还清了,所以,钱的流通越快越好,这就是经济月。”在这个故事中,货币所发挥的职能有:
  A.支付手段
  B.流通手段
  C.价值尺度
  D.贮藏手段
  【答案ABC】从题干中"挑了该旅店标价十两银子的最好房间"这句话中的"标价"两个字,可以判断,货币执行了价值尺度的功能,故A正确。书生拿银子付给店主,体现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B正确。而店主、米店老板、屠夫、饲料商还的赊账都是体现支付手段,C正确。题干没有显示货币的贮藏手段,D不选。
  1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资产阶级国家对经济进行的干预明显加强,从而使得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调剂机制发生了显著变化。与这种变化相适应,经济危机形态 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主要表现是
  A.经济危机通常由国家间的贸易失衡直接引发
  B.经济危机各阶段的交替过程已不十分明显
  C.经济危机更多的表现为金融危机的频繁发生
  D.经济危机的破坏作用只局限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答案BC】资产阶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断加强使得经济危机的形态也发生了变化,表现在:经济危机的四个阶段(即危机阶段、萧条阶段、复苏阶段和高涨阶段)之间的差别有所减弱;各阶段的交替过程己不如过去那样明显;金融危机频繁发生,对整个经济危机的影响加强。显然B、 C正确。"贸易失衡"是经济状况的一种表现形式,并不是引发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故A错误。经济危机的破坏作用不仅仅局限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波及到了其他国家,因此D错误。
  13.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积累不断地并且同它的能力和规模化成比例地生产出相对的,即超过资本增殖的平均需要的,因而是过剩的或追加的工人人口。”“过剩的工人人口是积累或资本主义基础上的财富发展的必然产物,但是这种过剩人口反过来又成为资本主义积累的杠杆,甚至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一个条件。”上述论断表明
  A.资本主义生产周期性特征需要有相对过剩的人口规律与之相适应
  B.资本主义社会过剩人口之所以是相对的,是因为它不为资本价值增殖所需要
  C.资本主义积累必然导致工人人口的供给相对于资本的需要而过剩
  D.资本主义积累使得资本主义社会的人口失业规模呈现越来越大的趋势。
  【答案ABC】资本有机构成呈现不断提高趋势,这是由资本无限追逐剩余价值的本性决定的。资本家通过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扩大生产规模,使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这导致:①可变资本相对量减少;②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对地减少;③形成相对过剩人口。相对过剩人口就是劳动力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求形成的过剩人口,它之所以是相对的,是因为它并不是社会生产发展所绝对不需要的,而是由于它不为资本价值增殖所需要。A、 B正确。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是周期性的,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可以随时调节和满足生产周期变动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过剩的人口规律类似蓄水池的作用,在人口相对过剩的时候容纳失业人口,在生产需要大量劳动力的时候提供大量劳动力。C正确。资产阶级政府会通过各种干预措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失业,所以,资本主义社会人口失业规模不一定呈现越来越大的趋势,D错误。
  1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充分发展的同时,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对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的干预也更加深入。其中,微观规制的类型主要有
  A.公众生活规制
  B.公共事业规制
  C.社会经济规制
  D.反托拉斯法
  【答案BCD】微观规制主要是国家运用法律手段规范市场秩序,限制垄断,保护竞争,维护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微观规制主要有三种类型:其一,反托拉斯法。即政府通过立法的方式确立一整套规范性的法令,以禁止竞争性行业的垄断,反对不正当竞争行为。其二,公共事业规制。这类规制主要针对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产业,包括电力、电信、交通、天然气、自来水等一些公用事业。为了防止自然垄断行业的经济组织凭借垄断地位获取垄断利润,损害公众利益,资本主义国家运用立法手段对该行业进行规制,主要的规制内容有服务收费、收益率、价格等。其三,社会经济规制。这类规制涉及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竞争秩序和行为、消费者权益、知识产权、劳工权益、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等。这些规制旨在克服垄断资本主义自身发展所固有的矛盾和消极后果, 促进经济和社会稳定、健康和持续发展。A错,对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的干预,不包括"公共生活"。
  15.马克思说:“一切现实的危机的最终原因始终是:群众贫穷和群众的消费受到限制,而与此相对立,资本主义生产却竭力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这段论述表明
  A.经济危机的发生与群众的贫穷及其消费能力受到限制有关
  B.经济危机的发生根本上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C.资本积累与无限扩大生产也是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
  D.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导致了经济危机的发生
  【答案ABC】A项经济危机的产生是产品相对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言过剩,也就是相对过剩。B项阐述了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就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也就是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C项,由于社会生产无限扩大,而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狭小(也就是群众贫穷和群众的消费受到限制),必然导致产品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D项错在不是绝对的消费能力(也就是无限的消费能力),而是指的相对的消费能力。
  16.20世纪80年代,随着冷战的结束,分割的世界经济体系也随之被打破,技术、资产、商品信息真正完成了全球范围的活动,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相互合作和依存大大加强,世界进入到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新时代。促进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因素有
  A.各国经济体制变革供给出的有利制度条件
  B.出现了适宜于全球化的企业组织形式
  C.企业不断进行的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
  D.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答案ABD】导致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首先,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这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信息技术革命,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度,也大大降低了信息的成本,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跨国公司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促进了国际分工,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为国际资本的流动、国际贸易的扩大、国际生产的大规模进行提供了适宜的体制环境和政策条件,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故选ABD。
  文都考研网“焕新”,继续为考生们提供更多新鲜有营养的内容,考生可继续关注文都考研(kaoyan.wendu.com),查询更多有关考研复习及考研资讯类信息,文都教育陪伴大家进步成长。
  【小编提醒】
  文都2017考研真题答案解析专题已上线,考研初试时间为12月24日—25日。届时,文都考研会及时为大家奉上一场“真题答案解析”的饕餮盛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11-17 11:10 , Processed in 0.043861 second(s), 14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