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14|回复: 4

2017考研政治马原第三章重要考点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10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007237
发表于 2016-11-25 14: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根据大纲和真题,新东方网考研频道整合分享马原部分重要考点,大家抓紧进行梳理背诵,复习时间不多,考生要注意合理的分配。下面是马原第三章节的备考要点,一起来看看。
       
        2017考研政治马原第三章重要考点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一、认识与实践
          1、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其本质含义和基本特征有三:
          ①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②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
          ③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2)实践的基本形式有:
          ①物质生产实践;
          ②社会政治实践;
          ③科学文化实践。
          (3)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客体与中介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①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②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③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4)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总之,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3、认识的本质
          (1)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①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②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唯心主义先验论,认为人的认识先于物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619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5996
发表于 2016-11-25 14:31:40 | 显示全部楼层

          4、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1)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相互关系
          ①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a.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
          b.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理性认识的特点是它的间接性和抽象性。
          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发展到理性认识;
          b.实际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交织、互相渗透。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理性中渗透着感性的因素。理性认识不仅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而且要通过感性的认识来说明;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哲学史上表现为唯理论和经验论,唯理论会犯教条主义的错误,经验论会犯经验主义的错误。
          (2)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①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它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有:
          a.指导作用;
          b.解释作用;
          c.预见作用。
          ②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像、直觉、灵感等也属于非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在:
          a.动力作用;
          b.诱导作用;
          c.激发作用。
          (3)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①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
          ②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a.要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b.把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同主体自身利益结合起来,形成正确合理的实践观念;
          c.要把理论的正确性和现实的可行性统一起来,寻求实现理想客体的具体途径;
          d.理论必须被群众掌握,内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4)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的飞跃
          ①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在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
          a.从客观上看,事物的各个侧面及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
          b.从主观上看,人的认识能力有一个提高的过程。人的认识受主体的认识能力的限制和社会历史实践水平的限制。
          ②认识发展的无限性是指,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这种无限发展过程,在形式上是循环往复,在实质上是前进上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652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082
发表于 2016-11-25 14:53:49 | 显示全部楼层

          二、真理与价值
          1、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1)真理的客观性:有两层含义:
          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②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客观的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对于特定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
          (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①真理的绝对性有三层含义:
          a.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包含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
          b.世界是可知的,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向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
          c.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②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
          a.从广度上说,它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的正确认识,有待于扩展;
          b.从深度上说,它只是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的近似正确认识,有待于深化;
          c.从进程上说,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于发展。
          ③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
          a.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依存、相互包含的;
          b.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c.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是同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辩证统一相一致的;
          d.承认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就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一切真理。
          (4)真理和谬误
          ①真理发展的过程,不仅是相对不断趋近绝对的过程,而且还是不断同谬误作斗争并战胜谬误的过程。真理和谬误是相伴而生的,人类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难免发生谬误。真理和谬误决定于认识的内容是否如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他们是性质对立的两种认识;
          ②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③在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正确的认识往往会导致成功的实践,而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实践活动也会达不到自身所期待的结果,导致失败。只要人们分析失败的原因,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就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变失败为成功。
          2、真理的检验标准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2)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①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
          b.凡经过实践证明了的一切认识都是客观真理,都具有不可推翻的性质;
          c.实践能够检验一切认识,即使当前实践还不能加以判定,最终也会被以后的实践作出裁决。
          ②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社会实践总会受历史条件的限制。
          a.一定历史阶段的具体实践具有局限性,往往不能充分证明或驳倒某一认识的真理性;
          b.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
          c.已被实践检验过的真理还要继续经受实践的检验。
          3、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1)价值及其特性
          ①"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价值由两方面构成,一是主体的需要和利益;二是客体的某种属性或性能,价值是在两者的关系中形成的。
          ②价值的特征:a.客观性;b.主体性;c.社会历史性;d.多维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800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366
发表于 2016-11-25 16: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
          1、自由与必然
          (1)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认识必然,争取自由,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目标,是一个世界历史性的过程。
          (2)由必然到自由表现为人类不断地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
          (3)自由是历史发展的产物。自由是有条件的:
          ①认识条件;
          ②实践条件。
          (4)自由与必然的关系贯穿于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始终,也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永恒动力。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
          ②在当代中国,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
          (2)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
          (3)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4)这条思想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其核心是实事求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854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480
发表于 2016-11-25 16: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11-16 19:42 , Processed in 0.066581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