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72|回复: 0

2017考研政治:超实用答题模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2万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7561
发表于 2016-11-9 20:51: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总论:哲学就考研而论最重要的东西是原理
  1、搞透哲学原理:
  注:哲学关于辩证关系原理的万能公式:
  哲学的辩证关系特别多(共计 48 对),但无非两类,一是并列关系,二是从属关系。
  (1)A 和 B 并列关系(40 对):
  ①总论: A 和 B 是辩证统一的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②区别: A 和 B 的定义、特征、作用、地位不同。
  ③联系: A 和 B 相互依存: A 离不开 B:  B 离不开 A(有两种解释,一是一句话变三句话(任何 A 离不开 B,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离开 B 的 A ,离开了 B,A 也不存在了); 二是正说说,反说说,换个说法再说说。)A 和 B相互渗透:A 渗透着B: B渗透着A
  A 和 B 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A 能转化成 B: B 也能转化成 A
  (2)A 和 B 从属关系(6 对:物质与意识; 实践与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形式与内容)
  ①总论:A 和 B 是辩证统一的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②区别:A 和 B 的定义、特征、作用、地位不同。
  ③联系:A 决定 B(A 决定 B 的产生、发展、灭亡、性质和内容); B 反作用于A(当B适应A促进A的发展,当B不适应A阻碍A的发展)。(3)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即是并列关系也是从属关系。
  2、搞活哲学原理:
  注意:
  第一、哲学的题型有三种
  ①死记硬背的题目
  ②哲学家的命题或原话
  ③情景型题目(例子题)
  第二、哲学分析题的答题模板:
  ①先写... ...认为:
  唯物论:马克思辨证唯物主义认为:
  辩证法:马克思唯物辩证法认为:
  认识论:马克思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
  唯物史观: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②写出原理,并指出方法论意义。
  ③概括材料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或摘抄材料。
  ④指出材料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并反对错误。
  ⑤再写一原理,并重复 3、4 操作。
  ⑥此外,多写几个原理但不必解释。
  如果实在不会就写两个万能原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原理和矛盾普遍性的原理),但着重考虑三个黄金原理(自在世界与人化世界的辩证关系原理;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原理;改变了物的量的结构引起质的飞跃的原理)。
  ⑦下结论:只有按照马克思的上述原理的指导正确处理人的实践活动,我们才能成功!
  注:
  ㈠ 如果分值较小去掉第五步。
  ㈡如果题目给出原理,去掉五、六步。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58个)
  (一)、唯物论(三观两原理一方法论)10 个原理
  1、三观:物质观、意识观和实践观
  ⑴物质观: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运动的物质与时间、空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时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⑵意识观:意识的能动性原理:
  第一,在认识世界过程中,意识不仅可以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可以通过抽象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第二,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意识具有指导性。意识可以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意识的这一能动作用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其一,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获得成功;其二,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遭到失败。意识的这一作用是意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
  第三,意识能够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人的生理过程。人的精神是否愉悦,对于其身体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
  ⑶实践观:
  ⑴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2自在世界与人化世界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⒉两原理:
  ㈠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
  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是指统一于所有物质形态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客观实在性;世界的统一是无限多样的统一,是包含着质的差别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运动和发展的充满联系的统一。
  3、一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二)、辩证法(一个一,两个二,三个三,四个四) 23 个原理
  1、一个一是指一个核心——矛盾
  ⑴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⑵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⑶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
  ⑷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⑸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⑹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的原理:
  第一,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每一方在相互统一中得以存在和发展。
  第二, 矛盾双方相互包含,使任何一方都从对方那里吸收到了有利于自身的因素,从而在相互利用、相互促进中共同地得到发展。
  第三,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第四,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互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矛盾的斗争性首先引起事物的量变,一旦矛盾双方的斗争突破原有事物的限度,就会引起事物的质变。
  ⑺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2、两个二是指两大总特征:联系和发展
  联系:
  ⑴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原理(联系的含义和特征);
  ⑵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从属);
  ⑶ 系统与要素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从属)。
  发展:
  ⑷新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的原理:
  新事物符合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具有存在的必然性和前进性,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的母腹,它对旧事物采取了扬弃的态度,具有旧事物所没有的优越性;社会领域的新事物符合人民利益,得到人民的拥护、支持。
  ⑸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正、反、换)。
  ⑹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原理:
  世界的发展是无限的,而每一个具体事物的发展是有限的,世界的无限发展是由无数个事物有限的发展过程的集合而成的。
  3、三个三是指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1)质量互变规律:
  ①度的原理:度是质和量的统一。把握事物的度,可以全面而深刻地认识事物,做到胸中有数,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统一。把握事物的度,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掌握“适度”的原则,不能随意超出事物所允许的范围。
  ②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③改变了物的量的结构引起质的飞跃的原理。
  (2)否定之否定规律:
  ④肯定和否定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⑤辩证的否定观的原理:
  第一,辩证否定观认为,事物否定的根源存在于事物的内部,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第二,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否定是批判和继承、克服和保留的统一。肯定和否定相互渗透,肯定之中有否定,否定之中有肯定。
  (3)对立统一规律(又叫矛盾规律)见一个一。
  4、四个四是指四对范畴:原因与结果,现实与可能,必然与偶然,现象与本质
  ⑴现象和本质(并列,都有);
  ⑵必然与偶然(并列,都有);
  ⑷ 原因与结果(并列,都有);
  ⑸ 现实与可能(并列,都有)。
  ⑸形式与内容(从属)
  (三)、认识论(三个一,一观一论一方法)10 个原理
  1、一观——真理观
  ⑴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⑵真理的具体性的原理
  ⑶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⑷真理的价值性与客观性的原理:
  第一,真理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价值性。
  第二,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对客体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不附加任何主观随意想象的成分。
  第三,真理的价值性是从真理对主体的意义和效用上考察,是对真理的作用、意义、功能的揭示和反映。
  第四,真理的价值性是以真理的客观性为基础的。
  ⑸价值的主体性与客观性的原理:价值既有客观性,又有主体性。价值的客观性表现在:价值必须以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属性为现实基础,人的需要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价值的主体性表现在:客观事物的某种属性是否能实现价值的满足要以人的需要为基准,另外,同一客体对于不同的主体的价值满足带有主体的个性特征。
  ⑹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原理(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2、一论——认识论
  ⑴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
  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⑶实践和认识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统一,是指认识、理论要同一定时期、地点、条件下的具体实践相适应。认识、理论要根据具体实践不断地补充、丰富和完善。所谓历史的统一,是指认识、理论要同不断发展的实践相适应,要根据实践的变化而变化,不能落后于实践。
  ⑷认识过程的反复性与无限性: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是认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无限发展的全过程。
  3、一方法——辩证思维方法。
  注意:辩证思维方法、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见 03 年、04 年真题)
  (四)、唯物史观(社会发展的因素、规律、特点和动力)15 个原理
  1、因素:
  ⑴人口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⑵地理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⑶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规律:
  ⑴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
  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
  3、特点:
  ⑴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原理;
  ⑵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原理;
  ⑶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主体选择性的原理。
  4、动力:
  ⑴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力量;
  ⑵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⑶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⑷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⑹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
  ⑹社会革命和改革推动着社会发展;
  注:本章还有一个原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11-12 11:45 , Processed in 0.053366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