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78|回复: 0

心理学导论考研复习笔记之感觉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10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007237
发表于 2016-9-27 17:28: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考研已经进入百日冲刺阶段,在此阶段不论专业课复习到第几轮,都应将重点转移到笔记的复习,如果同学们并没有整理属于自己的发展心理学复习笔记,那么就来看看这份中公考研为大家整理的心理学导论复习笔记吧~下面是第五章感觉。
第五章 感觉
  一、感觉
  感觉概念: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器官的客观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不仅反映失误的外部属性,还反映机体的变化和内部器官状况(即提供内外环境信息)
  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认识活动的基础,也是人类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特点:1.感觉反应的是当前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物,而不是过去的或间接的事物
  2.反应的是客观事物的胳臂属性,而不是事物的整体
  3.是客观内在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分类(按照刺激来源分类):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
  内部感觉:运动感觉、平衡感觉、内脏感觉
  二、感觉测量:
  感受性;指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
  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衡量,是感受系统基本指标
  感觉阈限: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的变化强度或强度变化所需的量的临界值
  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了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刚能察觉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绝对阈限:刚能引起某种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各种感觉的绝对阈限各有不同
  绝对感受性(S)和绝对感觉阈限(R)之间成反比:S=1/R
  差别阈限: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种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最小可觉差JND
  差别感受性: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受能力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之间也成反比:K=△I/I(韦伯定律)
  三、三种定律:
  (1)韦伯定律:德国心理学/生物学家韦伯
  1.不同感觉的韦伯常数是不同的
  2.只适用于中等刺激制度的范围
  差别阈限随原来刺激的强度变化而变化,但差别阈限与原来刺激强度的比值是一个常数
  K=△I/I (K为常数,I为标准刺激强度或原来刺激量)
  (△I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即JND)
  K值不同韦伯分数不同,韦伯分数越小感觉越敏锐
  如:视觉1/60;味觉1/3。变化最小值才能有感觉差异
  (2)费希纳定律(对数定律):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
  1860年,德国心理物理学家费希纳,在韦伯定律基础上
  用差别阈限作为感觉单位,一个刺激所引起的心理强度可以用这个刺激所包含的差别阈限值来表示,即感觉的大小和刺激强度的对数成正比
  S=k*logR (S是感觉强度心理量;I是刺激强度物理量;k是常数)
  (3)斯蒂文斯定律(幂定律):美国心理学家
  用数值估计法得出,感觉的大小与刺激量的乘方成正比
  S=bIn (S为心理量即感受,I为物理量即刺激量,b和n为常数)
  信号检测论:是一种数学方法,用来评价个体感受性和他的反应标准对信号检测的不同贡献;有命中、虚报、漏报、正确否定(四种条件)
  感受性变化的规律:1.感觉适应;2.感觉对比;3.感觉后象;4.感觉的空间累积,空间融合;5.感觉的相互作用;6.感觉的补偿
  四、感觉现象
  (一)同一感觉中的相互作用
  (1)感觉适应:由于刺激的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是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视觉:明适应(暗-明)、暗适应(明-暗)如:进出电影院
  嗅觉:如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听觉:工厂的机器声
  味觉:吃辣椒
  肤觉(触压觉):穿鞋,穿衣服,骑驴找驴
  (2)感觉后像:对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后,感觉印并不立即消失,仍能保留一个短暂的时间。这种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称为感觉后像
  ①正、负后像,正负后像可以相互转换
  ②彩色的负后像是刺激色的补色
  ③后像持续时间与刺激强度呈正比
  (3)感觉对比:不同刺激同时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而使感受性在强度和性质上发生变化的现象。
  视觉对比的现象包括:
  1.明度对比(同样亮的灰纸片分别放在黑背景和白背景上,看起来黑背景上的灰比白背景上的灰亮)
  2.颜色对比(万绿丛中一点红,红花要用绿叶配的效果)两种。其他感觉也都有对比的现象。
  3.两种刺激同时作用形成的对比叫同时对比(上例中的明度对比)
  4.两种刺激相继作用形成的对比(先吃苦后吃甜觉得甜更甜了)叫相继对比。
  (二)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不同感受器之间相互影响和作用
  (1)不同感觉相互影响(声音的脉动感觉)
  一般规律:对于一个感受器的微弱刺激能提高其他感受器的感受性
  而强烈的刺激则会降低其他感受器的感受性
  (2)不同感觉的相互补偿:
  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以后而由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
  如:盲人的听觉和触觉强于常人
  (3)联觉现象:
  联觉是其中一种,它指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看到红色就觉得温暖,看到蓝绿色就觉得清凉就是一种联觉现象)
  五、视觉
  (一)视觉刺激:
  概念: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为380-780nm的电磁波,这一段电磁波又叫光波(也叫可见光谱范围)
  物理属性:波长、振幅、纯度
  对应心理属性:色调、亮度、饱和度
  (二)视觉现象
  (1) 视敏度:视觉分辨物体细节的能力,医学上称为视力。
  视敏度的大小通常以视角大小来表示。
  所谓视角,即物体通过眼睛节点所形成的夹角。
  视敏度一般可以分成最小可见敏度、最小间隔敏度和游标敏度三种
  1.最小可见敏度是指视觉系统能够分辨最小物体的能力。
  2.最小间隔敏度是指视觉系统区别物体间最小间隔的能力。
  3.游标敏度是用游标来测定的。
  (2) 颜色:包括彩色和非彩色。彩色的特性包括:
  1.色调(取决于光的波长);
  2.明度(取决于光的强度和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
  3.饱和度(又叫浓度,取决于彩色里掺杂灰的多少)的特性。
  非彩色就是灰,它只有明度这一种特性。
  (3)颜色混合:两种颜色混合到一起产生新的颜色的现象,分两种:
  1.色光混合,是相加的混合;加色法,明度增加
  2.颜料混合,是相减的混合。见色法,明度降低
  两种颜色混合在一起失去了色调而成了灰色,这两种颜色叫互补的颜色。在色光混合里红和绿、黄和蓝都是互补的颜色。非互补的颜色混合所得结果,是在光谱上它们两者之间的颜色,如红和黄混合得到的是橙色。
  (4)色觉缺陷:包括色弱和色盲。
  色弱患者对可见光的感受性低于正常人。在刺激光较弱时,这些人几乎分辨不出任何颜色。色弱患者在男人中占6%,是一种常见的色觉缺陷。
  色盲分为全色盲和局部色盲两种。
  患全色盲的人只能看到灰色和白色,丧失了对颜色的感受性,世界就像一张黑白电影。
  患局部色盲的人还有某些颜色经验,但他们体验到的颜色范围比正常人要小得多。
  (5) 视觉对比:光刺激在空间上的不同分布引起的视觉经验。可以分为明暗对比和颜色对比。明暗对比是由光强在空间上的不同分布造成的。颜色对比是指一个物体的颜色会受到它周围物体颜色的影响而发生色调的变化。
  (6)马赫带:两个相邻明度不同的光带,虽然每个光带上的光的强度是一样的,但是看起来亮区里临近暗区的地方更亮;暗区里临近亮区的地方更暗。这个更亮和更暗的区域叫马赫带。例如,在观察影子的时候,在轮廓线的两侧会看到马赫带现象。暗的地方更暗,亮的地方更亮。马赫带是由于相邻的神经细胞之间发生侧抑制的作用形成的。
  (7)视觉适应:由于视觉刺激的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的变化。可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
  1.暗适应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过程。例如,我们从阳光照射的室外进入电影院,或在夜晚由明亮的室内走向室外,都发生暗适应过程。
  2.明适应是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明处时视觉感受性下降的过程。当我们看完电影,从电影院出来时,开始觉得光线耀眼,但很快就恢复了正常状态。
  (8)后象:刺激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形象。和刺激物性质相同的后象叫正后象;和刺激物性质相反的后象叫负后象。颜色视觉的负后象是刺激色的补色。例如,在注视点灯光之后,闭上眼镜,眼前会出现灯的一个光亮形象,位于黑色背景之上,这是正后象;以后可以看到一个黑色形象,出现在光亮背景之上,这就是负后象。
  (9)闪光融合:明暗交替的光刺激,当交替的速度加快时,闪烁的光就成了连续的光,这就是闪光融合
  闪光临界频率:也叫闪光融合频率,刚能引起闪光感觉的刺激的最小频率
  (10)视觉掩蔽:在某种时间条件下,当一个闪光出现在另一个闪光之后,这个闪光就能影响到对前一个闪光的觉察
  (三)视觉的生理机制
  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是视觉的感受器
  视觉器官:角膜-前房-瞳孔-水晶体-玻璃体-视网膜
  视网膜有三层视觉细胞:棒体细胞和锥体细胞、双极细胞、神经节细胞层
  棒体细胞(颜色)和椎体细胞(光)是感光细胞(感受器)
  视觉感受野:视网膜上的一定区域或范围,受到刺激时能激活视觉系统与这个区域有联系的各层神经细胞活动,网膜上的这个区域就是这些神经细胞的感受野
  侧抑制现象:视觉感受器之间能够相互影响,一个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的神经冲动对临近部位的输入信号会产生抑制性影响
  特征察觉器:视觉系统的高级神经元能够对呈现给视网膜上的具有某种特征的刺激物做出反应:边界、直线、角度、运动、方向等特征
  三色说:英国科学家,托马斯.杨、赫尔姆霍茨
  在视网膜上有三种分别对红、绿、兰爱你敏感的感受器,光刺激引起三种感受器的不同程度兴奋,结合在一起产生不同颜色经验
  四色说:黑林
  视网膜存在三对视素:黑白、红绿、黄蓝视素,他们在光刺激作用下表现为对抗得过程,或同化或异化作用,从而产生不同的颜色经验
  研究证明,在视网膜上存在三种锥体细胞,颜色视觉遵循三色说;而在视觉系统的更高水平上存在着功能对立的细胞,颜色视觉遵循四色说
  六、听觉
  (一)听觉刺激:
  听觉的适宜刺激是声波,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人耳能接受的振幅频率为16-20000HZ,低于16叫次声,高于20000叫超声
  (二)听觉现象:
  (1)声音的特性:声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三种也行,音调取决于声波的频率,响度取决于声波的振幅,音色取决于声波的波形。
  (2)等响度曲线:不同频率的声音达到同样的响度所需要的强度是不同的,以1000Hz声音为标准,让被试调节另一个频率的声音,使它听起来和这个1000Hz的声音一样响。以声音的频率为横坐标,以达到和1000Hz同样的响度需要的强度为纵坐标画图,即画出一条条曲线,每条曲线上的声音听起来是一样响的,这些曲线就是等响度曲线。等响度曲线说明,人耳对不同频率声音的感受性是不一样的,最敏感的部位在1000Hz~4000Hz之间。
  (3)乐音和噪音:根据发声体震动是否具有周期性,声音还分成乐音和噪音。
  周期性的声波叫乐音,无周期性、不规则的声波叫噪音。
  (4)声音的掩蔽:一个声音,由于同时起作用的其他声音的干扰而使听觉阈限升高的现象。例如,在一间安静的房屋内,我们可以听到闹钟的滴答声、暖气管内的水流声、电冰箱
  (5)听觉适应:持续的声音刺激引起听觉感受性下降
  对一个稳定的声音最初下降,然后稳定在一个平衡的水平上
  (6)听觉疲劳:声音刺激的强度/时间大大超过了听觉感受性的正常限度,而引起的听觉阈限暂时提高的现象
  (三)听觉的生理基础
  听觉器官:外耳:耳廓、外耳道
  中耳:鼓膜、听小骨
  内耳:中的耳蜗中的科蒂氏器官是听觉的感受器
  听觉产生的途径:声波-科蒂氏器官-听神经-丘脑-颞上回和颞中回
  (四)听觉理论:
  (1)频率理论:1886年,罗.费尔德提出
  认为外界声音的振动会引起耳蜗基底膜相同频率的振动,听神经所发放的神经脉冲可以复制外界声音的频率, 就像电话的收话机与接话机的关系,又叫电话理论
  局限:人耳基底不能做1000/s以上的快速振动,却能分辨每秒振动1000次以上
  (2)共鸣理论:
  赫尔姆霍茨认为基底膜上的横纤维长短不同,他们分别与外界不同频率的振动发生共鸣,短纤维与频率高的声音发生共鸣,长纤维与频率低的声音发生共鸣,基底膜的振动引起不同神经细胞的兴奋,使人产生不同频率声音的感觉
  局限:但人耳能接受20HZ-20000HZ得振动,最高和最低频率之比为1000:1,而基底膜上恒纤维长短的比例仅为10:1,二者并不对立,因而根据并不充分
  (3)行波说(位置理论):冯.贝克西于20世纪40年代
  认为基底膜由声波引起的振动,从基底膜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不同频率的振动到达基底膜不同的部位后便停下来。低频下来可以达耳蜗顶部,高频只能达到耳蜗底部,从而实现基底膜对不同频率声音的分辨
  正确描述了3500HZ以上声音引起的基底膜振动,但很难解释500Hz一下声音对基底膜的影响
  (4)神经齐射理论:韦弗尔 20世纪40年代
  当声音频率低于400Hz是,听神经的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频率一致的,在声音频率较高时,就需要神经纤维联合“齐射”来反应
  可解释5000Hz以下的声音频率分析,超过5000Hz时位置理论是对频率进行编码的唯一基础了
  七、其他感觉
  (一)嗅觉:嗅觉的适应刺激是具有挥发性的有气味的物质。嗅觉的感受器是鼻腔上部黏膜中的嗅细胞。嗅觉是唯一不通过丘脑而直接进入大脑的感觉。嗅觉是人类最古老的感觉,新生儿出生后一个小时就能根据嗅觉辨认出母亲的乳头,说明嗅觉在出生后就开始起作用。
  (二)味觉:味觉的适宜刺激是溶于水的有味道的物质。味觉的感受器是分布在舌面各种乳突内的味蕾。最基本的味觉有甜、咸、酸、苦四种,辣本质上是一种痛觉。舌面的不同部位、不同的机体状况对这四种味觉的感受性都有重要的影响。舌尖对甜最敏感,舌中、舌两侧和舌根分别对咸、酸和苦最敏感。
  (三)肤觉
  刺激作用于皮肤引起各种各样的感觉,叫肤觉。皮肤感觉包括触觉、冷觉、温觉和痛觉。肤觉在皮下的感受器呈点状(触电、冷点、温点、痛点)分布,它们在身体不同部位分布的密度是不一样的。
  由非均匀分布的压力在皮肤上引起的感觉,叫触压觉。触压觉分触觉和压觉两种。外界刺激接触皮肤表面,使皮肤轻微变形,这种感觉叫触觉。外界刺激使皮肤明显变形,叫压觉。另外,振动觉和痒觉也属于触压觉的范围。但引起痒觉的刺激不仅有机械刺激,而且有化学刺激,如蚊子、蚂蚁叮咬后。
  两点阈:在排除视觉的条件下,能够分辨皮肤上两个触觉刺激的最小距离。身体不同部位的两点阈不同,说明其他触觉感受性的差别。
  温度觉:皮肤表面温度的变化,是温度觉的适宜刺激,皮肤表面的温度称为生理零度。高于生理零度的温度刺激,引起温觉;低于生理零度的温度刺激,引起冷觉;刺激温度等于生理零度,不产生温度觉。
  (四)动觉:动觉又叫做运动感觉,它反映的是身体各部分的位置、运动以及肌肉的紧张程度,它的感受器是分布于肌肉、肌腱、韧带和关节中的肌梭、腱梭和关节小体。动觉是随意运动的重要基础,在认识客观世界中也有重要的意义。
  (五)平衡觉:平衡觉又叫静觉,是对人体做加速、减速直线运动或旋转运动的反应。宇航员在执行航天飞行任务时,在失重的情况下会出现平衡觉的异常变化。平衡觉的感受器是内耳中的前庭器官(包括耳石和半规管)。平衡觉与视觉、内脏感觉都有联系。当前庭器官兴奋时,视野中的物体似乎出现移动,人的消化系统也可能出现呕吐、恶心等现象。人们熟悉的晕船、晕船现象,就是由于前庭器官受到刺激时引起的。前庭器官活动的稳定性,可以经过训练得到改进。
  (六)内脏感觉
  内脏感觉又叫机体觉,它能分辨的有饥饿、饱胀、渴、窒息、恶心、便意、性和痛等感觉。内脏感觉的感受器分布于内脏器官的壁上。
  内脏感觉的性质常常不太清楚,又没有明确的定位,所以叫“黑暗”感觉。内脏感觉在正常工作时往往引不起内脏感觉,只有在内脏器官发生异常情况时才能成为鲜明的、占优势的感觉。
  (七)痛觉
  痛觉是当机体受到伤害时产生的感觉,它总和痛苦的情绪相联系,但对人体具有保护作用,因而有生物学意义。痛觉遍布全身所有的组织,但痛觉的感受性各人之间有很大的差别,这主要和对痛的认识和态度,以及性格特点有关。
  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复习,中公考研为广大学子推出2017考研秋季集训营、专业课一对一、精品网课系列备考 专题,针对每一个科目要点进行深入的指导分析,欢迎各位考生了 解咨询。同时,中公考研一直为大家推出考研直播课堂,足不出户就可以边听课边学习,为大家的考研梦想助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4-6-3 02:42 , Processed in 0.071722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