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12|回复: 0

心理学导论考研复习笔记之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10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007237
发表于 2016-9-27 17:28: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考研已经进入百日冲刺阶段,在此阶段不论专业课复习到第几轮,都应将重点转移到笔记的复习,如果同学们并没有整理属于自己的发展心理学复习笔记,那么就来看看这份中公考研为大家整理的心理学导论复习笔记吧~下面是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内容。
第二章 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Ø 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解析心理实质的基本观点)
  Ø 心理是人脑的技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客观现实是人心理内容的源泉
  神经元:即神经细胞,它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1891年,瓦尔岱耶提出神经元一词,并创立神经元学说
  基本作用:接收和传递信息,以及整合信息
  构成:由细胞体(包括细胞核和细胞质)、树突、轴突三部分组成
  生物钟典型神经元五部分:胞体、树突、轴突、髓鞘和突触小体
  分类:根据其机能特性(功能)分为三大类:
  感觉神经元(传入/内导神经元)
  联络神经元(中间神经元)
  运动神经元(传出/外导神经元)
  树突:接收来自其他神经元信息并传至胞体
  胞体:中央有细胞核是能量中心
  髓鞘:包裹在神经纤维外围,由胶质细胞组成
  轴突:又叫神经纤维,把冲动由胞体传至远处
  突触: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之间彼此接触的部位
  构成: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突触前:轴突、突触小泡(神经递质的储存场所)
  突触间隙:大小影响了化学传导速度
  突触后:胞体、树突
  神经递质:产生兴奋/抑制作用,兴奋和抑制是神经系统两个基本状态
  冲动传导到轴突末端,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隙,作用于后膜,激发后膜上的受体,打开/关闭某离子通道,改变膜的通透性,引起神经元的电位变化
  神经冲动:神经元通过接收和传递神经冲动进行交往,实际为电位变化
  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式分为两种:电传导和化学传导
  电传导:神经冲动在神经细胞内的传导(同一神经元)——较快,静息电位-动作电位
  化学传导:神经冲动在神经细胞间的传导即突出间传导(不同神经元)——较慢,以化学物质神经递质作为媒介
  电传导过程:内负外正-接受刺激-通透性变化+离子进入膜内-产生电位差
  极化状态-去极化状态-反极化状态-复极化状态

2016092712020095325.jpg

2016092712020095325.jpg

  周围神经系统:
  概念:周围神经系统是联系感觉输入和输出的神经机构,它将感觉器官,运动器官以及内脏器官和中枢神经系统联系起来
  构成:躯体神经系统受意识的调节和控制
  脑神经12对、脊神经31对
  植物性神经系统分布于内脏器官、心血管、腺体,几乎向所有腺体发送神经冲动
  交感神经系统是主导兴奋,当机体应付紧急情况时产生以适应环境变化
  副交感神经系统主导安静,也叫自主神经系统,保持身体安静时的生理平衡,如:协助消化进行,保存身体能量
  中枢神经系统:
  自上而下:中脑-脑桥-延脑-脊髓
  功能:传递、储存和加工信息,产生各种心理行为,控制人的全部行为
  构成:脊髓:活动受脑控制,重要通路
  上接脑,外连周围神经,31对脊神经位于两侧
  可以完成反射活动如:膝跳反射、轴反射、跟腱反射
  负责本能活动(如一部分反射活动)
  脑干:重要通路,12对脑神经与高级神经相连
  神经纤维大量汇集形成网状结构
  网状结构:控制觉醒和意识状态的神经系统
  分流信息,进行弥漫性传导
  调节脑结构的兴奋水平,维持注意并激活情绪
  延髓:和脊髓相连的部分,又称延脑,上接脑桥下接脊髓
  有呼吸中枢和心跳中枢,又称生命中枢
  脑桥:在中脑和延髓之间
  维持机体平衡的初级中枢
  对人的睡眠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中脑:神经信息的主要通道
  有视、挺的反射中枢,瞳孔和眼动中枢
  间脑:位于大脑两个半球之间
  丘脑:位于皮层下,除嗅觉外所有感觉的重要中枢
  所有感觉信息先到丘脑进行初步分析综合,再由丘脑传到大脑皮层
  上丘脑:参与嗅觉和某些激素调节
  下丘脑: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主要控制中枢
  负责内脏器官活动,控制内分泌系统,维持正常代谢
  调节饥饿、渴、性等生理活动
  情绪反应的重要中枢
  小脑:具有保持身体平衡,调节肌肉紧张作用
  大脑:又称端脑,由左右对称两个半球组成,分隔左右半球的深沟称为纵裂
  内部是白质,外部是灰质,灰质就是大脑皮层
  纵裂底上是胼胝体,连接两个半球
  大脑半球:两半球对称,但功能不对称
  左半球抽象思维,右半球为形象思维
  表面有深浅不同沟和裂,沟裂中间隆起部分为脑回
  三条大沟:中央沟、外侧和顶枕裂
  沟将半球分为四叶:
  1.额叶:以躯体运动功能为主,中枢在中央前回
  2.顶叶:以躯体感觉功能为主,中枢在中央后回
  3.枕叶:以视觉功能为主,中枢在枕叶的枕极
  4.颞叶:听觉功能为主,听觉中枢在颞上回和中回
  大脑两半球单侧化优势:
  联合活动,共同完成复杂的活动
  大脑两半球的功能是不对称的,其分工与生活中用手的习惯有关。惯用右手的人,左半球占优势的功能是言语功能,以及与言语有关,像概念形成、逻辑推理、数学运算等功能。右半球占优势的功能是不需要语言参与的空间知觉和形象思维活动。
  1860年法国外科医生布洛卡首先发现了言语运动中枢。20世纪60年代,罗杰·斯佩里在切断胼胝体的割裂脑手术病人身上进行的实验,进一步证明了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
  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一侧化,并不是绝对的。近年来的许多研究发现,右半球在言语理解中同样起主要作用。
  边缘系统:大脑内侧深处边缘,包括扣带回、海马回、海马沟
  与动物本能活动有关
  海马在记忆功能中有重要作用
  杏仁核与情绪密切相关
  扣带回与注意密切相关
  大脑皮层:是神经细胞集中的地方,因而是神经系统最高部位
  分为四个功能区:感觉区、运动区、语言区、联合区
  1. 感觉区:
  视觉区:产生初级视觉,如对光的观察等(接受在光的刺激下由眼睛
  输入神经冲动);位于枕叶后面的枕极,术语布鲁德曼第17区
  听觉区:产生初级形式的听觉,如对声音的察觉等(接受在声音作用下耳朵传入的神经冲动);位于颞叶的颞横回处,术语布鲁德曼第41、42区机体
  感觉区:产生触压、温度、痛、运动和内脏等感觉(接受皮肤、肌肉、内脏发来的感觉信息);位于中央后回,属于布鲁德曼第1、2、3区身体各部分在其感觉区投射关系是:
  左右交叉,上下倒置
  身体越敏感的部位在感觉区上所占面积越大
  2.运动区:
  躯体运动区位于中央前回,属布鲁德曼第4区。它发出动作指令,支配和调节身体各部分的运动,以及身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和姿势。运动区和身体各部位的关系是:
  左右交叉、上下倒置的(脸部无关的位置是正直)。中央前回最上部的细胞与下肢肌肉的运动有关,其余的细胞与上肢肌肉的运动有关。
  机能重要的身体部位在运动区上所占的面积大。
  3.语言区:
  言语区主要定位于大脑左半球,它由广大的脑区组成。其中有三个重要区域:
  布洛卡区:在左半球额叶的后下方、靠近外侧裂处,即布鲁德曼的第44、45区,是一个言语运动区,该区域受损会引起运动性失语症。这种病人说话不流利,话语中常常遗漏功能词,因而形成“电报式”语言。
  威尔尼克区:在颞叶上方、靠近枕叶处,有一个语言听觉中枢,它与理解口语有关,该区域受损将引起听觉性失语症,病人不理解口语单词,不能重复他刚刚听到的句子,也不能完成听写活动。
  角回:在顶枕叶交界处,还有一个言语视觉中枢,这个区域受损,将出现理解书面语言障碍,病人看不懂文字材料,产生视觉失语症或失读症。
  4.联合区
  不接受任何感觉系统的直接输入,从这个闹去出发的纤维,也很少直接投射到脊髓,支配身体
  脑机能学说
  (一)定位说
  脑机能定位说认为,人的心理功能是和脑的某一特定部位有关的。定位学说始于18世纪德国加尔和斯柏兹姆的颅相学,即某人有某种特点,他的大脑结构就会有相应的特点,并反映到颅骨上。颅相学缺乏科学根据,但却给我们启发:人大脑的功能是分区的。
  真正的定位理论提出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失语症的研究。布洛卡区和威尔尼克区的发现,都使人们相信语言是有特定脑区的。加拿大医生潘非尔德发现用电刺激大脑颞叶能激发人对童年经历的回忆。这些都支持了定位学说。
  (二)整体说
  整体说最早由弗洛伦斯提出,他认为人的大脑是一个整体,要通过整体来发挥作用。弗洛伦斯用局部毁损法进行试验,以观察其对动物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动物功能的丧失与切除皮层的部位无关,而与切除皮层的大小有关。
  20世纪初拉什利进一步用损伤白鼠大脑的办法,观察其对白鼠学习的影响,得出两条原理:1.均势原理(大脑皮层的各个部位几乎以均等的程度对学习发生影响);2.总体活动原理(学习活动的效率与大脑受损伤的面积大小成反比,而与受损伤的部位无关)。
  (三)机能系统说
  前苏联神经心理学家鲁利亚在治疗二次世界大战脑受伤的伤员,以及对他们进行恢复训练的时候发现,某一脑部位的损伤并不是导致某一孤立的心理机能的丧失,而是引起某种综合征,即一系列过程的障碍。在恢复训练时发现,与某一脑损伤部位相联系的生理机能是难于恢复的,但可以进行机能的改造。因而提出:
  1.大脑是一个动态的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机能系统。包括:(1)调节激活和维持觉醒状态的激活系统,又称动力系统,由网状结构和边缘系统组成。(2)信息接受、加工和储存系统。它位于大脑皮层的后部,包括枕叶、颞叶和顶叶以及相应的皮层下组织。(3)行为调节系统,是编制行为的程序、调节和控制行为的系统。
  2.人的各种行为和心理活动是这三个机能系统相互作用、协同活动的结果。
  (四)机能模块说
  机能模块说是20世纪80年代在认知科学和认知神经学的研究中出现的学说,它认为,人脑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由高度专门化并相对独立的模块组成的,这些模块复杂而巧妙的结合是实现复杂而精细的认知功能的基础。这一理论得到了认知神经学研究成果的支持。例如,视觉领域的研究发现,猴子的视觉与31个脑区有关;颜色、运动和形状知觉是两个大的功能模块,它们之间的精细分工和合作,是视觉的神经基础。
  (五)神经网络学说
  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复习,中公考研为广大学子推出2017考研秋季集训营、专业课一对一、精品网课系列备考 专题,针对每一个科目要点进行深入的指导分析,欢迎各位考生了 解咨询。同时,中公考研一直为大家推出考研直播课堂,足不出户就可以边听课边学习,为大家的考研梦想助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10-29 00:29 , Processed in 0.063253 second(s), 10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