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36|回复: 1

2015考研:历史学考研要把握“龙脉”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10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007237
发表于 2016-8-15 21:43: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aa914a542d834d68afc5744d182e64cd43.jpg

aa914a542d834d68afc5744d182e64cd43.jpg

        【摘要】伴随着“国学热“,历史学也大热了一把。本文具体分析了近两年的历史学考研真题,对不同的题型进行深入的挖掘,从具体题目中寻找命题规律,总结出近两年的出题特点,从而结合实际情况给出考生具体的复习建议。
        【关键词】考研历史学复习
        历史学专业统考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采用闭卷,笔试的答题方式。考查范围分中国史(上古~1992)和世界史(上古~1991)。考试内容为中国古代史约占30%(90'),中国近现代史约占20%(60'),世界古代史约占20%(60'),世界近现代史约占30%(90')。而史学理论和史学史、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专门史等方面的内容将有机地体现在以上各部分之中。以201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统考历史学试卷为例,试卷题型结构为:一、选择题,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二、名词解释,8小题,每小题10分,共80分;三、史料分析题,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四、论述题,3小题,每小题40分,共120分。
       

3b9f7f5c7dc34e678a83495c36c8650943.gif

3b9f7f5c7dc34e678a83495c36c8650943.gif

        下面我们对试卷每个部分进行分析:
       

28dcdd5283b44ac38ff2d3c6f8a1811143.jpg

28dcdd5283b44ac38ff2d3c6f8a1811143.jpg

选择题
        很多考历史学研究生的同学都觉得选择题是比较难以处理的题型,十分“鸡肋”,分值不高也不低,范围却很广,知识考查得也很细,几乎古今中外都可以出题,难以把握住重点和出题方向。其实选择题的“核心”是考“史实”,意在考查学生对历史常识的了解,出的也大多是一些著名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属于知识积累,只要大家在复习时多加注意,予以积累就可以了。现举例分析如下:
        1.201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统考历史学试卷选择题第四题:
        以考证辨伪动摇宋明理学基础的清代学者是:
        A.闫若璩、胡谓      B.王念孙、王引之
        C.钱大昕、王鸣盛   D.惠栋、戴震
        这道题应该是所有选择题中比较难的一道了,要求学生对清代“朴学”的发展史比较了解,考查得比较细。选项中的各人,都是“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其中考生可能在A与D两项中犹豫不决。胡渭的《易图明辨》,闫若璩的《尚书古文疏证》都在字句考证,辨别古书真伪方面有巨大贡献,其后逐渐形成一种脱离社会现实,为考据而考据的学风,后来形成了所谓的“乾嘉学派”。惠栋和戴震分别是“乾嘉学派”吴派和皖派的代表人物,其中戴震通过考据辨伪,阐述了唯物的宇宙观和认识论,对宋明理学家“道”和“理”的观点进行了尖锐而彻底的批判,动摇了程朱理学的基础。由此可以知道,胡渭与闫若璩是“乾嘉学派”的开创者,而惠栋和戴震才是通过考据与辨伪动摇了宋明理学的基础。这道题考查了在学术史上重要人物及其贡献,体现了历史研究生考试的深度,此种类型题应引起我们的关注。
        2.201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统考历史学试卷选择题第十题:
        1960年后在中国内地出版、对近代史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大型回忆录汇编是:
        A.《近代稗海》B.《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
        C.《近代中国史料丛刊》D.《文史资料选辑》
        这道选择题的题干可以分成四个关键词语:中国内地出版,近代史研究,重要参考价值、回忆录汇编。《近代稗海》是1985年大陆出版的近代野史集成,可以算是看近代历史的二手资料,读起来很有趣味,但是其野史的身份,导致其参考价值有限;《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是新中国成立后,由中国史学会组织编撰,由著名史学家范文澜、翦伯赞、白寿彝、齐思和、邵循正、向达等主编的,是第一次对近代史资料进行系统整理的大型工程,为近代史研究提供了最基本和最有价值的史料,但它并不是回忆录;《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是沈云龙主持编纂的汇集中国近代文献的一部大型丛书,为研究近代历史文化所必备,由台湾文海出版社出版,不是中国内地出版。《文史资料选辑》在建国后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以回忆录的形式生动翔实地记录了中国风雨沧桑的历程,反映了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在政治、军事、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历史变迁,为我国近现代史留存极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本题考查了一些考生不是很熟悉的书籍,考查了学生对于史料的了解及掌握程度,体现了历史研究生考试的广度。这种对比较生僻的书籍的考查在过去五年的考试中首次出现,可能体现了今后考试命题的一种趋势,应引起考生的注意。
        通过对近几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统考历史学试卷选择题的分析,可以发现选择题大多考查的都是基本史实,并且开始出现考查专门史主要人物及其代表作的现象,考查有越来越细的趋势。考生在开始复习时就要注重打好基础,对基本史实要掌握清楚,可以将一些可能做成选择题的史实做成填空形式的卡片或者手掌大小的笔记,在闲暇时间随时都可以拿出来温习,这样才能在后期的复习中不用花大量的时间来解决选择题。(来源:《求学·考研》2012年第1-2期合刊)
       

名词解释
        在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统考历史学试卷中,名词解释共八题,每道题十分,共计八十分。名词解释是考研中最基本的题型,其后的史料分析题和论述题可以看做是名词解释题的变形,将名词解释重新加以整理或者对名词解释的内容进行补充说明。
        名词解释的考查重点是在历史上产生过相当影响的重要史实,过细的知识点会出现在选择题中,而不在名词解释的范围之内。
        名词解释的解答应该包括概括句(简要论述名词是什么)、分述部分(原因、内容、发展历史等)、结尾句(影响与意义等)。三个部分互相呼应,互相补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名词解释一般回答的要比较简略,但要抓住重点,言简意赅,文科类考试是按点给分的,缺少分数点就会扣分。个人认为名词解释的字数在150~200字为宜。
        201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统考历史学试卷的八道名词解释中,中国史占三道,世界史五道。现各举一例进行分析:
        201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统考历史学试卷名词解释第二题:
        十三行
        十三行是清代在广州设立的对外贸易的商行(概括句)。清朝时期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对外贸易都需要经过由官府特许的对外贸易机构十三行进行,十三行实行垄断贸易,对进出口商品种类等实行严格限制。《南京条约》签订后,随着五个通商口岸的开放,十三行逐渐没落(成立原因、发展历史)。十三行是鸦片战争前仅存的对外贸易机构,有助于国人了解世界,但是也限制了对外贸易的发展,不利于商业的往来(意义与影响)。(来源:《求学·考研》2012年第1-2期合刊)
        201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统考历史学试卷名词解释第五题: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是19世纪上半期,埃及统治者穆罕默德·阿里为了实现富国强兵、抵御外敌而进行的一次改革(概括句)。主要内容:消除旧的封建割据势力,建立中央集权;进行土地改革,推进工农业生产和贸易发展;改革军事,建立强大的陆海军;改革教育,提倡学习文化。由于阿里连年对外用兵,导致人民不满,又加上英国出兵埃及使埃及逐渐沦为半殖民地,阿里的改革最终失败(主要内容及发展历史)。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增强了埃及的军事实力,提升了埃及的国力,推动了埃及统一和近代化进程(意义及影响)。
        当然,名词解释语言的概括与精炼的能力,需要我们不断练习。我们在复习过程中,可以参照《历史学考试大纲》中的名词解释规范将重要历史事件整理成名词解释,记在小笔记本上,便于随身携带随时翻阅。开始我们的语言可能和标准相去甚远,但是要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下去,我们一定会离名词解释的标准语言越来越近。在这里推荐一本书,长孙博主编的《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历史学基础名词解释》,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本书集创造性、实用性与新颖性于一身,可以作为我们进行考研名词解释复习的重要参考。但我们在使用这本书时,最终目的并不是要背下里边的内容,而是要学习其对于名词解释的思路与语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要将名词解释的思路烂熟于心,专业语言能熟练应用,这样,不管出现哪个名词解释,我们都能轻松应对。(来源:《求学·考研》2012年第1-2期合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652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082
发表于 2016-8-15 22:24:29 | 显示全部楼层

       

91793a048742425f91dbbf85aad34df343.jpg

91793a048742425f91dbbf85aad34df343.jpg

       

材料分析
        201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统考历史学试卷的材料分析保持了前几年一中一外的命题趋势。但2010年的材料分析题每题需要回答2个问题,而2011年材料分析题每题需要回答的是3个问题,今后也很可能将延续这个结构。而且在中国古代史材料分析中,连续第二年出现了对古文进行句读的考试,这也应该是今后考试命题的趋势。现举一例进行分析。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陳丞相平者陽武戶牖鄉人也少時家貧好讀書有田三十畝獨與兄伯居伯常耕田縱平使遊學平為人長大美色人或謂陳平曰貧何食而肥若是其嫂嫉平之不視家生產曰亦食糠西覈耳有叔如此不如無有伯聞之逐其婦而棄之及平長可娶妻富人莫肯與者貧者平亦恥之久之戶牖富人有張負張負女孫五嫁而夫輒死人莫敢娶平欲得之邑中有喪平貧待喪以先往後罷為助張負既見之喪所獨視偉平平亦以故後去負隨平至其家家乃負郭窮巷以弊席為門然門外多有長者車轍張負歸謂其子仲曰吾欲以女孫予陳平張仲曰平貧不事事一縣中盡笑其所為獨奈何予女乎負曰人固有好美如陳平而長貧賤者乎卒與女
        问题:
        (1)在答题纸上对材料加以句读(10分。错断或漏断1处扣0.5分,扣分不超过10分)。
        (2)分析并概括材料中反映的各种社会观念。(15分)
        (3)“有田三十亩”而“家贫”,试从社会经济的角度概括其原因。(5分)
        对于古文的标点和句读,已经是连续第二年出现,这也体现了命题中心的一个思路:这种题型将会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出现。对于句读问题,没有什么捷径可取,只能在平时多阅读些古代史学名著,主要是《史记》和《资治通鉴》,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将“前四史”全部通读。如果身边有中文系学生或者中文研究生考生,可以向他们借阅王力版《古代汉语》,在第三册《古代汉语》古汉语通论(二十四)——古书的句读中,对于古书句读中出现的三种主要错误进行了归纳总结,也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我们可以认真学习一下,并对照《史记》等史籍进行练习,会对我们进行古史材料的句读有很大帮助。
        第二题要求考生分析并概括材料中反映的各种社会观念,这也是比较新颖的提法,以前多考查对政治和经济状况的概括,这次提出了社会观念,更加注重对人文历史的考查。这道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回答:①汉初生产力水平低下;②汉初读书人较农民社会地位高;③汉初商人地位较高;④汉初妇女改嫁不受限制;⑤汉初不劳而获之人遭人唾弃,勤奋则成为人们公认的优良品行。
        第三题要求考生从社会经济的角度概括“有田三十亩”而“家贫”的原因。考查的是考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抓住“社会经济”这个切入点,并要全面地分析问题,主要从社会生产力、当时经济状况、经济政策等方面入手。(来源:《求学·考研》2012年第1-2期合刊)
       

论述题
        这是2011年新题型,所以在今后几年应该会沿袭,它是分值最高的部分,也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我们考研的成败。解答论述题,也需要对题干进行“肢解”,归纳出应该从哪几个方面作答,然后争取每句话都切合到答题要点(即得分点)上,不可偏题。在论述时,以总-分-总的论述结构为宜,开头点题,中间论述最好分条论述,清晰醒目,一目了然,在论述的结尾做一个“画龙点睛”的总结,为我们得到高分打下基础。如果对知识点很熟悉,还可以试着领会出题者的用意,适当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许可以加分,但一定不能标新立异,毕竟历史是严肃的学科,不要画蛇添足,弄巧成拙。
        如果遇到不熟悉的知识,无法进行回答,或者对问题的解答不能很全面,可以将自己熟悉的知识进行详细的阐述,并将和题意相关的知识都可以写上去,希望可以靠字数争取同情分。但是一定不能将模糊不清的史实写出来,这样将影响阅卷人对考生水平的认识,影响他对考生其他题目的评分。
        201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统考历史学试卷共有三道论述题。
        31.从农业、手工业、对外贸易和货币等几个方面分析南宋发展状况。
        32.分析近代两次中日战争对中国政治经济和国际地位的影响。33.分析雅典民主政体和罗马共和政体的异同。
        第一道论述已经给出了要论述的主要方向,应该说是属于比较容易的。这道题主要考查考生全面掌握史实以及综合运用的能力。现在考试越来越重视考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我们在平时的复习中就应该注意加以练习。
        第二道和第三道论述都属于比较题型,但又略有不同,相对来说第三道题要更加难一些。第二道题属于比较整合题,而两次中日战争都是中国近现代史的重点,考生掌握熟练,整合起来也比较容易。而第三题属于比较异同,题中的两种政体属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所以比较起来要比第二道难。
        去年是论述题“四改三”的第一年,从上面三道题也基本可以看出今后论述题的命题方向,即是综合考查,不仅有对考生思考问题全面性的考查,还考查学生的比较综合能力,横向和纵向都有了更深入的体现,这也对我们考生的复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综合了以上的试卷分析,我们发现今后考研命题的总体趋势是:一如既往地注重对历史学基础即史实的掌握,同时对考生运用历史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这种趋势,我们也提出了针对性的复习策略:
        第一,强化对基础知识的复习。历史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过程,因此它的变化很小,对于基础知识的储备是很重要的,因此大家在前期一定要做好基础知识的复习。
        第二,加强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总结。考研不是单一考查一个人的记忆能力,更多的是需要你对整个历史过程的理解,了解其发展规律,并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第三,在全面基础知识复习的基础上,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能够将中外历史熔为一炉,将古今线索划为一线,特别是在近现代历史的复习上,要充分掌握近代以来与日俱增的全球化进程在历史上体现出的规律,能够用历史的观点和方法解决问题,并能提出一定的自我见解。
        经过对2011年历史考研试题的剖析,下面我们来看看2012年考研统考历史学真题命题整体有什么趋势。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既博且专,难度微升
        经过一年的秣马厉兵,艰苦鏖战,2012年历史学考研终告结束,一切尘埃落定。不管结果好坏,能够坚持到最后一秒,而非临阵脱逃的广大考生,都是真的勇士,值得肯定。为了让大家对2012年历史学真题有一个宏观和清晰的认识,我们将对今年考题进行点评和分析。(来源:《求学·考研》2012年第1-2期合刊)
        总体来说,2012历史学真题延续了往年的惯例,试卷内容结构,题型结构,中国古代史等四个科目的分值分布等都基本符合《考试大纲》的要求,对历史文献学、史学史、史学理论等二级学科也有明显考查。从试题内容看,试题着重考查了考生对重大历史事件(如名词解释1905年俄国革命等),经济制度(如论述西汉到唐代的赋税制度演变等),重要的历史人物(如名词解释拉美西斯二世、前三头等),著名的文献典籍(如名词解释(《三朝北盟会编》、《沙恭达罗》)的理解。
        2012年真题整体难度,与2011年的真题相比,难度加大。一方面,2012年真题继承了以往真题注重考查政治经济的特点,作为重头戏的史料分析和论述题几乎都是熟面孔;另一方面,考查范围较以往更加广阔,除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常规专题外,触角深入到了史学史、历史文献、历史人物等各个方面,这一特点和2010年的试题极为相似,且在2012年的试题中表现得更加突出。另外,以前较少出现的历史人物,从未出现过的史前文化和文化大革命都有所涉及。
        综合来看,与以往相比,今年的试题体现出既广博又专业的特点,考查内容从政治、经济,到文化、思想、外交,到历史人物、史学流派、史书戏剧,几乎无所不包。这就提醒以后的考生,在复习时一定要扩大知识面。同时,从名词解释《三朝北盟会编》和年鉴学派的题目设置来看,这种广博也是有所侧重的,即侧重对历史学学科本身的考查,凸显了学术性、专业性。另外,舍弃考生十分熟悉的五大臣出国考察,拿破仑一世,而考查蒲安臣使团、拿破仑三世,也体现了出题人一贯的风格——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既不出熟悉到滥的题目,又绝对在《考试大纲》的范围之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4-6-26 13:41 , Processed in 0.086579 second(s), 10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