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27|回复: 1

2015考研:人文地理学笔记 (五)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10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007237
发表于 2016-8-15 21:42: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036f124b95584a8c8aab05c46cf1e19138.jpg

036f124b95584a8c8aab05c46cf1e19138.jpg

        121、我国城镇建建制的设置:
        (1)城市:
        A、人口在10万以上的城镇;
        B、人口不足,但是省级国家级机关所在地,或是重要工矿基地,或是规模较大的物质集散地,或是边疆地区的重要城镇,并且确实有必要由省、自治区领导的,可设市的建制。
        (2)镇:
        A、凡县级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均应设置镇;
        B、总人口在2万人以上的乡,非农业人口超过2000人或超过10%;
        C、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稀少地区可按上一条放宽;
        D、小型矿区、物资集散地、风景旅游区、边境商埠口岸等地确有必要。
        122、门槛人口:在中心地研究中也称入门人口,就是中心地建立某种物质和服务供应实施,要有最低地限度人入门人口,低于此最低限度人口则无利润可得。
        123、城市体系:一定地区内,性质不同、规模不等的城市是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互相补充的,进而形成一个统一的城市地域体系。不同地区、不同等级的城市结合为有固定关系和作用的有机整体,就是城市系统。有人也称城市体系。
        124、城市体系的等级规律:
        (1)等级规模法则:1913年奥尔巴哈指出,通常人口规模居第2位的城市其人口为人口为居第1位城市人口的一半,第3位城市为第一位城市人口的1/3,以下类推。
        (2)首位城市法则:首位城市比其他城市大许多倍,不一定国家首都都是首位城市,地区中心也可以成为首位城市,一国也可有两个首位城市,发展中国家首位城市法则比较明显。
        (3)农村聚落体系: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由村庄和集镇共同组成的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125、城市区位:
        (1)从防卫出发:河流—巴黎、海洋—波士顿、东京、制高点和隘口—奥地利萨尔斯堡、雅典、潼关、娘子关;
        (2)交通:水运——在河流附近或沿河分布、河口处;陆运——丝绸之路、铁路、公路;海上交通——世界最大的城市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
        126、城市与自然环境:
        (1)地质环境:特别突出的是地震;
        (2)地形:平坦而地势稍高的地形是比较理想的;
        (3)气候:多雨地区考虑到防洪和排水,寒冷地区注意取暖、防冻,热岛效应问题等。
        (4)水资源:为城市居民提供数量充足、质量符合要求的水,还要注意排除污水;
        (5)城市的生物环境:城市绿地建设。
        127、形成城市地域结构的动力:
        (1)集聚力:即向心力,驱使居民和某些居民部门向市中心集聚,具有交通方便、社会条件优势如知名度。
        (2)离散力:向相反方向,驱使其转向郊区。城市中心经济效益下降、声望下降等,郊区高质量住宅区吸引加速城市的分散。
        128、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模型:
        (1)同心圆模型:芝加哥大学伯吉斯提出,分5个同心圆地带:中心商务区、过渡带、工人家庭带、中产阶级住宅带、通勤带。
        (2)扇形模型:美国霍伊特提出高租金住宅区从市中心商业区开始,沿方便的交通线向另一远处高租金住宅区延伸,最后彼此相联成一个扇形。
        (3)多核模型:美国哈里斯和乌尔曼提出,城市不断向外扩大,并出现新的郊区有自己的核心。原因是城市的多样化功能不断出现。
        129、城市景观:即城市的总体景象,指城市的景象、形态等组成的城市地区的特色。
        (1)最明显的是城市建筑高度:帝国大厦102层381米,国际贸易中心110层411米;
        (2)与著名建筑物相联系,成为该城市的象征和标志,如伦敦的塔桥、巴黎的铁塔和凯旋门、莫斯科的红场与克里姆林宫、悉尼的歌剧院;
        (3)是城市的格局,如华盛顿体现了美国的国家意识即民主和法制;
        (4)是城市与环境协调所形成的风格:如杭州西湖、威尼斯的小桥。
        130、城市感知:城市的景观给人们带来的印象是不同的。从城市景观来说,给人感知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路、界、节点、区和路标。
        131、集镇:介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过渡性聚落。
        (1)具有工业生产活动的乡村;
        (2)集市:乡村地区定期进行商品交易的场所。
        132、按形态对乡村聚落进行分类:
        (1)密集型农村聚落:多出现在人口密集的旱作农业地区。街道式村落、城市绿地的环形村落、棋盘式的村落。
        (2)分散型农村聚落:分布在地形条件不好或特殊的生产地区如水稻地区的村落、西欧孤立的农场。
        (3)半聚集型农村聚落:最典型的是山区小村和法国式的村落。
        133、活动型村落:没有固定地点而是随着季节的变化或暂居地的生产、生活条件的变化而不停地改变居住地,多分布在草原半干旱区、牧区、少数山区。
        134、特殊类型:
        (1)美国单户型:美国中西部和大平原地区,常见一种分散的聚落景观,其社会基础是土地的私有制。
        (2)集体农场型:在前苏联、东欧和以色列,由于土地公有,政府组织下在地广人稀地区建立的居民点,我国东北、新疆、甘肃、云南等地。
        (3)经营性农场:非自然形成的村落,与集体农场相比,生活服务设施较差,经营性较强,居民的社会组织程度较低。
        135、旅游业:是指为旅游者自居住地到目的地再回到居住地的旅游活动全过程服务的全部相关企业的总和。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世界各国、各地区旅游活动及旅游业发展、形成条件及其分布规律的科学。
        136、旅游的构成要素:
        (1)旅游主体——旅游者;
        (2)旅游客体——旅游产品;
        (3)旅游媒介——旅游业和贯穿在其中的旅游活动(指以一定的经济、社会、环境存在和发展为依托,由旅游者、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介互为条件、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137、旅游客源地:产生旅游者的地域。旅游动机产生的条件是可自由支配的收入和闲暇时间,欧洲和北美是世界传统的客源地,亚太地区是一个新兴的客源地。
        138、旅游目的地:旅游吸引物比较集中,有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具备旅游功能的区域。包括地中海、加勒比海、东南亚、肯尼亚、阿尔卑斯山等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652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082
发表于 2016-8-15 23:05:01 | 显示全部楼层

        139、客源地和目的地的关系:
        (1)客源地和目的地相一致:英国、日本、加拿大、法国、德国、比利时、荷兰、挪威等国,
        (2)相对应:西欧对地中海、北美对加勒比海、东北亚对东南亚等。
        (3)分散与集中:如北京的客源分散。
        140、旅游动机:直接推动一个进行旅游活动的内部动因或动力,是旅游行为形成的基础。
        (1)田中喜一分类法:心情、身体、精神和经济动机。
        (2)麦金托什分类法:身体健康、文化、交际、地位与声望。
        141、影响旅游动机的因素:
        (1)性别:男子多把动机付诸实施,女性多犹豫、迟滞、稳重;
        (2)年龄:年轻人产生动机易、实施快;中年人求实求稳;老年人喜爱清静而交通方便、怀古或访友需要。
        (3)身体健康:影响动机的产生及强度。
        (4)经济能力:
        (5)余暇时间;
        (6)心理因素:个人的爱好、兴趣、专业、对生活的态度、对周围环境的知觉、受教育程度及家庭等各方面的影响;
        (7)社会因素:政治、经济、文化及治安等。
        142、影响决策的主要因素:
        (1)感知环境:人们把进行旅游决策时收集到的各种信息摄入脑中,形成对环境的整体印象。感知环境的影响还表现在居住地与旅游地的距离上;
        (2)最大效益原则:A、最小的旅游时间比;B、最大的信息收集量:最有名的、与居住地差异较大的旅游资源;
        (3)旅游偏好:年龄、职业、学历。
        143、旅游资源:对旅游者具有吸收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存,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无形的、精神的。
        其形成条件有两点:
        (1)对旅游者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能使旅游者得到一定的物质享受和精神满足;
        (2)对旅游业具有一定的经济、社会、文化价值,能给旅游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44、旅游资源的特征:
        (1)在空间上的广泛性和区域性;
        (2)在时间上具有变化性;
        (3)经济价值的不确定性;
        (4)认知性和非旅游功能性。
        145、对旅游资源的评价方法:
        (1)体验性评价:对旅游资源的质量体验而作出的评价;
        (2)技术性评价:对旅游资源进行特定旅游活动的适宜性进行技术分析。
        (3)综合性评价:选取多项恰当的因子和开发条件,并综合考虑对社会、环境的影响,是对旅游资源较为评价的一种方法。
        146、旅游地分类: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历史文化名城和古迹、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旅游渡假区、主题公园。
        147、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
        (1)经济方面:
        A、旅游业的经济特征:无形的出口产品、零散的综合产品,极不稳定的出口产业;
        B、旅游与经济发展:取决于开发地区的资源状况、经济结构和地理区位;
        C、赚取外汇,改善收支平衡;
        D、劳动密集性的行业;
        E、旅游税收:增加外汇收入和各种税收;
        F、调整一、二、三产业经济结构;
        G、消极影响:旅游过度超前发展,是一项极不稳定的出口产业,可以引起通货膨胀、抬升土地价格。
        (2)环境方面:
        A、旅游与环境的关系:独立关系、冲突关系、共生关系;
        B、旅游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植物、动物、水质量、大气质量、地质;
        C、旅游对人文环境的影响:
        a风景区:建筑污染、带状发展和蔓延、基础设施超负荷、与本地居民隔离、交通堵塞;
        b、城市基础设施:设计良好、造型美观、位置适中的宾馆是城市环境的一种财富,但造成城市用地紧张。
        (3)旅游对区域的社会影响:
        A、旅游地居民态度从欢迎到憎畏,担心自己的传统习俗和生活方式会受到冲击;
        B、示范效应:旅游者以其自身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介入旅游地社会中,引起旅游地居民的思想变化,对落后地区可以提高人的素质,可以提高当地人生活水平,一些有争议的都市价值观和腐朽的东西传播开来。
        C、社会道德:色情、犯罪、赌博被认为是旅游业带来的灾难。
        D、宗教:宗教圣地为迎合旅游业而发展,失去其宗教意义,把旅游接待看作一种重要的收入来源。
        E、语言:语言的使用直接反映该国的文化力量,是衡量国际旅游业的社会影响的尺度,但威胁着旅游地语言的纯洁性。
        F、健康:有助于公共健康设施的改善,也可能引起健康标准的倒退,旅游者把疾病带到所到之处或受旅游地疾病的影响。
        (4)旅游对区域文化影响:
        A、促进文化的变更和交流;
        B、引起传统文化形式(工艺品)的复兴或倒退。
        148、行为地理学:研究人类在地理环境中的行为过程、行为空间、区位选择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149、环境感觉:地理环境作用于人们的分析器官所引起的认识过程,反映地理环境的个别属性。
        150、环境知觉:是人们在环境感觉的基础上对地理环境的整体认识和综合解释过程,反映地理环境的总体属性以及个别属性之间的相互关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9-26 11:06 , Processed in 0.053504 second(s), 10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