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80483a7d964495ab512413cb7be535915.jpg
考研政治相对于其他学科知识点偏多,范围广。如何在众多的知识点中找到重点、考点?下面就给大家总结历年政治常考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的复习有所帮助。
一、马克思主义
1.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学说
(1)列宁“一国胜利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2.马克思主义的特征
(1)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a.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b.这是一脉相承的表现;
c.科学发展观的与时俱进体现。
3.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1)马克思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形成;
(2)《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
(3)首先由列宁等在俄国革命中实现;
(4)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
4.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中国观》;
(2)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
(3)党的七大通过的党章指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重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成果
(1)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
(2)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认识的本质
1.认识的本质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2)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
(3)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的。
2.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1)反复性。人们对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上升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无限性。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
3.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
(1)理论可以指导实践活动的进行;
(2)科学理论能预见未来,端正实践的方向;
(3)科学理论是精神力量,能推动人们在实践中创新。
5.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1)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2)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3)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6.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1)从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a.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b.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
(2)从认识到实践: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