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1163e581d4405f9af895178ba092a536.jpg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一节、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考点:1、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1、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它不是原有经济体制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它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开放的目的,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并确保党走在时代前列。总的来说,改革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是一场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己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总结:
第一,改革的对象不是社会根本制度,而是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主义优越性发挥的各种体制和观念;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如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如人民民主专政等符合人民和历史的选择,不能变。社会主义的具体体制机制,当不符合发展生产力要求的时候必须进行创新和发展。
第二,关于改革的目的,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第三,关于改革的原则。邓小平认为,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必须坚持两个重要的原则: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二是共同富裕。
总之,改革开放是决定当前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毛泽东以中国的实践经验为基础,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并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
第一,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它们不但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始终,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第二,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旧社会的基本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它们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是在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而不是对抗性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第三,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
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它的解决不需要像资本主义社会那样采取剧烈的阶级斗争的方式,它可以依靠社会主义自身的力量,通过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进行调整得到解决。
第四,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毛泽东指出,我国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状况进行了深入思考,在新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其主要内容有:
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
第二,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邓小平突破了长期以来把解放生产力只同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革命联系到一起的认识,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仍然有一个解放生产力的问题,从而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三,把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邓小平在明确肯定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基础上,强调了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和确立根本任务的一致性。他指出,生产力发展水平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的途径是发展生产,为此,必须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
第四,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二、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
考点:1、改革的全面性。
2、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1、改革的全面性
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的任务决定的。
邓小平认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革命。这场革命既然要大幅度地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部分,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改革过程:
①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启了改革的历史进程。改革在农村拉开序幕。农村改革的第一步是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型集体所有制。在农村改革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开始了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
②1992年,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由此加快了全面改革的进程。
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因为通过经济体制改革,解放生产力,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对当代中国来说是最根本最急迫的任务。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政治体制及其他体制改革的配合,因此,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同时,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体制的改革,不断形成和发展符合当代中国国情、充满生机活力的新的体制机制,为我国经济繁荣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明确地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即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
“三个有利于”标准,强调的是对于改革的一些具体政策措施,必须从抽象的姓“社”姓“资”的争论中摆脱出来,放开手脚,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把注意力放到研究用什么手段和方法才能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上来,不要因纠缠于抽象的姓“社”还是姓“资”的争论而贻误改革的时机,从而在根本上损害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
但是,在改革的性质问题上,则不能不问姓“社”还是姓“资”,而是必须理直气壮地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三个有利于”标准中明确提出的是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说明这个标准本身强调的是必须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在改革开放的具体政策措施上之所以不能陷入姓“社”还是姓“资”的抽象争论,一方面是因为,不能把一切产生于资本主义并在资本主义社会得到广泛应用但本身不具有社会制度属性的经济现象,都认为具有资本主义的性质而加以否定;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不能无条件地拒绝和否定一切资本主义的经济成分和因素。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就是既不要把那些合乎“三个有利于”、本来姓“社”的东西,错误地判定为姓“资”而加以排斥;也不要把那些合乎“三个有利于”、不具有特殊的社会制度属性、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的东西,错误地判定为姓“资”而加以排斥;而对于那些确实姓“资”,但合乎“三个有利于”、可以为社会主义所利用的东西,也要允许其存在和支持其发展。凡是合乎“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就是为社会主义所需要和允许的。
2、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邓小平在我国改革开放全面展开的历史进程中,反复强调稳定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必要前提,是中国的最高利益。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胡锦涛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坚持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的统一,确保社会安定团结、和谐稳定”作为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宝贵经验之一。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更好地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
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才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只有坚定不移地维护稳定,才能不断为改革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是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要指导方针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时期,是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改革的攻坚时期。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稳定是前提,但稳定是相对的,不能因为改革有风险就不改革或者在改革中裹足不前,否则会导致更加严重、更加剧烈的社会不稳定;也不能因为在发展中可能出现不协调不平衡而不致力于发展。因此,需要统观全局,精心谋划,从整体上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做到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深化改革,促进发展,但是改革和发展也不能不顾及社会稳定的内在要求。要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更加注重发展的公平性,改革和发展要始终注意适应国情和社会的承受能力,要统筹安排改革和发展的举措,精心处理稳定同改革、发展的关系,着眼于“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及时化解矛盾,排除不安定因素,以保持稳定,促进改革和发展。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的主体和动力,是稳定的力量源泉和深厚基础。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是我们致力于发展、积极推进改革、坚持维护稳定的共同目的。所以,要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为此,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工作路线,要坚持给人民群众以看得见的实际利益的工作原则,要坚持以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为工作重点。
第三节、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考点:1、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2、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
3、提高开放型经济的水平。
1、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把实行对外开放定为基本国策。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最重要的依据,就是邓小平关于“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两个重要观点。
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为应对新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为在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中获取最大利益,各国政府纷纷实行开放的政策,广泛地进行经济交流和合作,积极利用国外市场、资源、信息、技术和资金。在开放的世界中不实行开放政策,只能限制自己的发展,甚至会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行的,要发达起来,必须对外开放。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需要通过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吸取人类文明成果,建设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需要。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学习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因为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只有在继承和利用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创造出来的全部社会生产力和全部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并结合新的实际进行新的创造,才能顺利建设成功。
实行对外开放要处理好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我们始终要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立足点,这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和重要原则。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是闭关自守、盲目排外。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只有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才能在国际上获得较高的信誉,吸引更多的合作者,才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在对外开放过程中积极利用外国的投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取得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可以加快本国经济发展,增强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积极实行对外开放,都是为了更好更快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从建立经济特区、发展对外贸易、引进外资、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开始,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所谓全方位,就是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各民族各国家,无论大小、发展程度如何、属于什么性质和类型,都有自己的长处,只要可以和我们互通有无,我们都应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它们的经济贸易关系。
所谓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省区等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开放,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格局,这种格局的形成是一个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有重点、有层次,由点到面、逐步推进、全面展开的过程。
所谓宽领域,就是立足于我国国情,对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的开放,把对外开放拓宽到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文化、服务业等。
2001年12月,我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全面开放的新的阶段,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①它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为我国赢得更好的国际环境
②有利于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③同时,加入世贸组织后,国际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深入地与国内市场的竞争结合在一起,面临的经济风险也显著增加。
对外开放的成就:
新时期以来,我们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从建立经济特区到开放沿海、沿江、沿边、内陆地区再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利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水平显著提高、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我们既要坚持独立自主,又要勇敢地参与经济全球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3、 提高开放型经济的水平
30余年的对外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对外开放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 ①世界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经济风险加大; ②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贸易摩擦增多;在开放条件下政府的宏观调控难度增大。
为此,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新发展,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紧密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第一,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
在积极发展对外贸易过程中要实施以质取胜的战略,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着力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产品出口,控制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出口,鼓励进口先进技术设备和国内短缺资源,促进贸易平衡;着重提高加工贸易的产业层次和加工深度,增强国内配套能力;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并不断提高服务贸易的层次和水平;完善公平贸易政策,健全外贸运行监控体系,增强处置贸易争端能力,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和国家利益;深入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积极参与多边贸易谈判,积极开展国际能源资源互利合作,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双边经济合作。
第二,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同时,要完善对境外投资的协调机制和风险管理,完善对外投资促进体系,为企业“走出去”创造条件。
第三,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有利于促进资本、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为我们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它也使国家的经济安全、政治安全、文化安全以及环境与生态安全等受到挑战和威胁。因此,在开放过程中,要提高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切实维护国家各种安全的能力。就经济发展而言,经济全球化在促进各国之间经济联系加强的同时,也使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加剧。在开放度比较大的经济中,由全球经济波动引起的经济不稳定容易对国内经济产生冲击,并使政府对经济进行调控的难度加大。因此,我们对开放型经济中产生的风险和问题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一方面加强对全球经济走势和波动的预测,增强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对国内产业提升、技术进步要有充分的认识,制定和实施国家技术和产业发展战略,着力提高自我发展能力。要正确处理好利用国内资源和国际资源、发展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之间的关系。
第七章习题:
单项选择题:
1、【2007年】10、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在我国,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的矛盾。如果处理不当,会变成:
A、对抗性的敌我矛盾 B、非对抗性的敌我矛盾
C、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矛盾 D、非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矛盾
2、【2008】11、 我国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其性质是:
A、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B、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根本变革
C、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D、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2001年理】9、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是:
A、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B、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C、进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 D、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4、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的是:
A、改善人民生活 B、政策的稳定
C、改革的力度 D、经济增长
5、“对于对外开放,我们还有一些人没有弄清楚,以为只是西方开放,其实我们是三个方面的开放。一个是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开放,我们吸收外资、引进技术等等主要从那里来。一个是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开放,这也是一个方面”。“还有一个是对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开放,这些国家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这里有很多文章可以做。”这段论述表明,我国的对外开放:
A、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 B、形成了多层次对外开放的格局
C、形成了全国范围的对外开放 D、形成了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6、【2003年】10、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是:
A、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B、我国进入世界十大贸易国行列
C、引进外资规模居发展中国家首位
D、形成沿海、沿江、沿边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7、【2008】15、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我国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
A、改革开放 B、快速发展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给人民带来更多福祉
多项选择题:
1、【2004年】22、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政策主要有:
A、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B、有理、有利、有节
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D、长期共存、相互监督 E、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2001年文】23、邓小平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一论断的含义是指
A、改革与第一次革命具有相同的内容
B、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C、改革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D、改革引起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深刻变化
E、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3、【1993年文】23、中共十四大提出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的标准,归根到底看其是否有利于:
A、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B、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C、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D、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E、加强全国各民族的团结
4、邓小平指出:“改革、发展、稳定,好比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棋盘上的三着紧密关联的战略性棋子,每一着棋都下好了,相互促进,就会全局皆活;如果有一着棋下不好,其他两着也会陷入困境,就可能全局受挫。”这段话表明
A、改革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B、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是保证
C、发展是硬道理,是实行改革和稳定的目的
D、在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实现稳定
5、【2011年】24、改革、发展、稳定好比现代化建设棋盘上的三个紧密关联的战略性棋子,第一步下好了,相互促进,就会全局皆活:如果有一着下不好,其他两步也会进入困境,还可能全局受挫。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包括
A、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B、把实现社会稳定作为促进改革、发展的根本出发点
C、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D、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6、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结构调整需要,以及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利用外资方面的主要政策措施有
A、有步骤地推进银行、保险、电信、外贸、旅游业等服务领域对外开放
B、鼓励外商特别是跨国公司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设施等领域
C、积极吸引外资,以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
D、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中西部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