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98|回复: 0

考研教育学中国教育史知识点: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10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007237
发表于 2016-8-3 17:20: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科举制度的演变
  (1)宋代:1科举地位的提高2科举取士规模的扩展3考试内容的改革(废止门生称谓及公荐制、实行殿试制度、改善考官任用制度、对与考官有亲属或其他亲近关系的考生实行别头试、对试卷实行弥封(糊名)和誊录制度);
  (2)元代:确立以朱熹注解的《四书》及《五经》为科举考试的模本和答题依据;
  (3)明代:确立八股取士的制度,标志着科举制度开始走向衰败;
  (4)清代:增加“童试”;
  二、学校沦为科举附庸;
  三、宋代“兴文教”政策
  (1)重视科举,重用士人
  (2)“三次兴学”,广设学校
  (3)尊孔崇儒,提倡佛道
  四、北宋三次兴学
  (1)“庆历兴学”:范仲淹在宋仁宗庆历四年主持
  ①令州县立学
  ②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去掉帖经和墨义,着重策论和经学
  ③第三,振兴太学,将“苏湖教法”引进太学;
  (2)“熙宁兴学”:王安石在宋神宗熙宁年间主持
  ①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
  ②扩建和整顿地方官学
  ③恢复与创立武学、律学、医学等专门学校;
  ④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
  (3)“崇宁兴学”:蔡京在宋徽宗崇宁年间主持
  ①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学校
  ②建立县、州、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
  ③扩建太学
  ④恢复设立医学,创立算学、书学、画学(中国古代唯一举办过的专门的美术学院)等专科学校
  ⑤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
  五、“三舍法”;
  六、“苏湖教法”
  胡瑷创立,主张“明体达用”,分为经义斋和治事斋,是界教育史上是最早的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
  七、“积分法”
  元代实施,事实上是三舍法的补充;
  八、“六等黜陟法”
  清代在州、府、县内实施;
  九、“监生历事”
  明初国子监实行,可视为实习制度;
  十、社学
  起源于元朝,明朝使之完善,一种乡镇最基层的、以民间子弟为教育对象的地方官学;
  十一、书院的发展
  (1)书院的萌芽:始于唐代,宋以后书院教育兴起最主要的原因为
  ①官学低迷不振
  ②私人讲学的传统源远流长
  ③佛教禅林讲学制度的影响
  ④印刷术的应用使书籍变得极为便利;
  (2)书院的发展:
  ①宋代,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已确立,促进了理学思想的发展,以显示出官学化的趋势;南宋四大书院(岳麓、白鹿洞、象山、丽泽书院);
  ②元代,政府对书院教育的控制增强,已经逐渐接近官学,理学思想的影响加强;
  ③明代:书院讲会制度的确立
  ④清代,书院教育的严重官学化;
  (3)《白鹿洞书院揭示》及其历史意义:书院教育发展史上一个系统化的纲领性学规。内容为
  ①“五教之目”(“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即五伦)
  ②“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③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改过迁善”)
  ④处世之要(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⑤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4)东林书院与书院讲会:顾宪成以《白鹿洞书院揭示》为范本制定《东林会约》。东林书院的将会制度是明朝讲会制度中的典范,其特点为
  ①推崇程朱理学,反对陆王心学
  ②讽议朝廷,裁量人物
  ③容纳各种实学;东林不仅是教学和学术研究中心,还是政治舆论的策源地和政治活动中心;
  (5)诂经精舍和学海堂:清朝后期阮元先后办于杭州西湖和广州越秀山,其宗旨是追求汉代考据学说。其特点为
  ①重品学轻功名,不习科举应试之学,而以名物训诂、辩白考订为业
  ②对教师各用其长,对学生因材施教
  ③教学和研究相结合;
  (6)书院教育的特点:
  ①教学与研究相结合
  ②实行讲会制度,提倡百家争鸣
  ③教学上实行门户开放
  ④学习以个人钻研为主
  ⑤师生关系融洽;
  (7)书院产生的意义:书院的产生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书院扩大了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类型,起到了弥补官学不足的作用,书院提倡自由讲学,注重讨论,学述风气浓厚,开辟了新的学风,成为推动教育和学术发展的重要动力,另外在办学管理领域也创造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
  十二、私塾与蒙学教材
  (1)私塾的发展与种类:西周称“小学”,两汉前称“书馆”,魏晋南北朝和隋唐称“家学”和“蒙馆”,宋元明清有“私塾”、“社学”,宋元时期是我国蒙学发展的重要阶段;种类包括①义塾②专馆③散馆;
  (2)蒙学教材的发展、种类和特点:最早见载的为西周时代的《史擒篇》,《苍颇篇》是秦代蒙学识字读本,汉代有《急就篇》(史游)种类包括
  ①识字教学教材
  ②伦理道德教材
  ③历史教学教材
  ④诗歌教学教材
  ⑤综合知识教学教材;
  最有影响力的教材有《百家姓》、《千字文》(作者为南北朝梁朝的周嗣兴)、《三字经》等;其特点为
  ①符合初步识字阶段的要求
  ②教材编写与儿童的日常生经验相联系
  ③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兴趣,用字押韵
  ④在进行识字教育的同时进行一定的知识、道德教育;
  十三、朱熹的教育思想
  (1)《四书章句集注》:包括《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和《孟子集注》;
  (2)“明天理,灭人欲”与教育作用:将人性分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教育的作用在于“变化气质”;
  (3)论“大学”和“小学”教育(小学“教以事”,大学“教以理”):
  ①朱子特别重视小学教育,认为小学是打基础的阶段,从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上分析了小学教育的必要性;小学的学习内容是伦理道德规范的训练和基本知识技能的学习,小学的教育方法要尽可能具体明确,教法要尽量生动
  ②大学主要是以个人读书钻研为主,其任务就是以小学学习的知识技能为基础去推测未知的事物,培养学生分析任务和解决任务的能力,即“读书穷理”,学习方法主要靠自觉;大学的教材主要是《四书》和《五经》;
  (4)“朱子读书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十四、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1)教育作用为“致良知”,教育目的为“明人伦”;
  (2)“随人分限所及”量力施教的教育原则:体现在个体身上就是循序渐进,体现在不同个体之间即因材施教
  (3)教学内容:“《六经》皆史”;凡利于“求其心”者均可为教育内容;
  (4)论儿童教育:
  ①对封建传统儿童教育进行猛烈的抨击
  ②教育应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
  ③儿童教育的内容应为歌诗、习礼和读书;
  以上是海文考研老师给 19 (32.44 KB, 下载次数: 4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2-3 05:51 , Processed in 0.079048 second(s), 10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