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73|回复: 1

2011年考研历史学入学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六)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10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007237
发表于 2016-7-10 09: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考生注意:所有大题务必书写在考场提供的答题纸上,写在本试题单上的答题一律无效(本题单不参与阅卷)。
          中国古代史部分
          一、名词解释
          1.初税亩
          2.同中书门下三品
          二、史料分析题
          材料一
          先是,太祖承前制,设中书省,置左、右丞相,正一品。……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其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十五年仿宋制,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秩皆正五品。……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已。建文中,改大学士为学士, 悉罢诸大学士,各设学士一人。(选自《明史》卷72《职官志》)
          材料二
          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有历升至大学士者。其时章疏直达御前,多出宸断。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历晋尚书、保、傅,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诸辅之中,尤以首揆为重。(选自《明史》卷109《宰辅年表》序)
          材料三
          世宗中叶,夏言、严嵩迭用事,遂赫然为真宰相,压制六卿矣。然内阁之拟票,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之寺人。于是朝廷之纪纲,贤士大夫之进退,悉颠倒于其手。(选自《明史》卷72《职官志》序)
          (1)解释材料二中的“成祖”与“首揆”。
          (2)解释材料三中“内阁之票拟,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一语的含义。
          (3)以上述材料为依据,阐述明朝内阁制度的演变过程。
          三、论述题: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中国近代史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
          1.枟马关条约枠中最能体现列强对华侵略进入新阶段的内容是(  )。
          A .赔款数额巨大   B .增开的通商口岸深入内地
          C .开辟运输新航线 D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2.德俄法三国干涉“还辽”事件充分说明(  )。
          A .德日在远东地区的争夺激烈 B .日本已不能独霸中国
          C .德、俄、法利益完全一致 D .帝国主义之间既勾结又斗争
          3.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
          A .洪秀全之死  B .天京事变  C .天京陷落  D .石达开出走
          4.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提出系统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方案主张的是(  )。
          A .冯云山  B .洪仁玕  C .杨秀清  D .石达开
          5.下列关于19世纪60年代中国政局变化情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西方列强控制了中国的内政外交  B .皇帝失去了控制国家的实权
          C .中外关系出现暂时“和好”局面D .国内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
          6.洋务运动欲“自强”而不强的结局,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
          A .没有坚决反对西方列强侵略B .创办的近代企业采用封建生产方式
          C .没有从根本上触动中国封建生产关系D .西方列强的破坏
          7.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革命法典枟临时约法枠公布的时间是(  )。
          A .1912年2月 B .1912年3月 C .1912年4月 D .1912年5月
          8.1912年3月第一届内阁在南京组成,其内阁总理是(  )。
          A .陈其美B .蔡元培C .唐绍仪D .宋教仁
          9.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了一个“短暂的春天”,这从根本上说明(  )。
          A .辛亥革命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B .资本主义在中国有很大发展潜力
          C .欧洲战争提供了极大商机
          D .列强侵略是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障碍
          10.中国无产阶级队伍壮大的重要影响是(  )。
          ①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②为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
          ③为中国革命转变奠定了阶级基础 ④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   D .②
          二、名词解释
          1. 北洋水师 2.《上李鸿章书》 3.戊戌六君子 4. “问题与主义”之争
          三、史料分析
          材料一 李鸿章奏折:“窃自同治元年(1862年)臣军到沪以来,随时购买外洋枪炮,设局铸开花炮弹,以资攻剿,甚为得力。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料数十年后,中国富农大贾必仿造洋机器制作以求利益者,官法无从为之区处。”
          ———引自《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近日财用极绌,人所共知。 ……现在厂漕课税正供之外,添出厘金、捐输上款。百万罗掘,仍不足用。捐输所得无几,流弊甚大;而内地厘金,又为半税所绌。如铜铁、羽呢、洋布等类,皆关民生日用,洋船转运迅捷,输纳又仅半税,于是奸民包揽冒编,大宗货物皆免厘金,因税则载在和约,无可议加,以至彼此轻重悬殊,商民交困,从爵渊鱼之喻,何堪设想!丁日昌拟设厂造耕织机器,曾国藩与臣叠奏开煤铁各矿,试办招商轮船,皆为内地开拓生计起见,盖既不能禁洋货之不来,又不能禁华民之不用。英国呢布运至中国,每岁售银三千余万,又铜铁铅锡售银数百万,于中国女红臣作之利,妨夺不少。曷若亦设机器自为制造,船铁路自为转运。但命名货物精华与彼相埒,彼物来自重洋,势不能与内地自产者比较,我利日兴,则彼利自薄,不独有利厘饷也。 ……臣迫于直之南境磁州山中议开煤铁,饬津、沪机器局委员购洋器、雇洋匠,以资倡导,因为铸造军器要需,亦欲渐开风气以利民用也。 ……若南省滨江近海等能设法开办,船械制造所用煤铁,无庸向外洋购运,榷其余利,并可养船、练兵,此军国之大利也。
          ———李鸿章:《筹议海防折》(1874年)。
          请回答:
          (1)分析材料一、二指出李鸿章两奏折异同并分析其原因。
          (2)从材料二概括李鸿章创办民用企业的原因及评价。
          四、论述题
          1. 简述孙中山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活动。
          2.简述中国共产党加强敌后抗日根据地建设的措施。
          世界史部分
          本系列资料老师建议同学看第一、二套模拟题即可。
          答案见下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619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5996
发表于 2016-7-10 09:53: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古代史部分
          一、名词解释
          1.初税亩
          春秋时期鲁国实行的赋税制度。为适应土地私有制这一历史潮流,公元前594年,鲁宣实行“初税亩”,凭借政治权力对“私田”开始征税,规定不论“私田”、“公田”一律“履亩而税”。从此,井田之外的“私田”亦须纳税。这一措施改变了井田制下的劳役地租形式。“初税亩”实际上是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国家不再凭借所有者的身份收取地租,而是凭借国家统治者的身份依靠政治权力按土地数量征税。这种财政收入形式具有政治强迫性、收取固定性、缴纳无偿性的税收“三性”特征,并形成了法律制度。因此,“初税亩”的出现标志着我国税收制度的正式形成。
          2.同中书门下三品
          唐朝宰相的名称。唐初三省长官尚书仆射、中书令、侍中为当然宰相,在政事堂议政。贞观时制度稍变,仆射不再参加宰相议政,皇帝又时而指定某些级别略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以“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系衔,这些人事实上已加入宰相集团。高宗时固定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从此遂成为宰相专称,无论实居何职,但加此衔即为宰相。这样,唐朝的宰相成为不定额的群体,决策亦具有群体性质。
          二、史料分析题
          (1)“成祖”即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他是明太祖朱元璋之子,其侄建文帝即位后,采取削藩策,朱棣以“靖难”为名,起兵反抗,最终消灭建文帝,登上皇位。他在位期间,进一步强化了君主专制集权制度。
          “首揆”又称“首辅”,指内阁中的首席大学士,在官制上并无明确规定,亦非皇帝指派,往往凭年资、声望、品级等因素而内阁实际上的秉政者,有“大事皆首辅主持,次辅以下,不敢与较”的说法。当内阁向中枢机构渐变时,首辅也有逐渐成为宰相的趋势。
          (2)从仁宗、宣宗开始,内阁可代替皇帝阅读臣僚章奏,草拟处理意见,“用小票墨书,贴各疏面上进”,亦谓“条旨”,自此票拟逐渐成为内阁最重要和制度化的职掌,英宗天顺以后,票拟权力逐渐专归于首辅,其权力也隐然凌驾于外朝六部之上,是其地位进一步提高的表现。由内阁票拟的章奏,要由皇帝最终审定,称“批红”,批红后的章奏下发到六科,检查无误,即发送有关机构办理。这是明朝章奏正规的处理机制。但明朝中、后期,皇帝怠政,经常将内阁票拟的章奏交由宦官二十四衙门之首的司礼监秉笔太监分批。在批红权被宦官窃取的情况下,内阁要看宦官的眼色行事。这样,司礼监横隔在皇帝与外廷、内阁之间,实际上成为政务的枢纽。批红权的获得,是明朝宦官能够干政的重要原因。
          (3)明朝内阁制度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大致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
          明太祖朱元璋认为丞相权势过重,于洪武十三年(1380 年)以擅权罪名处死左丞相胡惟庸,并下令废除中书省,罢丞相不设。六部作为中央行政机构直接对皇帝负责,由皇帝亲自控制、指挥。这一措施解决了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强化了以皇权为代表的中央集权。但因六部事务繁杂,皇帝不可能一一总揽亲裁,遂在洪武十五年(1382 年)设文渊阁、武英殿、文华殿等五殿阁大学士,秩正五品,侍从左右,以备顾问,协助处理政务公文。这些大学士于宫内殿阁办公,亦称内阁学士。
          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内阁成员由皇帝亲自从官僚中选拔,在皇帝的指挥下协助办理政事。其品秩不超过五品,且不置官属,无专制诸司之权,诸司亦无须向其汇报政务。但他们朝夕侍内,接近皇帝,其意见和建议对皇帝制定决策具有重要影响。这是在废除丞相后为了加强皇权的又一次改革。
          明中期内阁权力进一步扩大。仁宗、宣宗到英宗正统前期,内阁大学士头衔之外所带本官的级别一再提升,达二品甚至一品,地位渐崇。其工作也由过去比较空泛的“参预机务”转变为固定的“票拟”,自此票拟逐渐成为内阁最重要和制度化的职掌,内阁已开始给人以汉唐宰辅的印象。
          英宗以后内阁制度的继续发展。内阁大学士中,位居第一者开始有了“首辅”的尊称,其次者称次辅,余人称群辅。首辅并非制度规定,而是在实际政务运作中形成的,一般指大学士大夫入阁最早、资历最深、加官最高者,而此人又通常最受皇帝信任。后来票拟权专归于首辅,更加大了其与其他辅臣的身份差距。六部凭借其最高行政机构身份,时常与内阁相抗,但最晚到嘉靖时期,内阁朝会班次已列于六部之前,在阁、部之争中占了上风。神宗即位,张居正在宦官冯保的帮助下长任首辅,并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大规模推行改革,使明朝统治一度出现振兴迹象。自张居正死后一直到明亡,内阁大臣基本上碌碌无为,内阁政治的黄金时期已经结束。
          尽管明中叶的内阁出现了“无宰相之名,行宰相之实”的权臣,但从严格意义上讲,不能与过去的宰相等同。首先,内阁在制度上只承担秘书、顾问工作,虽有议政之权,而无监督百官执行之权,不能指挥六部等行政机构。其次,内阁的议政权也受到很大限制,其票拟是否生效,要取决于皇帝批红,如不合皇帝之意,就必须“改票”,甚或去职。在批红权被宦官窃取的情况下,内阁更要看宦官的眼色行事。第三,在明朝绝大部分时间里,内阁并未被看做正式机构,而只是一个临时性的办公场所。总之,内阁最多只具有“准宰相”性质,并非真正的宰相。
          三、论述题
          封建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的严重,到西汉后期导致了豪强势力的扩张。刘秀就是南阳的大豪强,他靠着自己的地主武装,得以扩大势力,最后抢得了皇帝的宝座,可以说,东汉就是以豪强为基础建立的政权。
          东汉政权建立后,地方豪强势力仍然十分嚣张,东汉统治很不巩固。针对这种情况,光武帝在建武十五年(公元39 年)采取了度田措施。他下诏州郡检核垦田顷亩和户口年纪,名为度田。度田的目的,除为了掌握确实的名籍和垦田数目,以增加赋税收入外,更重要的是企图通过户口年纪的检核,以控制和解散豪强武装。但是州郡官吏畏惧豪强,反而借度田之名蹂躏农民。光武帝虽加以严惩,但遭到了豪强的抵抗。虽然度田与按比户口的制度,在形式上成为东汉的定制,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豪强势力并没有被根本削弱,土地兼并仍在继续发展。
          东汉豪强势力的发展壮大是通过田庄体现出来的。大田庄是豪强地主势力的基础,除经营丝麻等手工业外,还用自产的木材制作各种器物。四川出土的一种画像砖,刻画着地主宅院外面的大片稻田、池塘、山林和盐井;山东膝县出土的画像石,则表现了地主日庄中冶铁的情景。这些资料,除了说明地主日庄经济力量的强大以外,还说明田庄经济达到了很高的自给自足程度。
          东汉后期,崔寔著有《四民月令》一书,是地主经营田庄的家历。《四民月令》的资料,说明地主田庄中种有许多种类的谷物、蔬果、竹木、药材和其他经济作物,饲养各种牲畜,还有养蚕、缫丝、染色、制衣鞋、制药、酿酒、酿醋、作酱等手工业。田庄主为了盘剥农民,在各种产品的收获季节分别收购这些产品,而在农民需要种子、食物、绢布的季节把这些物品卖出去。
          田庄里的劳动者,是地主的宗族、亲戚和宾客,其中宗族占主要地位。田庄主人对依附农民榨取实物地租,这种地租额是地主“与田户中分”。如果加上劳役部分,则地主对依附农民的剥削率就要更大了。
          大地主的田庄还拥有私家武装。每当农闲季节,地主就纠集一部分农民,在田庄里“警设守备”,“缮五兵,习战射”,准备镇压可能出现的农民暴动。出土的一些东汉楼阁、院宅模型,有武士持兵守卫,他们显然都是地主的私兵。
          据《四民月令》看来,地主的私兵不是常设的,而是定期召集农民组成,这与光武帝度田以前地主武装“岁月不解”的情况,自然有所不同。这种私兵是维持本地封建秩序的支柱,是实现国家镇压职能的补充力量。但是这种私兵既然是封建经济的产物,所以在一定条件下,它又能转化为公开的割据武力,转化为统一国家的对立物。东汉末年豪强地主武装割据局面的骤现,其根源就在这里。
          由于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东汉农民创造的物质财富,大部分不是作为赋税流入国库,而是作为封建地租为豪强地主所攫取。所以对于东汉王朝说来,封建经济的发展,不是像西汉那样表现为封建国家的强大和统一的巩固,而是表现为封建国家的贫弱和政治的不稳。
          中国近代史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
          DDBBC CBCDC
          二、名词解释
          1. 北洋水师:清政府的主要新式海军,由北洋大臣李鸿章创建并一手控制。 1875年李鸿章受命督办北洋海军。 1880年在天津设水师学堂,次年先后在旅顺、威海卫修筑军港。1885年清政府设立海军衙门。 1888年,北洋水师正式成军,共有大小军舰20余艘,以丁汝昌为提督。它是晚清实力最强的一支舰队。中日战争中,北洋水师曾在黄海与日本海军激战,互有伤亡。1895年,北洋水师在威海卫军港抗击日军侵略,最后全军覆没。
          2. 孙中山作于1894年,提出富强之大经和治国之大本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要求清政府仿效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开办学校,改良农业生产,发展近代工商业等。希望能通过掌握实权的李鸿章,推行一系列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社会改革,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李鸿章不作回答,最终不了了之。此后,孙中山开始走上了一条武力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道路。
          3. 1898年9月,慈禧太后在北京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康、梁等维新派人士,“百日维新”失败。谭嗣同、康广仁、杨深秀、刘光第、杨锐、林旭6人,被顽固派逮捕后杀害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
          4. 从1919年到1921年实验主义(又称实用主义)风行一时,这种思想反对社会革命,主张点滴的进化和改良。胡适是实用主义的主要代表,1919年7月,他在《每周评论》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要人们“多提出些问题,少谈一些纸上的主义”,主张应研究具体的社会问题,而不要高谈主义。李大钊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进行反驳,认为问题与主义不能“分离”,研究实际问题与宣传主义必须结合,改造社会必须“根本解决”,才能解决具体问题。问题与主义之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中出现的第一次思想辩论,这一争论实质上是社会改良思想与社会革命思想的争论。意义在于:改造中国社会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求得根本解决。
          三、史料分析
          (1)相同点: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西方机器,创办近代企业。不同点:由创办军事工业,发展到创办民用企业。原因:军事工业发展中面临资金等困难以及对西方认识的加深。
          (2)一是不平等条约规定了对外国商品的低税率,便利了外国商品在中国的倾销,冲击中国传统手工业,导致政府各种税收减少。 “财用极绌”。二是应利用中国的地利,自己创办工矿企业,与洋货争夺市场。 “我利日兴,则彼利自薄”。三是主要目的是满足军事工业所需经费的资源等。
          评价:有进步性,有利于抵制外国经济实力扩张,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但未从根本上触
          及封建生产关系且对外国侵略势力也有依赖性,所以不能使中国真正富强。
          四、论述题
          1.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他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主要革命
          活动有:
          (1)建立革命政党。1894年10月,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了中国资产阶级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为奋斗目标。 1905年8月,在孙中山的推动下,各革命团体代表在日本东京筹商,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它的成立使中国革命运动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核心。1914年7月,孙中山又在日本东京组织了中华革命党,号召革命党人“协力同心,共图三次革命”。
          (2)制定革命纲领。孙中山给同盟会制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后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十六字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三民主义。它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其本质是进步的、革命的。
          (3)批判改良主义,进行革命宣传。1905—1907年,在以往辩论的基础上,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派围绕同盟会三民主义纲领,与改良派展开了一场大论战。结果以革命派的胜利与改良派的失败而结束,为即将到来的资产阶级革命高潮做好了舆论准备。
          (4)领导和发动反清起义,推翻清王朝。兴中会成立后,孙中山就领导和发动了数次武装起义,如1895年的广州起义、1900年的广东惠州起义等。同盟会成立后,也曾多次举行武装起义,直到辛亥革命,终于以武力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5)建立共和国,为保卫革命果实而斗争。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主义的思潮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为反对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捍卫民主共和,孙中山领导或参加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等。
          2. “三三制”原则的政权建设;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根据地军民为克服经济困难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整风运动。
          世界史部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2-2 21:55 , Processed in 0.082110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