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表于 2016-7-9 12:16:22
|
显示全部楼层 
| 33. 用集线器连接的工作站集合____。 A)同属一个冲突域,也同属一个广播域 B)不属一个冲突域,但同属一个广播域
 C)不属一个冲突域,也不属一个广播域 D)同属一个冲突域,但不属一个广播域
 考点:集线器的功能 答案:A
 34. 网络上唯一标识一个进程需要用一个
 A)一元组(服务端口号) B)二元组(主机IP地址,服务端口号)
 C)三元组(主机IP地址,服务端口号,协议)
 D)五元组(本机IP地址,本地服务端口号,协议,远程主机IP地址,远程服务端口号)
 考点:IP地址与端口号的作用 答案:B
 35. 对地址转换协议(ARP)描述正确的是()
 A)ARP封装在IP数据报的数据部分 B)ARP是采用广播方式发送的
 C)ARP是用于IP地址到域名的转换 D)发送ARP包需要知道对方的MAC地址
 考点:ARP协议特性 答案:B
 36. 关于IP地址描述不正确的是()
 A)网络ID不能全为1或全为0 B)网络ID可以10开头
 C)同一网络上的每台主机必须有相同的网络ID才能互相通信
 D)同一网络上的每台主机必须分配有唯一的主机ID
 考点:IP地址的特点 答案:B
 37. 以下哪个路由协议在全网内广播链路状态信息()
 A)EGP B)BGP C)OSPF D)RIP 考点:路由协议的特征答案:D
 38. 下面的关于TCP/IP的传输层议表述不正确的是
 A) 进程寻址 B)提供无连接服务 C)提供面向连接的服务 D)IP主机寻址
 考点:传输层协议的功能 答案:D
 39. 什么条件下可以打开一条TCP连接?
 A)两个套接字之间当前不存在连接 B)有足够的资源支持连接
 C)MTU和缓冲区尺寸相等 D)序列号匹配
 考点:TCP连接建立 答案:B
 40.目前网络应用系统采用的主要模型是()
 A.离散个人计算模型 B.主机计算模型
 C.客户/服务器计算模型 D.网络/文件服务器
 考点:网络计算模型 答案:C
 二、综合题
 1.已知非空线性链表第一个结点的指针为list,请写一个算法,将该链表中数据域值最小的那个点移到链表的最前端。
 答:
 void REMOVE( LinkList &list )
 { LinkList p,q,r,s;
 q=list;
 p=list->link;
 while (p!=NULL) {
 if (p->datadata) {
 s=r;
 q=p;
 }
 r=p;
 p=p->link;
 } /* 找到值最小的那个结点 */
 if (q!=list) { /* 若值最小的结点不是链表最前面那个结点 */
 s->link=q->link;
 q->link=list;
 list=q;
 }
 }
 2.已知两二叉树都采用二叉链表存储结构,根结点指针分别为T1与T2,请写一递归算法,判断这两棵二叉树是否等价。
 答: int EQUAL( BTREE T1, BTREE T2 )
 {
 if( T1==NULL && T2==NULL )
 return 1; /*二叉树为空 */
 if( T1!=NULL && T2!=NULL && T1–>data ==T2–>data && EQUAL(T1–>lchild,T2–>lchild) && EQUAL(T1–>rchild,T2–>rchild) )
 return 1;
 return 0;
 }
 3.若某主机主频为200MHz,每个指令周期平均为2.5个CPU周期,每个CPU周期平均包括2个主频周期,问:
 (1)该机平均指令执行速度为多少MIPS?
 (2)若主频不变,但每条指令平均包括5个CPU周期,每个CPU周期又包含4个主频周期,平均指令执行速度为多少MIPS?
 答:
 (1)2*2.5*0.005us=0.025us,1/0.025us=40MIPS
 (2)4*5*0.005us=0.1us,1/0.1us=10MIPS
 4. 有一个16K*16的存储器,用1K*4位的DRAM芯片(内部结构为64*16,引脚同SRAM)构成,设读写周期为0.1us,问:
 (1)采用异步刷新方式,如单元刷新间隔不超过2ms,则刷新信号周期是多少?
 (2)如采用集中刷新方式,存储器刷新一遍最少用多少读写周期?死时间率是多少?
 答:
 (1)在2ms内分散地把芯片64行刷新一遍,故刷新信号的时间间隔为2ms/64=31.25us,即可取刷新信号周期为31us。
 (2)假定T为读写周期,如16组同时进行刷新,则所需刷新时间为64T。因为T单位为0.1us,2ms=2000us,则死时间率=64T/2000*100% = 0.32%。
 5.为什么说有了通道技术和中断技术才真正做到了CPU与外设的并行操作?
 答:通道是负责外围设备与主存之间进行数据交换,能单独完成输入输出操作的处理机。有了通道,主存和外围设备之间的数据交换就不要CPU干预了,CPU可以做与输入输出无关的其他工作,从而使计算机系统获得了CPU与外围设备之间并行工作的能力。
 I/O中断是通道和CPU协调工作的一种手段。如果没有中断技术,CPU就 要不断去查询通道以及设备执行的情况,这样一来,CPU还是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了查询上,不能很好地为其他进程服务。使用中断技术,CPU可以完全不管通道 和设备的执行情况,因为无论操作正常结束或操作异常结束,通道都会发出中断,通知CPU来处理。
 综上所述,通道技术和中断技术的出现,使得主存可以直接与外设交换数据,而CPU得以并行地工作,大大提高了CPU的使用效率。
 6. 考虑下面的段表:
 段号 基地址 段长
 0 219 600
 1 2300 14
 2 90 100
 3 1327 580
 4 1952 96
 给出下列各逻辑地址所对应的物理地址:
 (0,430) ,(1,10),(2,88),(3,444),(4,112)
 答: 各逻辑地址对应的物理地址如下:
 (0,430)------649;
 (1,10)------- 2310;
 (2,88)------178;
 (3,444)-----1771;
 (4,112)-----2064;
 7.设某路由器建立了如表7-9所示的路由表:(这三列分别是目的网络、子网掩码和下一跳路由器,若直接交付则最后一列表示应当从哪一个接口转发出去):
 
 现共收到5个分组,其目的站IP地址分别为| 目的网络 | 子网掩码 | 下一跳 |  | 128.96.39.0 | 255.255.255.128 | 接口0 |  | 128.96.39.128 | 255.255.255.128 | 接口1 |  | 128.96.40.0 | 255.255.255.128 | R2 |  | 192.4.153.0 | 255.255.255.192 | R3 |  | *(默认) | -- | R4 | 
 (1)128.96.39.10 (2)128.96.40.12 (3)128.96.40.151 (4)192.4.153.17 (5)192.4.153.90
 试分别计算其下一跳。
 答: 网络地址 = IP & 子网掩码。
 (1)128.96.39.10 & 255.255.255.128 = 128.96.39.0,接口0转发。
 (2)128.96.40.12 & 255.255.255.128 = 128.96.40.0,下一跳R2。
 (3)128.96.40.151 & 255.255.255.128 = 128.96.40.128,与前四条表项都不匹配;所以下一跳R4。
 (4)192.4.153.17 & 255.255.255.128 = 192.4.153.0,下一跳R3
 (5)192.4.153.90 & 255.255.255.128 = 192.4.153.0,与前四条表项都不匹配;所以下一跳R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