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6-7-9 11:24:07
|
显示全部楼层
91.肺活量:用力吸气后再用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体量。
92.血型:指细胞膜上特异抗原的类型
93.稳态:机体内环境的变化在一定范围内维持动态平衡相对稳定的状态
94.血清:血液凝固后,血凝块发生收缩,并释放出的淡黄色液体
95.血浆:全血去除血细胞以后的部分
96.红细胞比容:压紧的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97.红细胞脆性:红细胞对低渗溶液的抵抗能力
98.血液的粘滞性:由于分子间相互摩擦而产生阻力,以致流动缓慢并表现出粘着的特性
99.血沉:单位时间内红细胞下沉的距离
100.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的溶胶状态变为凝胶状态的过程
101.去极化:细胞膜受刺激或损伤后,膜内负电位绝对值减小,极化状态逐步消除的过程
102.中枢延搁:在中枢神经中,由于存在多个突触的传递,兴奋通过中枢所需的时间较长,称中枢延搁。
103.突触:神经元相接触的部位
104.兴奋收缩耦联:骨骼肌接受神经冲动引起收缩时,以膜的电位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纤维机械变化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存在着某种中介过程把二者联系起来,这一过程叫兴奋收缩耦联。
105.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动作电位传至轴突末稍时,使突触前膜兴奋,并释放兴奋性递质,递质与后膜的受体结合,主要打开了后膜上的Na+离子通道,Na+内流,使后膜出现局部去极化,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106.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当抑制性神经元兴奋性时,其末梢释放抑制性化学递质,递质与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使后膜对K+、Cl-尤其是Cl-的通透性升高,导致K+外流和Cl-内流,使后膜超极化,称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107.突触前抑制:兴奋性突触的突触前神经元轴突末梢受到另一神经元轴突末梢的影响,导致前者兴奋性递质的释放减少,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不易或不能兴奋而呈现的抑制
108.突触后抑制:由抑制性递质在突触后膜引起抑制性突触后电位而发生的抑制效应
109.潮气量: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
110.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特异性投射系统第二级神经元的纤维通过脑干时,发出侧支与脑干网状结构的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然后在网状结构内多次换元而投射到大脑皮质的广泛区域,这种投射不具点对点的关系,称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111.单收缩:肌肉受到一次刺激所引起的一次收缩
112.凝血因子: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
113.等渗溶液:与细胞和血浆的渗透压相等的溶液
114.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红细胞在血浆中保持悬浮状态而不易下沉的特性
115.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血浆蛋白等胶体物质形成的渗透压。
相关推荐:2014年农学专业考研课复习建议
2014年农学考研基础复习指导
2014考研专业课权威书籍推荐之农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