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59|回复: 1

2015考研:社会心理学笔记(1)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10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007237
发表于 2016-7-28 12: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一章 社会化
  社会化是社心的中心课题,也是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的问题。
  第一节 社会化概述
  一、社会化的定义及其分析
  1、定义
  社会化——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于该环境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认可的行为方式。它是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是逐步内化的过程。
  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比如,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社会化的内容不同。
  2、社会化是一个学习社会角色与道德规范的过程
  3、只有经过社会化自然人变成社会人
  个体的成长、成熟非只是生理意义上,更重要的可能是社会意义的成长、成熟。
  4、社会化与社会控制
  *社会化包含着灌输与强制,即个人心甘情愿被诱惑去适应他所处的社会和群体的行为方式。
  *社会规范除了制定道德方面的强制性规定之外,还有确保对道德体系的支持。凡体现、遵循了这一体系的行为被表扬、肯定;反之,受到处罚。
  二、社会化的理解
  1、个体的社会化是共同性与个别性的统一。
  ◇共同性比较好理解,民族、阶级的社会化有某些共同性;
  ◇个别性是主要的:在同样的社会环境中,由于个体的遗传特点差异,社会化有差异;即使是完全相同的遗传素质(双胞胎的出生顺序带来的期望不同所造成的社会化差异)。
  ◆即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关系
  个性化:个体在特定社会条件的影响下,在实现社会化的同时形成独特的个人心理与行为倾向的过程。个性化与社会化同样重要
  中国传统文化:重社会化,轻个性化。
  2、个体的社会化贯穿个体终生
  从出生直到死亡,社会化进程不会终断。人在不同的时期,社会对之有不同的要求、进程, 3、其他
  ◇不可避免性:社会化不论个体是否愿意,它总以种种形式在它身上实现。因此社会环境的影响可直接,亦可间接。青少年阶段是重点
  ◇目标的多样性:凡与履行一个人的社会角色有关的知识、态度、情感、行为方式与思想观念、生活技能等,都属于社会化的目标。
  ◇重点: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社会技能;道德、政治、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工具:交流、理解、被理解
  ◇桥梁:形成自我(与环境相区别)、超越自我(融入社会成为一员)
  ◇量标:掌握语言的程度反映社会化程度。语言的社会化
  ◇应用:心理咨询、学习交往中鼓励学生多说,制止他人代言(特别是家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604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5982
发表于 2016-7-28 13:43: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社会化的内容与类型
  1、社会化的内容
  ◇人格的发展、社会性的发展、社会态度的形成、社会角色的获得,都是社会化的具体表现。
  从另一角度可说是,政治社会化、法律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道德社会化等。
  ◇政治社会化――政治的社会化就是使这一体制下的个体接受、认可这一体制。而这是任何国家都重视的。
  ◇民族社会化――它是使本民族的个体能尊重、喜爱自己民族的习惯、风俗、传统。韩国在亚洲金融危机中表现出来的团结,令人敬重。
  ◇性别角色的社会化――是按照社会所规定的性别角色的要求支配自己的行为。由于生理结构的不同,社会对不同性别的具体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如男人应坚强、勇敢,女人则要温柔、细腻。与此同时会受到社会的排斥。
  ◇道德社会化――是使个体按照道德标准来支配行为。遵循这个标准个体就会被赞许,就会心安理得。
  2.社会化的类型
  个体一生经历的社会化的类型很多:
  ◇早期社会化――基本的社会化,即使儿童掌握语言、学习本领,使他将社会规范与价值标准内化,与周围环境保持平衡
  ◇预期社会化――是引导个体学习今后将要扮演的角色(学习)。如学校里的教育,企业、军队里的训练。
  ◇发展社会化――是在早期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它需要个体产生新的期待、承担新的任务。
  ◇反向社会化――是年青一代将文化知识传递给年长一代。这在现代社会、移民家庭中常见。
  ◇再社会化――个体舍弃过去的社会标准,重新学习新的社会规范和行为方式。这常发生在一社会专门机构中,如新兵、监狱、寄宿学校中。
  第二节 社会化过程的分析
  1.个体社会化发展是不平衡的――环境对个体的影响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少。
  2.个体社会化进程体现了生物因素与社会因素的辩证统一-生物因素与社会因素在实践活动中统一对个体社会化发生影响。
  3.个体有社会化过程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在同样环境中,每一个体会有不同表现,这说明了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第三节 社会化理论
  一.精神分析理论(本能论)
  1.精神分析中关于个体社会化的论述――(1)三个层次中“超我”即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从社会化角度看,超我就是道德化了的自我。(2)超我是从自我中发展起来的,是在幼儿时形成的。
  2.新精神分析理论关于社会化的论述――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不只到四五岁,而是贯穿一生,人格发展经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的矛盾,核心问题,矛盾解决了人格才会进一步发展。
  二.认知发展理论(认知论)
  1.皮亚杰观点――发展是由一个一系列带有普遍性的阶段组成的规则的过程。个体所处的环境在其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个体在环境的作用下,逐渐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认知结构是沟通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中介因素,个性就是随着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形成。
  2.科尔伯格――儿童对自己的社会地位、角色、经验与他人有不同之处,于是就会调整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3.最近的进展――“认知策略”的提出。通过与他人的接触,通过大量的观察,儿童逐渐掌握了关于他人在什么情形下做出何种反应的知识,这就是认知策略。当这一认知策略影响到儿童行为时,它就成为社会化过程中认识上的中介因素。
  三.社会学习理论(学习论)
  强调个体社会化是一后天习得的过程。班杜拉与沃尔特斯提出的。反对精神分析的观点(认为个体是通过“加强-惩罚”的方式获得,),
  他们通过实验其结论有说服力,且充分肯定了教育的作用;但他没有看到个体的内在中介是如何发挥。
  中公考研祝你考研成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10-30 06:23 , Processed in 0.043697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